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華人教授:聲波、光波,其實都是RNN!機器學習模型對應物理系統

2020-11-30 騰訊網

新智元報導

來源:Reddit、Science

編輯:大明、鵬飛

【新智元導讀】近日,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Shanhui Fan團隊在Science子刊發文,指出不管是聲波、光波還是其他形式的波,其描述方程上都可以和循環神經網絡(RNN)等效。這一發現可能為新型模擬機器學習平臺的出現鋪平了道路。文章作者之一還在Reddit上和網友做了互動。戳右邊連結上新智元小程序了解更多!

近來,物理、數學與機器學習領域之間相互交叉,促進了使用機器學習框架來優化物理模型,並進一步促進研究人員開發了許多令人興奮的新機器學習模型(例如神經ODE,哈密頓神經網絡等),它們借鑑了物理學的概念。

來自史丹福大學Shanhui Fan組的研究員,就對物理學本身可以用作計算引擎的觀點特別感興趣。換句話說,就是對可以用作硬體加速器或用作快速有效的機器學習計算的專用模擬處理器的物理系統感興趣。

本文通訊作者,史丹福大學教授Shanhui Fan

在他們最近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論文中,證明了波的物理特性能夠直接映射到RNN的時間動態中。使用此連接,研究人員證明了可以訓練聲學/光學系統(通過PyTorch開發的數值模型),從人類說話者的錄音中準確地對元音進行分類。本質上是將元音波形啟動到物理模型中,並允許優化器在域內各個點的1000處添加和刪除材料,本質上充當了模型的權重。

因為此機器學習模型實際上對應於物理系統,所以這意味著可以採用經過訓練的材料分布並將其「列印」到實際的物理設備中。結果將類似於ASIC(專用集成電路),但用於特定的RNN計算。

研究人員認為它們指出除了脈衝本身所攜帶的能量之外,還能夠完全被動地執行複雜的循環機器學習計算,而沒有能耗。

論文解讀:聲波、光波都可視作循環神經網絡

模擬機器學習硬體平臺有望比數位化平臺更快,更節能。與數位化模式相比,物理學中的聲波和光波是為時變信號構建模擬處理器的自然選擇。本文確定了各類波的形式與循環神經網絡中的計算之間的映射。該映射表明,可以使用神經網絡的標準訓練技術來訓練物理波系統,學習時間數據中的複雜特徵。

逆向設計的不均勻介質可以對原始音頻信號進行元音分類,從而達到與循環神經網絡的標準數字實現相當的性能。這些發現為新型模擬機器學習平臺鋪平了道路。

波的動力學與RNN之間的等價關係

RNN通過在輸入過程的每個步驟中對輸入序列的每個成員應用相同的基本操作,將輸入序列轉換為輸出序列。先前時間步驟的記憶被編碼為RNN的隱藏狀態,並在每個步驟中進行更新。隱藏狀態使RNN可以保留過去的信息,並學習數據中的時間結構和長期依賴關係。在給定的時間步長t處,RNN對序列xt的當前輸入向量和上一步ht-1的隱藏狀態向量進行運算,以生成輸出向量yt以及更新的隱藏向量狀態,ht。

儘管RNN有許多形式的變體,一般常見的實現方式可由下列方程描述:

與標準RNN相似,隱藏狀態與波的動力學方程的輸入和輸出之間的連接也由線性算符定義,可以如下方式給出:

輸入和輸出矩陣定義了空間域內的注入點和測量點。與標準RNN不同,輸入和輸出矩陣很密集,波動方程的輸入和輸出矩陣很稀疏,因為它們僅在注入點和測量點處為非零值,而且這些矩陣在訓練過程中不會改變。

RNN和波量度系統的概念比較如圖1所示:

圖1 標準RNN與基于波的物理尺度系統的概念比較

圖2 元音識別設置和訓練過程示意圖

圖3 元音識別訓練結果

未來:波與RNN概念互聯,機器學習新平臺大有可為

本文中介紹的基于波原理的RNN具有許多優勢,使其成為處理時間編碼信息的有希望的接班人。

另外,與常規RNN不同,波動方程強制執行節能約束,能夠防止隱藏狀態和輸出信號範數的無限增長。相比之下,定義標準RNN更新關係的無約束的矩陣會導致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這正是訓練傳統RNN時需要防範的重大問題。

本文證明,波的動力學方程在概念上與RNN可以實現等效。這種概念上的互聯為新型的模擬硬體平臺的誕生提供了機會。這種利用物理學計算的方法可能會催生出用於模擬機器學習設備的新平臺,比數位化的同類產品具備更自然,更高效地執行計算任務的潛力。

Q&A環節:作者回應網友疑問和質疑

Reddit網友對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也同時對該研究有很多疑惑。OP也非常耐心的做了解答。

問:聲學中的非線性是否足夠強大到足以使其不只是另一個光榮的線性模型?

答:在我們的方案中,物質響應是為隱藏狀態非線性激活函數提供隱藏狀態的要素,而檢測電路是提供輸出非線性的要素。在聲學方面,流體存在一些有趣的可能性。例如,已知具有小氣泡的液體具有非常強的非線性聲學響應。我相信這些效果在醫學超聲成像中很容易遇到。通常由於線性運算在數字處理器上仍然會非常昂貴,因此擁有一個非常高性能的線性單元(例如在ONN中)仍然具有很多價值。與此相關的是,我們還有另一篇論文提出了基於電光電路的ONN的激活功能。

問:是通過真的某個地方播放並使用探頭或揚聲器測量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方式創建輸出的,還是模擬數字環境並使用它創建不同的輸出?

答:演示用的數值模擬。在本文精確配置中,麥克風探針或接收器電路還需要執行其記錄的一些時間積分,以及不同探針處的時間積分信號之間的一些附加比較邏輯。但方案中大多數分類工作量已被轉移到訓練介質中波的傳播和散射上。

問:你談了很多物理學,但是本文並未論證正在研究的現象背後的物理學的基本知識。我已經通過3-5個神經元MLP(每個元音)完成了在線元音識別,所以我知道這並不難

答:重點並不是要說此特定任務對其他模型來說太難了。我們的工作重點是說基于波的物理系統可以成為循環機器學習(也許通常是計算)的引人注目的模擬計算引擎。

問:這很可能會遇到「現實差距」,訓練會利用物理模型中存在的,與現實中不同或不存在的現象。當使用如此多的自交互(由於非線性)自由度時,即使是很小的離散誤差,各處都可能產生令人驚訝的與現實的差異。

答:我們在離散化誤差意義上(理想情況下)收斂的仿真環境中進行操作。這意味著如果我們假設模擬參數(例如波速和非線性材料參數)能夠反映現實世界的值,那麼模擬應該很好地表示現實情況。我們可能希望改善對結構中最小特徵尺寸的約束。我們還需要考慮三維效果(本文中的演示僅為二維)。但是,應該沒有根本性的問題去解決這些問題。

問:有趣的研究!你知道這樣的方法是否可以達到多少計算能力的上限?

答:這絕對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是很難提供一個封閉形式的答案,這是我們正在積極研究的東西。波動方程具有一些屬性,即因果關係和能量守恆,我們可以期望它們會限制系統可以產生的響應形式。

論文地址: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advances/5/12/eaay6946.full.pdf

Reddit討論:

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ej3bgf/r_acoustic_optical_and_other_types_of_waves_are/

圖文直播|新智元小程序技術公開課第一期!

1月6日晚,16本Phthon系列教材作者董付國將在新智元小程序揭秘「如何編寫有「Python味道」的Python代碼?」,當天還有機會與大咖在線互動,答疑解惑,現在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可搶佔免費預約名額。

相關焦點

  • 史丹福大學新研究:聲波、光波等都是RNN
    RNN 中的計算存在對應關係。這讓機器學習框架在物理模型優化問題中有了用武之地,同時機器學習領域也在物理概念的幫助下出現了很多令人興奮的新模型(如神經 ODE 和哈密頓神經網絡等)。本文作者所在小組的研究重點是:物理本身就可以作為計算引擎。換句話說,作者們感興趣的是那些可以作為硬體加速器(或是專門用於快速高效的機器學習計算的模擬處理器)的物理系統。
  • 人工智慧成熱點,斯坦福華人女教授提出這觀點,研究院因她成立!
    根據小編從國外媒體了解到的詳細情況來看,目前史丹福大學對於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究算是付出了不少的心血,而隨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人工智慧在未來是否真的成為危機,那簡直就是世紀科技大難題呀。而就在美國時間的周一,這一位1976年出生在北京的女教授憑藉自身的努力在斯坦福正式成立了人工智慧研究機構呀,其實這一個研究院是一個大融合的跨領域研究中心,一個個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人士在此一起合作解決有關人工智慧的創新方案,簡稱為HAI。
  • 清華姚班校友馬騰宇等18名華人科學家獲得2021年斯隆獎學金!
    Sloan Foundation)官宣 2021 年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的 128 名獲得者名單,其中,入選華人科學家 18 名,計算機科學領域 2 名,史丹福大學馬騰宇在列!
  • 華人女婿斯坦福醫學院教授獲諾貝爾化學獎
    華人女婿斯坦福醫學院教授獲諾貝爾化學獎5/8)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當地時間10月10日上午,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李嘉誠中心
  • 那些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幾乎都是「大牛」
    (原標題:那些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幾乎都是「大牛」)
  • 科學家使用機器學習模型加速理論物理研究
    然而,在這個框架內研究粒子和核物理是困難的,並且依賴於大規模的數值研究。例如,強力的許多方面需要在質子大小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的尺度上數值模擬動力學,以回答有關質子、中子和原子核性質的基本問題。物理助理教授Phiala Shanahan說:「最終,我們在使用晶格場理論研究質子和核結構方面受到了計算限制。」
  • 【深度】機器學習進化史:從線性模型到神經網絡
    Reza Zadeh是史丹福大學工程計算和數學研究所顧問教授,也是Databricks公司技術顧問,他主要專注於機器學習理論和應用,分布式計算,以及離散應用數學。近日,他接受了oreilly網站的採訪,嘗試談論了人工智慧的各方面。說說你在斯坦福的工作吧在史丹福大學,我設計並教授分布式算法和優化,此外我還教授一門離散數學和算法的課程。在離散數學課程裡,我是完全從理論角度來教算法的,這意味著我所教授的算法完全不依賴於任何程式語言或框架,我們會直接把許多理論和證明寫在白板上。
  • 美利用光波-聲波耦合開發出新的矽基雷射器
    近日,美國耶魯大學利用聲波開發出一種新的矽雷射器。耶魯大學應用物理學教授說:「在過去幾年,我們看到矽光子技術呈爆發式增長。我們開始看到這些技術進入消費品,使我們的數據中心運行得更快。我們還發現新的光子器件和技術,有望在生物傳感、片上量子信息等領域引起變革。」
  • 研究人員發現結合聲波和光波方式 數據傳輸或更快!
    [PConline 資訊]據外媒報導稱,利茲大學和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現結合聲波和光波功率的超快調製方式,並聲稱在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的控制方面取得了突破。研究團隊介紹稱,它可以使數據以每秒100吉比特的速率傳輸,比以10000兆赫茲運行的快速乙太網快約一千倍。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張首晟探索神秘「天使粒子」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張首晟探索神秘「天使粒子」 2017年07月27日 11:05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
  • 3位華人教授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近日,2020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增選結果公布,凝聚態物理分會共有16位研究人員當選,束流物理分會共有4位研究人員當選。其中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兩位教授同時當選,即物理與天文學院賈金鋒、嚮導教授,來自香港大學(港大)物理學系以及物理及天文學研究部講座教授姚望博士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成立於1899年,是世界上最具聲望的物理學專業學會之一,每年增選新會士,人數不超過其會員人數的千分之五。
  • 李飛飛、鄧中翰入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多位華人上榜
    在本次的入選名單中,包括我們非常熟悉的機器學習研究者、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始人和董事長鄧中翰。李飛飛教授因提出 ImageNet 以及在機器學習、視覺理解等領域的貢獻而被我們所知。
  • 美國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當選
    其中共有7位華人科學家當選,包括人工智慧領域著名學者、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士;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始人、首席科學家鄧中翰當選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增選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人總人數達到2309位,外籍院士數量達到281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師獲得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
  • 華人女科學家再獲殊榮 曾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院長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近日,美國化學學會授予華人學者鮑哲南「化學工程主席」榮譽。她曾因在人造電子皮膚及其他可穿戴醫療技術領域內的成就而被評為美國化學學會中央科學顛覆者和創新者獎第一位獲獎者,也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
  • 鮑哲南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性院長!
    近日,據Fusion Fund消息,鮑哲南已經升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鮑哲南於2010年底作為創辦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國矽谷成立,2011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子材料,軟似皮膚並且可拉伸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開發出一種導電性和拉伸性俱佳的高分子材料。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位華人教授鮑哲南帶領他的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研究柔性電子,現在他們的成果已經赫然佇立。鮑哲南教授表示,現有包括電極和材料在內的電子器件都是硬的。它們在測量中樞神經電流、心臟電流時,那些植入大腦或心臟的電極可能會損壞人體神經或心臟組織。因此,跟神經接觸的電極必須像皮膚一樣柔軟才能減小對人體的傷害,這是柔性電子應用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 以聲波形式存儲光波信息,為大型數據中心帶來福利?
    如果可以將光波轉化為聲波,在某種意義上而言,降低了光束的傳輸速度,由此可使光波存儲更容易。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可將光波轉化成聲波,實現以聲波形式存儲光波信息。優勢在於有利於消除處理器間的某些電子連接,進而幫助數據中心節能。該項研究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通訊》上。
  • 科學家發現聲波也有自旋
    從天體到基本粒子,自旋都是一個重要的基本物理量。對於基本粒子,攜帶半整數自旋的粒子(比如電子)是費米子,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攜帶整數自旋的粒子(比如光子)是玻色子,遵循玻色-愛因斯坦分布。 我們知道,圓偏振光中有旋轉偏振現象,所以光子(亦或是光波)存在自旋。那麼聲波也有自旋嗎? 聲波是縱波,所以人們普遍認為聲波不具備自旋。但是不久前,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以及中國同濟大學的合作研究團隊(石承志教授、趙榮闊博士、龍洋、楊隋博士、汪遠教授、陳鴻教授、任捷教授以及張翔教授)發現並通過實驗觀測證明,在特定條件下聲波自旋存在。
  • 史丹福大學大牛Dan Jurafsky教授專訪
    開放式課程的缺陷是這樣的,因為準備,錄製和編輯單個錄製講座需要 20-30 個小時,所以課程中的資料更新很容易就會變得不及時,那麼就只能告訴學生「哦,請暫時忽略該視頻的最後一點,」這其實挺不好的。我現場演講的 8 個講座資料有許多全新的資料,或者多年來發生了很多變化的資料,因為是現場講,所以這 8 個講座幾乎每年都有更新。
  • Physical Review X:機器學習打破衍射極限
    傳統的光波或聲波成像受制於阿貝衍射極限,成像解析度只能達到波長的一半左右。在確定的成像波長條件下,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看到物體的細節,通常需要採取一些額外的輔助成像方法來提高成像的解析度,比如油浸、近場掃描成像法、螢光標記成像法等等。但是這些輔助成像方法往往非常繁瑣,成本很高而且需要很大計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