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實際上是鯊魚的魚鰭。在古代,由於科技水平較低,海洋捕撈技術很差,獲取海洋水產品的途徑不多,而且數量稀少,因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海洋水產品「有價無市」,特別是口感優異的魚翅更是難得的珍品,成為王公貴族專享的美食。後來,隨著大型船隻建造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海洋的探查和對海洋資源的攫取強度日益增強,以鯊魚為代表的海洋生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那麼,為何只見到人們吃魚翅,而很少看到吃鯊魚肉呢?
鯊魚這個物種,存在地球上的時間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5-6億年前的寒武紀,要遠比恐龍、哺乳動物、大多數的昆蟲甚至一些樹木的歷史要長。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鯊魚為了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無論是身型還是生理結構,都在緩慢進行著進化,有很多種類在這種自然選擇的大背景下消失絕跡了,到目前為止全球僅剩餘300多種,不過它們的分布區域比較廣泛,無論是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域,還是1000米左右的深海還是100米以內的淺海中,都能看到它們活動的身影。
從整體上來看,鯊魚種群目前存在著很大的脆弱性,這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決定的,一個是它們的卵成功孵化率很低,雖然一次受精可以孕育數百個受精卵,但是絕大部分在沒有孵化前都被母體所吸收了。第二是鯊魚的生長非常慢,有的種類甚至需要10年左右才能長大,具備繁殖能力。第三是繁殖周期較長,基本上每兩年才會進入新一輪的繁殖周期。另外,再加上人類捕殺強度持續走高,以及其它大型海洋動物對鯊魚幼體的襲擊,造成鯊魚數量銳減,很多鯊魚種類都處於了瀕危級別。
鯊魚身上有背鰭、胸鰭、尾鰭和臀鰭,人們在捕獲鯊魚之後,將這些鰭割掉,分別製作成脊翅、翼翅和勾翅,我們在食用時,看到一縷一縷的線狀物,就像粉絲一樣,這種物質是其中的翅筋,也就是軟骨的末端,其中蛋白質含量佔到總重量的40%左右,同時還含有少量的脂肪、糖類和其它礦物質,從這個所含成分組成可以看出,魚翅的營養價值並不高,和我們常吃的雞蛋、常喝的牛奶所含的蛋白質差不多,但其它營養元素就比較匱乏了。而且魚翅中所含有的蛋白質,是一種不完全的蛋白質,其中缺乏色氨酸。
另外,魚翅並不具備有效的預防癌症功效,相反,由於鯊魚的壽命較長,體內會不斷聚積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經常食用反而會對身體不利。所以,魚翅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是被人們過度誇大了,魚翅本身是沒有味道且營養價值不高,之所以我們認為魚翅鮮美,主要是在烹飪時使用的其它佐料調製而成。
那麼,人們為何很少吃鯊魚肉呢?雖然有的國家和地區,人們有食用鯊魚肉的習慣,也一些鯊魚肉製品生產和銷售(比如鯊魚肉罐頭等),但是總體來看,鯊魚肉的市場很小,這既有嚴格控制的因素,更多的則是鯊魚肉不好吃的緣故。
因為鯊魚作為一種歷史比較古老的動物,在某些生理結構和功能上還處於比較原始的狀態,比如它們的排洩系統就比較簡單,沒有完整的泌尿系統,缺乏膀胱器官,僅通過洩殖孔直接排洩掉一小部分的「廢物」,生理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則是在肌肉所含有的尿素含量控制下,在調節自身體液滲透壓的過程中,來實現排鹽過程的。也就是說,鯊魚體內的細胞,在維持滲透壓平穩時,是靠吸收和釋放尿素來實現的,因此在鯊魚肉中尿素含量較高,吃起來會有一股濃重的刺激味道,類似於化肥,口感很差。
所以,漁民在捕獲鯊魚之後,往往會在割掉魚鰭之後,將鯊魚重新扔回海裡,不過沒有了魚鰭,鯊魚也就失去了自主遊動能力,很快就會沉入深海,在巨大的海水壓力和基本失去捕獵能力條件下,「含恨而死」。
鯊魚被科學家稱為「海洋中的清道夫」,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捕獵、驅逐其它海洋動物,既達到自身種群的健康發展,同時也防止了其它魚類的過度繁殖,從而對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物種種群的穩定和平衡發展至關重要。如果過度捕殺,直觀的表現就是鯊魚種群和數量的持續減少,而間接帶來影響的是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失衡,最終人類也會受到牽連。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我們在認清魚翅的「平凡和普通」之後,更應該抑制自己的口腹之慾,從自己做起,不吃魚翅和鯊魚肉,這既是在保護鯊魚,同時更是在保護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