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金龍、駱靜利、謝毅、武剛等催化研究最新成果速覽

2020-12-02 騰訊網

1. 天津大學鞏金龍教授J. Am. Chem. Soc.: 富晶界銅催化劑用於高效太陽能驅動電化學CO2還原制乙烯和乙醇

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驅動CO2電化學還原為具有高附加值的多碳(C2+)產物,是一種關閉人為碳循環的潛在方案。在可選擇的CO2電化學還原反應催化劑中,銅可以將二氧化碳還原為C2+產物,但由於銅的結合能比較適中,因此製備出產物的選擇性較差。目前普遍認為催化劑中的晶界(GB)可以控制CO2還原反應(CO2RR)的產物選擇性,而且銅的GBs密度與CO還原反應活性呈現出定量關係,因此GBs被公認為是提高銅氧化物對C2+產物具有高選擇性的原因之一。然而,氧化銅在催化過程中的還原會導致銅價態的變化,從而使GBs的作用難以確定。因此,開發出一種在不改變銅價態的情況下將GBs引入金屬銅催化劑的新途徑是非常可觀的。

在本文中,天津大學鞏金龍教授課題組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為添加劑,通過添加劑控制電沉積法成功製備出富晶界的銅催化劑(GB-Cu)。與檸檬酸等添加劑通過與銅形成絡合物來調節沉積動力學不同,PVP是一種物理化學惰性聚合物,它可以可逆地吸附在銅表面,以動力學的方式提高成核速率,減小晶粒尺寸。此外,PVP的惰性還可以避免引入碳汙染。由於GBs的存在,GB-Cu可在較寬的電壓區間內對C2產物表現出高達70%的法拉第效率。當與Si太陽能電池耦合時,solar-to-C2的能量轉換效率可達3.88 %,而且擁有52 mA cm 2的顯著電流密度。此外,作者還採用了原位衰減全反射表面增強紅外吸收光譜(ATR-SEIRAS)研究和理論模擬計算,詳細探討了銅催化劑中的GBs在CO2還原反應中的作用。

Zhiqiang Chen, Tuo Wang, Bin Liu, Dongfang Cheng, Congling Hu, Gong Zhang, Wenjin Zhu, Huaiyuan Wang, Zhi-Jian Zhao, and Jinlong Gong. Grain-Boundary-Rich Copper for Efficient Solar-Driven Electrochemical CO2Reduction to Ethylene and Ethanol.J. Am. Chem. Soc.2020. DOI: 10.1021/jacs.0c00971.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21/jacs.0c00971

2.深圳大學駱靜利院士Adv.Sci.: 核殼結構NiFeSn@NiFe(氧)氫氧化物納米球用於電催化析氧反應

由於能源危機和化石燃料大規模應用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利用可再生能源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引起了科研人員的較大關注;然而,作為水分解半反應之一的析氧反應(OER),由於涉及到多電子和質子轉移,因此被認為是制約整個水分解過程的瓶頸。因此,開發高效的OER催化劑對加速反應動力學及降低能耗都具有重要意義。不幸的是,儘管貴金屬基催化劑(如IrO2、RuO2)已被公認為是最突出的OER催化劑,但它們的稀缺性和高昂成本極大地阻礙了其大規模的擴展應用及商業化。到目前為止,開發低成本、高性能的OER催化劑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本文中,深圳大學駱靜利院士、符顯珠教授課題組採用兩步電化學策略成功製備出具有優異OER催化活性的核殼結構NiFeSn@NiFe(氧)氫氧化物納米球。首先採用簡便、快速的電沉積方法製備出NiFexSn合金納米球,再經過電化學氧化形成NiFe(氧)氫氧化物非晶殼層。在該核殼結構中,NiFexSn金屬核有利於電子轉移到非晶態NiFe(氧)氫氧化物的殼層中,而殼層反過來可以阻止了金屬核的進一步氧化。此外,由於Sn在鹼性溶液中的選擇性電化學腐蝕,可以使材料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從而暴露出豐富的活性中心,有利於反應物質的擴散和遷移。通過對電沉積過程的簡單控制,可以方便地調節Ni/Fe配比,從而獲得更優異的OER活性。優化後的NiFe0.5Sn‐A催化劑在10 mA cm 2電流密度下的過電位僅為260 mV,塔菲爾斜率低至50 mV dec 1,而且在300 mV過電位下具有高達0.194 s 1的轉換頻率,並具有優異的耐久性。

Mingxing Chen, Shenglin Lu, Xian-Zhu Fu, and Jing-Li Luo. Core–Shell Structured NiFeSn@NiFe (Oxy) Hydroxide Nanospheres from an Electrochemical Strategy for Electr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Adv. Sci.2020. DOI: 10.1002/advs.201903777.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02/advs.201903777

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院士Angew. Chem. Int. Ed.: 酮作為分子共催化劑促進激子參與光催化分子氧活化

半導體光催化有機合成因其在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方面的巨大潛力,近年來引起了科研人員極大的興趣,其中光激發半導體中的激子態由於自旋相關的能量轉移,使其在對分子中間體或基底的活化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然而,半導體中不足的自旋弛豫和較強的非輻射衰變,通常會導致激子自旋態控制不足及光誘導物種快速減少,這不僅限制了光催化反應的量子產率,而且也限制了選擇性。比如,由於獨特的自旋構型,三線態激子通常會參與到選擇性激活過程,但較低的系統間交叉(ISC)效率會導致微弱三線態激子的產生,從而對催化活性產生負面影響。就非輻射衰變而言,激子之間發生的激子-激子湮沒(EEA)現象也是一個導致光催化性能下降的過程。傳統上,EEA可以低能激子的非彈性碰撞來產生高能激子(如熱激子),但由此產生的熱激子隨後會通過內部轉換迅速冷卻到低能激子態,從而導致系統的能量損失。因此,當前迫切需要開發出一種有效調控上述激子過程的策略。

在本文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院士、張群教授、張曉東教授課題組採用酮作為分子共催化劑來優化含激子的光催化反應,在聚合氮化碳(PCN)/丙酮體系中,成功證明了丙酮可以從PCN中提取由激子-激子湮沒(EEA)誘導產生的熱激子,並可逆向貢獻三線態激子。上述過程可促進自旋弛豫和非輻射衰變的協同優化,從而導致較高的三線態激子捕獲效率,並且提高了可見光響應。不僅如此,丙酮對PCN中本徵電荷載流子光激發過程的影響也相當有限,因此使得該系統具有選擇性激子調控的優點。因此,PCN/酮體系在激子參與的光催化生成單線態氧(1O2)生成方面也表現出優異的性能。該研究結果不僅加深了對於含激子參與光催化反應的理解,而且通過分子共催化劑的設計也為獲得高效的太陽能利用提供了一種協同優化策略。

Hui Wang, Shenlong Jiang, Wenxiu Liu, Xiaodong Zhang, Qun Zhang, Yi Luo, and Yi Xie. Ketones as Molecular Co‐catalysts for Boosting Exciton‐Involved Photocatalytic Molecular Oxygen Activation.Angew. Chem. Int. Ed.2020. DOI: 10.1002/anie.202003042.

文章連結:

4.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武剛教授Mater. Today:負載與配位單金屬位點電催化劑

隨著全球環境和能源危機的日益嚴重,在可再生能源相關器件開發方面的技術創新迫在眉睫,例如電化學能量轉換和儲存技術,包括燃料電池、水電解槽和二氧化碳電解槽等。構建可靠且可持續的能量轉換器件高度依賴於電催化劑工程,而常見用於這些電化學轉換系統的電催化劑是具有較高成本的鉑族金屬(PGM)納米顆粒。因此,近年來科研人員對具有原子級分散的單金屬位點電催化劑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利用其固有的電子效應、量子尺寸效應和金屬-載體相互作用來進一步降低金屬負載並提高催化效率。在本綜述中,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武剛教授聯合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蘇東教授、麥克馬斯特大學Drew Higgins教授等課題組首先介紹了具有原子級分散單金屬位點電催化劑的概念,包括其常見的一些關鍵性質和合成策略;隨後,討論了金屬-載體相互作用及其與催化性能的關係。此外,作者重點介紹了單金屬位點電催化劑表徵技術方面的一些進展,以及近年來單金屬位點電催化劑在電化學轉化反應中的應用研究進展。最後,針對這一領域,作者指出了當前研究仍然存在的一些挑戰和前瞻性展望。

Qiurong Shi, Sooyeon Hwang, Haipeng Yang, Fatma Ismail, Dong Su, Drew Higgins, Gang Wu. Supported and coordinated single metal site electrocatalysts.Mater. Today2020. DOI: 10.1016/j.mattod.2020.02.019.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mattod.2020.02.019

5.北京化工大學孫曉明教授Angew. Chem. Int. Ed.: 酸鹼相互作用增強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的氧耐受性

以可再生能源為驅動力的電化學CO2還原反應策略,在將溫室氣體CO2轉化為高附加值碳基化學品方面非常有吸引力。如果該過程大規模應用,將非常有助於緩解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問題。為了使這一過程更具商業意義,二氧化碳反應物應來自實際的燃燒廢氣和環境空氣中,然而兩個反應物來源中都含有大量的氧氣。在沒有傳質限制的實際電解槽中,由於CO2與O2的標準還原電極電位相差較大,因此即便O2的含量低至5%,CO2還原反應還是會被完全抑制。因此,開發出一種能直接將含氧氣的二氧化碳氣體還原且不需要額外能量輸入的催化電極,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但同時也是一項具有巨大挑戰性的工作。

在本文中,北京化工大學孫曉明教授聯合耶魯大學王海梁教授課題組通過在本徵微孔聚合物(PIM)結構中引入客體苯胺分子和改變電催化劑等策略,成功開發出一種高度耐氧的二氧化碳還原催化電極。由於酸性CO2和苯胺中鹼性氨基之間的化學作用,PIM/苯胺雜化膜比純PIM膜具有更好的CO2/O2選擇性。在應用與電解流動池中時,作者以PIM/苯胺雜化膜作為混合氣體選擇層,以固定在碳納米管(CNTs)上的酞菁鈷(CoPc)分子作為催化劑層,所組裝出的催化電極在具有10% O2含量的CO2中,轉化為CO的法拉第效率可達71%。當O2/CO2的比值高達9:1時,該電極仍能實現CO2的淨轉化,而不含苯胺的對照電極則完全失去性能。此外,將催化劑轉換為錫顆粒時,可以將還原產物擴展到CO之外,首次實現在5% O2存在條件下選擇性地將CO2還原為甲酸鹽。

Pengsong Li, Xu Lu, Zishan Wu, Yueshen Wu, Richard Malpass-Evans, Neil B. McKeown, Xiaoming Sun, and Hailiang Wang. Acid‐Base Interaction Enhancing Oxygen Tolerance in Electrocatalytic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Angew. Chem. Int. Ed.2020. DOI: 10.1002/anie.202003093.

文章連結:

6.山西大學範修軍教授ACSNano: 共價連接Nb4N5–xOx–MoS2異質催化劑促進析氫反應

作為一種可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潔可再生能源,利用高效電催化析氫反應(HER)來產氫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到目前為止,鉑族貴金屬目前用於HER最常見的催化劑,但其昂貴的成本與資源的稀缺性大大阻礙了鉑族金屬的大規模應用,也提高了氫燃料的成本。對於實際的水分解應用而言,理想的電催化劑應該是能夠在酸性介質基質子交換膜水電解槽、中性介質基微生物電解槽、及鹼性介質基電解槽中均具有優異的催化活性。特別是在鹼性電解水過程中,由於緩慢的反應動力學,Pt基電催化劑的HER反應速率通常比其在酸性介質中高 2-3個數量級。因此,開出發高效、無貴金屬、耐用且可在高pH值條件下穩定的電催化劑,在實際應用中極為關鍵,同時也充滿著挑戰。

在本文中,山西大學範修軍教授聯合山西師範大學張獻明教授等課題組通過一種具有普適性的溼化學策略和可控氮化工藝,在N摻雜石墨烯上成功製備出以化學鍵連接的Nb4N5–xOx(0 2異質結(Nb4N5–xOx–MoS2/NG)。在氮化過程中,MoS2納米片會被蝕刻成小塊,並與Nb4N5–xOx進行共價連接,從而形成具有豐富缺陷的超細Nb4N5–xOx–MoS2異質結構。在該異質結構中,共價連接的Nb–(N,S)–Mo界面可以優化表面電子密度,以及對於H和水的結合能。此外,Nb4N5–xOx、MoS2和氮摻雜石墨烯之間的電子耦合,可顯著增強Nb4N5–xOx–MoS2/NG納米複合材料的結構穩定性,確保其快速的電子轉移,進一步支持H2的生成和穩定性。因此,Nb4N5–xOx–MoS2/NG異質催化劑具有豐富的活性位點,在酸性和鹼性介質中均表現出類Pt的高活性和高穩定性。

Yang Yang, Yutong Wang, Hai-Long He, Wenjun Yan, Li Fang, Yue-Biao Zhang, Yong Qin, Run Long, Xian-Ming Zhang, and Xiujun Fan. Covalently Connected Nb4N5–xOx–MoS2Heterocatalysts with Desired Electron Density to Boost Hydrogen Evolution.ACS Nano2020. DOI: 10.1021/acsnano.0c01072.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0c01072

7.蘇州大學耿鳳霞教授Nano Lett.: 碳化鈦穩定分子氮化物薄膜作為高效雙功能電催化劑用於纖維狀鋅空氣電池

隨著下一代柔性、可穿戴電子產品的不斷發展,纖維狀鋅空氣電池因其高能量密度、低成本低等優點也受到了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然而,由於缺乏高效耐用的電催化劑,鋅空氣電池的發展一直受到較為嚴重的阻礙。在本文中,蘇州大學耿鳳霞教授聯合雪梨科技大學汪國秀教授等課題組設計出一種具有特殊分子片狀的三金屬氮化物電催化劑,該催化劑由碳化鈦片所穩定。電化學性能測試表明,該催化劑除了對析氧反應的催化活性有預期的提高外,還同時對氧還原反應具有優異的催化活性,半波電位為0.84 V,隨後,作者以所設計的電催化劑為空氣陰極,以聚合物凝膠為電解質組裝出柔性纖維狀鋅空氣電池,發現其具有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和穩定性,其能量密度高達627 Wh kgzn-1。這項工作為二維納米片材料在未來可穿戴和可攜式設備應用中的使用開闢了新途徑。

Zhihan Wu, Hao Wang, Pan Xiong, Guohui Li, Tianlun Qiu, Wen-Bin Gong, Fangfang Zhao, Cuiling Li, Qingwen Li, Guoxiu Wang, and Fengxia Geng. Molecularly Thin Nitride Sheets Stabilized by Titanium Carbide as Efficient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for Fiber-Shaped Rechargeable Zinc-Air Batteries.Nano Lett.2020. DOI: 10.1021/acs.nanolett.0c00717.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0c00717

8.佛羅裡達大學衛偉教授Energy Environ. Sci.: 調控納米金催化劑中多孔反應途徑用於光電化學水氧化

自然光合作用可以利用由酶和分子介質組成的氧化還原梯次來捕獲和穩定熱載體,從而實現高效的多重電荷轉移;然而在這方面,由於光生熱載流子的壽命極短,使得人工光化學反應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本文中,佛羅裡達大學衛偉教授課題組以金納米顆粒光催化劑為模型,通過在Au/TiO2異質結構上以光電共沉積的方式沉積鄰苯二酚分子,可以有效捕獲和穩定Au上的光生熱空穴,並且進一步引入了一種新的多空穴反應途徑。在新反應途徑中,長壽命的鄰苯二酚空穴與Au上新生成的空穴具有協同作用,將在Au催化劑上的光電化學氧化性能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Yuchao Zhang, Yunlu Zhang, Wenxiao Guo, Aaron C. Johnston-Peck, Yue Hu, Xuening Song, and Wei David Wei. Modulating Multi-Hole Reaction Pathways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Oxidation on Gold Nanocatalysts.Energy Environ. Sci.2020. DOI: 10.1039/C9EE04192C.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9/C9EE04192C

相關焦點

  • 鞏金龍/趙志堅綜述:理論計算研究深入理解單原子催化
    原子分散金屬的單原子催化劑(SAC)是一種新型的非均相催化劑,由於其具有100%的金屬原子利用率,且與傳統負載的納米顆粒催化劑相比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因此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由於單個原子的孤立性,通過常用的表徵方法探索SACs的活性位點和催化機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 戴宏傑、馬仁志、駱靜利、張鐵銳、翟天佑等最新成果速覽
    作者深入研究了Bi/Bi2O3金屬/氧化物結構活性提高的機理,這些發現將對電催化劑的結構設計以及CO2RR商業化中生產高價值化學品或燃料提供啟發。在過去的十年裡,人們一直致力於開發在溫和反應條件下能夠固氮的催化劑,利用低溫熱催化、非熱等離子體催化、酶催化、光催化和電催化等策略來產生氨和其它有價值的含氮化學品。在研究催化性能的同時,研究人員也深入探究了天然和人工固氮催化劑的機理。
  • 鞏金龍EES綜述:用於電催化的Operando表徵技術
    因此揭示電催化過程在工作條件下電極-電解質-氣體界面的operando特性具有重要意義。有鑑於此,天津大學鞏金龍教授綜述了針對各種納米、分子和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各種operando表徵技術。重點總結了通過這些operando技術在揭示電催化劑的結構活性關係方面所取得的研究進展以及存在的局限性。要點2. 作者最後指出,儘管在利用operando技術研究電催化方面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但仍有多種因素阻礙了對電催化過程的深刻理解。
  • 武剛教授團隊Adv. Mater.:可持續的水、氮循環向清潔能源出發
    這些新能源技術的核心涉及了關鍵的催化反應,包括析氧反應(OER)、氧還原反應(ORR)、氮還原反應(NRR)和氨氧化反應(AOR)。然而,這些催化反應的動力學緩慢,需要克服很高的過電位,在苛刻的氧化或還原實際運行條件下對催化劑材料的要求非常高。
  • 謝毅 徜徉神奇化學世界
    謝毅表示,將以這次獲獎為新起點,不忘初心、不負眾望、勇於創新,在基礎研究領域努力做出更好成績,在個人選題上更多考慮國家重大需求,加快有應用價值成果的推廣應用和產業化進程,為安徽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低調、謙虛、簡單、直率,這是謝毅給記者的印象。 2月25日9時許,記者走進謝毅辦公室的時候,她正在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面向綠色能源轉化關鍵反應的二維催化劑設計》制定指南。
  • 謝毅院士獲得第四屆Nano Research Award
    謝毅出席論壇,並做獲獎報告。特別是在超薄二維半導體的普適性製備、精細結構/缺陷結構表徵及其在光/電催化及熱電轉換等重要能量轉換應用中,為相關領域的新材料設計提供物質基礎。相關成果兩次入選《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成果》。
  • 中國科大謝毅教授獲得第四屆國際性納米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5月28日,第四屆Nano Research Award在第12屆中美華人納米論壇期間頒發,我校謝毅教授被授予第四屆
  • 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該課題組設計了一種雜化模型體系用來研究金屬表面氧化物對其自身金屬電催化性能的影響,該研究成果發表在1月7日出版的Nature上(2016, 529, 68-72, DOI 10.1038/nature16455)。
  • 中科院院士謝毅、趙宇亮應邀訪問福建物構所
    曹榮主持報告會,並先後為謝毅、趙宇亮頒發了海西研究院「盧嘉錫講座專家」榮譽紀念牌。  在報告會上,謝毅介紹了他們的系列工作進展:不僅揭示了無機半導體光催化劑中激子效應對其催化行為的影響,同時也為通過激子過程調控實現相關光催化性能優化提供了新思路。
  • 中科大一成果登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榜首
    &nbsp&nbsp&nbsp&nbsp摘要&nbsp&nbsp&nbsp&nbsp2月20日,科技部發布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科大謝毅院士領銜團隊的成果「研製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名列榜首。
  • 天然藥物與免疫工程重點實驗室可見光催化研究最新成果在《德國...
    天然藥物與免疫工程重點實驗室江智勇教授課題組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響因子11.261)上在線發表題為「Controllable Chemoselectivity in Visible-Light Photoredox Catalysis: Four Diverse Aerobic Radical Cascade Reactions」的最新研究成果
  • [分會場集錦19] 催化反應工程論壇
    分會邀請了清華大學魏飛教授、天津大學裴春雷副教授(代表鞏金龍教授)、福州大學江莉龍教授、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王仰東教授、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覃勇研究員以及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葉茂研究員作主題報告
  • 謝毅:輕鬆上陣做科研
    謝毅教授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大陸女科學家。 現年48歲的謝毅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此次得獎是因為她發現了二維超薄半導體可以提高光電、熱電的轉換效率,在新型能源材料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此項基礎科學研究若應用於實際,將有助於減少對日益稀缺的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汙染,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最年輕的中科院女院士謝毅:做科研需要一份灑脫
    謝毅的獲獎理由是:利用納米固體化學原理尋找新型能源材料,發現二維超薄半導體能提升光電、熱電轉換效率。評委會指出,包括謝毅在內的5位獲獎者在基礎科學領域取得深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推進著人類社會的進步。
  • 曾虹燕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催化與環境領域頂級學術期刊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26日訊(通訊員 劉宇謙)近日,湘大化工學院博士研究生陳超榮在曾虹燕教授和徐聖博士的聯合指導下,合成了一種高效降解抗生素廢水的光催化材料,為科學處理抗生素廢水,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提供了一種極為有效的方法。
  • 謝毅 探索化學世界的神秘
    謝毅說:「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是對我個人和我的研究團隊的肯定,更是對我未來工作的期望,激勵我繼續從事出色的研究工作。我會把這次獲獎當成我在科學研究生涯中一個新的起點」。  科研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謝毅的頭銜很多,「教育部化學領域第一位女性長江特聘教授」、「首位獲得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化學化工傑出女性獎的華人科學家」、「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   「沒有一個獎項是我自己主動提出申請的,都是老師和領導們『逼著、催著』的結果。榮譽對我來說,是鞭策和鼓勵,更是新的開始。」
  • 「材」華橫溢,謝毅院士走上至善講壇講述《二維世界中的新化學》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帶領大家一起探索了化學材料的二維世界。本次講壇由至善學院常務副院長劉立明主持。首先,謝毅教授從其科研團隊的初心談起,深入講述了研究二維超薄材料的重要意義。她指出,原子級厚的二維超薄結構是在納米固體化學領域中研究建立清晰的結構性能關係的最理想模型體系,相關方向的研究有望解決傳統純碳石墨烯遇到的現實難題。
  • 謝毅:輕鬆上陣做科研—新聞—科學網
    謝毅教授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大陸女科學家。 現年48歲的謝毅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此次得獎是因為她發現了二維超薄半導體可以提高光電、熱電的轉換效率,在新型能源材料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此項基礎科學研究若應用於實際,將有助於減少對日益稀缺的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汙染,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高熵合金納米顆粒的最新研究成果
    打開APP 高熵合金納米顆粒的最新研究成果 發表於 2018-04-01 10:28:29 美東時間3月29日下午,美國Science雜誌刊登題為Carbothermal shock synthesis of high-entropy-alloy nanoparticles的封面文章,報導馬裡蘭大學胡良兵教授、麻省理工學院李巨教授、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王超教授關於高熵合金納米顆粒的最新研究成果。
  •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2020年最新基礎研究成果速覽
    該團隊同時研究了人工組織內部巨型磷脂囊泡間酶的級聯反應、以及巨型磷脂囊泡與細胞群落之間的化學物質交流。該成果所展示的人工組織構建方法,在合成生物學、組織工程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具有複雜功能人造細胞、人工組織等領域取得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