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軒,化學系三年級本科生,2017年校長獎學金獲得者之一。大學兩年多,他先後獲得理科基地獎學金、學習優秀一等獎學金、穎泰嘉和農藥學獎學金、國家獎學金等,曾參與國家家大學生創新項目並以第三作者在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影響因子4.785)上發表論文,項目成果獲得「首都挑戰杯」特等獎、北京市大學生化學實驗競賽一等獎。
通識課、專業老師影響下的改變
2015年高考結束,丁宇軒考入我校化學系。
丁宇軒就愛好化學,但那年高考的發揮不很理想。進入大學,高中時期備戰化學競賽的基礎,讓他學起課程沒有絲毫不適應,甚至能做到提前掌握相關知識。第一學期末,他以3.88的GPA在年級排名第二。這是個不錯的成績吧?丁宇軒回憶當時:「我滿腦子只有『為什麼不是第一?』這個想法」。
在大學裡,好成績就是一切嗎?丁宇軒現在回想,想法的轉變從一門通識課——《化學與社會》不知不覺開始。他仍然清楚地記得,講授課程的安傑老師和大家的交流。安老師那時還向大家發出邀請:加入她的課題組進行科研訓練。丁宇軒當時想,能早點進入實驗室多學點東西也挺好。在聯繫和了解以後,沒有猶豫就加入其中,「現在看來,這可能是我本科階段做的最重要、也是最正確的決定」,而這門課的安傑老師他眼裡「是本科階段對我幫助最大的老師之一」。
丁宇軒說,老師給自己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剛剛進組時,安老師建議同學們申報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並且反覆幫助大家修改申報材料,直到項目被批准。進入有機合成實驗室,萃取和分液這種基本操作也只是從書中見識,每次操作旋轉蒸發儀時更是糾結好久。從實驗小白到現在大家眼中的「實驗達人」,老師的幫助總是具體而微,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丁宇軒寫完一個材料,安老師是在凌晨以後改好回復過來,讓他「很驚訝、也很感動」。
實驗室裡的成長
大一下學期丁宇軒開始科研選練,住在東區的他每周利用沒課的下午、周末到西區做實驗,折返奔波令人疲憊,但丁宇軒欣喜地發現自己的實驗技能在一點點地進步。到了大二寒假,隨著實驗操作熟練起來,丁宇軒開始獨立做實驗了,每天不斷地開反應、過柱分離,周末做不了核磁共振時就製備原料。
實驗總會有得不到預期結果的時候,丁宇軒有自己的認識,「科研實驗和課本上的實驗是很不同的,課本上的實驗都有精確的要求,按照要求來進行,就不會做不出來。而科研往往是未知的東西,做不出來是常事。」這時候就需要多去思考,況且結果不同並不一定是壞事,很多有意思的發現都是來源於意外與「錯誤」。
那時他經常做實驗到很晚,在後半夜拖著近乎散架的身體回到寢室時心裡想得卻是「又拿到了一個底物,太棒了!這篇文章應該快做完了吧。」忙碌中,他逐漸愛上了科研,忙碌的時間也是他實驗技能進步最快的時段,包括實驗基本操作、數據處理、核磁分析甚至論文撰寫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最新成果已經投稿Angewandte。
在時間安排上,科研訓練投入更多,也就擠壓知識學習的時間。丁宇軒分析原因,採用更加高效的學習方式,仍然保持了年級前三的水平。
珍惜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
丁宇軒非常喜歡一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時區,生命就是在正確的時機行動。
「無論未來怎樣,不斷努力、保持前行總沒錯。」這學期一開始,丁宇軒的步伐就十分匆忙。為了兩周後的校外考試,他連續幾天熬紅眼複習;做實驗的時間是從繁重的課業中擠出來的,晚上和周末他都在實驗室,然後在後半夜拖著近乎散架的身體回到寢室。
「這麼忙是為了什麼?」丁宇軒給自己一個粗線條的規劃——深造,做學術研究。丁宇軒笑著,「老師說我還行,但是我也不知道自己適合不適合。」
眼下是大三。按丁宇軒的時間概念,本科生活還剩一年,更加珍惜生活的點點滴滴,儘自己的努力做好有意義的事情,爭取不讓大學生活留下遺憾,「我會選擇有意義的事情去做,投入熱情並且時刻提醒自己記得初心是什麼,忙肯定是無法避免的,但這種忙不會變成迷茫。」
除了學習,他嘗試將精力分配到更多方面,他擔任班級學習學習委員,樂於與同學們討論問題、互相解答困惑;在文體活動方面,是學院籃球隊成員,和隊友一道參加新生賽和水泥聯賽八強,參加趣味運動會;更喜歡參加志願活動,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責任編輯:陳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