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看著普通保溫箱裡的一個房姓寶寶安然入睡,黃疸指數等一切正常,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醫師吳新萍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了下來。誰能想到,這個出生不過7天的寶寶,在幾天前剛經歷一場生死搏鬥。
媽媽血型比熊貓血還稀有
寶寶出現嚴重溶血成了「小黃人」
「叮鈴鈴……」2月15日上午10點多,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救治中心的電話響起,原來是江都婦幼保健院打來「求助」電話:該院有一個出生剛26小時的男嬰出現了黃疸,數值是正常患兒的3-4倍,情況不太樂觀。市婦幼保健院立刻派救護車前往江都轉運患兒。
「寶寶剛出生一天,見到他的時候還挺吃驚,全身發黃,完全是個『小黃人』。」中午12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醫師吳新萍看到了這個患兒,連忙進行檢查:測經皮膽紅素值已達335μmol/l,比在江都時的數值更高。入院後第一時間,醫生給患兒進行強藍光照射退黃、白蛋白阻斷膽紅素腦病治療的同時,立刻檢查膽紅素、血型鑑定及溶血試驗,結果顯示總膽紅素已達313.4umol/L。
「找出了出現黃疸的原因,孩子出現了新生兒溶血!」吳新萍說,該患兒的媽媽房女士血型為A型RHDCCee,極為罕見,屬於比「Rh陰性熊貓血」還稀有的血型,高度提示患兒為極為罕見的稀有血型溶血。房女士和她的寶寶都屬於RhD陽性,但問題出在了RH系統其他抗原上。房女士是A型RHDCCee,即Rh(E)陰性,寶寶的血型是A型RHDCcEe,即Rh(E)陽性,由於這是第二胎,房女士血液已產生E抗體,大量抗體通過胎盤傳到患兒體內,導致寶寶出生後即出現嚴重的溶血性黃疸。
吳新萍說,如果不及時治療,孩子會出現黃疸、水腫、貧血等,還會損傷神經系統,甚至導致死亡,而該患兒已經出現了嚴重貧血,「這是因為抗原在不斷破壞寶寶的紅細胞。」
治療無效急需換血
寶寶血液配型卻遇到難題
當天下午,醫生給寶寶進行了靜脈丙種球蛋白阻斷溶血,繼續強藍光照射降低膽紅素,但患兒經過強藍光治療後,膽紅素沒有下降,反而急劇上升。醫生發現,通過阻斷及光療效果不太理想,且貧血、黃疸較前期嚴重,提示光療效果差,且隨時有發生膽紅素腦病危險,這種疾病可能會留下智力低下、聽覺障礙、腦癱等神經系統後遺症。「需要緊急給寶寶換血!」醫生在徵得家屬同意後,開始準備換血治療。
由於房女士還在江都婦幼保健院住院,市婦幼保健院的醫生立刻與他們聯繫,採了房女士的血標本後,由家屬送至醫院做母嬰血型鑑定,同時緊急聯繫該院檢驗科與揚州血站。換血迫在眉睫,可找血遇到了難題。
「血型大類上分為A、B、O、AB這四種,但其實由於抗原成分的不同,其實細分有18類血型,但寶寶到底屬於哪一種血型,我們無法做準確的血型鑑定。」檢驗科主任程文國說,因為該患兒血細胞遭到破壞,嚴重貧血,無法鑑定準確血型,但溶血嚴重,急需換血,所以他急忙進行盲配。
「孩子很幸運,我們在醫院儲存的A型血中找了一袋血與患兒匹配。」程文國說,盲配很難,當時他生怕配完整個醫院的血,都找不到與患兒匹配的血型,「好在終於配型成功了」。
醫護凌晨奮戰3小時
寶寶「全身換血」終轉危為安
一切準備就緒,16日凌晨1:00,包括吳新萍在內的10名醫護人員開始為患兒進行換血。但過程並不簡單,新生兒血管細,穿刺極為不易,換血也易發生很多併發症。醫護人員一刻也不敢鬆懈,3個小時後,直到凌晨4:00,換血終於結束。「整個過程還算順利,無併發症發生。」吳新萍緩了一口氣,患兒溶血也得到有效控制。
由於患兒仍存在溶血,仍需輸血糾正貧血,但無法配型還是一大難題。17日下午,經過市婦幼保健院多方聯繫,在揚州市中心血站協調下,終於從血庫中再次盲配成功所需血液,予多次少量輸血治療,患兒貧血已糾正。
目前,患兒病情逐漸穩定,轉危為安,已轉出重症監護室,在普通病房進行治療。吳新萍說,孩子將於下周出院,回到父母身邊。
延伸閱讀
為什麼稀有血型的媽媽生出的寶寶會出現溶血?
新生兒溶血病是指由於母子血型不合,母親體內產生與胎兒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體,這種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見Rh血型系統和ABO血型系統的血型不合。新生兒期其他導致溶血的原因還有紅細胞酶或紅細胞膜缺陷,這些都有專有的名稱,只有血型不合的溶血稱為新生兒溶血病。
母親和胎兒間Rh血型不合和ABO血型不合,是新生兒溶血病的主要病因。胎兒的血型是由父母雙方決定的。如果胎兒從父親遺傳來的血型抗原是母親所沒有的,胎兒紅細胞進入母體後使母親產生相應的抗體,這些抗體再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導致抗原抗體的免疫反應,就會發生溶血。
(來源:揚州發布,編輯/程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