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遊戲啟發新物理模型,華人科學家接近鐵磁性原理的最終答案

2020-12-04 DeepTech深科技

1880年的幾個月中,整個美國陷入到「15 謎題」遊戲的狂熱中。1880 年 3 月 12 日,美國堪薩斯州當地一家媒體撰文稱:「15 謎題風靡全國各個城市,人們不眠不休,為之瘋狂。」之後,對該遊戲的狂熱又傳到了歐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圖丨「15 謎題」要求玩家移動標著數字的卡片,目標是讓 15 個數字有序排列。將數字卡片換成電子自旋,該謎題就可以被用來解釋永久磁鐵的原理(來源:Quanta Magazine)

15 謎題是個簡單的遊戲:在一個 4 乘 4 的框架內,有 15 個寫著數字1-15 的卡片,玩家的任務是移動卡片,讓 15 張卡片按自然數順序排列。

這個遊戲與古老的中國民間益智遊戲華容道很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助理教授李易告訴 DeepTech,「(卡片)形狀不太一樣,在遊戲精髓上是一樣。」

今天看來,15 謎題可能有點過時,但在 1880 年可不是這樣。當時媒體稱:「再多動的孩子和再古板的成人都無法抵抗絞盡腦汁解決 15 謎題的誘惑。」不過數學家最終證明:只有一半的卡片組合方式最終可以通過移動實現順序排列。

140年後的今天,15 謎題再度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因為它有助於解釋一個更加複雜的謎題:磁鐵為什麼會產生磁力?

永久磁鐵是一種鐵磁性材料,這種材料的所有電子自旋方向一致,從而產生磁場。具體來說,鐵、鈷和鎳具有巡遊鐵磁性,即內部電子可以自由運動。每個電子具有自己的磁矩,但若要解釋為何所有電子的磁矩能實現方向一致,則需要計算所有電子之間的複雜量子互動,這種工作太過複雜以致幾乎不可能完成。

李易表示,「巡遊鐵磁性是凝聚態物理中最複雜的理論問題之一。」

不過,藉助 15 謎題中的數學工具,李易與她的研究生 Eric Bobrow 和數學系研究生 Keaton Stubis 向著解決該問題邁進了一步。他們近期在 Physical ReviewB 發表的論文將 15 謎題的數學原理推廣到更普遍、更現實的系統,該工作可能給出對金屬磁性起源的更深的理解。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物理學家 Daniel Arovas 表示,該工作非常值得讚賞。此外,由於巡遊鐵磁性的理論工作很少,因此他個人非常喜歡這項工作。

空穴之舞

電子在金屬中需要服從兩項基本約束。第一,電子帶負電,因此相互排斥。第二,電子必須服從泡利不相容原理,即:2 個粒子不能佔據同一個量子態。也就是說,相同自旋方向——自旋與電子磁矩有關——的電子,不能在同一個原子核周圍佔據同一個量子態,但是 2 個自旋方向相反的電子可以。

根據以上 2 個約束,大批自由電子最容易出現的狀態是彼此分離,且自旋方向一致,此時金屬對外體現出鐵磁性。

(來源:Quanta Magazine)

但這只是解釋了結果,而長期困擾物理學家的問題是:如此有序的微觀結構是如何通過電子之間的不計其數的量子互動產生的?李易進一步解釋,一個電子的量子運動——其量子特性的複雜數學描述——可以跟另一個電子的量子運動發生關聯。為了精確地描述一群電子如何產生鐵磁性,你必須對它們做一個整體性描述,因為每一個電子不停地被其他電子的量子運動通過相互作用而關聯。事實上,想用嚴格的數學公式來描述這種複雜的量子關聯是很少能達到的。

李易團隊選擇的方法是,研究一個更簡單,但能表現鐵磁性基本物理性質的模型。事實上,李易的工作是某項 50 多年前的裡程碑工作的拓展。

劍橋大學物理學家、2016 年物理學諾獎得主大衛·索利斯(David Thouless)和來自名古屋大學、當時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訪問的物理學家長岡洋介(Yosuke Nagaoka)分別於 1965 和 1966 年獨立發表了自己的工作,這項工作日後被稱為長岡-索利斯理論。該理論基於一個理想化的原子晶格模型。儘管這一理論成立的前提條件與現實中的金屬磁性現象的條件並不一致,其重要性一方面在於第一次解釋了電子自旋方向為什麼會達成一致,另一方面在於該工作的數學證明避免了物理上的近似,確保了精確性。

想像一個 2 維網格。該網格中的每個節點可以容納 2 個自旋方向相反的電子,但該理論假定:讓 2 個電子佔據同一個節點所需要的能量是無窮大,因此實際上每個節點中最多只有 1 個電子。每個電子的自旋方向只有「上」或「下」兩種取值。每個電子的自旋方向不是固定的,因此該模型未必會對外顯示出鐵磁性。

圖丨李易(來源: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現在,從模型中移除 1 個電子,從而產生一個空穴。相鄰電子可以進入這個空穴,把自己原先的位置變成空穴。另一個電子可以進入這個新空穴,產生另一個空穴。如此這般,空穴在各個節點之間運動。長岡和索利斯發現,加入 1 個空穴,就足以讓剩下的所有電子的自旋方向一致,因為這種狀態——鐵磁性狀態——是最低能態。

另一方面,為了讓整個模型處於最低能態,空穴自由運動的同時,不能擾動電子自旋格局,因為這種行為會需要額外的能量。為了讓電子的運動不影響自旋格局,所有電子的自旋方向必須一致。

東京大學物理學家押川正毅(Masaki Oshikawa)表示,長岡理論是少數幾個可以解釋鐵磁性現象的模型,但該模型離真實情況仍然太過遙遠。

例如,該模型強行設定,2 個電子居於同一個節點需要耗費無窮大的能量。但在真實磁體中,這種行為的能量消耗不是無窮大——儘管仍然不小。此外,長岡-索利斯模型只能適用於 2 維正方和三角網格,以及 3 維立方網格,但現實存在的鐵磁性金屬,其晶格結構類型豐富得多。

如果長岡-索利斯理論真的是鐵磁性原理的正確物理解釋,那麼必須證明其適用於更多類型的晶格結構。李易表示,長期以來物理學家看好該理論的普適性,但一直沒有得到合適的證明。

自旋和數字卡片

1989年,日本學習院大學物理學家田崎晴明(Hal Tasaki)證明,長岡-索利斯理論在具備連通性的網格中都可以成立。

什麼是連通性?如果這個網格在產生 1 個空穴之後,你無需改變自旋方向向上和向下的電子數目,就可以通過移動電子,構成所有可能的電子空間排布,則這個網格滿足連通性。

但是沒人能證明,2 維正方和三角網格,以及 3 維立方網格之外的網格結構也服從連通性,所以這個理論的普適性仍然存在問題。

李易先將初步研究目標設定在解析證明六邊形蜂窩狀晶格的連通性。與她的物理系研究生 Bobrow 討論後,很快證明了這一命題。進一步,李易的研究生 Bobrow 和他的數學系室友Stubis 意識到:19 世紀的 15 謎題遊戲要解決的問題跟長岡-索利斯問題可能有相通之處。在進一步的討論中,李易和研究生 Bobrow 認識到只要把卡片上的數字換成"上"和"下"自旋,該謎題就變成類似長岡-索利斯問題——1 個空穴在原子晶格中運動。

如果你能讓 15 個數字恢復順序,那麼這個謎題就被解開,而這正是連通性的定義。因此「給定網格是否滿足連通性」的問題,被轉化為「等價網格謎題是否可解」的問題。

1974年,加州理工數學家Richard Wilson 找到了判定對任一網格形態是否存在求解廣義 15 謎題的方法。作為證明的一部分,他指出,對於幾乎所有的非可再分網格(即移走 1 個電子之後,各個節點間仍然保持互聯的網格),玩家都可以通過移動卡片生成自己要想的排列,只要移動步數是偶數。少數不符合這個規律的網格是邊數多於 3 的單個多邊形網格,以及一個格點位於一個六邊形的中心並連接 2 個相對頂點的「西塔-0」圖。

現在,研究人員可以用 Wilson 的結果來推廣長岡-索利斯理論。對於存在 1 個空穴的電子系統,他們證明,幾乎所有的網格結構都滿足連通性,比如 2 維蜂窩網格和 3 維金剛石網格。而不滿足連通性的 2 個例外——單個多邊形網格和「西塔-0」圖——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鐵磁性金屬中。

下一步的研究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物理學家 Sriram Shastry 認為,15 謎題是一個全新的、潛在成果豐碩的研究方向,因為它通過與圖論的聯繫,引入了新的學術語言。物理學和數學的交叉將會在未來導向豐碩的成果。

從李易早期的求學經歷看,曾在多個領域學習。她本科一年級時是復旦大學的藥學專業,有機化學、生物等課程都很吸引她,成績也優秀。

但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迷上了物理學。那天,李易去上化學課,結果教室調換了,她沒有接到通知。等到上課了,她才發現是復旦大學物理系金曉峰教授的物理課,當時講費曼物理學,穿插有很多物理學發展的歷史,"覺得很有意思,就旁聽了"。第二年,她就想辦法轉到物理系。

復旦大學的物理系和數學系交流很多。因此,李易也受益於來自數學系老師的學術指導。2009 年,她在復旦大學獲物理學碩士學位。2013 年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獲物理學博士學位。隨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從 2016 年 7 月起,李易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助理教授,主要從事理論凝聚態物理相關研究工作。

2018年,李易獲得美國斯隆研究獎物理學獎。該獎設立宗旨是獎勵那些在職業生涯早期的傑出年輕學者。

回到鐵磁性理論的研究,儘管已經取得了顯著進步,但距離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有很遠。首先,空穴運動步長為奇數的時候,長岡-索利斯理論未必成立。此外,空穴數目必須等於 1,不能多也不能少,這顯然不符合事實。在金屬中,空穴數量非常龐大,甚至會佔據大部分晶格結構節點。

下一步,物理學家嘗試將長岡-索利斯理論推廣到多空穴系統。通過數值計算,有跡象顯示,有限尺寸的正方網格中,若有不超過20% 的空穴,長岡鐵磁體理論看上去仍然成立。基于田光善和沈順清曾逐步發展的方法,李易研究組進一步證明了在無限大的 2 維蜂窩網格和 3 維金剛石網格中,只要空穴數目不超過蜂窩網格總節點數的二分之一次方,或者金剛石網格總節點數的五分之二次方,長岡鐵磁體仍然可以存在。

李易認為,以上研究可望引出更能真實描述巡遊鐵磁性的模型。「它們不過是未來研究物理上更實際模型的起點。」

相關焦點

  • 一個簡單數學遊戲啟發新物理模型,華人科學家接近鐵磁性原理的最終答案
    不過數學家最終證明:只有一半的卡片組合方式最終可以通過移動實現順序排列。 140年後的今天,15 謎題再度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因為它有助於解釋一個更加複雜的謎題:磁鐵為什麼會產生磁力? 永久磁鐵是一種鐵磁性材料,這種材料的所有電子自旋方向一致,從而產生磁場。
  • 140年前的「15謎題」啟發解答物理謎團
    人們自古以來就知道磁體,但鐵磁性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個謎。現在,一個熟悉的謎題讓物理學家們離答案更近一步。1880年有幾個月,整個美國都染上了一種前所未見的癮。玩這個遊戲的挫敗感可能來自於數學上已經證明的事實,即這個遊戲只有一半可解。(上癮的人可能不知道這一點)。140年後的今天,15謎題再次激發了人們的興趣,這一次它不再是讓人分心的罪魁禍首,而是作為了解一個看似毫不相關、複雜得多的謎題的途徑:即磁體是如何工作的。像我們冰箱上的那種永磁體有磁性的原因是因為一種叫做鐵磁性的現象。
  • 一個裡程碑式的證明,解決了計算機、物理和數學領域的一系列問題
    該證明的共同作者開始確定一種驗證計算問題答案的方法的極限。這種方法涉及到糾纏。通過發現這個極限,研究人員最終解決了另外兩個幾乎是「副產品」的問題:Tsirelson的物理問題,關於如何建立數學模型的糾纏,以及一個與之相關的純數學問題,叫做康乃狄克州嵌入猜想。最後,結果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連鎖反應了。
  • 楊振寧被認為是最接近愛因斯坦的華人物理學家,他到底有多厲害?
    理論物理學家 楊振寧可以說是華人世界中,最具話題性的物理學家。但同樣是物理學家,實際上有很多門類。 從理論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楊振寧可以算得上接近於愛因斯坦,牛頓的華人物理學家,看成華人理論物理學家的第一人。
  • 物理激發的數學
    「政治是暫時的,而數學方程式是不朽的。」    古今科學家們都堅信,數學是表達大自然規律最好的語言。任何科學理論最終和最完美的表達方式應該是數學方程式。愛因斯坦曾說過:「政治是暫時的,而數學方程式是不朽的。」作為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我們苦苦追尋的就是這樣的方程式,它們簡單、漂亮,能夠深刻地揭示大自然的奧秘。
  • 數學的「花招」如何挽救粒子物理
    近似於場的複雜行為往往給出荒謬的無限答案,這使一些理論家認為場論可能是死路一條。費曼和其他人尋求了全新的視角——也許甚至可以使粒子再回到中心舞臺——但後來卻遭到了部分領域科學家們的抨擊。他們發現,如果用難以理解的重正化程序修補,量子電動力學理論(QED)的方程式就可以做出可預見的預測。練習是這樣。當QED計算導致無窮大時,將其縮短。
  • 斯坦福華人教授:聲波、光波,其實都是RNN!機器學習模型對應物理系統
    新智元報導來源:Reddit、Science編輯:大明、鵬飛【新智元導讀】近日,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Shanhui Fan團隊在Science子刊發文,指出不管是聲波、光波還是其他形式的波,其描述方程上都可以和循環神經網絡(RNN)等效。
  • 半個世紀後我們終於發現了預言中的長岡鐵磁性
    早在1966年,日本物理學家長岡洋介(Yosuke Nagaoka)提出了一種不尋常的新機制,該機制可能引發鐵磁性。
  • 科學家使用機器學習模型加速理論物理研究
    然而,在這個框架內研究粒子和核物理是困難的,並且依賴於大規模的數值研究。例如,強力的許多方面需要在質子大小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的尺度上數值模擬動力學,以回答有關質子、中子和原子核性質的基本問題。物理助理教授Phiala Shanahan說:「最終,我們在使用晶格場理論研究質子和核結構方面受到了計算限制。」
  • 統計學課堂 - 如何理解數學模型
    非線性回歸的關鍵在於將模型擬合至數據中,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模型?數學模型是對物理、化學或生物狀態或過程的描述。使用模型可幫助思考化學和生理過程或機制,因此你可設計更好的實驗並理解結果。將一個模型擬合到你的數據,將獲得可在模型背景中進行解讀的最佳擬合值。
  • 兼具超導和鐵磁性的材料,因鐵磁性會破壞超導性,但卻真有!
    科學家發現一種兼具超導和鐵磁性的材料,並做出了理論解釋。新理論模型還預測了迄今為止在這類材料中尚未觀察到的效應。在某種程度上,鐵磁性和超導性是兩個對立的趨勢,鐵磁性和超導性似乎不能在一個晶體中共存。因此,一種材料似乎不能同時表現出超導性和鐵磁性。然而,基於銪的化合物現在成為了現在研究焦點,觀察銪的化合物表明可以同時表現出鐵磁性和超導性。這除了對基礎科學的重要性,這兩種現象在一種材料中共存還為新設備設計提供了有趣的可能性。還具有超導自旋電子學的前景,也就是說,用自旋編碼的信息工作設備,沒有損耗。一個普通冰箱磁鐵是鐵磁的一個例子,所謂的居裡點位於室溫以上。
  • 數學和物理的共同演化,物理領域的重大突破有時需要數學協助
    布朗大學的物理學家 Sylvester James Gates 說,「牛頓是第一個為了達到學術巔峰而發明一項新的數學領域的物理學家。這個數學領域就是微積分。」微積分讓解決一些經典的幾何問題變得更加簡單,但其最初的目的是為牛頓提供了一種分析運動的新方法,以及改變了牛頓觀察物理的視角。
  • 新深度學習模型——少量人工神經元造就更高智能
    「多年來,我們一直嘗試從自然中汲取改善深度學習的知識,」TUW網絡物理系統(CPS)研究小組負責人Radu Grosu教授說,「例如,雖然線蟲的神經元數量非常少,但其神經系統在處理信息時卻非常高效、和諧。」受此啟發,研究人員開發了涉及神經元和突觸的新數學模型。
  • 數學和物理的又一次相遇:量子力學導出300年前的圓周率公式
    沃利斯根據此表格推出右圖上方的不等式,最終得出圓周率公式。圖片來源:Google1655年,英國數學家約翰·沃利斯(John Wallis)出版了一本數學專著,其中他推導出一個公式,發現圓周率等於無窮個分數相乘的積。現在,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則有了另一重大發現,他們在氫原子能級的量子力學計算中發現了相同的公式。
  • 首次觀察到「長岡鐵磁性」特徵!這是54年前預測,且不存的磁體!
    兒童拼圖法研究 JP Dehollain和Uditendu Mukhop adhyay一起進行了這些實驗:為了理解長岡的預測,可以想像一種簡單的機械兒童遊戲,叫做滑動拼圖。這種拼圖由一個4乘4的瓷磚網格組成,有一個空的狹縫讓瓷磚可以四處滑動來解開謎題。
  • 華人科學家張首晟,再也無法獲得諾獎的遺憾……
    2016年9月,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上海科學會堂聆聽了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張首晟做的報告,感覺他口才很好,講話語速很快,還挺帥氣,是一位既有才華又有能力的科學家。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有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頂尖科學家,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離世,年僅55歲。
  • 以華人數學家命名的數學成果集錦
    中國數學史方面,吳文俊認為中國古代數學的特點是:從實際問題出發,經過分析提高,再抽象出一般的原理、原則和方法,最終達到解決一大類問題的目的。在單葉函數論的面積原理與偏差定理等方面曾作出系統的有較深影響的成果。在泛函分析方面建立了帶對合的賦半範環論和局部有界拓撲代數理論;首先建立非正常算子的奇異積分算子模型;對條件正定廣義函數和在無限維系統的實現理論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在現代數學物理方面,對帶不定尺度的散射問題等獲創見性成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 科學家揭示拓撲絕緣體的鐵磁性形成機理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超導實驗室原位電子結構方向組,通過使用基於同步輻射光源的軟X射線磁性圓二色性能譜和光電子能譜,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
  • 數學模型預測分子氣味
    科學家利用數學模型,繪製出了香氣分子地圖。人類的鼻子很容易區分剛煮出來的咖啡的香氣和壞雞蛋的臭味,但其中涉及的生物化學原理卻相當複雜。最近,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嗅覺「地圖」——分子如何結合以產生各種氣味的幾何模型。
  • 首次觀察到「長岡鐵磁性」特徵!這是54年前預測,且不存的磁體!
    兒童拼圖法研究JP Dehollain和Uditendu Mukhop adhyay一起進行了這些實驗:為了理解長岡的預測,可以想像一種簡單的機械兒童遊戲,叫做滑動拼圖。這種拼圖由一個4乘4的瓷磚網格組成,有一個空的狹縫讓瓷磚可以四處滑動來解開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