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中的餘氯從何而來?
答:自來水中的餘氯是自來水廠在出水之前向水中加入氯消毒劑之後的剩餘量。自來水廠不但要保證水廠的出水有一定的餘氯,也要保證自來水到達與用戶接觸的管網末梢時也有一定量的餘氯值。在水中加入消毒劑的目的是殺滅自來水中以及自來水管網內的微生物,其中包括水中的藻類和病原體等,從而防止以水為媒介的傳染病的傳播和流行。
如何正確理解自來水中含有餘氯?
答:如果我們聞到自來水中的氯味,代表了當地的自來水是有消毒措施的。它也表示水中的致病微生物已經被有效殺滅,所以這樣的水其實比沒有餘氯的水喝起來更令人放心。但是我們通常擔心的是消毒劑與水中的有機物或藻類等反應形成的消毒副產物。目前文獻所報導的消毒副產物有600-700種,包括三滷甲烷、滷代乙酸、溴酸鹽、亞氯酸鹽、滷化氰等。而這些消毒劑是我們看不見聞不到的,需要用專業手段進行檢測。
自來水的消毒方式都有哪些?
答:目前世界上用於飲用水消毒的主要方法包括: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線消毒和臭氧消毒。其中氯消毒法是應用時間最久且範圍最廣泛的消毒方式,一般包括加氯氣或游離氯製劑等消毒試劑。二氧化氯消毒一般包括直接加入二氧化氯粉劑或使用二氧化氯發生器,利用的是氯酸鈉和鹽酸生成二氧化氯的原理,這種方法滅菌效果好,但容易產生氯酸鹽或亞氯酸鹽超標的問題。紫外線和臭氧消毒滅菌效果也很好,但是不能保證殺滅管網中的致病菌,故一般會在出廠前配合加氯的方法。
自來水中的餘氯存在於哪幾種形式?
國家標準是什麼?
答:水中的餘氯形態包括游離餘氯和化合氯。游離餘氯包括的形式有氯,次氯酸,次氯酸根離子。化合氯包括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對於消毒劑指標的要求為:若採用氯氣或游離氯製劑為消毒方式,那麼出廠水中餘量應不低於0.3mg/L,不高於4mg/L,同時管網末梢的餘量不低於0.05mg/L;若採用一氯胺消毒,那麼出廠水中總氯應不低於0.5mg/L,不高於3mg/L,同時管網末梢的餘量不低於0.05mg/L。而若自來水廠未採用一氯胺消毒,那麼管網末梢的總氯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原水的乾淨程度。
消毒副產物的危害及影響其生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有研究表明消毒副產物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影響飲用水中消毒副產物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前體物的種類和濃度。一般地表水汙染嚴重,汙染物種類多,與氯氧化生成的副產物種類及濃度遠高於深層汙染較輕的地下水。2)水中的pH值、水溫及水中溴離子等可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消毒副產物的生成。這三者含量的升高均會使水中三滷甲烷生成的概率也會升高。3)投氯量既可以影響消毒副產物濃度的水平,也可影響其種類的分布。此外,消毒程序、氯接觸時間、餘氯量、季節、金屬離子均影響消毒副產物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