懶惰是一個心理學名詞!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社會性昆蟲(螞蟻,蜜蜂等),都是分工明確而且勤勞能幹的,但是它們會不會有偷懶的成員呢?
如果真的能夠用懶惰來形容昆蟲的話,那麼我們可以作如下懶惰性排序(從懶惰到勤勞)。
人>高等靈長類動物(猩猩、猴子等)>一般高等動物(貓,狗等)>社會性群居昆蟲(螞蟻,蜜蜂等)>簡單群居昆蟲(蟑螂等)>獨居昆蟲(寄生蜂,還有比較類似的不是昆蟲綱的蜘蛛綱裡面的多數蜘蛛)
昆蟲的神經系統太過與簡單,他們會遵循趨利避害(自私)等本能行動,但不太可能因為心理的自私而出現上面提到的偷懶和懶惰的行為。可以是適當的懶惰是自然選擇後有利,過分的偷懶則可能是基因的缺陷,導致最終被淘汰。
昆蟲的神經系統與高等動物相比較更為簡單,可能懶惰這種詞彙還沒有機會運用到昆蟲身上。基因決定了它們——這群古老而又簡單的生物——沒有太多的選擇。
「蜜蜂、螞蟻」…你可知這些昆蟲的基因遺傳有一個極大的特殊性、導致了「懶惰基因」幾乎不可能得到繁衍優勢?
蜜蜂群體的繁殖方式是「孤雌生殖」:
蜂王可以通過無性生殖的方式繁殖出雄蜂,再與自己所生的雄蜂進行有性生殖、產下受精卵,受精卵由於成長條件的不同可以成為工蜂或蜂王。
這造成了每一個工蜂與它的姐妹之間都至少有3/4的基因重合度:因為來自父親那一方的基因本來就是母后基因的一部分。所以蜂王產下的每一個「妹妹」都甚至比工蜂自己的孩子更「親」(相比人類子女與父輩1/2的基因重合度,一個蜂群內的基因聯繫可要緊密的多)。
你想像一下:當群體中幾乎每個個體的基因都接近、且共同把生殖的重任交到一個叫做「蜂王」的個體肩上時,工蜂的偷懶簡直毫無意義:因為它們活著的全部意義就是保證蜂王更高效地生育出更多與自己「基因接近」的「妹妹們」。
你以為這是「個體的無私」嗎?
這恰恰說明了「基因的自私」。
——基因為了使自己更加高效率的複製、延續下去,不惜造出一群沒有生育能力的工蜂來不要命地保護自己。
偷懶怕死也沒有意義:反正你也不能有小孩兒。
反過來說:一個懶惰的基因如果在蜂群中(通過變異)出現,那它也必然得不到任何遺傳學上的優勢。
有以下三種可能:
1、變異發生在工蜂身上。
這最可能發生,畢竟工蜂的群體最龐大、「人」口基數最大,如果突變出一條懶惰的基因又會如何呢?當然是什麼都不會發生,這隻懶惰的工蜂會自生自滅且它的存在會完全被抹殺:因為它終其一生也沒能改變哪怕是一點點這個種群下一代的基因頻率。
2、變異發生在雄蜂身上。
這個也有一定的機率發生,畢竟一個蜂群中的雄蜂數量也不止一個,這個後果可能會稍稍嚴重:最好祈禱這條懶惰基因是隱性表達,不然這個蜂群很可能會因此完蛋——因為雄蜂體內的一條顯性懶惰基因一旦被蜂王選中(蜂王會把某隻雄蜂的精子存在體內來源源不斷地生殖受精卵),那麼整個蜂群的工蜂都將變成懶惰的工蜂,這個蜂群就算是完了。
3、變異發生在蜂王身上。
這個發生的概率極低畢竟每個蜂群只有區區一隻蜂王而已,變異出懶惰基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蜂王都帶著懶惰基因了——她老人家一旦懶得生小蜜蜂,那麼這個族群不就徹底完了嗎?!
哈哈上一段當然是開玩笑的,但如果蜂王變異出懶惰基因且不論是顯性還是隱性,這個蜂群都註定藥丸~
首先如果是顯性,那不用想了當然是生了一窩子懶蟲(還真是懶「蟲」),一個冬天也熬不過去。如果是隱性呢?那就要做一道數學題了:首先蜂王減數分裂繁殖雄蜂的過程中會使雄蜂有1/2的機率帶上懶惰基因,而這1/2的雄蜂與蜂王產下的後代又有1/2的概率碰上蜂王體內隱性的懶惰基因、因此是1/4的概率——這個概率已經足夠一個基因高度重複雷同的族群滅亡好幾遍了。
所以無論如何,「懶惰」的基因在蜜蜂(或螞蟻)這類社會性昆蟲的群體裡面都是註定要失敗的。
(為了方便理解,文中提到的很多算法和概念都經過了簡化和理想化的處理,現實中的情況更殘酷也更複雜。如果有什麼地方講得不好,也歡迎大家踴躍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