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權利的問題

2021-01-08 騰訊網

趙南元 清華大學教授

1.您反對動物權利的立法,您表示動物權利立法是荒謬的,違反科學的態度,您能為我們簡單解釋一下您的觀點背景麼?

趙:「權利」只有屬於有能力主張其權利的主體或其合法代理人才是有意義的,動物並不具有權利主體資格,動物權利論者也沒有動物權利的合法代理資格,所以談論「動物權利」是荒謬的。此外,任何權利都意味著保障他人同等權利的義務,不能履行義務的個體沒有資格被賦予權利。如果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提出某種事物的權利,並自封為該權利的代言人,那麼也完全可以有人提出「植物權利」,宣稱植物有不被動物吃的權利,從而徹底剝奪一切動物生存的權利。這就是這種荒謬權利理論必然包含的邏輯矛盾。

2.有科學的觀點覺得,為動物立法其實是為了優化人類生活,例如,讓豬在更衛生的環境下飼養,可以減少動物疾病,如口蹄疫。您對這樣的觀點怎麼看?

趙:這個觀點一點也不科學。如果真的為了優化人類(而非動物的)生活,減少動物疾病,那麼我們已有的《動物防疫法》足夠了,不需要為動物權利或福利立法。為了防疫,有時我們必須大量撲殺動物,而這顯然是與動物權利或福利相違背的。動物權利論者在這方面也製造和散布了不少謠言。例如動物受到驚嚇,屠宰後肉裡會含有毒素;雞看到其他雞被殺,生的蛋會變小等等。這些都是毫無科學根據的。有些動物福利論者還反對集約化養殖,主張家禽家畜的散養放養。現在我們也發現,無論是禽流感還是豬鏈球菌,都是在放養狀態下更容易感染。

3.一份1998年IFAW對於北京和上海居民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人認為應該善待動物。2004年一份對於中國大學生的調查顯示,90%的大學生支持保護動物。社會對於動物福利的態度是不是在變化?您怎麼看待現在大眾對於動物福利的態度?

趙:IFAW基於自身立場,採用了「善待動物」或「保護動物」這種含義寬泛的概念來誤導公眾販賣私貨。保護或「善待」動物這類概念,既包括保護野生動物維持生態平衡和物種多樣性,也包含了給豬提供玩具這種「福利」,乃至禁止肉食和一切動物實驗。IFAW實際上在用前者的概念調查數據作為支持後者的根據,是典型的偷換概念。「大眾對於動物福利的態度」很容易受錯誤輿論的誘導,但這種「時尚」的風行並不能減少動物福利的荒謬性。錯誤的東西越是流行,就越是有必要對其進行批判。

4.最近發生的復旦大學研究生張亮虐待20隻小貓事件,以及幾年前清華學生劉海洋潑熊事件都在社會引起強烈的反響和爭論。從人道觀點,人們覺得他們應當受到懲罰,但是現在中國沒有法律來制約。您怎麼看待這些事件,以及怎麼看待這種法律的缺失呢?

趙:張亮事件和劉海洋事件都是不具有典型意義的個案,屬於偶發的小概率事件。

媒體在西方動物保護主義的錯誤思潮影響下,故意大肆炒作誤導公眾,企圖為荒謬的動物權利立法製造輿論準備。這種做法類似於「國會縱火案」,是別有用心者的常套手段。中國的法律在這方面並無「缺失」,劉海洋事件有「破壞公私財物」的法律可以懲處,而張亮正在進行心理治療。心理疾患的問題只能靠醫生來解決,不能靠法律來解決。法律是不能禁止人們生病的。況且,有人「覺得他們應當受到懲罰」也不會是出於「人道觀點」,「貓道觀點」、「熊道觀點」與「人道觀點」是不相干的。畢竟人不是貓,也不是熊。

5.有人說您是「殘忍教授」,因為您說動物是沒有痛苦感覺的,因此怎麼虐待它都沒有關係。這種說法有科學根據麼?

趙:動物權利論者和某些動物愛護人士沒有能力正面反駁我的觀點,就進行人身攻擊,充分展示了這些人的理屈詞窮。「殘忍」之說出自作家鄭義的文章,我已經進行了反駁,鄭義也寫了《向趙南元教授致歉並致謝》一文,自己找臺階下了。

我從未說過「動物是沒有痛苦感覺的,因此怎麼虐待它都沒有關係。」這完全是曲解和捏造。所以有沒有科學根據應該去問這些捏造者,而不應該問我。如果有人從我的文章中讀出這樣的意思,那麼他的HSK不及格,應該找個小學語文教師補習一下如何分析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提高閱讀能力。

6.假設動物沒有痛苦感覺成立,但是一個小孩子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他的性格會不會變得比較殘忍?

趙:動物有沒有痛苦感覺在科學上尚無確證,但無論將來結論如何都只是反映一個客觀事實,不會改變小孩子的生活環境。「殘忍」的解釋因人而異,有人認為會殺雞宰魚就是「殘忍」,也有人認為在肉聯廠工作的人和外科醫生都是性格殘忍的人。我不同意這種看法,反倒認為外科醫生是很仁慈的。有些人口比較少的國家或地區每個男性青年都要服兵役,學習殺敵的技術和培養相應的心理素質,我也並不認為從軍經歷會使人「變得比較殘忍」。

7.非典和禽流感後。輿論倡導人們「敬畏」自然,您很反對這種說法。這種「敬畏」觀點的實質是什麼?是不是誤導?

趙:說「輿論倡導人們『敬畏』自然」並不符合事實,只是有幾個人發表了這種看法。我已經做了駁斥。「敬畏」的對象只能是有意識的主體,「自然」並不具有這種地位。我沒有看到任何有效證據表明「敬畏」可以防止非典、海嘯或者禽流感。「敬畏自然」的前提是對自然進行神化或擬人化,這是一種錯誤觀點,對於我們抗拒天災或瘟疫只會起壞作用,不會起好作用。

8.您說「動物福利論只是佛教的一個漸進式的粗糙版本」,怎麼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對待動物是種什麼態度?能否適應今天的發展?

趙:佛教主張的眾生(動物)平等,建築在輪迴學說的基礎上,人和一切動物具有相同的靈魂,在理論上能夠自洽。但是動物福利論則缺乏理論上的支持,難以自圓其說,所以說是粗糙的。動物福利論的最高綱領是禁止一切動物實驗和商業養殖,而又不像佛教那樣甘當小眾,總想以「普遍道德」自居,這樣就不能一下展現自己的最高綱領,不得不遷就大眾的妥協限度,只好採取逐步蠶食的漸進方式,難免導致自相矛盾,也必然不斷挑起社會紛爭。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不是佛教而是儒家思想,孔子主張以人為本,不語怪力亂神,所以「神本主義」所造成的倫理混亂比較少。例如「君子遠庖廚,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在意的是君子的心性,而不是動物的痛苦,只要是小人去殺豬,君子是可以食其肉的。與西方發展,在中國要想挑動群眾搗毀進行動物實驗的科研機關,就不像在英國那麼容易。

9.您怎麼看待西方的動物人類平等觀念?東西方對待動物有什麼差別?

趙:即使在西方,「動物人類平等觀念」也只是少數人的理想,不可能被多數人接受。例如美國有關機關收容的流浪犬,過一段時間無人接收,也就殺掉了;而收容的流浪漢就不可以殺掉。但是西方的神學倫理體系,容易把某種抽象原則作為終極追求,忽視人的實際利益。這方面中國的人本倫理體系比西方要優越得多,因為如何對待動物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際關係問題,只有以人為本的道德規範才能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小區養狗的爭端也是人與人的爭端,不是人與狗的爭端。

10.人和動物應當是什麼關係?(平等,不平等,或者其他?)

趙:人和動物的關係不存在「應當」如何的問題。談論動物之間的「平等」毫無意義,狼可以吃羊,羊卻不能吃狼。如果把人類也看成動物的一個物種,那麼同樣是人可以吃羊,羊卻不能吃人。這是個不可改變的事實,不是可以談論「應當」如何的問題,正如談論地球是否「應當」圍著太陽轉一樣,毫無意義。

相關焦點

  • 所謂動物權利
    周贇近幾年來,國內動物權利問題屢次被提出來成為熱門話題。相對應地,如上第三種思路則似乎是最應當被倡揚的,但實際上一旦將這種思路落實到實踐中就立馬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首先,既然動物按其本性有其生存、發展的權利,那麼,人類是否不應該或者說沒有權利做任何幹涉動物自然存續的事情?
  • 普遍權利——動物權利宣言
    關於人權,可以從任何報紙上讀到,關於動物權利則可以從下面讀到:序有鑑於所有動物都有權利。有鑑於對動物權利的忽視和踐踏已經使並將繼續導致人類做出危害自然和傷害動物的行為。有鑑於人類對其它動物權利的認可是所有地球生物共同生存的基礎。
  • 承認動物權利
    隨著相關法律條文的制訂,人們發現:那些似乎沒有能力承擔權利的群體,做出了振奮人心的事業,演繹了公民普遍站立起來的可能性。當然,這在許多學者眼裡並不能成為支持動物權利的證據:人有自由意志,動物沒有,對人成功的邏輯不能擴展到動物身上。這個理由顯然難以服人:如果具有自由意志是成為權利主體的前提條件,那麼,嬰兒、植物人、暫時喪失意識能力者豈不都會被排除在權利體系之外?
  • 李劍 | 動物為何擁有權利?——兼論強、弱兩種動物權利論
    動物擁有權利的必要前提是動物有屬於它自身的利益,而進一步考察動物擁有權利的理由,讓我們可以主張動物也擁有一定程度的道德權利。對「動物與人是否平等」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區分強、弱兩種版本的動物權利論。強的動物權利論主張動物與人平等,這會導致捕食問題等特別的困難和荒謬結論,辛格與雷根對捕食問題的解決都不成功。
  • 動物的權利和福利
    動物權利和福利的探討之「活熊取膽」和滅殺果子狸及人如何吃肉、用何種方式食用關於動物權利問題的爭論已愈演愈烈:對「活熊取膽」的鬥爭已綿延數年;為防「非典」而滅殺果子狸的行為受到了普遍質疑;如何對待寵物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激辯的話題;什麼可吃什麼不可吃已變成為「餐桌上的戰爭」…… 學者認為,關注動物福利就是保障人類福利。
  • 哲學問題|當我們談論動物權利時,我們在談什麼?
    說到「保護動物權利」這一話題你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的困惑?(emm…死摳定義的話好像沒毛病誒…一種反對動物權利的聲音認為,從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出發,如果我們賦予動物以權利,而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動物無法像人一樣履行義務…這不就是違背了權利的最初定義嗎?
  • 荒謬的「動物權利」
    ,內容是論證「動物權利」的。 看到作者是人民大學副教授,我不由的想,這還真是「知識越多越反動」啊。 標題本身就透露出了動物保護人士的自以為是。動物就是動物,人就是人。動物不可能是人,人也不可能是動物。如果動物是人,就不能再稱之為動物,而應該稱呼為動物人,比如虎人,獅人,狗人和貓人。
  • 為什麼動物權利論是荒謬的?
    其實歸真堂風波的本質不是一個虐待動物的故事,而是有關動物權利和動物福利的爭辯。這場爭辯可以上溯到17世紀,即人類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待動物?動物是否有類人的權利?所謂動物權利,就是激進的動物倫理學家彼得•辛格強調的「動物是生命,而不是物體」。在他的觀念裡面,貓狗是有自由意志的,它們是有流浪權的,人類應當用同類的情感來看待它們。
  • 動物權利論的要害是反人類
    5,法學問題:誰代表動物權利? 動物權利論所面臨的第一個法理學問題是:誰代表動物權利? 普通人遇到涉及權利的案件,無論是涉及平等權、肖像權、著作權、隱私權,都需要自己提出訴訟。這是由於任何權利都是可以放棄的,放棄是行使權利不可缺少的一種方式,不可放棄的權利不是權利,而是義務。
  • 動物權利倡導者要求在生命權和自由權上,動物和人類享有權利一致
    而物則是與人相對,不具有法律人格,不可以提起訴訟,不享有法律權利的能力。英國和其它普通法系國家,大體將動物分成兩類:馴養動物和野生動物。根據《霍爾茲伯裡英格蘭法律大全》,馴養動物是屬於人的個人財產,這就決定了馴養動物和人們普通的私有財產財物是沒有區別的。
  • 反對立法賜予動物權利:只有人才有權利,貓沒有
    大多數人對自家寵物寵愛有加,更有甚者寵動物超過寵爹媽,自然見不得其他人虐待寵物。這種因喜愛寵物引起的擬人化共情,本無可厚非,但呼籲立法禁止虐待動物,人為賜予動物權利,試圖將動物「真人化」,卻是大錯特錯。
  • 1997年考研英語翻譯題型答案—本文探討了動物是否有權利的問題
    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種問法是以人們對人的權利有一種共識為基礎的,而這種共識並不存在。On one view of rights, to be sure, it necessarily follows that animals have none.誠然,根據對權利的一種看法,必然認為動物沒有權利。
  • 中國動物檢疫:以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利為視角探討我國動物保護立法
    信息來源:原創張術霞等中國動物檢疫摘要:在動物保護立法問題上,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利學派一直爭論不休,至今未能達成共識。比如,2009年提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保護法(專家建議稿)》,2010年又提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虐待動物保護法(專家建議稿)》,開始重點關注動物福利的立法及相關問題。但這些立法建議一經提出,各方面質疑不斷,其中動物權利擁護者認為立法更應該維護動物的權利而不僅是福利。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利之爭從未中斷,許多專家、學者都在據理力爭,但至今仍未達成共識,致使動物保護立法舉步維艱。
  • 動物有什麼「權利」? | 鳳凰副刊
    澳洲哲學家彼得·辛格1973年在《紐約書評》發表了一篇叫《動物解放》的書評,說除了種族、性傾向、性別等眾多歧視外,人間還有基於物種的歧視。這文章加上他兩年後出版的同名書,可說是燃點了在北美洲叫「動物權利」的運動。
  • 動物也有權利,那麼AI呢?
    不過,在思考人類對於機器人的義務、或者機器人對於人類的義務之前,我們還是應該先來確定動物應該享有的權利。動物該有多少權利?有一個簡單的例子或許可以稍微理清一些頭緒:想想魚類。對於它們,我們應該抱有D·H·勞倫斯所說的「激烈而絕對的道德心」嗎?許多人對這個問題都有一個激烈而絕對的回答:沒門兒,魚乾魚鬆魚排們。耶穌好像就喜歡吃魚,他在復活之後就吃了幾條烤魚。
  • 為什麼要尊重動物權利?
    此前,全國動物園曾多次發生過類似悲劇,剛剛生產完畢的動物媽媽因為受了人類驚擾性情大變,拒絕哺乳或將孩子咬死、摔死。  重慶綠色志願者聯合會會長吳登明呼籲,眼下野生動物數量越來越少,活動範圍也越來越窄,如果真是愛護野生動物,人類就應該儘量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幹擾,讓它們跟人類一樣,在相對私密的環境裡繁衍生息。  尊重動物權利意味著什麼?
  • 金亨七的賽馬「殉葬」與「動物權利」
    對此有人認為是用動物作殉葬,因而是多哈亞運會上「最無恥的一幕」。是否殉葬?是否無恥?就需要了解為什麼要對賽馬進行安樂死。  出事後,黑色班達堡同時受傷,後腿(有的報導是前腿)骨折,而且是一匹12歲的老馬,不能再參加比賽。一匹賽馬老病傷殘不能參加比賽而對其進行安樂死,符合國際上的慣例和通用做法。
  • 中國人對動物權利的態度在轉變
    近日,中國最大熊膽製藥企業之一的福建歸真堂公司上市遭到質疑,動物保護組織指責該公司活熊取膽太過殘忍。這一消息立即成為新聞熱點。  《中國商報》聯繫了福建歸真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福建泉州市和惠安縣人大代表邱淑花。她對動物權利抗議行為表示憤慨,並告訴該報記者,歸真堂公司已派專人到北京,尋求國家林業局和衛生部等部委的支持。
  • 葡萄牙志願者化身動物示威 迎接國際動物權利日
    葡萄牙志願者化身動物示威迎接國際動物權利日 (1/4) 「← →」翻頁
  • 與動物權利博弈 歐洲深陷靈長類研究泥沼
    他在德國不萊梅大學使用獼猴進行大腦研究,在處理動物權利活動人士的激烈和周期性暴力活動方面經驗豐富。20世紀90年代末,抗議活動達到頂峰時,他甚至在警察的保護下生活,但仍然堅持研究。「我在深思熟慮後才決定使用靈長類動物進行研究。」他說,「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人類的大腦,我相信這是必要的。」 後來,Kreiter發現他又多了一個陌生的敵人:不萊梅政府希望限制當地的靈長類動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