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剛教授團隊Adv. Mater.:可持續的水、氮循環向清潔能源出發

2020-07-24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但她正在承受著能源資源短缺、水體汙染、大氣汙染、創紀錄南極高溫、北極積雪冰川變色等能源與環境問題。為了延續生存,《流浪地球》給地球裝上了發動機,實施長達兩千五百年的流浪計劃來尋求新的星系作為人類的家園。那麼作為科研工作者,在尋求能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逐步擺脫對化石燃料能源的依賴問題上,我們能做什麼呢?


近日,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武剛教授(點擊查看介紹)團隊在Advanced Materials 上以「Advanced Electrocatalysis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via Water and Nitrogen Reactions」為題發表綜述,文中提出了清潔、可持續的水循環和氮循環,將無碳綠色氫、綠色氨新能源技術結合在一起,為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存儲和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哈爾濱工業大學徐平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李毅王換換為共同第一作者。


該綜述的出發點是將所涉及的電解水產氫、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電化學合成氨和直接氨燃料電池(DAFC)技術中的關鍵催化反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強調先進催化反應的重要性。文中介紹利用太陽能、風能和水能發電,通過電解水產生氫氣、利用氮氣和水通過電化學合成氨氣,所產生的氫氣和氨氣可作為燃料直接用於燃料電池發電,供機動車輛和居民用電等,且最終產物仍是氮氣和水。這些新能源技術的核心涉及了關鍵的催化反應,包括析氧反應(OER)、氧還原反應(ORR)、氮還原反應(NRR)和氨氧化反應(AOR)。然而,這些催化反應的動力學緩慢,需要克服很高的過電位,在苛刻的氧化或還原實際運行條件下對催化劑材料的要求非常高。

武剛教授團隊Adv. Mater.:可持續的水、氮循環向清潔能源出發

水、氮反應實現能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圖片來源:Adv. Mater./武剛教授團隊


鑑於此,該綜述系統介紹了納米催化劑材料在以上關鍵電催化反應中的最新研究進展。質子交換膜的成熟應用使PEM電解槽和PEMFC技術更具有商業價值,文中強調OER和ORR催化劑在酸性介質中的研究現狀;另外,鹼性介質對NRR,特別是AOR催化反應更有利,作者進一步強調了NRR和AOR催化劑在鹼性介質中的研究現狀。催化劑的介紹主要從貴金屬(PGM)和非貴金屬(PGM-free)材料層面作出總結,結合代表性工作分析了催化劑的設計和合成策略、催化機理、材料結構和催化性能關係、催化劑失活的原因等,並概述了目前提高催化劑活性和穩定性的方法。由於催化劑的潤溼、活性位點的利用率以及催化劑、電解液和反應氣體三相界面與常規電化學測試大不相同,更加複雜,因此,考察催化劑材料在器件中的實際應用非常重要。文中重點強調了膜電極組裝(MEA)技術的發展對推動這些新能源器件實現商業化發展的重要意義,指出將催化劑研究與MEA技術發展相結合,深入探討催化劑在器件中所涉及的氣體擴散、電荷轉移、質子傳輸、導電性等關鍵科學問題。最後概述了電解水產氫、PEMFC、電化學合成氨和DAFC以及與它們相關的先進OER、ORR、NRR和AOR催化劑材料在未來發展中的機遇和挑戰。未來可期,本綜述從無碳水循環和氮循環的角度出發,為實現全球清潔能源夢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武剛教授團隊Adv. Mater.:可持續的水、氮循環向清潔能源出發

先進異質結催化劑(PGM和PGM-free)的合成策略。圖片來源:Adv. Mater./武剛教授團隊


Advanced Electrocatalysis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via Water and Nitrogen Reactions

Yi Li, Huanhuan Wang, Cameron Priest, Siwei Li, Ping Xu, Gang Wu

Adv. Mater., 2020, DOI: 10.1002/adma.202000381


導師介紹


武剛教授的研究領域是電化學能源科學與技術。他於2004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化學工程專業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在清華大學(2004-2006),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2006-2008),美國能源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2008-2010)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0年他晉升為該國家實驗室的永久研究員。2014年他加入紐約州立布法羅大學的化學工程系任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開始了他獨立的學術生涯。自從2014年,他的研究課題組獲得美國能源部和國家自然基金資助超過四百萬美元。由於他的傑出貢獻,2018和2020年提前晉升為該校的終身副教授和正教授。他發展的非貴金屬催化劑被廣泛認為是燃料電池催化劑研究的重大突破,使昂貴的鉑金催化劑能夠被廉價的材料所取代成為可能。這項工作,他以第一作者於2011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並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引用超過3100次)。同時他的研究還廣泛的涉及到目前的學術研究熱點,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特別是電化學能源轉化和存儲, 以及光電催化和先進材料的研究。他已經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50多篇包括 Science, Nature Catalysis, JACS, Advanced Materials,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oc. Rev., Energy Environ. Sci., Nano Letters, Materials Today, Nano Today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他的工作被國際同行引用超過23000次 [h index: 76]。2018和2019年連續被評為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


武剛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9567

課題組主頁

http://www.cbe.buffalo.edu/wu

相關焦點

  • 創新燃煤發電系統 推動清潔能源發展
    在國家973計劃「燃煤發電系統能源高效清潔利用的基礎研究」(項目編號:2015CB251200)的支持下,華北電力大學校長楊勇平教授團隊針對我國燃煤發電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從關鍵單元、過程和系統耦合的角度,發展高參數燃煤發電機組高效、清潔運行的新理論和新方法。
  • 水凝膠材料在可持續能源和水資源領域的技術進展
    餘桂華團隊Chemical Reviews:水凝膠材料在可持續能源和水資源領域的技術進展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近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餘桂華教授(點擊查看介紹)課題組在頂級化學材料綜述性期刊Chemical Reviews
  • 路甬祥:發揮中科院在能源可持續發展中重要作用
    應對挑戰,人類社會必須把解決能源可持續供給和保護生態環境擺在優先位置,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新的能源體系,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高度關注的焦點和重大戰略。毫無疑問,21世紀是人類社會將從化石能源走向可持續能源的時代。人類將在致力節約、清潔、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時,致力於發展先進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發展先進、安全、可靠、清潔的核能及其他替代能源。
  • 首次創造出,而且穩定的純聚合氮!氮原子鍵中的能量將是清潔能源
    #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理論上認為,儲存在氮原子鍵中的能量有朝一日可能成為清潔能源的來源尼海姆研究所(Nyheim Institute)相關研究教授、主要作者丹尼爾·多勃雷寧(Danil Dobrynin)博士表示:人們正在探索多氮作為『綠色』燃料來源、儲能的用途。已經經過實驗合成(儘管從未以足夠穩定的方式恢復到環境條件或以純氮的形式)六種形式。研究使用液體等離子體的發現為這項研究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可能會促使穩定的多氮合成。
  • 鞏金龍、駱靜利、謝毅、武剛等催化研究最新成果速覽
    深圳大學駱靜利院士Adv.Sci.: 核殼結構NiFeSn@NiFe(氧)氫氧化物納米球用於電催化析氧反應 由於能源危機和化石燃料大規模應用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利用可再生能源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引起了科研人員的較大關注;然而,作為水分解半反應之一的析氧反應(OER),由於涉及到多電子和質子轉移,因此被認為是制約整個水分解過程的瓶頸
  • 哈工大冷勁松教授團隊《Adv. Funct. Mater.》:力學性能可調節、可編程的拉脹超材料
    拉脹力學超材料(即負泊松比材料)在受到軸向拉伸時會產生橫向擴張,並表現出優異的力學性能,如抗剪切、耐壓縮和抗衝擊等性能,在航空航天、生物醫療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超材料的宏觀力學屬性受控於組成微結構的拓撲結構,這意味超材料在製備後力學性能固定,缺乏自適應能力。針對以上問題,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課題組近日在《Adv.
  • 哈工大冷勁松教授團隊Adv.Funct.Mater.:力學性能可調節、可編程的...
    拉脹力學超材料(即負泊松比材料)在受到軸向拉伸時會產生橫向擴張,並表現出優異的力學性能,如抗剪切、耐壓縮和抗衝擊等性能,在航空航天、生物醫療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超材料的宏觀力學屬性受控於組成微結構的拓撲結構,這意味超材料在製備後力學性能固定,缺乏自適應能力。
  • 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在《Engineering》中撰文指出,為防止水資源危機的有害影響,中國應密切重視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可持續水資源管理的目標需涵蓋為經濟發展及人們日常生活提供充足的水資源,保護清潔的水環境,保障安全的飲用水,防止洪澇災害等。
  • 「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的生物調控機制」項目
    10月10日至1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的生物調控機制」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基金委生命學部于振良處長、項目主任趙桂玲參加了論證會。項目跟蹤專家北京師範大學葛劍平教授、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張全發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紀正研究員,同領域專家北京林業大學孫建新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張大勇教授、北京大學賀金生教授、樸世龍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孫曉敏研究員、李勝功研究員應邀出席會議。
  • 哈工大潘昀路教授團隊《Adv. Funct.Mater.》:可在人類汗液中檢測的柔性可再生石墨烯生物傳感器
    針對這些問題,哈爾濱工業大學潘昀路教授課題組近日在《Adv. Funct. Mater.圖2 人類汗液中生物標誌物檢測由於石墨烯-Nafion複合薄膜的獨特性質,納米傳感器同時還具有可再生以及耐久性,在經過80次再生循環或
  • 「前沿熱點」西安交通大學譚厚章教授團隊:煤粉工業鍋爐預燃式低氮...
    因此,降低一次風率時,預燃室內的氧量降低導致其還原性氣氛增強,從而降低了燃燒初期燃料氮向NOx的轉化,導致NOx排放降低。同時,一次風率的降低也導致煤粉氣流總體著火過程推遲,加之試驗所用25 t/h煤粉工業鍋爐的爐膛設計偏小,更加劇了總體燃盡率惡化的問題,最終導致飛灰含碳量升高。
  • 斯坦福教授稱可從巖石中提取天然氣提供能源
    另外,還根據一些科學家的估計,按目前的能源消費率,還有足夠的天然氣可以持續使用100年。  而在涉及全球變暖的問題上,我們燃燒天然氣應該要好於燃燒煤或者石油。而煤炭的燃燒在目前提供了大約美國50%的電力供應,並且產生了全美40%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及其他的汙染物的數量。如果全部使用天然氣進行發電和電力供應,那碳排放量就會減少大約一半的水平。
  • Mater. Interfaces》:氮摻雜分層多孔碳促進...
    本文,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李明濤副教授、理學院丁書江教授團隊在《ACSInterfaces》期刊發表名為「Nitrogen-Doped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Promoted Adsorption of Anthraquinone for Long-Life Organic Batteries」的論文,研究使用氮摻雜的分級多孔碳(NC)混合微孔/低範圍介孔可通過物理結合和化學吸附極大地緩解由於有機分子在電解質中溶解而引起的穿梭效應
  • 將塑料廢物升級為可持續能源儲存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方法,將蘇打水或水瓶等塑料廢物回收成用於能量儲存的納米材料。Mihri和Cengiz Ozkan和他們的學生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改進儲能來自可持續來源的材料,如玻璃瓶,沙灘,傻油灰和褐菇。他們最近的成功可以減少塑料汙染,加快向 100% 清潔的過渡能量.
  • 讓能源更清潔更綠色:太陽能電解水制氫儲能項目開建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近日,寧夏寶豐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體化太陽能電解水制氫儲能及綜合應用示範項目在寧夏開工建設。該項目是目前國際頂級制氫儲能項目,預計建成後合計年產氫氣1.6億標方,每年可減少煤炭資源消耗25.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4.5萬噸。 氫能源是目前已知最綠色清潔的能源,通過太陽能電解水所生產的氫氣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氫氣」。當前,在行業整體發展的壓力下,「綠氫」項目的啟動對推廣發展清潔能源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 夏幼南團隊Mater. Today Energy:一種高效太陽能表面水蒸發器件
    把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與海水淡化相結合正成為研究熱點,這將在海水淡化和汙水純化等方面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最近,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夏幼南教授團隊研發了一種可便攜、並可重複使用的太陽能表面水蒸發膜,它由負載金納米籠的聚偏氟乙烯(AuNC/PVDF)靜電紡納米纖維組成。
  • 前沿研究丨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在《Engineering》中撰文指出,為防止水資源危機的有害影響,中國應密切重視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可持續水資源管理的目標需涵蓋為經濟發展及人們日常生活提供充足的水資源,保護清潔的水環境,保障安全的飲用水,防止洪澇災害等。
  • 中國城市汙水處理概念廠再出發
    「建設一座或一批對未來有引領性的汙水處理廠,改變行業『走一步看一步』、『不斷打補丁』的做法,引導行業整體向前看,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概念廠事業的初心,這一理念和追求可以概括為「水質永續、能量自給、資源循環、環境友好」(即「四個追求」)。
  • 能源催化:《JACS》燃料驅動循環反應的可編程水凝膠
    同時,很少有研究表明在燃料驅動的反應循環中使用生物合成催化劑來控制組裝過程中的超分子的順序和性能。在非平衡系統,催化劑對(預)燃料釋放和活性進行編程可精確的控制動力學,但因為非常困難在反應循環中使用催化劑來產生燃料構建基塊,催化控制合成的非平衡系統實際案例少之又少。
  • 餘桂華團隊《AM》:基於新型凝膠電催化劑的電化學能源轉換技術
    尋求可持續、低成本的能源已成為全球深入研究的重點領域,對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人們對燃料電池和電解水等新型能源產業技術具有極大的期望,而這些技術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電化學轉換過程——通過斷裂或形成化學鍵來產生和儲存化學能的電化學反應。然而這些能源轉化過程受限於電催化的低效率和低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