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先後有兩篇文章分析過在這一年嵌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詞語和表達——《 2017年度第一尷尬梗:社會我XX 》和《 2017年度第一敷衍梗:為XX打cal l》。但即便向深處分析似乎存在這樣那樣的「尷尬」,這些傳播廣泛的流行詞卻真實地反映了這一年中的某些事件、某種趨勢,或某種情緒。 語言是我們表達和交流的工具,而語言中的新詞、新表達,又是社會與時代的記錄。 12月21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人民網、騰訊網聯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17」揭曉儀式在北京舉行,現場揭曉了2017年度國內字、國內詞、國際字、國際詞,並發布了2017年度十大流行語、十大新詞語、十大網絡用語。 在這樣一場盤點中回顧2017年的同時,我們也不妨再往前看一看,那些曾經流行一時的新詞與網絡語,是已經在我們的語言中「落地生根」,還是漸漸默然退場。
採寫 | 新京報記者李妍 先來看看「漢語盤點2017」的評選結果—— 年度國內字 「享」 (想到了什麼?共享單車?共享經濟?) 年度國內詞 「初心」 (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年度國際字 「智」 (人工智慧,「智造業」) 年度國際詞 「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 2017年度十大流行語 十九大;新時代;共享;雄安新區;金磚國家;人工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天舟一號;擼起袖子加油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2017年度十大新詞語 雄安新區;共有產權房;共享充電寶;通俄門;租購同權;留置;灰犀牛;金磚+;勒索病毒;地條鋼。 2017年度十大網絡用語 打call;尬聊;你的良心不會痛嗎;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皮皮蝦,我們走;扎心了,老鐵;還有這種操作;懟;你有freestyle嗎;油膩。
「漢語盤點2017」揭曉現場。 不管是在揭曉儀式的現場,還是在相關的新聞和評論中,「年度十大網絡用語」都是評選中最吸引眼球、最能活躍氣氛的一項。「漢語盤點」活動已進行到第十二個念頭,而「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是從2012年開始成為盤點的一部分。 在2012年 ,最終揭曉的「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是: 中國好聲音 元芳你怎麼看 高富帥,白富美 你幸福嗎 江南Style 躺著也中槍 吊絲,逆襲 舌尖上的中國 最炫民族風 給跪了
看看這一榜單:「中國好聲音」節目已經更名;如果誰再說一句「元芳你怎麼看」,恐怕會有一種old fashion的復古感;江南Style和最炫民族風已經不是廣場舞的最紅曲目;《舌尖上的中國》續篇都已播出甚久;也許是因為階層分化仍在持續,「高富帥,白富美」和「吊絲,逆襲」倒是並未變得陌生。 而在之後的2013年-2016年,「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分別是: 2013 中國大媽、高端大氣上檔次、爸爸去哪兒、小夥伴們都驚呆了、待我長髮及腰、喜大普奔、女漢子、土豪(金)、攤上大事了、漲姿勢 2014 我也是醉了、有錢就是任性、蠻拼的、挖掘機技術哪家強、保證不打死你、萌萌噠、時間都去哪了、我讀書少你別騙我、畫面太美我不敢看、且行且珍惜 2015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你們城裡人真會玩;為國護盤;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要靠才華;我想靜靜;嚇死寶寶了;內心幾乎是崩潰的;我媽是我媽;主要看氣質 2016 洪荒之力,友誼的小船,定個小目標,吃瓜群眾,葛優躺,辣眼睛,全是套路,藍瘦香菇,老司機,厲害了我的哥 怎麼樣?你還能想起「待我長髮及腰」曾火熱一時,「我媽是我媽」當時為何傳播,「小夥伴們都驚呆了」又是什麼來歷嗎?而你又記得「土豪」和「女漢子」是在不久前的過去才「翻紅」成為熱詞,而「內心幾乎是崩潰的」這樣規範的句子也曾因特定的契機流行開去嗎? 今年,中國網際網路剛好走到第三十年,而網絡在中國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時間還要短得多。但就在這短短的歷史裡,網絡流行語的「江湖」早已經歷了不知多少次「你番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數十天」。 第一代網絡流行詞如今看來頗有一些古板和無趣—— 比如「美眉」(MM,美女)、「恐龍」(醜女)、886(拜拜了)、7456(氣死我了)、「斑竹」(版主)……以及最早的「表情包」——:) 。但就是這些粗糙的網絡語言,曾引發過不少爭論,比如網絡語言是否低俗、能否進入大雅之堂,類似這樣不符合語言規範的表達是否應該予以規範,應不應該限制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等等。 一部分人對新鮮而富有異質性的網絡表達感到緊張和不適,而由於網絡的影響越來越大,網絡語言也確實對現代漢語,尤其是日常語言產生了顯著的影響。與規範、雅正的書面語不同,每一條能夠流行的網絡用語,都必然帶著好玩、鮮活、體現個性的特點,它們為網絡交流而生,以誇張表達情緒,以輕鬆消解嚴肅。 網絡語滲透進人們的日常語言,這是一種損害,還是一種豐富? 也許不必過於緊張,每一種活的語言都必然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不斷產生新詞、吸收新詞。比如在近現代歷史上,漢語就吸收了大量外來詞,如果沒有它們,我們就無法用漢語來進行現代知識的傳授與學習。而在日常交流範疇,也需要新的詞彙來豐富語言的表現力。看看上面列舉的這些流行網絡用語,「漲姿勢」的涵義固然可以用「漲知識」來表達,但「吃瓜群眾」的戲謔又有同義詞可以實現嗎?想在所謂「規範」的表達中找到能完美覆蓋其含義的替代者,多半是難以完成的任務。 而一個新詞或新的表達,即使在網絡上流行一時,也不見得能構成什麼「威脅」。因為新詞要經過廣泛的運用和時間的沉澱,才算經過了「考驗」,才能在語言中真的紮根,成為常用語彙的一部分。只要它能持續地被人們使用,就一定對應著我們生活的某一部分。至於那些已經想不起來的昔日「流行語」,就由它去好了。 儘管看起來我們使用的語言是穩定的——因此我們才能夠互相理解。但它其實無時無刻不在自我更新,不再被使用的詞漸漸被冷落,而新的表達不斷加入。正因如此,當我們梳理、盤點漢語詞彙、流行用語的變化,其實追尋的是社會和歷史變遷在語言和詞彙中的印跡。 最後,我們來替這幾年「漢語盤點」活動中的「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做一次小測驗吧,看看哪些還「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