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項目概況
鹹陽市市民文化中心地處鹹陽市北塬新城核心啟動區,南臨五陵塬,北接北塬新城行政服務中心,總建築面積155,000平方米,包含了不同功能的九大文化場館(科技技術館、減災宣傳教育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青少年宮、圖書館、檔案館、城市規劃展覽館、群眾藝術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影劇院)、公廁以及配套服務管理用房、地下設備用房和停車庫。
建成後總建築面積為155,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90884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64116平方米。
- 2 -
建築設計
文化中心九個不同功能與性格的文化場館並置在一個共有關係之中,並且同時滿足九個場館各自相對獨立的管理區劃。科技館、減災館、婦幼中心和青少年宮以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為主;圖書館、檔案館、規劃展示館和群眾藝術館以展示與教習為主;而大劇院作為文化中心的核心文化功能,承擔了頻繁的演出與接待活動。與此同時,文化中心還需要配置大量的配套服務功能和停車設施以支撐九大場館日常的使用。龐雜的功能需求、交織的流線系統,構成了文化中心的日常使用狀態,也承載了各個使用方的莫大期許。
度量衡——基於身體的尺度
我們思考的第一個重點是:作為昔日秦文化中心的鹹陽,能否從現今普遍的文化敘事的鴻篇巨製中跳脫出來,重新回到「度量衡」時代基於人體尺度的布局謀篇?
在11.9公頃的用地之上,建造一座面積達到十五萬平方米的九館合一的文化綜合體,不僅於鹹陽,乃至全國範圍也鮮見先例。超常的規模與寬闊的佔地帶來的最大風險便是尺度問題。
我們將除大劇院外的八座場館分為兩個環形組群,一組佔據東北,一組佔據西南,大劇院則以獨立完整的體量落於兩環交織之處。這樣就將原本過於開闊的場地分解為西北、中部、東南三個尺度較為合宜的區域。同時,它使開放空間以層層交疊遞進的方式鋪展開來:從起始處的沉穩含蓄,到中部的起承轉合,再到結尾處的自然舒朗,完成了從文化廣場、文化內院到文化公園的漸次過渡,這也從客觀上消除了我們一直擔心的對稱軸線關係的出現。於是,設計向一個真正引入日常性的開放場所逐漸靠攏。
文化漣漪——並置產生的交集
我們思考的第二個重點是:鹹陽文化中心能否從常見的主從關係與軸線秩序中跳脫出來,實現一種相對分置與並存的狀態,進而將並置產生的交集作為設計的突破點。
文化中心九座場館統和在文化長廊和文化內街的系統之上,文化長廊從地面抬升至12.8米,與環狀的屋頂平臺相通。文化內街從地面下沉至-6米,與地下影城和商業設施相連。這不僅在水平長度上增加延展了九館與外界的接觸面,同時在立體層面上增加與外部的關聯度。
漫步長廊之中,圖書館的"書牆"、檔案館的"寶匣"、規劃館的"臨眺臺"、群藝館的"八方連橋"、科技館的"綠植牆"、減災館的傾斜牆體、婦兒中心的"清流"、青少年宮的"魔術盒子"和"彩虹橋"漸次呈現,如同不斷延展的文化長卷。
遊目觀想——簡單的多樣性
我們思考的第三個重點是:鹹陽文化中心的文化體驗能否不再依賴於建築單體的豐富度,而是建立起立體交織的複合路徑網絡,以實現「瀰漫性探索」帶來的豐富觀感。
市民文化中心九館相似的體量與形象在最初的競標過程是頗具風險的,很可能由於各館的辨識度問題遭到質疑。但我們相信九館激蕩起的文化漣漪足以激發擴散成豐富完整的文化圖景。
並置產生的交集,在隨後設計過程中慢慢展示出自發生長的優越性,其產生的豐富度甚至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因勢利導地將場館多樣化空間與功能需求與這一體系相關聯,便自然生長出文化中心內部無限豐富的空間與形態。
文化長廊在南北區各自場館之間建立連接和共享,將原本空曠場地的劃分為廣場、長廊、門廳等的多層次空間,同時提供了屋面的自由行走空間:從西北的集會廣場可以無阻礙地自然行進至南區文化長廊的屋面,並通過兩環交錯的高差處理自然上行過渡到北區的文化長廊屋面或下行回到大劇院的入口廣場。文化內街是與文化長廊相互耦合的空間系統。
在這樣的路徑系統中,行進的體驗如同徐徐展開的長卷,景象以步移景異的方式逐漸呈現出來。而最終,這些分別懸置於意念中的對象通過文化精神的法則和能體現這個法則的心靈去組織、去感悟,從而達到所謂"遊目觀想"的意境的層面。
清交素友,比景共波
鹹陽市市民文化中心刻意規避了大開大闔的激蕩之作,而更關注謀局的智慧,通過合宜的尺度和關係的建立,讓看似簡單的個體相互間因借生長,保持著適宜的距離和張力,不斷發展成為和諧共生的複雜系統,漸次擴展出豐富的空間體驗,這恰如「清交素友,比景共波」 [3]的關係,是為關係的建築學。同時,它用一個完整的謀篇過程證明了在現代城市的功能、規模和體量需求下,中國傳統的謀局智慧的有效性並且展示出其進化生長的潛能。
- 3 -
結果特點
本工程滿堂設置一層地下室,由於上部結構體型複雜,通過設置抗震縫,將結構主體分為九個的結構單體,各結構單體均嵌固於地下室頂板。由於擬建場地屬自重溼陷性黃土場地,地基溼陷等級為III級。因此本工程首先採用素土擠密樁消除地基土的溼陷量,然後針對純地下室區域及文化長廊區域,採用CFG樁對地基進行二次處理以提高地基土承載力,九個單體則採用PHC管樁。
- 4 -
項目圖紙
- 5 -
項目信息
設計單位: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主持建築師:章明
設計:2012-2014 年
竣工:2017年
設計團隊:張姿、丁闊、肖鐳、李雪峰、丁純、孫嘉龍、馮珊珊、王緒男、萬月榮、朱聖妤、程浩、施錦嶽、邵華廈、甘招輝
建築面積:15.5萬㎡
建築層數:五層(局部六層)/地下一層
建築高度:影劇院:45.0 m 其他場館:24.0m
攝影:姚力
本文資料來源網絡,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我們儘快處理。
聯絡、投稿、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