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導線專家的探索:讓一片「綠葉」製造新能源

2020-12-02 極客公園

太陽能對於人類來說早已不是新鮮事物,然而依靠光伏電池板產生的電能並不能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提供自身所需的能量,並產生氧氣。然而人類是否也能從大自然中摘得一片「綠葉」,為自己製造能源呢?讓我們看看科學家們在這條路上的奮鬥歷程,以及華人學者楊培東的最新成果。恍然間,夢想仿佛照進了現實。

播撒能量的種子

植物複雜化學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就是將水拆分為氫和氧,對於人工光合作用來說,這也是核心問題。由水所生成的氫氣本身就可以作為能源,當然,如果目標產品是更高能量密度的碳氫燃料,比如甲烷和乙醇,那麼這只是第一步。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Akira Fujishima和Kenichi Honda就已經在從事這方面工作。在光照條件下,藉助二氧化鈦和鉑電極可以催化分解水。隨著1973年石油危機的出現,許多青年學者都投身到了人工光合作用的研究中去。

人工光合作用簡圖。頂部薄膜可吸收陽光、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允許氧氣釋放;內部薄膜的特定分子可幫助催化反應並生成燃料;底層將燃料轉移保存。圖片來源加州理工。

氫氣的希望

隨著油價的下調和一些地區對可再生能源研究經費的削減,第一股人工光合作用熱潮也很快褪去。不過,堅持下來的學者還是不負眾望的。1998年,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John Turner提出了效率為12.4%的水分解系統。進入21世紀,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越發得到重視,更多的學者也重新回到了綠色能源的研究行列。

研究的首要目標之一就是尋找新材料以替代昂貴的鉑電極。科學家們曾嘗試了鎳和鉬的硫化物,而加州理工的人工光合作用聯合中心 (JCAP) 在嘗試了幾百種催化劑後,發現了一些性能可匹敵鉑的材料。其中以鈷鉬化合物最佳。而水的分解過程也與早先日本科學家的方法有所不同,光照被電力取代。當然,如果電源來自太陽能電池的話,這個過程才算得上清潔。

而後,人們不斷地在這條路上努力,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學者甚至號稱制出極限效率接近30%的系統。不過,綠色與高效只是其中一方面,成本問題也同樣重要。

如今,工業上主要依靠甲烷的蒸氣重組法來製備氫氣,這是一種高耗能但低成本的方法。前JCAP負責人Nathan Lewis估計,這種方式製取氫氣的成本大約為每公斤2美元,如果將傳統太陽能電池供電也包含在內,每公斤大概為5到7美元。相比目前的市場價格,新興的制氫方法恐怕還難以競爭。

當然,氫氣並不是最理想的燃料,因為世界上絕大部分現存的基礎設施都是針對更高密度的能耗供應來建造的,比如汽油和天然氣。清潔制氫的最直接收益大概就是有助於氨肥的可持續生產。不過,人們可能更傾向於把氫氣當作一種輔助性材料。史丹福大學教授Jens Norskov說:「我覺得氫氣可以作為一種提升其他事情的手段。」

綠色燃料

回到那個話題,如果我們以二氧化碳為原料,通過用人工「綠葉」直接製造更高能量密度的燃料,那將是更有效率的。二氧化碳可以直接從發電廠獲取,如果這最終能轉化為一種運輸用燃料或者高價值化學品的話,將是很有意義的。

JCAP現任負責人Harry Atwater指出,甲醇和乙醇應該是不錯的選擇。目前乙醇已經被用於燃料當中,而用甲醇製取汽油也有很高效的方法。然而,即使是直接生成這些簡單的碳氫化合物,相比分解水來講也要困難許多。

這其中的化學過程要複雜很多。Norskov介紹,分解一個水分子需要四個電子,而製取簡單的甲烷 (CH4) 則需要牽扯8個電子,且每個都具有不同的能量,這在創造但單碳分子的時候將非常麻煩

化學家們難以在實驗室中完成的事情,樹葉則信手拈來:製造複雜的糖,生成其他有機分子。神奇的大自然通過3D酶來協調所有成分,高效有序地實現各種中間反應和電子轉移。這些精妙的天然催化劑在能量流轉過程中猶如曇花一現,很快被摧毀,又隨時被植物細胞重建和替換。相比之下,人造催化劑則需要擁有自我修復的能力,或者具有高強度和耐久性。設計擁有如此能力的催化劑則是一項艱難的挑戰。

或許構建人工葉片的最大挑戰是創造植物那樣精巧的酶。天然蛋白質能夠生產出精密的產品,比如純甲烷。而人工合成的催化劑恐怕很難做到這一點,常常會附帶生成很多預期之外的產物。面對種種難題,科學家們該何去何從?

另闢蹊徑,讓細菌來工作

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實驗室中擺著一個不起眼的缸子——它正在嘗試製造終極綠色燃料。設備裡安置著納米導線電極和細菌群落,其製造清潔能源的公式非常簡單:

陽光+ 水+ 二氧化碳 = 甲烷

這就是楊培東魔盒中的內容,他還要憑此製造出乙酸、丁醇等更為複雜的產品。

今年5月剛剛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國際頂尖納米材料學家楊培東也在從事著「人工光合作用」的研究,然而他選擇了另一條道路,與其艱難地尋找巧奪天工的催化劑,不如拿來主義,借大自然之手創造神奇。

太陽能到化學能的生物無機轉化途徑, 圖片來源PNAS

兩年前,楊培東就已經證明了半導體納米導線概念的正確性。相比之下,這種高比表面積的材料可以吸收更多的光,抓住更多的催化劑

而這次,對於固碳這個難點,他選擇用巴氏甲烷八疊球菌 (Methanosarcina barkeri) 來作為「活體催化劑」。實驗過程中,陽極一如既往地將水拆解為氧氣和氫離子;另一端,氫離子與電子作用生成氫氣並溶於水中,不同的是,半導體納米導線吸收光之後,把電子傳給細菌,後者將其與二氧化碳結合產生甲烷。整個過程效率很高:電解水產生的電子有86%都參與了製造甲烷的反應。冒出水的甲烷氣泡則被收集保存起來。

實驗裝置 a.陽極池 b.陰極池 c.陽極電源 d.參考電極 e.二氧化碳溶液攪拌 f.連接氣相色譜儀(GC)取樣檢測 g.人工氣體注入/取樣用密封口。圖片來源PNAS

這是一個具有可行性的途徑,真正做到了直接將太陽能、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化學能,而且其轉化效率與真正的植物不相上下。也許談商業化還為時尚早,但回首人類對於細菌的種種利用,楊培東提出的新方法很具有進一步探索的價值。用他的話說: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把太陽能、水、二氧化碳轉化成燃料,我們還要做更大的東西,從一碳做到二、三、四碳。

楊培東,1971年出生,美籍華裔化學家、材料科學家。2011年湯森路透最優秀百名材料學家首位,2015年獲麥克阿瑟獎獎,2016年5月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現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和材料科學雙聘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他因對半導體納米導線和納米導線光子學研究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而獲獎。麥克阿瑟基金會在對楊培東的獲獎評價中說,過去十多年來,從研製出第一個納米導線雷射器到現在設計納米導線太陽能電池,楊培東領導的團隊在納米導線光子學研究領域做出多個重大突破。

相關焦點

  • 特殊納米導線可作透明電極
    俄羅斯託木斯克工業大學與中國和德國專家共同研發出一種特殊的納米導線。依據這種納米導線特性,可以將其作為特殊的透明電極用在柔性電子產品和太陽能產品上。這一研發成果是根據納米結構合成的新研究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納米材料》期刊上。
  • 一片綠葉——生命的曲折
    一隻小螞蟻,它也有它的生活法式,你不去驚動它,它又怎麼回來觸動你呢?聽說看到一群螞蟻不停的忙活,那就說明要變天了,這個事情有時候還是很準的哦!可很多人看到一隻螞蟻就會不由自主的去把它踩死,一隻螞蟻也就這樣離開了它的團隊。  一片綠葉,一片片的樹葉在樹枝上綠而茂密,不管走在哪裡,只要有樹的地方,都可以遮陽避雨,大熱天走在樹下都很清涼,帶給人們身體的舒適。
  • 碳納米管與金屬納米導線成功連接
    美國羅斯塞拉(Rensselaer)工學院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找到了一種能將碳納米管和金屬導線相連接的新工藝,並用它研製出結合了碳納米管和金屬納米導線最佳特性的納米導線。
  • 清華大學成功研製出高性能碳納米管導線
    近日,在北京市科委納米科技專項支持下,清華大學成功研製出高性能碳納米管導線,並開展了腦起搏器電極、碳納米管導線原型直流電機應用研究。  碳納米管具有輕質、高強以及導電、導熱性能優異等特點,有望取代傳統金屬導線在航空航天、生物醫療等領域得到應用。常規碳納米管制備方法會導致金屬納米管與半導體納米管的混合,其中半導體屬性約佔2/3,造成碳納米管導線電導率比銅導線低兩個數量級,嚴重製約了碳納米管導線的實際應用。
  • Nature 報導北理工材料學科:高熵合金、含能、納米新能源
    導讀3月21日,《Nature》在其Spotlight欄目報導了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並對北理工在高熵合金為代表的毀傷與防護、含能、納米新能源、二次電池、阻燃等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了介紹。團隊正在探索材料基因組工程技術,將結構、功能和能量材料集成在一起。「高通量設計、製備和測量,結合金屬/非金屬輕量級材料工程,對於結構和功能的集成至關重要,」才院士領銜的團隊還在建立國家數據中心,以便為國內和國際同行提供新材料。」
  • 科學家將金屬化石墨烯納米帶製成全碳電子產品的導線
    下一步可能是碳電晶體和電路,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師們已經創造出了金屬石墨烯納米帶,可以作為這種全碳電子產品的導線。石墨、金剛石和碳納米管都是碳的形式,已被證明在各種電子元件中有用。但也許最有希望的是石墨烯。而且即使是這種東西也可以有不同的形狀--作為片材、微小的量子點或長長的薄 "納米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團隊現在取得突破的就是最後一種形狀。
  • 頂級材料學家楊培東:納米科技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但微米,比納米還要大三個數量級。目前,半導體納米導線已經佔據納米科技的很大份額。在科研方面,是我們早期在哈佛的時候把它做起來的,今天我跟大家分享幾個相關的故事。在2001年,我們第一次把雷射器件做到了納米級別。在掃描電鏡下,可以看到每個納米導線就是一個雷射,從最早的紫外雷射,到後來的藍色、綠色以及整個可見光區域。
  • 首位提出用水泥製造納米材料——孫國星
    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助理教授孫國星是首位提出用水泥製造最便宜納米顆粒的專家。回憶求學之路,原來他大學時成績幾乎倒數第一,博士讀化學工程三年後又被導師勸退,轉讀土木工程建築材料後彷如發現新大陸。這些年來,他堅持以研究為使命的初心,由於擁有跨學科背景,在研究上屢獲突破性發展。
  • 「納米機器人」真造出來了?一次製造100萬個,未來可探索大腦
    相信大家在看恐怖片的時候,都會對裡面的各種機器人設計非常感興趣吧,畢竟那些千變萬化的機器人讓人感覺十分震撼,尤其是納米機器人這種概念,簡直就像是新時代的魔法一樣,但是想也知道這種技術目前暫時是沒辦法實現的。
  • 「納米紙飛機」如何探索火星?
    探測車是人類探索火星的先鋒,但是光靠它們是不夠的,以目前正探索火星的美國「好奇號」為例,它一天只能行駛20米,光靠這幾輛車,何時才能走遍火星呢?對此,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有了新的辦法。受到啟發的宇航局科學家也準備在火星上放出一批機器人「蜂群」,讓它們幫助火星車大本營探索火星。想法雖好,不過實施起來不太容易,因為火星車本身容量不大,很難裝載大量機器人,而如果機器人做得太小,就不能搭載大型能源飛得更遠,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直到「納米紙飛機」的出現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 銅變"納米"就不導電 納米世界有多神奇?
    是否可以從單個分子甚至原子出發,將它們按照自己的意願組裝成一片紙、一粒沙甚至一片森林?   在納米的世界裡,回答是肯定的。這起初只是科學家的一個夢想,但如今這個夢慢慢開始融入現實生活。   納米技術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被炒得紅紅火火,到21世紀初慢慢冷卻,到現在又重新頻繁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納米」的世界到底有何變化?
  • 碳納米管接連實現重大突破
    近日,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清華大學魏飛教授團隊成功製備出單根長度達半米以上的碳納米管,創造了新世界紀錄,這也是目前所有一維納米材料長度的最高值。與此同時,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強度極好且十分輕巧的碳制導線,由許多碳納米管組成,其強度是銅導線的30倍,重量不到銅線的十分之一。
  • 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基因神偷,僅存在美國的綠葉海蛞蝓
    然而,在人類科技與認識不斷發展以後,這種固有的思維也被打破了,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綠葉海蛞蝓。這種神奇的動物存在於什麼地方呢?在美國東部海岸線水深較淺的地方以及一些鹽沼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這種神奇的動物的身影。如果說要拿一種類型的人來描述這種動物的外貌,那就是文藝少女。
  • 專家建議:新能源汽車燃料可甲烷化
    南方日報訊(記者/向雨航)新能源可以說是今年高交會最引人關注的詞彙。在昨日舉行的「生物產業發展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圍繞「生物製造」進行研討,為我國生物製造產業的發展出謀劃策,低碳、減排、綠色和環保成為熱議話題。
  • 中國新能源的希望,科學家研製納米矽電池,或用來替代鋰電池
    新能源作為近年來各個國家主要發展方向,在地球環境朝著惡劣方向發展之後,使用新能源保護環境成為全球國家的職責。為此我國也開始大力研製新能源,除了使用天然氣之外,同時也開始研究新型電池以及核反應堆。要知道目前所使用的電池大部分以鋰電池為主,如今卻推出納米矽電池,而負責該項目的正是我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陳立泉博士。
  • 《Matter》:打破傳統極限的顛覆性納米製造技術
    但實際上,單純混合熵的作用往往不足以驅動合金化,目前最主要的難題是:1)創製一種混合態並將其最終轉化成穩定的合金相中;2)不混溶元素體系的正值混合焓阻滯熱力學穩定的均相混合;3)奇異合金的深納尺度增材製造(又稱3D列印)。
  • 「鈷」榮登新一代半導體導線材料之王,挑起續命摩爾定律重任
    10 納米和 7 納米節點進入鈷導線時代,設備龍頭應材推動產業革命的到來隨著半導體製程朝 10 納米以下發展,原本以「銅」作為導線材料開始暴露導電速率不足等缺點,讓製程工藝技術在 10 納米、 7 納米節點上遇到瓶頸,因此半導體大廠和設備大廠紛紛投入新材料研發,突破半導體製程技術的限制。
  • 綠葉醫療克利夫蘭醫學聯合項目 2019 年的那些事兒
    Nizar Zein科學管理  持續探索5 月,克利夫蘭醫學中心與綠葉醫療(中國)受邀參與 2019 中國醫院發展大會(CHDC),向與會者分享了數家國際著名的醫療品牌管理理念,並介紹了綠葉醫療和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即將在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落成全球首家「克利夫蘭醫學聯合」醫院,探索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先進經驗與中國醫療機構實際相結合的道路
  • 納米科學:製造原子級納米帶!
    納米科學:製造原子級納米帶!研究人員已經邁出了將原子級精密石墨烯納米帶(APGNR)整合到非金屬基底上的第一個重要步驟。矽晶體是最常用於製造電晶體的半導體,電晶體是用於在計算中執行邏輯運算的關鍵電子元件。然而,隨著更快和更強大的處理器的產生,矽已達到性能極限:導電越快,溫度越高,導致過熱。
  • 「上海製造」入選首條5納米晶片生產線
    5納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約0.1毫米)的二萬分之一,將成為集成電路晶片上的最小線寬。臺積電計劃明年進行5納米製程試產,預計2020年量產。最近,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有限公司收到一個好消息:其自主研製的5納米等離子體刻蝕機經臺積電驗證,性能優良,將用於全球首條5納米製程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