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熱帶生態所科研團隊在Plant and Soil雜誌發表專刊

2021-02-13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專刊文章列表:

1)Tida Ge, Yu Luo, Xinhua He. Quantitative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key process in the rhizodeposited carbon stabiliz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paddy soil. Plant and Soil. 2019, DOI.org/10.1007/s11104-019-04347-9

2)Huadong Zang, Mouliang Xiao, Yidong Wang, Ning Ling, Jinshui Wu, Tida Ge, Yakov Kuzyakov. Allocation of assimilated carbon in paddies depending on rice age, chase period and N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with 13CO2 labelling and literature synthesis. Plant and Soil. 2019, DOI: 10.1007/s11104-019-03995-1

3)Mouliang Xiao, Huadong Zang, Shoulong Liu, Rongzhong Ye, Zhenke Zhu, Yirong Su, Jinshui Wu, Tida Ge.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lters the distribution and fates of photosynthesized carbon in rice–soil systems: A 13C-CO2 pulse labeling study. Plant and Soil. 2018, DOI: 10.1007/s11104-019-04030-z

4)Ziwei Zhao, Tida Ge, Anna Gunina, Yuhong Li, Zhenke Zhu, Peiqin Peng, Jinshui Wu, Yakov Kuzyakov. Carbon and nitrogen availability in paddy soil affects rice photosynthate allocation,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priming: combining continuous 13C labeling with PLFA analysis. Plant and Soil. 2018, DOI : 10.1007/s11104-018-3873-5

5)Xiaomeng Wei, Tida Ge, Zhenke Zhu, Yajun Hu, Shoulong Liu, Yong Li, Jinshui Wu, Bahar S. Razavi. Expansion of rice enzymatic rhizosphere: temporal dynamics in response to phosphorus and cellulose application. Plant and Soil. 2018, DOI : 10.1007/s11104-018-03902-0

6)Cornelius Talade Atere, Tida Ge, Zhenke Zhu, Shoulong Liu, Xizhi Huang, Olga Shibsitova, Georg Guggenberger, Jinshui Wu. Assimilate allocation by rice and carbon stabilisation in soil: effect of water management and phosphorus fertilization. Plant and Soil. 2018, DOI: 10.1007/s11104-018-03905-x

7)Yu Luo, Zhenke Zhu, Shoulong Liu, Peiqin Peng, Jianming Xu, Philip Brookes, Tida Ge, Jinshui Wu, Nitrogen fertilization increases rice rhizodeposition and its stabilization in soil aggregates and the humus fraction. Plant and Soil. 2018, doi.org/10.1007/s11104-018-3833-0.

相關焦點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水稻根際酶活性時空動態穩定機制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於水稻根際酶活時空動態穩定機制及其對溫度和水稻生長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根際是土壤微生物活動最為重要的「熱區」,是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之間互相作用關係最為密集的區域。
  • 微生物生態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BB)簡介
    個人評價:從以前來看,SBB的審稿要求比同等影響因子的雜誌要高。因為是老牌英國雜誌,對英語寫作水平的要求更高。總體而言,投稿難度較高,對文章的寫作和內容的邏輯要求高,也很注重研究細節。這些研究包括在土壤和環境質量問題上的知識及可能的應用,幫助我們理解土壤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在調節土壤功能、農業可持續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方面的作用。土壤生物的生態和生化過程、它們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它們與植物的相互作用是主要的研究課題。SBB還強調應用分子、微觀、分析技術和建模方法來理解、解釋和可視化土壤功能。以技術為中心的論文必須有特別高的新穎性或重要性。
  • Oecologia: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量研究發現,熱帶和亞熱帶相對於溫帶和北方森林氮更為富足,其生態系統氮周轉和循環較快。熱帶亞熱帶森林植物葉片和土壤δ15N比溫帶森林的較高的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普通現象。因此,比較不同森林生態系統植物葉δ15N可以判斷生態系統氮狀態。然而,最近幾項發現,我國亞熱帶森林葉片δ15N多為負值,遠遠低於全球熱帶亞熱帶森林的平均值,而與溫帶森林的平均值接近。
  • 亞熱帶生態所揭示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營養元素計量比(C:N:P)對生物代謝活動的正常進行和生態系統功能的維持有重要意義。
  • 生物相互作用驅動生態系統轉型
    Dickie研究團隊取得最新進展。他們發現生物相互作用驅動生態系統對外來入侵植物的應答。該研究於2020年5月29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他們得出的結論是,與外來物種的新型生物相互作用是生態系統轉型的重要驅動力,遠非以前所公認的。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土壤微界面有機質層增厚證據
    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和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劉筆鋒的指導下,博士畢業生黃習知和華中科技大學博士李一偉結合微流控圖案化微陣列技術,構建包含土壤-微生物互作特點、且在一定尺度上克服土壤微觀異質性的土壤點陣晶片技術,結合X-射線光電子能譜實現土-水微觀界面過程的動態連續監測(Huang,SBB,2017,Huang,Scientific Report,2018)。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土壤微界面有機質層增厚證據
    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和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劉筆鋒的指導下,博士畢業生黃習知和華中科技大學博士李一偉結合微流控圖案化微陣列技術,構建包含土壤-微生物互作特點、且在一定尺度上克服土壤微觀異質性的土壤點陣晶片技術,結合X-射線光電子能譜實現土-水微觀界面過程的動態連續監測(Huang,SBB,2017,Huang,Scientific Report,2018)。
  • 亞熱帶生態所召開「地球關鍵帶」中英重大研究計劃學術研討會
    6月5日至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英重大研究計劃「喀斯特關鍵帶水文-生物地球化學耦合機理及生態系統服務提升機制」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來自格拉斯哥大學、阿伯丁大學、斯特林大學、蘇格蘭大學,河海大學、天津大學、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等單位的30名學者參與交流。亞熱帶生態所副所長譚支良代表主辦單位致詞。
  • 亞熱帶生態所開展「微生物16S高通量測序數據分析及作圖培訓」講座
    鑑於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近年來對微生物的測序量大、研究生對測序數據的分析和信息挖掘不熟悉,造成微生物測序數據的發表相對滯後,應研究所研究員孔祥峰和所青年創新促進會的邀請,南京農業大學消化道微生物研究團隊的副教授成豔芬7月31日至8月2日到該所進行微生物16S高通量測序數據分析及作圖培訓。
  • 亞熱帶生態所在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關鍵限速因子及其機制研究中獲...
    因此,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通過對水稻土進行氯仿燻蒸和不燻蒸處理,形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差異;設置了乾濕交替(0-30天不淹水,氧氣充足;31-78天淹水,氧氣受限)、持續淹水(氧氣受限)和厭氧淹水(氮氣排空空氣,無氧氣)三種水分條件,進行78天的培養實驗。
  • 中科院院士傅伯傑到亞熱帶生態所開展學術交流
    10月8日,應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和所青年創新促進會的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到亞熱帶生態所開展學術交流,並作了題為「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指標體系與方法」的學術報告,亞熱帶生態所黨委書記王克林主持報告交流會。
  • SEL專題徵稿:「土壤微生物生態學」(Soil Microbial Ecology)|資訊
    隨著微生物組學、生物信息學等技術的發展,我們對土壤微生物組成、多樣性、時空分布及其生態功能等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值此契機,本刊擬出版「土壤微生物生態學」專題。environmental change土壤微生物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Soil microorganisms and biogeochemical cycles土壤微生物與植物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
  • 微生物生態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BB)簡介
    和SBB關係密切的雜誌為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Geoderma, Plant and Soil,Applied Soil Ecology,Plos One等。
  • 《科學》發專刊紀念廣義相對論發表100年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論文發表於1915年12月2日,今年將迎來論文發表100周年。為了紀念這一偉大理論的誕生,3月6日出版的《科學》雜誌刊發一期專刊——《廣義相對論》。
  • 青島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青島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近日,由青島農業大學化學與藥學院肖建教授領銜的分子催化與轉化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期刊《高等合成與催化》(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IF=5.7) 上發表有關綠色高效合成吲哚衍生物的重要論文
  • 近海生態系統與生態毒理國際研討會首期論文發表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主辦的「近海生態系統與生態毒理國際研討會」(2018年)會議論文,首期18篇論文近日在《生態毒理學》以專刊的形式發表。內容涉及水域浮遊生物群落結構與水環境特徵、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紅樹林生態學等方面研究。
  •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發表系列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微塑料生態毒理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偉及團隊在微塑料分布狀況和微塑料對重要海洋經濟物種的生態毒理效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危險材料雜誌》《環境汙染》《總環境科學》等國內外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主流刊物。  海洋中的塑料經光降解、機械破碎或生物作用會變成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碎片,形成微塑料(直徑<5mm)和納米塑料。
  • Plant Physiology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玉米乾旱冷害聯合脅迫的生理和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了玉米苗期在乾旱冷害聯合脅迫下
  • 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亞熱帶生態所召開
    10月14日至15日,「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會議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葛體達主持,來自法國農業科學院、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亞熱帶生態所等多家單位的30餘名專家學者與會。
  • 中國科大兩團隊科研成果登同期《Science》雜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合肥10月9日電(通訊員 範瓊 中青報·中青網 記者 王海涵)記者今天上午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今日凌晨兩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和季恆星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上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