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國強:為了一個夢想五上青藏高原

2020-12-04 湖南24小時

在今年第五次短期援藏期間,伍國強(左)在指導當地農戶養蜂。記者彭紅霞

瀏陽日報訊(記者羅時茂)你的夢想是什麼?你願為之付出多大的努力?市農業農村局幹部伍國強用5次援藏的累累碩果來作答。

早在2014年4月第一次援藏時,當地農牧民的生活、收入狀況令他很不是滋味,一個「為藏族同胞找一條致富路」的夢想在心裡生根發芽。

作為貢嘎縣多年來首位農牧技術專業的援藏人員,伍國強曾多次深入牧區為農牧民禽畜養殖提供疫病防控技術保障,首次在西藏山南地區推廣牛尾採血法等先進的獸防技術,為當地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藏族獸醫,還把瀏陽鄉村建設的「一村一品」經驗和蔬菜種植技術在西藏成功推廣。

效果最明顯的當屬養蜂。依託當地豐富的天然蜜源植物,伍國強做科普、辦技能培訓班、組織撰寫藏漢雙語《西藏高原養蜂技術概論》,通過「理論+實踐」指導藏族同胞養蜂,培育了一個甜蜜的產業,填補了當地產業空白。

截至目前,貢嘎縣已經建立了12個養蜂示範場,產蜜23噸,為藏族同胞帶來經濟收入超百萬元。伍國強用一隻小蜜蜂為藏族同胞鋪就致富路的夢想逐漸成為現實。

今年6月份,伍國強因勞累過度突發心源性腦梗。但結束治療後,他不顧親友同事的勸阻,毅然返回貢嘎,直奔蜂場。

回到瀏陽後,他不時接到學員諮詢養蜂技術的電話,並為蜂農賣蜜牽線搭橋。他始終忘不了分別前那句「伍老師,你明年還來嗎」。因此,他承諾:「只要有需要,只要身體允許,我願意繼續上高原。」

近年,伍國強先後榮立三等功兩次,還獲得中宣部「最美支邊人」、湖南省短期技術援藏貢獻獎、「山南市第二屆優秀人才」等榮譽。但他說,成績屬於過去,榮譽更是鞭策,唯有更努力做更多事情才能心安,「能用手中的技術幫老百姓做一些事,是我最大的收穫。」

來源:瀏陽日報

編輯:戴鵬

【來源:瀏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湖南日報要聞頭條丨瀏陽援藏幹部伍國強:援藏養蜂,漸入佳境
    從2014年第一次援藏到今年的第5次,幾年下來,這位技術援藏幹部不知不覺成了一名「養蜂人」,當地藏族同胞說到他就以「農牧局那個養蜂的伍老師」稱之,西藏高原也因為他,與湖南蜜蜂深深結緣。一 如果不是身體突然出現狀況,伍國強肯定與他貢嘎的蜜蜂們在一起。把湖南的蜜蜂放飛到西藏,要從伍國強第二次短期援藏說起。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高級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上的獨特物種馬先蒿,「善變」的秘密是什麼?丨藏文科普
    我們知道,青藏高原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孕育出了大量特有的物種,嚴酷的氣候條件,讓植物演化出絢麗多姿的花朵。本刊簡介:《知識就是力量(藏文)》旨在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為提高藏族群眾科學素質服務,特別是向廣大藏族青少年播種科學種子,啟迪科學智慧,點燃科學夢想。
  • 亟待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櫟類常綠矮林
    國內的科學文獻也講過,對於我國的青藏高原櫟類,國內外都十分缺乏認識,除了少數的幾個專家,好像大家都忘了一樣。對於這樣的一個大事實,我們向國際櫟類專家們求教,他們也都毫不知情。我們不敢說,這是否是我國林學的一個空缺? 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是我國的第三臺地,約佔全國總國土面積的25%。
  •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是青藏高原的兩倍大,高度卻只有一半高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是青藏高原的兩倍大,高度卻只有一半高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很多奇特的地形,因為它們與眾不同的景觀,所以成了著名的旅遊地。就比如青藏高原,它是近些年來很受遊客歡迎的景點之一,高原的特點就是面積大,且地形十分開闊,所以在高原上旅行觀光,可以使心情舒爽。今天小編也要跟大家說一個高原,它的面積是全球最大的,其面積剛好是我國的青藏高原的2倍,可是它的高度只有青藏高原的二分之一,這就是巴西高原。
  • 咱是青藏高原上的「鐵軍」
    千年後,一批有志青年搭乘西行列車,主動奔赴雪域,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伴著連綿雪山,譜寫屬於他們的瑰麗詩篇。2019年9月,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標青海國際會展中心項目(以下簡稱青海會展)。本工程是國內高原地區體量最大的國際會展中心,是公司在青藏高原地區中標的首個項目。面對陌生的環境及極端惡劣的天氣狀況,如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常罡介紹,以鼠兔為代表的小型嚙齒類動物是高原最常見的野生動物,它們也正是此次科考關注的主角。「比起藏羚羊、藏狐、雪豹等青藏高原上的明星野生動物,這些高原小精靈雖然不起眼,但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種類。它們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是研究環境變化的模式動物。它們也是大型哺乳動物的食物來源,整個種群動態的變化過程能反映出它的上級捕食者——大型動物整個種群的動態過程。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在這裡,你可以進入中科院科學觀測站,親身體驗科學家的科學觀測日常工作和生活;你可以有機會進入色季拉山國家森林公園、波密米堆冰川、然烏仁隆巴冰川等實地進行科學考察;還可以見到野外科考歸來的師兄師姐,更有機會聆聽青藏高原所科研人員的專業講解和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 於2003年成立,是順應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潮流、支撐青藏高原研究而設立的研究機構。
  • 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大高原—巴西高原和青藏高原,它們有什麼不同?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特別的地方,它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嘿嘿,它特別的大!它就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嗯……不過要把南極的冰雪高原排除在外,畢竟南極的冰雪高原不適合人類居住。什麼是高原呢?就是海拔高度平均在五百米以上的地區才能稱為高原。巴西高原位於南美大陸東部,表起伏比較平緩,地勢向北和西北傾斜,海拔在三百到一千五百米之間。
  • 中科院院士姚檀棟:7000米冰川上守護青藏高原
    30多年來,姚檀棟一直奮戰在青藏高原,經常要攀登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在零下30攝氏度的冰山上一住就是一個月。由他發起的「第三極環境計劃」不但凝聚了國際上從事青藏高原研究的精英,也取得了重大科學發現。近日,姚檀棟向記者講述了他鮮為人知的經歷。
  • 科學家根據地震資料推測:青藏高原的地下或許存在空洞
    喜馬拉雅山被稱為世界第三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脈,其中有110多座山峰海拔超過了7000米,它為什麼這麼高?早在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就發現了喜馬拉雅山以及青藏高原有很多異常的地方,用物理學完全解釋不通,過去的一個說法是: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圖1)。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青藏高原孕育了大量的多年凍土,成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高寒凍土分布區。圖1 唐古拉山口 (攝影:寇丹)在這個孕育著多年凍土的寒冷的高原上,各種植物在頑強地生長著,構成了類型多樣的植被群落
  • 青藏高原地區的五大城市,西寧一騎絕塵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是世界的第三極。平均海拔達到3500米以上。在青藏高原,冬季的溫度非常的低,在最溫暖的七八月份平均溫度也不足十攝氏度,就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青藏高原也是中華民族的源頭地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 「探界者」鍾揚:在青藏高原刷新一個植物學家的極限
    在植物學家很少涉足的青藏高原,執著的鐘揚發現了它,他把擬南芥栽種在自己位於西藏大學安置房的後院中,把它做成標本帶回了復旦大學。「一個基因能夠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能夠造福萬千蒼生。青藏高原這個佔我國領土面積1/7的地區,植物種類佔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來無人涉足,植物資源被嚴重低估。」鍾揚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這樣介紹。他深扎在此,努力為人類建一個來自世界屋脊的「種子方舟」。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青藏高原是中國溼地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區域。1990年,青藏高原溼地面積約為13.45萬平方公裡。1990-2006年,青藏高原溼地呈現出持續退化狀態,以每年0.13%的速率減少,總面積減少了約3000平方公裡。2006年以來,在溼地保護與自然因素綜合作用下,溼地面積明顯回升。至2011年,僅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溼地面積已達14.67萬平方公裡,溼地退化態勢總體上得到遏制。
  •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比青藏高原還大兩倍,而且礦產資源豐富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比青藏高原還大兩倍,而且礦產資源豐富巴西是一個面積大的國家,國土面積在世界第五位,其中佔地面積幾乎佔到整個南美洲的一半,巴西的地形,其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就是巴西高原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尚不清楚史前人類如何在青藏高原躲過末次盛冰期帶來的嚴寒以及隨之而來的災難,是否有一些局部地區依然未被冰蓋覆蓋,甚至有溫和的環境、優良的植被以及充足的食物,從而成為史前人類的「避難所」?這有待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3. 遺傳構成極其複雜的混合人群早期進入青藏高原的人類不是一個單一的族群,甚至不是一個物種。
  • 雅魯藏布江河谷:青藏高原的水汽通道,也成就了「高原季風區」
    總體上來看,我國的「季風區」和三大自然區(包括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劃分中的「東部季風區」是基本吻合的。我國的三大自然區劃分但是,如果我們把「季風區」和「東部季風區」做一個疊加,我們發現還是有偏差,主要是青藏高原的岡底斯山以南至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區域,在三大自然區中,屬於青藏高寒區,而在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劃分中又屬於「季風區」的範疇,也就是說,這一地區夏季風是能夠影響到的,換句話說就是「夏季風是能夠進入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的」。
  • 青藏高原下面竟存在一個神秘空間?那裡到底隱藏著什麼
    青藏高原的自然歷史非常年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世界上最高和最年輕的自然地理單位,並與水平和垂直地帶緊密結合。高原腹地的年平均氣溫低於0°C,大區域的最暖月平均氣溫也低於10°C。青藏高原通常在海拔3000-5000米之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它是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許多大型河流的發源地。高原上有許多湖泊,例如納木措和青海湖。青藏高原有充足的光照和地熱資源。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被稱為「最後的淨土」,而在許多科研人員眼中,這裡是自然留給人類的一個巨大的科學寶藏。地球上多年凍土面積佔陸地面積的25%。  而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冰凍圈觀測研究站(下稱冰凍圈站),就是一個致力於在我國高原腹地開展冰凍圈監測研究的代表性野外觀測研究站。在長年累月的野外工作中,冰凍圈站站長趙林和同事們,對青藏高原整個多年凍土的變化狀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