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17顆衛星!中國「從零追趕」到「部分領跑」

2020-10-17 中國青年網

半個世紀前的氣象預報員很難想像,今天的中國,廣袤土地上空任何一塊區域雲的圖像,可以「想看就看」——

距離地球800公裡和3.6萬公裡的太空中,7顆風雲衛星俯瞰全球風雲;北到北極圈內,南到南極大陸,都有海量衛星數據在接收、處理和分發;每5分鐘,就有一張新的中國區域雲圖回傳,從衛星鏡頭到預報員手機屏幕,只要不到10分鐘的時間……

氣象衛星應如自來水般長期供應!」來自「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的這個描繪,已經從夢想照進現實。

在中國氣象局近日舉行的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媒體通氣會上,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在中國風雲衛星50年的發展歷程中,依靠一代代科學家不斷探索、攻艱克難,「從零開始」的風雲衛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實現從「跟跑」到「局部領跑」的跨越。

據他透露,2016年發射的我國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對我國區域可實現每5分鐘一次的觀測覆蓋,最高解析度從1.25公裡提高到500米,並且在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大氣高光譜垂直探測,綜合探測水平國際領先;2017年發射的風雲三號D衛星,搭載有世界上首臺能獲取全球250米解析度紅外分裂窗區資料的成像儀器,可以每日無縫隙獲取全球250米解析度紅外圖像。

「這種『獨步天下』的能力,為全球生態環境、災害監測和氣候評估提供中國觀測方案。風雲衛星在體系上非常完整,可以說,其他國家擁有的探測能力我們都有,我們所有的,他們有些沒有。」楊軍說。

(圖為風雲二號H星首幅圖,中國氣象局供圖)

起步接連失利,「風雲」籠罩陰霾

在50年前的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設備簡陋、技術落後,別說造自己的氣象衛星、用自己的氣象衛星,很多科研技術人員連什麼是氣象衛星、氣象衛星有何作用都不知道。

「從零起步到底有多難?」楊軍有這樣一個說法:風雲衛星建設發展50年的過程,每一個航天可能出的問題,我們一個沒落,都遇到過。但失敗是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

據他介紹,風雲一號極地軌道氣象衛星發射成功,科研人員拿到第一張成圖時,時任中國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正在主持國際會議,會上他把第一張圖,給在座的國內外專家「秀」了一下,當時全場掌聲雷動——中國成為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這一事實震驚了全世界。

然而,由於姿態控制問題,第一顆風雲衛星只工作了39天,便消失在茫茫太空。之後的研製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

據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回憶:1990年,風雲一號B星發射,10多天後衛星出現異常,只工作了158天便宣告失效。1994年,風雲二號01星在發射前測試過程中發生意外。1997年,風雲二號A星發射成功,但運行幾個月後便出現故障,最終還是沒有實現業務化。

起步的接連失利,讓「風雲」衛星事業籠罩了一層陰霾。

董瑤海說,衛星成功上天業務化運行後,第一個需要破解的問題,就是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經過三代人的艱苦努力、重點攻關,解決了影響衛星長壽命運行的技術問題。

直到世紀之交,「風雲」的陰霾才最終散去。1999年和2002年,我國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C、D業務星,衛星在軌運行壽命分別達到6年5個月和10年,大大超過設計壽命。2004至2008年,成功發射了風雲二號C、D、E業務星,在軌運行壽命達到8至10年。

(風雲四號A星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第一幅多通道彩色合成圖像。中國氣象局供圖)

除了學習和合作外,沒有別的出路

「除了學習和合作外,沒有別的出路。」這是孫家棟的一句話,很多「風雲」人認為用它來形容那段低谷徘徊期很合適。

讓人感慨的是,當風雲一號A星、B星運行壽命未能達到目標,受到巨大質疑時,已是古稀之年的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著了魔一般」帶領科技人員分析原因,並親自到國家有關部門匯報工作,堅定要求支持「我們的這支氣象衛星隊伍」走下去;為了攻克風雲二號前兩顆衛星出現的問題,時任風雲二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師許健民,副總師李希哲、張青山與全體團隊成員一起,沒日沒夜,登上青藏高原開展「救星」試驗,於上萬次手寫運算中破解「定位」難題,不僅讓衛星「起死回生」,更使得「圖像上每一個點都變得很準確」……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付出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的代價,才為氣象衛星的迅速趕超奠定了基礎。

如今,風雲四號衛星正為全球115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7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楊軍說,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計算,風雲衛星在減輕災害損失、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效益非常高,投入產出可以達到1:40。

他說,我國是自然災害非常嚴重的國家,每年強降水導致的洪澇和泥石流、乾旱和大風引發的沙塵暴、閃電引燃的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頻發,其中70%以上的自然災害就是因為氣象原因造成的。

「氣象問題研究透了,除了地震以外的大部分災害都能搞明白,這也是為什麼各國都在大力發展氣象衛星的原因。」楊軍說。

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唐世浩給了一組數據:自從風雲二號衛星投入運行以來至2020年8月底,西太平洋生成的566個颱風、登陸我國的165個颱風,「監測無一漏網!」

唐世浩說,風雲四號衛星投入運行後,我國對颱風、暴雨等災害天氣監測識別時效從15分鐘提高到5分鐘,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9%,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平均誤差從95公裡減小到71公裡,優於美國、日本等國。

舉國體制的一個成功縮影

中國風雲衛星技術能力進步速度如此之快,國際不少知名專家在讚嘆不已的同時,也大為好奇:1960年美國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1974年歐洲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而中國直到1988年才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衛星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實現趕超的內在發展邏輯是什麼?

「風雲衛星的發展是我們國家舉國體制的一個成功縮影。」楊軍說,風雲衛星是在我們國家在技術比較落後、國力不足的時候搞的大系統工程。半個世紀前,周恩來同志高瞻遠矚地提出「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研製氣象衛星的任務。

1988年9月7日,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一號A極軌氣象衛星,獲取了清晰的遙感圖像,從此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回憶當時的場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感慨萬千:「我當時熱淚盈眶,距離我們決定放自己的氣象衛星過去了近20年,終於有志者事竟成!」

作為風雲三號A星研發親歷者,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忠東回憶道:2008年發射的風雲三號A星,是極軌第二代第一顆衛星。為集中精力搞研發,科研團隊把技術骨幹拉在一個郊外偏遠的招待所裡封閉,每天上午幹四小時,下午幹四小時,晚上幹四小時。

「這顆衛星採用新一代技術,很多工作都是第一次做,我們討論非常激烈,有個同事夢話說的都是討論的內容——做夢的時候,腦袋裡轉著的還是我們衛星工程上的事!」楊忠東說。

談及風雲衛星的下一步發展時,楊軍透露,不久的將來,風雲四號B星、風雲三號E星也將發射升空。

這其中,風雲三號E星發射後,將是國際上業務衛星第一個在晨昏軌道運行的氣象衛星。該衛星在國際上非常引人矚目。

楊軍提到一個細節,幾年前我國宣布這項計劃時,世界氣象組織的會場上馬上響起掌聲,認為中國此舉將增強全球數值天氣預報能力,提高預報水平。「這顆衛星不僅是幫助中國自己,全世界都會受益。」楊軍說。

風雲四號B星則更值得期待,它是風雲四號第一顆業務星,它的發射將標誌著風雲四號正式進入業務,將使得我國靜止氣象衛星和氣象業務全方位地升級提速。

楊軍說,因為天氣系統瞬息萬變,瓢潑大雨可能轉瞬即逝,以往氣象衛星每隔半小時才能觀測一次,很可能錯過這些動向。而風雲四號B星具備在靜止軌道高精度分鐘級成像能力,可以通過非常壯觀、清晰平滑的動畫,讓天氣系統的變化,第一次高清晰全天候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相信不久的將來,不管是衛星還是應用,我國應該都會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唐世浩說。「在我退休之前,我認為應該是可以看到的。」他補充道。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50年17顆衛星!中國「從零追趕」到「部分領跑」
    半個世紀前的氣象預報員很難想像,今天的中國,廣袤土地上空任何一塊區域雲的圖像,可以「想看就看」——  距離地球800公裡和3.6萬公裡的太空中,7顆風雲衛星俯瞰全球風雲;北到北極圈內,南到南極大陸,都有海量衛星數據在接收、處理和分發;每5分鐘,就有一張新的中國區域雲圖回傳,從衛星鏡頭到預報員手機屏幕,只要不到10分鐘的時間……   「氣象衛星應如自來水般長期供應
  • 「風雲」半世紀再回眸「從零追趕」到「部分領跑」的啟示
    零距離「風雲」半世紀再回眸——「從零追趕」到「部分領跑」的啟示半個世紀前的氣象預報員很難想像,今天的中國,廣袤土地上空任何一塊區域雲的圖像,可以「想看就看」——距離地球800公裡和3.6萬公裡的太空中,7顆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 從零追趕部分領域已成世界獨一無二
    中國天氣網訊 近日,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媒體通氣會在中國氣象局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介紹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發展歷程,同時邀請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忠東、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唐世浩等三位專家解答了風雲衛星在各領域的發展和應用情況。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從零追趕部分領域已成世界獨一無二
    中國天氣網訊 近日,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媒體通氣會在中國氣象局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介紹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發展歷程,同時邀請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 從零追趕部分領域已成世界獨一無二
    中國天氣網訊 近日,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媒體通氣會在中國氣象局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介紹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發展歷程,同時邀請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
  • 【氣象科普】「從零到一」的跨越 我們的氣象,我們的衛星
    從1969年周恩來總理提出「應該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到1988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再到2016年成功發射「風雲四號」A星,多項氣象科技「領跑」國際。浩瀚蒼穹見證了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不平凡歷程。
  • 依迅半月說|中國再領跑!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發射成功
    」正在北京地鐵的部分車站試點。項目招標04北鬥技術中國再領跑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發射成功11月6日,將中國首顆6G試驗衛星順利發射升空,徹底宣告中國領跑全球6G。此次成功發射的6G試驗衛星,主要目標是在太空驗證衛星高速通信技術,這也是未來第六代通信的核心技術之一。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綜合性能世界領先 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效果圖:風雲三號E星效果圖:風雲四號B星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琳):2020年,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迎來50大壽。50年來,中國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氣象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早在1969年,周恩來總理就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批准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迄今,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
  • 國內傳來好消息,中國發射首顆6G試驗衛星,打破美國領跑優勢
    近段時間,中國航天領域捷報連連。在大家都把目光對準美國之際,中國用一則好消息,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據國內媒體報導,11月6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以一箭13星的發射方式,順利將1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丨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 中國規劃2020年前後發射5顆新科學衛星 探索什麼
    新華社北京6月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喻菲 胡龍江)中國計劃在未來5年左右研製並發射5顆新的科學衛星,有望在空間科學、技術和應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創新突破。專家表示,空間科學衛星是人類認知自然取得重大突破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對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可使中國在基礎科學方面不斷產出重大原創性成果,並將引領中國實現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的跨越發展,為航天產業升級提供新的增長點。  「十三五」科學衛星要探索什麼?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我國1999年和2002年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C、D業務星,衛星在軌運行壽命達到6年5個月和10年,大大超過設計壽命。如今,我國先後成功發射兩代四型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風雲衛星群星燦爛,背後是我國成千上萬科技工作者的全力付出。」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綜合性能世界領先 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觀測服務
    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迎來50大壽。世界氣象組織最近進行的一項針對亞太區域衛星用戶的調查顯示,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處於領先位置,超過歐、美、日的同類衛星。50年來,中國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氣象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 50年來衛星導航系統發展與應用
    為此本文將進行較系統全面論述50年來衛星導航系統發展與應用:首先討論導航衛星產生與子午儀衛星導航系統;其次介紹全球導航系統(GPS);格洛納斯(GLONASS);伽利略(Galileo),以及區域導航衛星(印度與日本);最後論證中國發展北鬥導航衛星三步走的正確性與輝煌成果,以及提出創新性反向GPS全球三維定位系統。
  • 一文讀懂風雲氣象衛星50年如何改變中國,未來兩次發射「值得期待」
    從「跟跑」到「局部領跑」楊軍介紹說,從周恩來總理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算起,經過50年的奮鬥,我國已成功發射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的發展中國家。在50年的發展歷程中,依靠一代代科學家不斷探索、攻艱克難,從零開始的風雲衛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實現從跟跑到局部領跑的跨越。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 中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88顆衛星布局 2025年前後建成
    中新社北京5月6日電 (記者張素)記者6日從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舉辦的CAST空間技術論壇上獲悉,中國計劃在2025年前後完成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的88顆衛星布局。「88顆衛星分為三類,分別是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
  • 風雲衛星50年,10個詞告訴你風雲那些事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 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式發展。迄今已成功發射 17 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現有 7 顆在軌運行,形成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網,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作出了突出貢獻。今天,梳理10個詞帶你了解風雲。
  • 走過50年,看「風雲」眼中的世界| 衛星看中國特別版
    2020年是風雲衛星氣象事業發展50周年風雲衛星氣象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發展歷程風雲五十年是風雨兼程的五十年風雲五十年是開拓奮進的五十年風雲五十年是鑄就輝煌的五十年月27日風雲三號A星成功發射極軌氣象衛星邁入「風三時代」衛星載荷數量從風雲一號的1個增加到11個解析度達到百米量級實現紫外、可見光、紅外和微波的全譜段觀測我國氣象衛星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 鑄造大國重器 照亮強國之路——寫在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之際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從無到有、從試驗型到業務型、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承載幾代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夢想與榮耀,見證無數人的殫精竭慮、百折不撓——17顆風雲衛星……1988年9月7日,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A星試驗性氣象衛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成功實現了我國氣象衛星「從零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