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發納米微操作機器人 未來電器可無限縮小

2021-01-08 搜狐網
 

  本報訊 中國人也可以像擺棋子一樣擺弄原子了。記者昨日從中科院獲悉,一臺能夠在納米尺度上操作的機器人系統樣機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所研製成功,並通過了國家「863」自動化領域智慧機器人專家組的驗收。

  在一個演示中,瀋陽自動化所的研究人員操縱「納米微操作機器人」,在一塊矽基片上1×2 μm的區域上清晰刻出「SIA」三個英文字母(瀋陽自動化所的縮寫);另一個演示顯示,在一個5×5μm的矽基片上,操作者將一個4μm 長、100 nm(納米)粗細的碳納米管準確移動到一個刻好的溝槽裡。

  測試顯示,在刻畫操作中,這臺納米微操作機器人在512個像素寬度的顯示區域裡,重複定位誤差小於5個像素,精度達1%以上;在移動納米碳管的操作中,重複定位精度達到30 nm;而在基於路標的定位測試中,其定位誤差小於4 nm。

  專家解釋,一納米(1 nm)是10-9米,大約等於十個氬原子並列成一條直線的長度。在納米尺度上的操作,被稱為「納米微操作」,是納米技術的重要內容,其目的是在納米尺度上按人的意願對納米材料實現移動、整形、刻畫以及裝配等工作。納米微操作始於上世紀80年代,IBM的科學家1989年利用掃描式隧道顯微鏡(STM)操作35個氙原子在鎳金屬表面拼出I-B-M三個字母,成為轟動世界的新聞,開了納米微操作先河。從此,納米操作技術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發展方向吸引各國競相展開研究。

  該項目研究人員介紹,這臺機器人系統在納米尺度下的系統建模方法、三維納觀力獲取與感知及誤差分析與補償方面有很多突破與創新,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據介紹,這種納米微操作機器人可廣泛應用於納米科學實驗研究、生物工程與醫學實驗研究、微納米科研教學等領域。如生物學研究領域中,使用納米微操作機器人可完成對細胞染色體的切割操作;也可在DNA或分子水平上進行生化檢測及病理、生理測試實驗研究。此外這種機器人在IC工業中納米器件的裝配與加工方面也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如可以利用它操作納米微粒,裝配微/納米電子器件,甚至複雜的納米電路。這意味著,未來利用納米電路製成的電腦和家用電器,可以「想要它有多小,就能做多小」,甚至可以「塞進牙縫」;而未來利用納米操作技術製作的微型機器人,也可以鑽入人體替病人疏通血管,或在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裡,完成人們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相關焦點

  • 中美科技博弈:美國已可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中國差之毫厘
    在美國科幻大片《驚異大奇航》中,科學家把變小的人和飛船注射進人體,讓這些縮小的「參觀者」直接觀看到人體各個器官的組織和運行情況。然而在現實中,科學家根據分子病理學的原理已經研製出各種各樣的可以進入人體的納米機器人,有望用於維護人體健康。
  • 遊動微納機器人的醫療開發,搭建基於納米機器人的免疫系統
    12 月 10 日 - 11 日,由浙江省委人才辦、紹興市委市政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主辦的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頒獎典禮在紹興上虞舉行。「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榜單正式發布。
  • 納米機器人發展前景令人鼓舞,未來值得期待
    科學家們正在研發一種比人類頭髮更為精細的微型機器,旨在在人類無法進行操作的分子層面上對原子和細胞結構實現一系列操作;而這種微型機器就是納米機器人,它屬於機器人工程學的一種新興高科技。有科學家認為,納米機器人發展前景令人鼓舞,未來值得期待。1959年,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察·費曼教授率先提出納米技術的設想。
  • 日研發出可通過血腦障壁的納米機器人
    日本研究團隊近日成功運用胺基酸開發出一種納米機器人(nanomachine),能夠順利通過腦中血腦障壁(BBB)的屏障將藥物送入腦內,預計未來將能用在治療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疾病
  • 神秘的科學技術,納米機器人或重塑未來!
    機器人是幹嘛的?相信大家對於機器人的定義還是比較陌生,其實機器人(Robot)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它既可以接受人類指揮,又可以運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慧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比機器人更強大,沒錯,就是納米機器人!
  • 新型納米機器人有助眼底精準給藥
    新華社華盛頓11月3日電(記者周舟)一個國際團隊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開發出一種納米機器人,首次實現讓機器人繞過眼球表面抵達視網膜且不對組織造成損害,未來有望用於精準給藥領域。這種表面潤滑的螺旋形磁性納米機器人直徑僅為500納米,不到頭髮絲粗細的兩百分之一,它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從眼球玻璃體中心位置到視網膜的可控運動。論文作者之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研究員丘天對新華社記者說,常規的眼科藥物遞送主要依靠滴藥或血液運輸完成,但這些方法受到多重生物屏障的阻礙,難以實現向眼球後部(如視網膜黃斑區域)的藥物遞送。
  • 納米機器人或成未來醫學界主角?
    不久前,頂級刊物《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上刊登了關於醫用納米機器人的突破性發現: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其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如腫瘤深處)進行藥物遞送或微創手術,完成人類幾乎不可能達到的療效。
  • 納米機器人在不久的未來,會改變人類的生活嗎?
    驢友們感激涕零,捧起食物狼吞虎咽,很快恢復了元氣……上文的故事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可隨著人類對於生物的分子機器仿生學的不斷探究和技術上的進步,也許這樣的幻想在幾十年後就能成為現實。早在2001年1月,美國國家納米研究機構成立,現在,全世界的研究機構都在想方設法將這些幻想變成現實。
  • 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
    除了帶貨、識別、運輸、卸載藥物,DNA機器人還可以被裝載上更多「邏輯門」,以實現更多功能——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目前在很多領域,智慧機器人已經可以幫人類完成高危、高難的工作。在11月1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樊春海圍繞DNA製成的納米級機器人做了專題報告,表達了其對DNA機器人治療疾病的樂觀設想。他認為,總有一天,基於DNA的機器、基於DNA的自組裝機器、基於DNA的納米機器人,可用來治療人類疾病。
  • 「納米機器人」真造出來了?一次製造100萬個,未來可探索大腦
    相信大家在看恐怖片的時候,都會對裡面的各種機器人設計非常感興趣吧,畢竟那些千變萬化的機器人讓人感覺十分震撼,尤其是納米機器人這種概念,簡直就像是新時代的魔法一樣,但是想也知道這種技術目前暫時是沒辦法實現的。
  • 小身材有大作為:納米機器人或許將成為癌症剋星
    1966年出品的經典科幻電影《神奇的旅程》(Fantastic Voyage)是第一部利用微縮科技拍攝人體內部的科幻片,故事描述一名蘇聯科學家逃到美國,因為他的腦血管遭到間諜破壞而命在旦夕,5名美國醫生被縮小成幾百萬分之一置於水中,注射進科學家體內進行血管手術,完成任務後經眼睛逃出。
  • 納米機器人
    ,還不需要考慮安全問題,納米機器人是人類史詩級別的創新,人類要繼續勇敢的向這個偉大的領域進軍。 近日,保加利亞科學家日前發明一種用於試管「人工授精」的納米機器人,可大大提高「人工授精」的效率。...
  • 納米的潛在「能量」,如何讓納米機器人「活」起來呢?
    從古代我們只能人力幹的事,到現在出現了機器人,已經在各個地方嶄露頭角,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埃倫博根說:「一旦我們掌握了製造體積不超過鹽粒大小的計算機的技術,我們就會從根本上處於一種新的形勢。」體積如此微小的計算機將非常便宜,因而隨處都可使用計算機。
  • 寧存政:在納米世界挑戰無限未來
    寧存政:在納米世界挑戰無限未來
  • 未來醫療納米機器人能否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和成熟應用?
    打開APP 未來醫療納米機器人能否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和成熟應用?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諮詢組專家等在內的2600多位專家,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從《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等五家雜誌推薦上來的全年各項科學研究進展中,評選出最終的10項獲得殊榮。  而「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是本次上榜名單中唯一的機器人研究項目。
  • 神奇的納米機器人
    納米機器人的設想,是在納米(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尺度上,研製可編程的分子機器人(也稱「細胞機器人」或「DNA機器人」)。 納米機器人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費曼教授於1959年提出的。他認為人類未來有可能建造一種分子大小的微型機器,把分子甚至單個原子作為建築構件,在非常細小的空間裡構建物質。這意味著,人類可在底層空間製造任何東西。
  • 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問世
    研究人員以不同光伏閃爍雷射脈衝來控制這些機器人移動,每一個脈衝可以給一隻腿充電,通過在光電板前後切換雷射來控制機器人行走。它們在低電壓(200 毫伏)和低功率(10 毫微瓦)條件下就可移動。雖然體形微小但十分結實,在未來,這些微型機器人或許可以穿梭在人體組織和血液中,執行外科醫生的操作,縫合血管,探測人類大腦等。
  • Nature: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放個機器人到我們的血管裡治病?納米機器人讓科幻照進現實
    以色列科學家目前正在研製一種微型納米機器人,它可以在人體內「巡邏」,在鎖定病灶後自動釋放所攜帶的藥物。這種技術的原理是:在編程過程中將某種特定疾病定義為「是」狀態。「巡邏」過程中,機器人可執行一系列計算,檢查所在位置處信使核糖核酸(mRNA)上的疾病指標。如果某種特定疾病的所有指標都滿足,機器人這時會做出應該釋放藥物的判斷。如果檢測到的指標並不充分,它最後會位於「否」的狀態。
  • 不再是科幻,科學家研發納米機器人可鑽入眼球來運送藥物!
    納米機器人注入眼球示意圖 圖源/is.mpg.de 位於斯圖加特的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的「微觀、納米和分子系統」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包括中國的科學家)一起研製出了螺旋槳狀的納米機器人,這種機器人第一次能夠鑽入眼睛中普遍存在的緻密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