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高效析氧反應的無定形/晶相異相結構鈷-釩-鐵氫氧化物

2020-10-12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況敏、張俊銘;

通訊作者:顏清宇教授、劉彬教授、郝曉東副教授
通訊單位:南洋理工大學,陝西科技大學

論文DOI:10.1002/aenm.202002215

全文速覽

通過無定形/結晶異相結構的構建引入豐富的表面缺陷以及配位不飽和位點,從而增加催化劑活性位點的暴露。動力學模擬結果證實了這種無定形/晶相異相界面的構建能夠優化催化劑的表面結構,從而降低OER過程中各基元反應的勢壘。

研究背景及本文亮點

析氧反應(OER)是能源和環境相關技術中的一個關鍵反應。研究表明,優異的OER電催化劑應具有較高的活性中心暴露和最佳的含氧物種吸附能。目前,地球儲量豐富且廉價的過渡金屬基OER電催化劑仍然具有緩慢的OER動力學特性。


基於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顏清宇教授,劉彬教授,陝西科技大學郝曉東副教授報導了一種陽離子交換法製備具有無定形/晶體異相結構的鈷-釩-鐵(氧)氫氧化物納米片。無定形/晶體異相結構的生成可以引入豐富的表面缺陷和不飽和位點,從而促進催化劑活性位點的暴露。此外,鈷、釩以及鐵離子之間的強相互作用(部分電子從Co2+/Fe3+轉移到V5+)使得Co和Fe離子的電子缺失。這種局部電荷密度的改變不僅可以提高催化劑的導電性,也更有利於親核基團(比如羥基)化合物在OER催化表面上的吸附,從而進一步提高催化劑的OER活性。


眾所周知,理想的OER催化劑應具有最優化的熱力學壁壘。然而,使用傳統的DFT來模擬非晶體材料是非常困難的。在此,我們利用動力學模型揭示了OER過程中間產物在無定形/晶體異相結構催化劑上的吸附能。模擬結果發現優化後的CoV-Fe0.28催化劑表面結構對降低OER中速率決定步驟(rate-determining step, RDS)的能量壁壘非常有利。

圖文介紹

▲圖1 CoV-Fex的XRD和高分辨透射分析。


從XRD曲線可以看出,摻雜Fe離子之後,仍然保持了CoV-HS的晶體結構。值得注意的是,隨著Fe摻雜量的增加,XRD的峰強度減弱。當Fe的摻雜量達到39 wt.%時,樣品的XRD峰基本消失,表明樣品接近無定形。以CoV-Fe0.28樣品為例。放大的TEM圖像顯示,CoV-Fe0.28樣品具有超薄的納米片狀形貌。HRTEM圖像顯示,CoV-Fe0.28樣品由晶疇和非晶疇的混合相組成。此外,相應的選區快速傅立葉變換(FFT)圖案中的亮點和擴散環也證實了這一點。

▲圖2 CoV-Fex的OER性能測試。


實驗對比結果表明,CoV-Fe0.28催化劑對OER表現出優異的電催化活性。較低的過電勢(電流密度為10 mA cm−2時過電勢低至215 mV),較小的Tafel斜率(39.1 mV dec−1),以及良好的循環穩定性。其性能優於商用RuO2(分別為321 mV和86.2 mV dec-1)。

▲圖3 CoV-Fex的動力學模擬圖。


與晶態和非晶態催化劑相比,CoV-Fe0.28催化劑中無定形/晶態異質結構的形成促進了活性中心的暴露。此外,CoV-Fe0.28催化劑中Co、V和Fe離子之間的協同作用調節了其局部配位環境和電子結構,從而為OER過程的基本反應步驟提供了最佳的熱力學勢壘。 總結與展望
通過陽離子交換法合成了對OER具有優異催化性能的無定形/晶體異相CoV-Fex納米片。通過這種陽離子交換法摻雜鐵離子,不僅增加了催化劑的無定形/晶體異相界面,而且調節了催化劑中Co/V/Fe陽離子的局部配位環境和電子結構。更重要的是,動力學建模結果證實,優化後的催化劑表面結構對降低RDS的能壘非常有利。這項工作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在了解中間體結合能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具有複雜組成的催化劑的電催化性能。

通訊作者簡介

顏清宇教授,現任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終身教授。於1999年獲得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士學位,之後於2004年獲得了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博士學位。2004-2007年在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08年2月加入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擔任助理教授,並於2013年晉升為副教授,2018年晉升為教授。
研究興趣:1)先進的電池技術,2)新的電池材料開發,3)熱電半導體,4)納米晶體的合成與集成。迄今為止,在國際著名期刊如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Joule, Chem,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等發表論文300多篇,引用次數>26000次,h-index 84,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被Web-of-Science評選為高被引科學家。https://www.ntu.edu.sg/home/alexyan/

劉彬教授於2002年獲新加坡國立大學學士學位(一等榮譽),2004年獲該校碩士學位,之後於2011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取博士學位。2011-2012年在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楊培東教授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2012年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助理教授,並建立電催化研究實驗室。2017年2月,劉彬老師晉升為副教授,獲得終身教職。
劉彬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期刊如Nature Ener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Joule, Chem,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等發表論文100餘篇,引用次數近兩萬次。http://www.ntu.edu.sg/home/liubin/home.html.

郝曉東,現任陝西科技大學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副教授。2014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分別獲得學士與碩士學位,隨後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獎學金資助公派出國赴日本東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Yuichi Ikuhara教授(透射電子顯微鏡表徵)和Tadafumi Adschiri教授(超臨界水熱合成納米晶體)。2018年入選陝西科技大學 「青年拔尖人才」計劃。主要研究工作是利用球差校正電子顯微鏡技術相關分析手段(TEM, STEM, EELS和EDS等),在超微觀尺度解析納米材料的原子結構、化學組成、和物理化學性質,在原子尺度構建構效關係。相關研究成果在納米材料領域內的國際期刊Small,carbon,J. Power Source, Electrochim. Acta, Dalton T., Ind. Eng. Chem. Res., Appl. Surf. Sci., CrystEngComm等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他引次數550次.
https://clyjs.sust.edu.cn/info/1019/1093.htm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實現界面釕中心高效催化酸性電解水析氧反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鄧德會團隊在酸性電解水析氧催化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二氧化釕(RuO2)和石墨烯界面處的釕中心可以顯著提升RuO2基催化劑在酸性電解水析氧反應中的活性和穩定性,該工作為設計和製備高效、穩定的酸性電解水析氧催化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廈門大學徐俊&南洋理工劉彬課題組Angew無定形CoFe氧化物@二維黑磷...
    這是因為HER和OER反應機理和實驗條件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因此,設計和製備能夠在同一電解液中同時促進HER和OER催化的催化劑仍然非常具有挑戰性,而成功製備的雙功能催化劑將大大簡化後續電解裝置的製造過程並降低生產成本。此外,探究雙功能催化劑的催化機理也十分重要,有助於研究人員進一步設計和開發更加高效和穩定的全解水催化劑。
  • 麥立強教授團隊:全重構催化劑用於超穩定析氧催化及電解水應用
    研究背景近年來,在非貴金屬析氧反應電催化劑的研究中,Fe/Co/Ni基材料(如氧化物、磷化物、氮化物、鈣鈦礦、雙金屬氫氧化物等)被認為是最具前途、廉價且可與貴金屬Ru/Ir基催化活性相媲美甚至超越的析氧反應催化劑。這些催化劑在電氧化條件下會發生表面重構,在原始催化劑的表面原位形成無定形或低結晶性的催化物種。
  • 過渡金屬氧化物析氧催化都是由氧氫氧化物實現的嗎?
    作為電解水陽極析氧反應的催化劑,過渡金屬氧化物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特點。
  • AM: 層狀結構是導致塊體NiFe氫氧化物在鹼性析氧反應中不穩定的罪魁禍首
    作為鹼性條件下析氧反應的明星材料,很多研究者致力於研究它極低過電位的機理,或者優化製備條件來進一步降低過電位。雖然電催化劑的穩定性與它的活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催化劑評價指標,NiFe 層狀氫氧化物的穩定性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關注,主要的原因是它看起來很穩定。研究人員通常只在溫和的條件下(電流密度幾十毫安/平方釐米,時長几十小時)測試其穩定性。但是這樣的測試條件並不是實際應用條件。
  • TpyCo2+基高分子水凝膠引發高效析氧反應
    (2) Tpy-Co基聚合物金屬水凝膠具有催化OER反應活性,在10 mA cm-2時具有320 mV的低過電位,在2000個循環中具有良好的穩定性。(3) 通過x射線吸收光譜分析、中毒試驗和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確定配位不飽和的3N-Co構型為活性位點。
  • 高活性高穩定性酸性析氧催化劑設計出爐
    &nbsp&nbsp&nbsp&nbsp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姚濤教授課題組與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楊金龍教授課題組合作,首次精確探測到釕基單原子催化劑在酸性電化學析氧反應過程中的催化活性位點的動態變化過程,並依此設計出高活性和高穩定性的酸性析氧催化劑
  • :富含氧空位的新型BiVO4雙光陽極用於高效太陽能光解水
    最近有研究顯示,當BiVO4與適宜的析氧催化劑複合時,在析氧反應過程中其電荷輸運效率(ηtrans)可接近最大值。   然而,在光解水-光伏串聯繫統中,使透明的BiVO4光陽極實現高的光吸收效率和電荷分離效率(ηabs×ηsep)依舊極具挑戰性。
  • 上矽所《Angew》VIP論文:製備出一種微晶玻璃析氧電催化劑
    析氧反應(OER)是電解水、二次金屬-空氣電池等能源轉換及存儲器件中的重要半反應,但OER的反應能壘過高、動力學遲緩,且基於貴金屬的傳統電催化劑價格昂貴,因此,亟需開發出新型非貴金屬電催化劑。非晶態電催化劑擁有豐富的活性中心,晶態催化劑則表現出良好的電子轉移特性。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高效鹼性電解水制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高效鹼性電解水制氫 2018-07-24 09:36:00來源:中安在線
  • 化學所開發出新型高效電解水催化劑
    其關鍵是如何有效降低電極上析氧反應(OER)和析氫反應(HER)的過電位,實現最近,他們針對電解水過程中陽極析氧反應比動力學緩慢、過電位高的問題,研究發現通過對原本活性不高但製備過程環境友好的析氧催化劑進行微觀形貌以及電子結構的調控,可以大幅提升其
  • 我委支持建設的合肥光源在同步輻射多譜學聯用解析電化學析氧反應...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合肥光源探索了在電化學析氧反應(OER)過程中功能納米催化劑的結構演化過程。相關研究發表在《先進材料》、《能源與環境科學》等國際著名期刊上。  該研究團隊巧妙設計一種硫化鈷基催化劑(Co9S8-SWCNT),結合同步輻射Operando在線探測和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了電催化劑在中性和鹼性電解質中的類「變色龍」結構自重構行為。在實際工作條件(pH梯度、電位等)的驅動下,不同的催化位點可以被顯著地激活。
  • 華中科技大學夏寶玉教授團隊:基於微生物腐蝕構築高效析氧催化劑
    背景介紹氧析出反應(OER)在可再生能源如電解水和金屬-空氣電池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OER涉及多步質子/電子過程,其緩慢的動力學反應需要高效的電催化劑來促進近年來,鎳鐵基氧化物/氫氧化物在鹼性電解液中顯示出高效的析氧催化活性,然而,此類催化劑自下而上的製備方法需要複雜的前驅體溶液及嚴格的合成條件來精準構築納米結構。
  • 多金屬氧酸修飾與橋聯的有機鈷配合物用於光助類芬頓反應
    近期,龍巖學院陳武華副教授、華東理工大學王海豐教授及同濟大學陳作鋒教授等運用水熱合成技術和可控分步自組裝策略,設計合成了一種多金屬氧酸(POM)修飾與橋聯的有機Co(II)配合物:R-[CoII(phen)(H2O)2](phen:1,10-鄰二氮雜菲)。該化合物具有一維線性結構,在水和大部分有機溶劑中不溶解。
  • 成均館大學開發高效持久的電催化劑 促進氫燃料生產
    表面富氧金屬合金的晶體結構(上左);在水電解反應中產生氧和氫(上右);該催化劑設計表現出具有最小過電位的最佳析氧活性(下圖)。(圖片來源:phys.org)據外媒報導,在成均館大學基礎科學研究所(IBS)綜合納米結構物理中心副主任Lee HyoYoung的領導下,IBS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高效、持久的電催化劑,利用鈷、鐵和微量釕實現水氧化。 主要研究人員Lee Jinsun和Kumar Ashwani表示:「我們使用兩親性嵌段共聚物,來控制單釕原子-雙金屬合金中的靜電引力。
  • 析氧反應雙功能機理的光譜和電子動力學證據
    析氧反應雙功能機理的光譜和電子動力學證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8 12:55:16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胡喜樂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催化】負載錳鈷尖晶石的缺陷活性炭作為一種高效的氧還原電催化劑
    最近,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的姚向東教授課題組基於他們所提出的一種缺陷催化機理,成功地使活性炭具有很高的氧還原反應(ORR)催化活性,並通過負載少量的錳鈷尖晶石納米顆粒,在鹼性條件下使其具有和商業化的Pt/C可以媲美的ORR催化性能。
  •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構效關係研究:石墨烯耦合金屬(Ni,Co,Fe)氫氧化物用於有效電化學析氧反應
    設計高效的析氧反應(OER)電催化劑對於能源轉換領域至關重要。
  • 科學家研發出用鉀氧電池,相比鋰電池更高效
    [PConline 資訊]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聲稱已經開發出更高效、更可靠的鉀氧電池,這可以為國家電網的儲能和行動電話和筆記本電腦中更長久的電池提供潛在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