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錦科技回應了提問:請問公司28納米的晶片量產了沒?22納米的晶片...

2020-12-01 雲財經

投資者問:尊敬的董秘:您好!請問公司28納米的晶片量產了沒?22納米的晶片明年能研發成功嗎?景嘉微(300474)22納米的晶片明年都量產了,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希望公司加大研發能力,超越景嘉微(300474)

航錦科技(000818):您好。武漢導航院的28nm北鬥晶片,在2021年下半年可實現量產。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北鬥28納米晶片實現量產!定位精度優於10米,中國北鬥再上新臺階
    文/皓月就在8月3號上午,北鬥衛星系統的新聞發言人表示,北鬥系統28nm晶片已經實現了量產,而22nm也即將會進行量產。到時候大部分智慧型手機將會用到北鬥功能,支持高精度應用的手機也將會上市。而且北鬥系統在全球範圍的定位精度也將優於10米、授時精度優於20納秒、服務可用性優於99%,比起之前測試的結果上了一個臺階。
  • 22納米國產晶片量產,最便宜的只要6塊錢!中國北鬥已達世界先進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來困擾著中國晶片領域的「芯」病也取得了重大突破,8月3日,據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發布的介紹,北鬥22納米國產晶片將實現量產,產業鏈內包含的板卡、天線會同步進行。
  • 杭州量產全球第一款7納米晶片 但離高端的路還很長
    浙江在線8月1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張雲山)最近嘉楠耘智火了,原因是該公司研發成功量產了全球第一款7納米晶片。甚至有媒體稱,一個中興倒下去,千千萬萬個中國晶片公司站起來,這是杭州人的驕傲,是全國13多億人的驕傲。
  • 14納米的晶片與7納米的晶片,有什麼差別嗎?
    14納米與7納米是什麼意思?晶片中14納米與7納米,指的是晶片的製程。大家知道晶片是由電晶體組成的,製程越小,那麼在同樣面積的晶片裡,電晶體就越多,相對應的性能就越強了。以華為麒麟980及華為麒麟970為例,麒麟980是7nm工藝的晶片,麒麟970是10nm工藝的晶片。麒麟980為69億個電晶體,麒麟970為55億個電晶體,提升了25.5%左右。在同樣大小的一塊晶片裡,7nm工藝的晶片顯然可以比10nm的工藝搭載更多的東西,更別說是14nm的了,所以現實中越小的製程,技術越先進,相應的性能越高。
  • 國產晶片迎來突破,14納米晶片開始量產,不再懼怕制裁
    所以當今的各家晶片企業,都在起勁將晶片往更為嚴謹的偏向生產。  但是這並不是一件輕易的事,現在在環球局限內,可以或許生產高精度晶片的國度無非惟有幾個罷了,且我國並不包含此中。  在晶片平臺,我國開展比較較晚,比及我國認識到晶片緊張性之時,曾經被其餘國度遠遠甩在了死後。
  • 中科院攻破2納米晶片技術,為晶片領域打下基礎
    打開APP 中科院攻破2納米晶片技術,為晶片領域打下基礎 Science鋒芒 發表於 2020-03-03 15:37:08
  • 今年蘋果新iPhone晶片A13第二季度量產 使用7納米製程工藝
    儘管晶片代工巨頭臺積電今年很可能依舊是蘋果最新A系列晶片的獨家代工商,但是該公司還是發布了謹慎的公司業績和整體晶片行業展望。臺積電將成為蘋果公司2019年iPhone系列手機所用定製晶片A13的獨家供應商。知情人士稱,臺積電將在今年第二季度使用7納米製程工藝量產A13晶片,包括使用極紫外光(EUV)技術的增強版7納米工藝。
  • 中國領先歐美研製出2納米晶片!可惜卻無法實現量產
    由於晶片研發起步較晚,晶片一直是我們半導體發展一塊芯病。為此我們每年花費幾千億美金用於晶片進口上。不過最近傳來好消息,中科院領先歐美研發出2納米的晶片讓人們為之振奮不已,要知道現在發達國家正在為5納米晶片研發而一籌莫展。所以這次研發成功對我們的意義十分巨大。具有跨代意義。據悉,此次被研發出的2nm晶片名為「垂直納米環珊電晶體」,這種晶片由三種物質構成,所以又叫做矽-石墨烯-鍺基片。眾所周知,傳統的晶片都是由矽材料製成的,實現了彎道超車!
  • 臺積電擬「風險生產」3納米晶片 2022年下半年量產
    1月16日,蘋果晶片代工廠商臺積電高管證實,該公司將按計劃在2021年開始危險生產3納米Apple Silicon晶片,並在2022年下半年全面量產。早在2020年7月份就有報導稱,臺積電接近敲定其3納米晶片生產工藝,現在該公司有望在2021年開始所謂的「風險生產」。
  • 蘋果首款5納米移動晶片發布,全球5納米晶片產能爭奪加劇
    記者 | 彭新1全球半導體製造加速切換至5納米工藝製程,多款5納米晶片產品陸續發布。9月16日的蘋果新品發布會中,隨著新一代iPad Air發布,搭載的A14仿生晶片成為蘋果首款使用5納米製程的移動晶片。
  • 如果用回14納米的晶片,影響有多大,會比7納米的差多少?
    14納米和7納米工藝差別很大14納米生產技術和7納米生產技術差別很大。對於晶片來說,都是追求體積更小,功耗更低,運算速度更快的目標。這樣一來,製造工藝對於晶片的影響就非常大了,特別是手機晶片。這樣的話,採用7納米技術或者是5納米技術製造的手機晶片速度可能更快,而耗電量可能更小一些,這樣的晶片裝備的手機打開軟體速度就會非常快,而且續航能力強,手機應用體驗就會越來越好。現在來說,如果採用14納米的技術只能生產華為麒麟的低端晶片,也就是說,比華為的旗艦晶片990晶片運算速度可能慢好多倍,而耗電量也差不多。
  • 中興通訊自研7納米晶片已商用 但中國芯仍步履維艱
    中國老牌科技企業中興通訊近兩年在晶片領域,尤其是在基站晶片的研發上,開始做出更大力度的投入。10月11日,一則中興通訊自研7納米晶片實現市場商用的消息引發外界關注。
  • 未來會不會有3納米1納米的晶片啊?那1納米之後是什麼?
    未來會不會有3納米1納米的晶片啊?那1納米之後是什麼?既然要談晶片的未來,自然要看看晶片的現在。晶片製程玩家三足鼎立:英特爾、三星、臺積電。可以看到的短期未來:華為的麒麟1020處理器、蘋果的A14、高通的驍龍875晶片,將會採用臺積電的5nm製程工藝。再遠一點的未來: 據傳3nm製程工藝,將會在明年(2021年)試產,2022年下半年實現量產(根據臺積電的消息,3nm工藝電晶體密度就是7nm的3.6倍。)。2nm技術預計2024年左右推出。
  • 中科院實現技術突破,2納米晶片迎來曙光
    據中科院透露,2納米級的晶片在2024年就能夠投入生產了,此外,根據中芯國際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14納米晶片也將投入量產,其第一條生產線已經在上海建立並投入使用了。據資料顯示,我國最新的12納米級晶片的訂單也已經成功導入,更加先進的製程工藝讓其能耗相比上代下降20%左右,性能提高10%。
  • 全球首個7納米晶片在杭州誕生 用於區塊鏈超算設備
    公司本來就不想高調傳播這件事情,這屬於公司的正常產品迭代,就像以往所有晶片研發成功量產一樣,邀請三四家媒體,開個小型發布會。但是沒想到現場來的媒體和客人都比計劃的多很多。」   90多個研發人員   18個月量產全球首款7納米晶片   這場發布會後,嘉楠耘智一下紅了,因為在「缺芯」的背景下,公司卻研發出了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全球首個7納米晶片。甚至有自媒體稱,嘉楠耘智讓蘋果、高通、英特爾、英偉達等國際晶片巨頭瑟瑟發抖。
  • 中科院首創2納米晶片關鍵技術,還依賴光刻機嗎中國晶片迎轉機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中國在晶片領域可以說一路波折,由於缺乏關鍵設備光刻機,我們在該領域也很難有所突破,那中芯國際是如何逆轉實現量產14納米晶片的呢?並掌握2納米的關鍵技術的,本期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
  • 科創板受理企業透析|中微半導體:7納米晶片刻蝕機第一梯隊
    中微公司是我國半導體設備企業中,極少數能與全球頂尖設備公司直接競爭並不斷擴大市場佔有率的公司,是國際半導體設備產業界公認的後起之秀。公司的刻蝕機目前已經成功打入國際一線客戶市場,而且在全球最先進的可量產的7納米晶片工藝上,中微半導體是全球五大刻蝕機供應商之一。
  • 首批由臺積電代工的7納米晶片已完成交貨,率先應用在嘉楠耘智的...
    8月8日,嘉楠耘智能召開發布會,宣稱在業界率先推出7納米量產晶片。,這是中國晶片勝利反擊的輝煌一刻,更是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一刻。」 但礦機晶片的成功與嘉楠耘智7納米首發,既難讓「浙江半導體行業有機會引領全球」,也對改善中國半導體當前困局幫助不大。在7納米工藝的關鍵環節中,從材料、設備、工具到製造實現,沒有一項掌握在大陸半導體公司手中。嘉楠耘智是設計公司,設計環節在半導體產業鏈上也很重要,但說7納米晶片最早出貨能「引領全球半導體行業」就顯得過於輕浮。
  • ...中芯國際宣布很快能夠實現7納米晶片的量產;白雲山發布澄清公告...
    個股方面,高鑫零售獲阿里巴巴斥資36億美元增持股份;中芯國際宣布很快能夠實現7納米晶片的量產;白雲山發布澄清公告,表示複方板藍根顆粒的銷售預計不會對公司經營業績構成重大影響。個股方面,高鑫零售獲阿里巴巴斥資36億美元增持股份;中芯國際宣布很快能夠實現7納米晶片的量產;白雲山發布澄清公告,表示複方板藍根顆粒的銷售預計不會對公司經營業績構成重大影響。
  • 3納米、2納米、1納米晶片該如何造?
    副總裁戴維·弗裡德(David Fried)表示:「當人們研究GAA技術,特別是堆疊的互補納米線(CFET)和類似技術時,他們將這些技術創造了一個朝向3納米、2納米和1納米邏輯擴展的拐點,"Lam Research/Coventor公司計算產品副總裁David Fried說。"人們正在回顧堆疊納米線的發展軌跡,以及下一步如何實現這一轉變。這就是人們所想的可能超越3納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