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固氮「藻青菌」UCYN-A基因組測序完成

2021-01-09 生物谷

被稱為UCYN-A的迄今尚未培養出的固氮「藻青菌」廣泛分布在世界海洋中。元基因組分析表明,它沒有為光合機構中產生氧氣的光合體系II複合物(該複合物幫助它在日光下固氮)編碼的基因,也沒有固碳基因。

現在,利用大規模並行配對端焦磷酸測序技術,研究人員確定了完整的UCYN-A基因組。原來,它是一種特別簡單的生物,缺少很多核心代謝通道,嚴重依賴於其他生物獲取有機碳、甚或有機含氮化合物。雖然該基因組與葉綠體和內共生體在結構上有相似性,但對自然種群所做的實驗迄今未能發現與其他微生物的任何共生關係。(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Nature 464, 90-94 (4 March 2010) | doi:10.1038/nature08786

Metabolic streamlining in an open-ocean nitrogen-fixing cyanobacterium

H. James Tripp1, Shellie R. Bench1, Kendra A. Turk1, Rachel A. Foster1, Brian A. Desany2, Faheem Niazi2, Jason P. Affourtit2 & Jonathan P. Zehr1

1 Ocean Science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1156 High Street, Santa Cruz, California 95064, USA
2 454 Life Sciences, a Roche Company, 20 Commercial Street, Branford, Connecticut 06405, USA

Nitrogen (N2)-fixing marine cyanobacteria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fixed inorganic nitrogen that supports oceanic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dioxide removal from the atmosphere1. A globally distributed2, 3, periodically abundant4 N2-fixing5 marine cyanobacterium, UCYN-A, was recently found to lack the oxygen-producing photosystem?II complex6 of the photosynthetic apparatus, indicating a novel metabolism, but remains uncultivated. Here we show, from metabolic reconstructions inferred from the assembly of the complete UCYN-A genome using massively parallel pyrosequencing of paired-end reads, that UCYN-A has a photofermentative metabolism and is dependent on other organisms for essential compounds. We found that UCYN-A lacks a number of major metabolic pathways including the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but retains sufficient electron transport capacity to generate energy and reducing power from light. Unexpectedly, UCYN-A has a reduced genome (1.44?megabases) that is structurally similar to many chloroplasts and some bacteria, in that it contains inverted repeats of ribosomal RNA operons7. The lack of biosynthetic pathways for several amino acids and purines suggests that this organism depends on other organisms, either in close association or in symbiosis, for critical nutrients. However, size fractionation experiments using natural populations have so far not provided evidence of a symbiotic association with another microorganism. The UCYN-A cyanobacterium is a paradox in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 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nd is an example of the tight metabolic coupling between microorganisms in oligotrophic ocean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相關焦點

  • PNAS:揭示聯合固氮的分子機理
    P. stutzeri A1501染色體圈狀示意圖及基因表達譜比較生物谷報導:2008年5月2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發表了由我國和國外專家合作完成的有關固氮分子機理的文章在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的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林敏實驗室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等國內外同行合作,於2005年完成了分離自我國南方水稻根際的聯合固氮斯氏假單胞菌全基因組測序及功能注釋工作,斯氏假單胞菌A1501是目前國際上完成全基因組序列測定的第一例聯合固氮菌。
  • 美國完成團藻基因組測序以研發生物燃料
    根據該雜誌的報導,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JGI)和索爾克研究所領導的研究人員破譯了carteri團藻(Volvox)的基因組。carteri團藻是一種多細胞海藻,它通過光合作用獲取光能。在《科學》雜誌刊登的文章中,研究人員將團藻基因組同其近親單細胞萊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3年前,聯合基因組研究所曾破譯了萊茵衣藻的基因組。衣藻是人們深入研究的潛在的海藻生物燃料資源。
  • 科學網—共生固氮:根瘤菌的「精準扶貧」
    這是根瘤菌進入大豆的根系內並形成根瘤,與大豆共生固氮,供給大豆氮素營養需求,促進其生長和蛋白含量提高。 近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作物—固氮根瘤菌特異與廣譜共生的分子機理與設計」年度檢查暨大豆根瘤菌田間應用示範諮詢論證會在鄭州召開。與會專家表示,精準選育優良根瘤菌、在氮素相對貧瘠的土壤中使用好根瘤菌菌劑,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共生固氮效果,實現根瘤菌對大豆氮素需求的「精準扶貧」。
  • 固氮功能菌概述
    1.固氨菌的分類 (1)按固氮菌的生活方式分 可將其分為自生固氮菌、共生固氮菌和聯合固氮菌。 自生固氮菌:能獨立進行固氮,在固氨酶的作用下將分子氮轉化成氨,但不釋放到環境中,而是進一步合成胺基酸,組成自身蛋白質。固定的氮素只有當固氮微生物死亡後通過氨化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固氮效率較低。
  •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階段的重要基因挖掘獲進展
    根瘤菌是一類廣泛分布於土壤中的革蘭氏陰性細菌,能夠與豆科植物形成高度轉化的共生關係,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進而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以形成能夠被植物利用的有機氮;根瘤菌從宿主植物中獲取所需的光合產物。
  • 倭黑猩猩基因組測序完成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6月13日刊登報告說,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完成了對倭黑猩猩的基因組測序,這是科學界獲得的又一份人類「近親」的基因組圖譜,有助於對比研究是哪些基因導致了人類與各種猩猩的區別
  • Nature Plants:最進化的裸子植物買麻藤基因組測序完成
    近日,Nature Plants 以「A genome for gnetophytes and early evolution of seed plants」為題,發表買麻藤的基因組測序的基因組測序結果
  • 為培育抗病作物 法科學家完成茄科青枯菌基因測序
    南方網訊 法國科學家最近測定了一種危害農作物生長的細菌——茄科青枯菌的基因序列,這一研究成果為培育抗病能力強的品種提供了幫助。   茄科青枯菌是一種有害的細菌,它能使包括土豆、香蕉和桑樹在內的至少200種植物枯萎死亡,對農業的危害很大。
  • 全球微生物模式基因組測序計劃獲進展
    全球微生物模式基因組測序計劃獲進展 2020-11-25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gcType是由我國牽頭的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計劃的重要成果。  模式菌株(type strains)是在給微生物定名、分類記載和發表時,以純菌狀態所保存的菌種,是微生物分類學的標準參考物質,也是理想的生物技術研究工具,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產業價值。模式菌株長期以來分散在全球100餘個保藏中心,是珍貴的資源。
  • 首個珊瑚基因組測序完成
    日本科學家完成了對鹿角珊瑚的基因組測序工作。(圖片提供:Chuya Shinzato) 第一個完整的珊瑚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珊瑚的起源時間比之前認定的時間早了很多,並且至少有一個重要的物種比環保人士所擔心的更為脆弱。
  • 我國科學家完成大蒜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近日,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南方蛋白飼料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團隊聯合有關高校和企業,歷時4年完成了大蒜基因組的測序和組裝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 《分子植物》上。據課題組成員劉頭明研究員介紹,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國大蒜的年播種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
  • 遊隼和獵隼基因組測序完成
    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近日完成了對遊隼和獵隼的基因組測序,提供了關於捕食生物生活方式演變的一些新認識,相關論文「Peregrine
  • 固氮菌的作用機理
    可是長期以來由於對固氮酶這種生物催化劑的高度氧敏感性未予以認識,因此無法進行深入研究。1960年,Carnahan等人從巴氏梭菌這一厭氧菌中獲得了具有固氮活性的無細胞提取液,實現了分子氮還原為氨。1966年,Mortenson等從巴氏梭菌和維涅蘭德固氮菌的細胞提取液中分離出兩種半純的固氮蛋白鉬鐵蛋白和鐵蛋白。至1970年,Burns等才獲得固氮鉬鐵蛋白的白色針狀結晶。
  • Nature:第三個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完成
    「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聯合項目組」是為繪製一個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以描述DNA序列變化的共同模式而成立的。現在,該機構已繪製出了其第三個單體型圖。第一個單體型圖(HapMap1)是2005年發表的,含有超過100萬個SNP(單核苷酸多態性)基因型,是由來自4個不同地域的人群的269個個體產生的。
  • 南京地理所完成淡水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史小麗團隊基於流式細胞分選技術及劃線分離法獲得Mychonastes homosphaera藻株,並對分離自典型富營養化湖泊巢湖的超微真核藻Mychonastes homosphaera進行PacBio三代測序,首次完成湖泊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揭示Mychonastes homosphaera對富營養化湖泊的進化及適應機制。
  • 倭黑猩猩基因組測序完成-光明日報-光明網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刊登報告說,德、美、英等國研究人員完成了對倭黑猩猩的基因組測序,這是科學界繼紅毛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之後,獲得的又一份人類「近親」的基因組圖譜,有助於對比研究哪些基因導致了人類與各種猩猩的區別。    該研究組完成了對一隻18歲的雌性倭黑猩猩的基因組測序。
  • Nature: 章魚基因組
    8月13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由諾貝爾獎得主、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IST)教授Sydney Brenner發起的章魚(octopus)的基因組測序成果。這一基因組還可以幫助揭示章魚其他一些獨特特徵的遺傳基礎,例如它們精細的抓捕手臂,它們再生肢體的能力,有著更像人類的照相機樣的眼睛,以及它們具有3顆心臟等。頭足類動物不僅包括章魚,還包括烏賊、墨魚和鸚鵡螺,4億多年前在遠古的海洋中作為食肉動物而出現。其中最成功的是鸚鵡螺,其在泥盆紀時期稱霸海洋,是現在的常見化石。它們在6600萬年前與恐龍一起在大滅絕中絕種。
  • 全球微生物模式基因組測序計劃取得重要進展
    10月29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Research)在線發表了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團隊關於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gcType的文章。gcType是由我國牽頭的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計劃的重要成果。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在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研究中獲進展
    稻田生物固氮作用是稻田氮素循環的關鍵環節,而固氮微生物是驅動稻田生物固氮的引擎,因此,準確識別「活躍」固氮微生物,有利於提升稻田系統生物固氮潛力。標記結束後,結合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技術(DNA-SIP)和納米二次離子質譜技術(NanoSIMS),可視化定量化分析超高速離心後不同密度梯度層內微生物DNA的15N豐度,為推導稻田土壤「活躍」固氮微生物提供直接證據。
  • 中國人參全基因組圖譜測序完成
    中國人參全基因組圖譜測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