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構效關係研究:石墨烯耦合金屬(Ni,Co,Fe)氫氧化物用於有效電化學析氧反應

2021-02-28 石墨烯雜誌

設計高效的析氧反應(OER)電催化劑對於能源轉換領域至關重要。目前,一系列基於石墨烯偶聯混合金屬(氧)氫氧化物(Ni,Co,Fe)的非均相電催化劑被合成,並研究了金屬組分對其結構,物理化學性質以及OER活性的影響。引入Fe可以獲得很小的納米片(小於5 nm),實現高表面積的目的。增加氫氧化物層間距和電催化劑表面吸附大量羥基官能團,有助於提高催化性能(用塔菲爾斜率Tafel評估)。另外,Co和Ni的存在可以幫助降低OER起始電位。這裡,最好的OER催化劑是Ni0.33Co0.34Fe0.33三元金屬氫氧化物,在0.1 M KOH中,驅動10 mA cm-1僅需要0.332 V過電勢,Tafel斜率低至51 mV dec-1。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證明了該三元金屬氫氧化物的電子結構和自由能得以改善,更有效催化OER。總的來說,這項工作為進一步開發高效,可擴展且經濟高效的混合金屬(氧)氫氧化物電催化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Figure 1. (a)微波輔助-水熱合成混合金屬(氧)氫氧化物耦合rGO的示意圖,(b)三種過渡金屬組分情況,(c)10 mA cm-1電流密度時所需要的過電位比較。

Figure 2. Co-rGO, Ni-rGO, Fe-rGO, 和NiCoFe-rGO的XRD和SEM圖。

Figure 3.(a)Ni-rGO,(b)Co-rGO ,(c)Fe-rGO ,(d)NiCoFe-rGO的TEM圖,插圖對應了SAED圖,(e-f)NiCoFe-rGO的HRTEM和STEM圖,(f1-f6)相應的EDX漫譜圖。

Figure 4. (a)NiCoFe-rGO與其他參照催化劑的LSV極化曲線,掃速為10 mV s-1,(b)極化曲線衍生的Tafel斜率,(c)在1.71 V條件下測的電化學阻抗譜比較,(d)計時電流曲線,以評估其電化學長期穩定性。

Figure 5. 計算的電子能帶結構,(a)NiOOH,(b)NiFeOOH,(c)NiCoFeOOH,(d)NiOOH,NiFeOOH,NiCoFeOOH的(001)表面對於OER路徑的自由吸附能情況,(e)NiCoFeOOH  (0 0 1)表面O位點吸附HO*的原子結構。

該研究工作由美國康乃狄克大學Steven L. Suib課題組於2019年發表在Journal of Catalysis期刊上。原文: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of graphene coupled metal (Ni, Co, Fe) (oxy)hydroxides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evolution of oxygen(Journal of Catalysis 377 (2019) 619–628)

相關焦點

  • 中石大:Fe-Ni雙金屬氫氧化物對FeS納米片超快表面修飾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材料化學專業本科生陳沁薇的科研成果《超快修飾合成FeS納米陣列基Fe-Ni雙金屬氫氧化物用於高效析氧》 (Ultrafast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FeS nanosheet arrays with Fe–Ni bimetallic hydroxides
  • 【催化】解析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LDHs):催化劑、載體和前驅體
    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 是一類由兩種或兩種以上金屬元素組成的金屬氫氧化物主層板和層間的陰離子及水分子相互交疊所構成的結構類似於水鎂石的陰離子型黏土礦物。
  • AM: 層狀結構是導致塊體NiFe氫氧化物在鹼性析氧反應中不穩定的罪魁禍首
    作為鹼性條件下析氧反應的明星材料,很多研究者致力於研究它極低過電位的機理,或者優化製備條件來進一步降低過電位。雖然電催化劑的穩定性與它的活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催化劑評價指標,NiFe 層狀氫氧化物的穩定性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關注,主要的原因是它看起來很穩定。研究人員通常只在溫和的條件下(電流密度幾十毫安/平方釐米,時長几十小時)測試其穩定性。但是這樣的測試條件並不是實際應用條件。
  • 揭秘丨美國靈異事件:康乃狄克鬼屋事件
    康乃狄克鬼屋事件很多人多知道是一部電影,卻很少人知道康乃狄克鬼屋事件的改編自同名的靈異事件:康乃狄克鬼屋事件。
  • 用於高效析氧反應的無定形/晶相異相結構鈷-釩-鐵氫氧化物
    動力學模擬結果證實了這種無定形/晶相異相界面的構建能夠優化催化劑的表面結構,從而降低OER過程中各基元反應的勢壘。 研究背景及本文亮點析氧反應(OER)是能源和環境相關技術中的一個關鍵反應。研究表明,優異的OER電催化劑應具有較高的活性中心暴露和最佳的含氧物種吸附能。
  • 析氧反應雙功能機理的光譜和電子動力學證據
    析氧反應雙功能機理的光譜和電子動力學證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8 12:55:16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胡喜樂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ACS Nano:單原子,雙功能:構效關係與反應途徑
    單原子催化劑(SACs)是催化研究中理想的模型體系。近日,瑞士蘇黎世大學Greta R.要點1. 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基於金屬酞菁(MPcs,M=Ni,Co,Fe)的特定SACs在氧化石墨烯(GO)層上軟錨定的分子策略,以生成結構精準的模型靶,用於機理研究。 要點2. MPc通過與石墨烯片層的π-π共軛形成電子通道,提高了MPc-GO在析氧和還原反應中的性能。
  • 康乃狄克鬼屋事件!
    康乃狄克鬼屋事件更多的是以翻拍的電影進入到大眾的認知範圍內。這件事情是由真實事件改編。
  • 鈦氧團簇異構體動力學及構效關係研究取得新進展
    為解釋這一差異並揭示相關的構效關係,吳凱豐團隊研究了PTC-49V和PTC-49H的激發態動力學和它們到電荷受體的電荷轉移動力學,發現前者到乳酸(光催化犧牲試劑)的空穴轉移速率要比後者高出1-2個數量級,可有效解釋兩者的光催化性能差異。
  • 華中科技大學夏寶玉教授團隊:基於微生物腐蝕構築高效析氧催化劑
    由化學腐蝕產生的鎳鐵產物和微生物代謝生成的鐵硫物種之間的協同作用解釋了增強的析氧活性。該方法將傳統的腐蝕工程與電化學能源有效地結合起來,為大規模的開發環境友好、性能更加優異的電催化劑提供了新思路。近年來,鎳鐵基氧化物/氫氧化物在鹼性電解液中顯示出高效的析氧催化活性,然而,此類催化劑自下而上的製備方法需要複雜的前驅體溶液及嚴格的合成條件來精準構築納米結構。
  • 餘桂華團隊《AM》:基於新型凝膠電催化劑的電化學能源轉換技術
    例如過渡金屬氫氧化物(NiCoFe-LDH)與氮摻雜的碳基水凝膠複合後的電極(圖3b)具有超親水性,相對於傳統粉末製備的電極,具有更高的電化學活性面積與電催化活性。3.2.2 OER析氧反應析氧反應是電解水的重要半反應,但由於包含四步質子耦合的電荷轉移過程卻也是動力學最為緩慢的一部分。為促進電解水析氧反應的發生,需要OER催化劑使體系在較低的過電位下實現高反應速率。商業上常見的催化劑為RuO2等貴金屬氧化物。
  • 過渡金屬氧化物析氧催化都是由氧氫氧化物實現的嗎?
    作為電解水陽極析氧反應的催化劑,過渡金屬氧化物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特點。
  • 電化學沉積實現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製備
    隨後研究團隊將該方法拓展到了其他過渡族金屬和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碳材料等多種襯底上,成功製備出了34種單原子催化劑,證明了電化學沉積是一種普適性的單原子催化劑製備方法,可以實現對金屬單原子和襯底材料的無選擇性製備(圖3)。
  • 《Small》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相關研究成果已被德國Wiley出版社Small 雜誌接收發表。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02/smll.201906830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由於其優異的催化性質而被廣泛應用於能源和環境領域。
  • 樓雄文教授課題組:金屬原子摻雜的Co3O4多層納米片用於電催化產氧
    基於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樓雄文教授課題組研究報導了13種不同金屬原子摻雜的超薄Co3O4納米片合成的空心納米片。這個合成材料包含共腐蝕-配位-重組的方法源於咪唑框架67(ZIF-67)納米片,通過路易斯酸蝕刻和金屬物質配位形成獨特交叉通道。
  • ACS Catalysis:到底是哪種Fe進了OER反應?
    太陽是地球主要的能量來源,利用太陽能電解水產氫是一種重要的能源儲存方案,而緩慢的析氧反應(OER)是限制產氫效率的最主要因素
  • 蘇大高立軍 : 鈷誘導層狀鎳鐵雙金屬氫氧化物電子結構的優化及電...
    近日,蘇州大學能源學院、能源與材料創新研究院高立軍教授課題組與南洋理工大學Jong-Min Lee教授課題組合作,報導了一種鈷摻雜的層狀鎳鐵雙金屬氫氧化物(NiFeCo-LDH)納米片/碳纖維(CF)的複合催化劑,具有理想的電催化析氧(OER)性能
  • CO2RR遇見ORR會發生什麼?
    利用可再生電力促進CO2電化學還原(CO2RR),是可持續的燃料生產和能源儲存的一種有效策略。銅是唯一能夠將二氧化碳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如碳氫化合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單金屬電催化劑,但選擇性差,活性一般。研究發現,通過多次氧化處理可以改善銅催化劑的性能。然而,關於增強機理目前仍然存在爭議。
  • 鞏金龍、駱靜利、謝毅、武剛等催化研究最新成果速覽
    在可選擇的CO2電化學還原反應催化劑中,銅可以將二氧化碳還原為C2+產物,但由於銅的結合能比較適中,因此製備出產物的選擇性較差。目前普遍認為催化劑中的晶界(GB)可以控制CO2還原反應(CO2RR)的產物選擇性,而且銅的GBs密度與CO還原反應活性呈現出定量關係,因此GBs被公認為是提高銅氧化物對C2+產物具有高選擇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