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有好多與動物有關的典故,動物常常與諸佛菩薩有往事因緣,而且也常被用來比喻佛陀的妙相莊嚴,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佛教中的龍和虎。
龍在佛經中是經常出現的動物,為守護佛法的八部眾之一。
西方世界認為龍是傳說中的一種怪物,通常被想像成一隻巨大的蜥蜴,長著蝙蝠的翅膀、身披麟片、能噴火;也有人把它想像成一條蛇,有帶刺的尾巴。 在希臘語中,龍原來是指任何一種大蛇。 在中東,蛇或龍都蔽看作致人死命的邪惡象徵, 例如埃及的阿佩皮神,就是冥界的一條大蛇。
龍更是中國神話中多數是表示正義和尊貴。傳說龍能隱能顯,春分時登天,秋分 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的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但在遠古傳說中,龍是可馴養的,如帝舜時董父、夏孔甲時劉累和師門都能馴龍。
在佛經中,龍可說是經常出現的動物。 龍族居住在水中,能呼雲興雨,為蛇形鬼類,亦為守護佛法的八部眾之一。 愚痴嗔恚特重的眾生,因業報的緣故,而投生於龍族,出生於戲樂城。 龍族的領袖稱為龍王,他們具足強大的威力,常為佛的守護者。 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行,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在諸尊龍王中,以五大龍王及八大龍王最為著稱。除了龍王之外,龍女、龍子也是經典中極特殊的一群。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依次被卵、胎、溼、化四生的迦樓羅所食。《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中說,龍王有時行於地上,也常居於空中,恆常住在勝妙高山或在水中。至於他們的形貌,或有一首、二頭,乃至於多頭的龍王,或有無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的龍王。與龍相關的諸尊有妙見菩薩、龍樹菩薩、難陀和優波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摩那斯龍王俱利迦羅龍王、水天以及西方廣目天等。
虎也是佛教中常見的動物,禪宗中也有許多和老虎有關的故事及詞語。
虎是最大的貓科動物,一般人都認為虎會吃人。 其實,絕大多數的虎都怕人,吃人的虎其中大多為老的老虎或病虎,因為捕不到其他的野獸,只好吃行動最慢的人類。在印度,薩堙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廣為流傳,在禪宗也有許多和老虎有關的故事。 據《續高僧傳》卷十六《僧稠傳》中記載,北齊僧稠曾在懷州西王屋山修習禪定,聽聞門外兩虎交鬥,咆響震巖,就以錫杖從中調解,各散而去。此外,隋代曇詢禪師亦有此事跡。而《永嘉玄覺證道歌》中所說:「降龍缽,解虎錫,兩股金環鳴歷歷"即是指這個典故。 依《妙法蓮華經玄義》 卷二下所載,圓教認為肉身可超登十地,故十地菩薩的肉身雖超登十地,已破煩惱而無地獄之業報,但還是有前業所感的肉身不能免去被虎狼所食之畏。餘教則說肉身一生之中不登十地,所以虎狼作煩惱解。佛經與虎相關的用語有:
虎溪三笑:描述儒者陶淵明與道士陸修靜相攜訪問在廬山修行的高僧慧遠。慧遠修行以虎溪為界,不曾跨越過至山下。 但是在二人探訪的歸途中,三人談笑而行,送客的慧遠不覺間跨越了他禁足的虎溪,三人因此相視而笑。 這就是虎溪三笑的由來。
似虎奔山:禪宗用語,意為「如龍得水"。 於禪林中,轉指修學者如果能證悟生死大事,則猶如虎之靠山、龍之得水,而自然顯現出大作為。
千地虎狼:出自合部《金光明經》卷三《陀羅尼最淨地品》,指十地的菩薩猶有虎狼之畏,世尊為說十種陀羅尼咒,菩薩各誦持其咒,可度脫一切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災橫煩惱,解脫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