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態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BB)簡介

2020-09-26 微生物組

期刊總覽

名稱: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縮寫Soil Boil Biochem,簡稱SBB。

2020中科院SCI期刊分區:

農林科學(1區)-土壤科學(1區,1/38)

主編:

英國諾丁漢大學Karl Ritz, 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Josh Schimel

主頁: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

基本介紹:

Elsevier出版商,土壤領域Top1

具體信息

編輯編委:

主編6人,副主編7人,包括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朱彪研究員:

https://www.ues.pku.edu.cn/szdw/qbjs/z/311959.htm

編委中還有中國學者若干。

影響因子

2019IF為5.795,五年IF為6.767,影響因子近5年穩步上升。

平均IF百分位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引用數量:

2019年平均每篇文章被引中位數4,綜述被引中位數10。自引率在10%左右。

和SBB關係密切的雜誌為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Geoderma, Plant and Soil,Applied Soil Ecology,Plos One等。

文章數量:

SBB為月刊,近十年穩定在~300篇。

文章貢獻上2017-2019年中國文章數最多(360),其次是美國(282)和德國(184)。中科院是發文最多的單位(205),排名第6的為南京農業大學(37)。

2019年全年303篇,中國109篇(35.974 %),其中中科院56篇。

審稿效率:

從Letpub上別人的分享來看,速度不是很快。我們組之前也有同學投過,她的經驗也是審稿流程比較慢,稿件投出去基本上是3~6個多月會返回修改或拒稿。

如果是返修的話一般要求在一個月內返回。返修的response letter需要足夠細緻才能達到要求,一條修改意見對應一條回復。一般都會找三個審稿人,意見細節很多。編輯會綜合考慮審稿人的意見再給出最終的決定。

個人評價:

從以前來看,SBB的審稿要求比同等影響因子的雜誌要高。因為是老牌英國雜誌,對英語寫作水平的要求更高。

總體而言,投稿難度較高,對文章的寫作和內容的邏輯要求高,也很注重研究細節。SBB主要關注土壤生物方向,只要是土壤系統中的生物學研究,都在接受範圍。

這兩年SBB的影響因子也在逐漸上升,與雜誌本身的水準相符合,值得考慮。

官方介紹:

SBB接收描述和解釋發生在土壤中的生物過程的研究論文。

這些研究包括在土壤和環境質量問題上的知識及可能的應用,幫助我們理解土壤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在調節土壤功能、農業可持續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方面的作用。

土壤生物的生態和生化過程、它們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它們與植物的相互作用是主要的研究課題。

SBB還強調應用分子、微觀、分析技術和建模方法來理解、解釋和可視化土壤功能。以技術為中心的論文必須有特別高的新穎性或重要性。

SBB還發表對當代研究的最新評論,同時也發表關於土壤生命的經常有爭議方面的評論和爭論。

具體包括:

  • 所有土壤生物的生態(包括病毒);

  • 土壤生物學如何與土壤理化性質和過程相互作用,以調節地下功能;

  • 土壤生物和植物之間的關係和功能相互作用;

  • 土壤生物在時空尺度上對生態系統動力學的影響。

投稿指南:

https://www.elsevier.com/journals/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0038-0717/guide-for-authors

10000+:菌群分析 寶寶與貓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發Nature Cell專刊 腸道指揮大腦

系列教程:微生物組入門 Biostar 微生物組 宏基因組

專業技能:學術圖表 高分文章 生信寶典 不可或缺的人

相關焦點

  • 微生物生態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BB)簡介
    這些研究包括在土壤和環境質量問題上的知識及可能的應用,幫助我們理解土壤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在調節土壤功能、農業可持續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方面的作用。土壤生物的生態和生化過程、它們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它們與植物的相互作用是主要的研究課題。SBB還強調應用分子、微觀、分析技術和建模方法來理解、解釋和可視化土壤功能。以技術為中心的論文必須有特別高的新穎性或重要性。
  • SEL專題徵稿:「土壤微生物生態學」(Soil Microbial Ecology)|資訊
    大量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在有機物分解、營養物質循環、植物生長等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進而影響人類的健康與幸福。隨著微生物組學、生物信息學等技術的發展,我們對土壤微生物組成、多樣性、時空分布及其生態功能等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值此契機,本刊擬出版「土壤微生物生態學」專題。
  • SBB | 微生物來源的土壤有機質原位分解的直接測定研究
    DOI: 10.1016/j.soilbio.2019.107660摘  要:土壤有機質(SOM)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有機碳氮的主要儲存庫,而微生物殘體是其主要輸入。然而,對微生物來源的SOM的穩定機制和分解的直接測定目前仍缺乏相關知識。
  • 宏基因組 微生物組 微生物生態領域雜誌簡介及最新影響因子
    期刊簡介:Nature子刊,全稱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of Microbial Ecology(微生物生態交叉學科雜誌),IF(2018): 9.520; 中科院一區;年文章數346篇。微
  • 警示:被列入黑名單的SCI期刊;2020年中科院期刊分區表
    SCI期刊進行黑名單管理,即對於某些質量不高的期刊,無法報銷版面費,無法用於晉升,不納入業績。近日,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整理了45種警示期刊,警示期刊隨時可能被SCI資料庫剔除,論文也容易出現學術不端等問題。
  • 瀋陽生態所揭示氮沉降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影響
    通過野外和室內模擬氮沉降等手段,當前研究對氮沉降增加後陸地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植物生產力、植物多樣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變化有了一定認識。近年來,隨著微生物測序技術和儀器的不斷發展,測定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變得更加高效、經濟,為在全球範圍內研究氮沉降對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提供可能性。
  • 微生物領域非頂級期刊概述
    非也,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穩定的基本保障。而且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非培養微生物可能發揮的功能更重要,技術的發展會讓更多的非培養微生物處於聚光燈下,畢竟野百合也有春天。如何從科研屌絲邁向優秀的科研工作者呢?答案不是抱大腿搞關係,而是努力做出高質量研究,發表高水平文章!
  • 簡單粗暴,微生物生態研究中常用資料庫簡介
    微生物生態(MicrobialEcology),又名環境微生物
  • JoVE(實驗視頻期刊)資料庫簡介及使用方法
    JoVE(實驗視頻期刊)資料庫簡介:
  •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2:44:28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生物研究所Matthias C.
  • 亞熱帶生態所科研團隊在Plant and Soil雜誌發表專刊
    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專刊文章列表:1)Tida Ge, Yu Luo, Xinhua He. Quantitative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key process in the rhizodeposited carbon stabiliz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paddy soil.
  • 中科院SBB:不同土壤微生物群中根際沉積碳的分配和周轉
    第一作者:黃俊生通訊作者:劉玲莉研究員論文DOI: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成果簡介最近,中國科學院在土壤學頂級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發表題為「Allocation and turnover of rhizodeposited carbon in different soil microbial
  •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過程中微生物碳氮同位素與碳氮可利用性的...
    語音播報   全球範圍內,造林正在被越來越多地用來維持陸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3C and 15N abundance in soil
  • Ecological Indicators:土壤微生物對土地利用變化和土壤資源可...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水文研究組博士後Singh Ashutosh Kumar團隊測定了乾旱熱帶環境下土壤微生物指數隨土地利用變化(自然林、輪歇地、農田)、季節更替、土壤資源(C、N、P)可利用性的響應特徵。相關成果發表於Ecological Indicators(IF=4.49)。
  • 《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高度評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測定方法
    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SBB)在2011年43卷5期「Citation Classics」欄目發表了由其主編Richard G..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圖3 不同微生物細胞壁的結構和主要組分(圖片修改自Brown et al. 2015)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生物地球化學組,依託長白山森林定位站的針闊葉混交林長期定位觀測平臺,結合最新的微生物培養和同位素示蹤技術
  • Science Bulletin:絕對豐度的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模型
    基於傳統的微生物相對豐度(the relative abundance,通過高通量測序16S/18S rRNA基因獲得環境樣本中各微生物群落的相對組成)數據,研究人員提出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兩步或多步篩選組裝模型(two-step selection model 或者multi-step selection model),該模型認為:微生物依次在根外土(bulk soil)、根際土 (rhizosphere
  • 基於微生物種群生物學定義的反向生態學方法
    基於微生物種群生物學定義的反向生態學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9 15:04:49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rtin F.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圖3 不同微生物細胞壁的結構和主要組分(圖片修改自Brown et al. 2015)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生物地球化學組,依託長白山森林定位站的針闊葉混交林長期定位觀測平臺,結合最新的微生物培養和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微生物死亡殘留物在土壤中的分解和保存過程,以揭示微生物對土壤有機質形成的作用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