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機器人」真造出來了?一次製造100萬個,未來可探索大腦

2021-01-07 星觀寰宇

相信大家在看恐怖片的時候,都會對裡面的各種機器人設計非常感興趣吧,畢竟那些千變萬化的機器人讓人感覺十分震撼,尤其是納米機器人這種概念,簡直就像是新時代的魔法一樣,但是想也知道這種技術目前暫時是沒辦法實現的。

有一群科學家他們卻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新的論文,難道納米機器人真的被他們造出來了?這群科學家還表示,目前他們所製造的成品一次就可以製造100萬個,如果真的技術成熟的話,未來說不定還真的能夠直接通過這些小機器人探索人類的大腦。

其實一直以來納米機器人的技術我們都沒有放棄研究,畢竟宏觀和微觀尺度上,我們都依舊有很多知識沒能夠研究明白,而納米機器人就是我們在微觀領域的一個重要項目。畢竟中國俗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其實在此之前,納米機器人相關的技術中,最重要的頭部其實已經有很成熟的技術了,科學家們所遇到的門檻是怎樣讓這些迷你的晶片能夠運動起來,畢竟現代的各種機器移動方式,要麼是依靠輪子,要麼是依靠機械腿,而他們的尺寸都沒辦法做得太mini。

這一次的科學家成果研究出的是一種新技術的移動方式,他們設計出了一種特殊的材料,在未通電的時候,這種材料可以自然放鬆,但是一旦通上電壓,它就會在電壓下蜷縮,這樣反覆震顫就能夠實現納米機器人的移動。

而且這種機器腿的尺寸非常細小,如果將它和一個紅細胞擺在一起的話,就會發現這條機器腿還沒有紅細胞的厚度粗,這樣的尺寸才能夠稱得上是納米機器人配得上的機器腿,這項技術真的成熟後,說不定我們到時候能夠指揮這些機器人在人體內跳機器舞呢。

相關焦點

  • 肉眼不可見的微型機器人來了 未來可探索大腦
    ——至少,把這些機器人造出來,並注入你的體內,現在就可以辦到(當然,後果暫時就沒人顧得上了)。而且這些機器人,價格真的不要太便宜,因為它們是可以批量生產的,一下子就能「印」出好幾百萬個,每個只要幾毛錢,跑起來還很靈活!
  • 納米機器人或成未來醫學界主角?
    結果發現,呼吸引起的運動比微電機的遷移要快很多,但即便如此,PACT仍可將有用信號從腸道中分離出來,這表明PACT可以精確跟蹤與檢測微電機的具體位置。小鼠體內PARM動力學的PACT評估︱圖片來源:Science Robotics除此之外,由於未來PARM需要進入人體並停留相當一段時間,因此對它的安全性需要嚴格證明,此處的體現就是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 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0.1mm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問世
    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Nature: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納米機器人發展前景令人鼓舞,未來值得期待
    科學家們正在研發一種比人類頭髮更為精細的微型機器,旨在在人類無法進行操作的分子層面上對原子和細胞結構實現一系列操作;而這種微型機器就是納米機器人,它屬於機器人工程學的一種新興高科技。有科學家認為,納米機器人發展前景令人鼓舞,未來值得期待。1959年,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察·費曼教授率先提出納米技術的設想。
  • 納米機器人在不久的未來,會改變人類的生活嗎?
    驢友們感激涕零,捧起食物狼吞虎咽,很快恢復了元氣……上文的故事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可隨著人類對於生物的分子機器仿生學的不斷探究和技術上的進步,也許這樣的幻想在幾十年後就能成為現實。早在2001年1月,美國國家納米研究機構成立,現在,全世界的研究機構都在想方設法將這些幻想變成現實。
  • 美國突然宣布:納米機器人智能微手術
    普通人看來這可能只是一種不起眼的小突破,然而在真正的科學家眼裡,卻蘊含著納米機器人的一次巨大進步。要知道,以前納米機器人在人體內可控自主運動,一直是一個難題。納米機器人太小了,只有人類頭髮絲的幾十分之一,進入人體體內很難定位;如果進入血管,被血液等一裹挾和衝擊,往往失去控制,乃至無影無蹤。
  • 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
    這種折出來的框架核酸,具有可編程的尺寸、形狀和機械性能。有了這些DNA框架結構,科學家就可以在納米範圍內精確地組織小分子,使其成為架構納米藥物的有效平臺。」齊浩介紹,通過DNA摺紙技術,就可以搭建出機器人的「骨架」。
  • 中國開發納米微操作機器人 未來電器可無限縮小
    在一個演示中,瀋陽自動化所的研究人員操縱「納米微操作機器人」,在一塊矽基片上1×2 μm的區域上清晰刻出「SIA」三個英文字母(瀋陽自動化所的縮寫);另一個演示顯示,在一個5×5μm的矽基片上,操作者將一個4μm 長、100 nm(納米)粗細的碳納米管準確移動到一個刻好的溝槽裡。
  • 中美科技博弈:美國已可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中國差之毫厘
    如今,在科學家眼裡,納米機器人實現了一次巨大進步,納米機器人可以在進入人體深層組織後,仍然被人盯得清清楚楚、管得嚴嚴實實,人類可以實時控制它們給病變的細胞送藥,或對癌變的細胞進行微手術。,大到長几毫米,小到直徑幾微米;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幾年內,納米機器人將會帶來一場醫學革命。
  • 日研發出可通過血腦障壁的納米機器人
    日本研究團隊近日成功運用胺基酸開發出一種納米機器人(nanomachine),能夠順利通過腦中血腦障壁(BBB)的屏障將藥物送入腦內,預計未來將能用在治療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疾病
  • 納米機器人創造未來?也許是毀滅,比滅霸還恐怖的納米灰霧了解下
    生物技術被認為是納米技術可以廣泛應用的領域之一。癌症,讓所有人談之色變的萬疾之王,未來也許就會在納米技術面前不藥而愈。現在眾多的科學家都在爭相研究,如何製造出可以進入人體內,針對癌細胞的納米機器人。當百萬量級的納米機器人進入人體內後,就會隨著血液循環流動到全身各處,並且可以根據自身攜帶的基因靶向信息,分辨出癌細胞,並將癌細胞完全分解。達到完全治癒癌症卻不會傷及患者正常的細胞。
  • Nature: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8 月 26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尺寸小於 0.1mm(約為人頭髮寬度),可通過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未來醫療納米機器人能否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和成熟應用?
    打開APP 未來醫療納米機器人能否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和成熟應用?該研究成果最早發布於2018年2月的《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之上,具體情況是: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華人科學家團隊,利用DNA摺紙技術製造出了一種智能抗癌納米機器人,可在人體內自行找到給腫瘤供血的血管,並釋放藥物製造血栓阻塞血管,從而「餓死」腫瘤,其在小型動物實驗中顯示了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
  • 美國已可以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
    普通人看來這可能只是一種不起眼的小突破,然而在真正的科學家眼裡,卻蘊含著納米機器人的一次巨大進步。要知道,以前納米機器人在人體內可控自主運動,一直是一個難題。納米機器人太小了,只有人類頭髮絲的幾十分之一,進入人體體內很難定位;如果進入血管,被血液等一裹挾和衝擊,往往失去控制,乃至無影無蹤。
  • 科研人員研製出可被注射進人體的納米機器人
    參考消息網3月14日報導 西媒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最新的納米技術,在幾個星期內創造出了由數以百萬計納米機器人組成的一支大軍。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3月10日報導,這一設計基於一種納米製造技術,利用該技術能夠在幾周內將長約10釐米的矽晶片變成數百萬個機器人。
  • 頂刊Science子刊,納米機器人研發成功!沒想到科技如此迅猛
    普通人看來這可能只是一種不起眼的小突破,然而在真正的科學家眼裡,卻蘊含著納米機器人的一次巨大進步。要知道,以前納米機器人在人體內可控自主運動,一直是一個難題。納米機器人太小了,只有人類頭髮絲的幾十分之一,進入人體體內很難定位;如果進入血管,被血液等一裹挾和衝擊,往往失去控制,乃至無影無蹤。
  • 谷歌工程總監:人類在2029年可看到永生,納米機器人顯神威
    他說:「今天我們的大腦容量很有限,比計算電子慢100萬多倍,大腦控制思維的部分被稱為大腦皮層。而到2029年左右,我們將可利用納米機器人通過毛細血管以無任何損傷的方式進入人體大腦,並將我們的大腦皮層與數據云端聯繫起來,到時我們將創造出比今天更快捷、更深刻、更有趣的溝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