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肉」兩個字讓人一聽就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為什麼工廠要生產假肉?安不安全呢?如何分辨真假?帶著這一肚子問題來往下看看吧。
每隔一段時間,「肉丸沒肉」「用膠水粘成牛排」之類的新聞就會被「驚曝」一次。但每次「驚曝」,也都還是有人義憤填膺,大叫「中國黑心廠家的聰明都沒用在正道上」。其實,這真是抬舉了「黑心廠家」們。那些技術,都是在國外成熟規範的技術,只是被他們用來冒充「天然肉」賺了黑心錢而已。
烤牛排。圖: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這類「非常規」的肉,在現代食品技術中大致有五種,下面來一一介紹:
▐ 往肉裡加非肉成分
這種做法古已有之。大學食堂的「獅子頭」、農村酒席裡的肉丸子,加入豆腐和澱粉,算是常規。現代食品中,肉餡、火腿腸、肉餅、肉罐頭等肉製品,往往後加入一定量的植物蛋白、磷酸鹽、澱粉等等。加入植物蛋白是為了保持蛋白含量;磷酸鹽是保水劑,增加「嫩」的口感;澱粉是增稠劑,也能增加機械強度。
紅燒丸子。圖: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這樣的產品跟「純肉」做出來的產品並不相同,口味的差別還是比較明顯的。不過,添加的這些也都是正常的食物成分,只要按照規範添加,安全性方面完全沒有問題。營養方面,如果考慮到現代人吃肉太多,那麼通過加入蛋白來增加「肉量」,在保持蛋白含量的基礎上降低了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其實對於健康還要有利一些。
午餐肉。圖: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 注射肉
植物蛋白、磷酸鹽等成分配成的溶液,也可以注射進整塊的肉裡。牛肉、豬肉、整雞都可以進行注射。或者直接用它來浸泡肉,也可以增加「肉」的重量。在美國和日本,這樣的產品很普遍。這樣處理的肉一般用來烤,在品嘗者不知道有沒有注射的情況下,還要比純肉更受歡迎。
怎能拒絕這香嫩多汁的烤雞。圖: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 粉紅肉泥
在現代牛肉製品加工中,邊角料不好處理,以前就拿去做動物飼料。後來,美國人把這些邊角料進行粉碎、分離,把其中的瘦肉拿出來,再加入調料製成肉泥。這種產品被稱為「粉紅肉泥」。在美國,粉紅肉泥可以加到牛肉餡或者其他牛肉製品中,只要添加比例不超過15%,就不需要標註。雖然它來自於邊角料,但其實蛋白質含量比正常的肉還要高。不過,因為邊腳料往往含有比較多的細菌,在加工中要用氨氣來滅菌。美國FDA的評估認為它不存在安全問題,不過媒體和公眾對它還是有很大顧慮。
肉餡。圖: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 「肉膠」粘接牛排
「肉膠」是一種酶,叫做「穀氨醯胺轉胺酶」,簡稱TG。它的作用是能讓不同的蛋白質分子發生交聯,從而把肉「粘」起來。拼接牛排就是靠它來粘接碎肉的。此外,拼接牛排中還往往會加入卡拉膠。TG是一種蛋白質,經過加熱之後失去了酶的活性,就跟其他蛋白質一樣只能被消化吸收了。而卡拉膠是一種膳食纖維,來自於藻類植物,比如珊瑚草。在營銷忽悠中,沙湖草被稱為「海燕窩」。
漢堡排。圖: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從營養上說,粘接牛排並沒有什麼問題。安全性方面,它跟肉餡差不多,可能帶有一些細菌。如果充分加熱熟透,也就沒有什麼問題。如果象真的牛排那樣吃「三分熟」「五分熟」,就會有比較大的風險。
重點是要烤熟了。圖: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 仿生肉
仿生肉也被稱為「替代肉」「模仿肉」「素肉」等。一般使用大豆蛋白、豌豆蛋白或者谷膠蛋白等,加入一些食品添加劑,經過高溫和擠壓來產生與肉類似的質感。再依靠適當的色素和香料,來山寨肉的顏色和風味。傳統食物中的「素蟹」「素雞」「素鴨」等,也是同樣的思路。在美國市場上,這樣的產品往往會強調「非肉」帶來的營養優勢,比如營養組成與真肉相當、但不含紅肉成分、脂肪和膽固醇低等。對於一些注重健康的人士,這種仿生肉還更受青睞。
豆製品。圖: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這些「假肉」技術並非「中國黑心廠家」的創造,而是現代食品技術的創新。只要規範生產,它們在安全和營養方面並沒有什麼問題。在國外,它們是合理合法的技術,也各有自己的消費群體。在中國市場上,它們的問題在於:生產者和經銷者往往把它們當作「純肉」或者「真肉」來賣,這是商業欺詐。
▐ 一招辨真假
如果不想吃這樣的「假肉」,那麼簡單易行的做法就是:去正規超市購買預包裝的產品——按照預包裝食品的標籤要求,必須標明配料表。根據配料表,也就知道所買的「真肉」「純肉」還是各種不同的「假肉」了。
所長說
本文首發於今日頭條
媒體轉載需經作者授權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所長推薦:
松鼠雲無心是《吃的真相》作者雲無心的唯一微信公眾號
ID:Food_Lab
分享菜譜,吐槽黑店
辯論甜鹹之爭,挑戰「相剋食物」
上可鑑賞懷石料理,下可傳授如何挑瓜……
不是會吃飯就能叫作吃貨!讓能好怎來統治世界~
快把真相告訴那些視肉如命的小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