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沒有被基因改造的食物,被稱為「營養黃金」,90%的人不知道

2021-01-21 自從有了娃

     【本文閱讀時間10分鐘左右,值得你花時間來了解她,如果是認可我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最後,直奔主題看分曉】


我知道「藜麥」也是去年,但幾年前我就在尋找她了,只是以前我不知道她叫藜麥,只知道是「奎奴亞藜」(Quinoa),先認一下拼音:

藜(lí),奎(kuí)。

 

幾年前,我看國外書籍時,很多醫生和營養專家都強烈推薦一種食物:奎奴亞藜,第一次看到,感到很彆扭,讀起來拗口。但不管是提到優質碳水化合物還是優質蛋白質,都會有「奎奴亞藜」。當時以為只有國外才能買到,去年才發現原來國內已經引進了。

 

前段時間,我還在朋友圈測試10種穀物,結果沒有一人完全答對,主要就是「藜麥」無人知曉,稍有經驗的都以為是「黑小米」,至此,我才發現這麼好的食物竟然被埋沒了。


 【你知道哪個是藜麥嗎?】


我的朋友們知道,去年我曾創下一個我自己的神話:在朋友圈推廣阿姨家自種的黑米和紅米,一天之內,被預定了1000多斤,而後半年不到,全是返購,以致脫銷。

 

因為在健康領域多年,所以很多朋友私下問我在哪裡買五穀雜糧,以及讓我推薦健康的食物,目前,我想藜麥是最好的!

 

廢話不多說了,重點——

為什麼藜麥那麼好!

 



藜麥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有7000年的歷史,但是近幾年才引進中國種植,主要在山西和青海。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轉基因食品已經司空見慣,我不做學術討論,但是我相信:如果可以選擇,我們一定會選擇非轉基因。

 

為什麼藜麥是非轉基因呢?

因為它起源於古印第安的印加文明,對生長環境有要求,全球的生產量都非常低,並不普及,目前全世界還沒有轉基因藜麥。一種作物只有它非常普及,能夠被廣泛種植了,才可能會被人類研發出轉基因。但我希望藜麥能夠始終保持最古老的起源。

 

而且藜麥的外殼含有皂苷,可以天然抵禦蟲害的侵襲,不必施用農藥,沒有病害。



 


因為我多年從事一生健康,客戶來諮詢我之前,我都會看一下他們的飲食結構,發現基本都是缺蛋白質,有的人甚至長期沒有蛋白質,全是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素食主義者。


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細胞的首要物質,如果構建房子,蛋白質就是磚塊;新陳代謝中(如果把身體比作是煤爐),蛋白質就是煤。它在我們每日的營養裡不可或缺,但是挑食的孩子,節食減肥的人群,素食主義,營養不均衡的人群基本上都嚴重缺蛋白質。


從營養學來說,植物蛋白不如動物蛋白易於人體吸收,因為一般動物界才具有完全蛋白,植物蛋白主要是不完全蛋白。

 

藜麥中具備動物界的完全蛋白,蛋白含量14%-22%,牛肉的蛋白質20%左右,純牛奶的蛋白質是3%左右。藜麥含有8種(嬰兒9種)必需胺基酸,尤其是穀物缺乏的賴氨酸豐富。在各種胺基酸中,賴氨酸是最重要的一種,沒有它,其他胺基酸就受到限制或得不到利用,因此科學家稱它為人體第一必須胺基酸。能促進人體發育、增強免疫功能,提高中樞神經組織功能的作用。但是普通穀物賴氨酸含量非常低,以致可以忽略。

 

什麼是完全蛋白?

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分為完全蛋白、半完全蛋白和不完全蛋白,25種胺基酸連接成不同片段,相互組合形成不同種類的蛋白質,構成人體的細胞和器官。這25種胺基酸中,有8種是人體必需胺基酸(嬰兒是9種),是身體不可或缺的,只能從食物中攝取,這8種胺基酸就是完全蛋白質。而剩餘的17種胺基酸根據半必需和非必需而叫半完全蛋白和不完全蛋白。

 

從這點來說,動物蛋白優於植物蛋白,可是動物蛋白因為現代養殖過程添加的激素和抗生素等藥物,動物蛋白也有其隱患,而藜麥作為植物卻有著動物蛋白的完全蛋白,且種植過程無汙染無幹擾。所以藜麥中的蛋白質含量可以媲美任何高蛋白食物,也是素食主義補充蛋白質最好的食物。



 


藜麥除了富含優質蛋白質和優質碳水化合物外,其人體必需的礦物元素也相當豐富,且遠超於其他穀物,研究發現每天100克藜麥即可滿足一天的礦物元素需求。


孕婦或者嬰幼兒缺鈣缺鐵缺鋅什麼的,可以用藜麥代替主食,其鐵含量是大米的10倍,小麥的5倍。


礦物元素有哪些以及作用?

本想科普一下從鈣到鋅的「有用」元素,以及從鋁到汞的有毒元素,但是篇幅有限,寫下來就文字太多了,以後建群再分享。如鈣——骨骼的構成元素;鎂——鈣的親密戰友;鈉——與神經傳導和水分平衡相關;鉀——鈉的搭檔;鐵——氧的攜帶者;鋅——最被注重的元素;錳——被遺忘的元素;銅——雙刃劍;鉻——耐量因子;硒——抗癌礦物元素。

 

 




我一直提倡均衡營養,選擇低升糖食物,藜麥基本就包攬了這兩點,上面我們已經知道藜麥含有優質蛋白質和豐富的礦物元素。低升糖是什麼概念呢?


什麼是升糖指數和胰島素抵抗?

我們需要先知道升糖指數的概念,這是衡量某種食物進入人體後導致血糖上升的速度,升糖指數越高,對人體的危害越大,最大的危害是導致胰島素抵抗,因為持續攝入高升糖食物,血糖值升高,胰島細胞不斷分泌胰島素調節血糖,久之,胰島細胞就會罷工,減少甚至停止分泌胰島素,就形成了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抵抗是肥胖以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痛風、糖尿病、多囊卵巢症候群等慢性病的共同發病機制。所以想要減肥和擺脫藥物的依賴,必須糾正胰島素抵抗。飲食上就需要選擇低升糖的食物,減輕血糖負荷。長期食用低升糖食物,可以維持良好的血糖和血壓,減少心血管病和心臟病的發生。

 

如何斷定升糖指數的低中高呢?以葡萄糖為基準,升糖指數100,大於70是高升糖,56-69之間為中升糖,低於55為低升糖。而藜麥的升糖指數只有35,遠遠低於了低升糖的20個單位,如果分4個層級,藜麥簡直是最低升糖。這是我最青睞的一點,沒有任何主食比它的升糖指數更低的了。

 

【GI是升糖指數,左邊是米飯,右邊是藜麥。】


因為低升糖,所以被推崇為最佳減肥食物,也是許多國際明星和維秘超模用來保持身材的秘密武器。


 


 


藜麥中含有比較豐富的膳食纖維素,總膳食纖維素的含量是7%-12.9%,普通穀物的膳食纖維如大米只有0.7%,小米1.6%,是大米的10倍之多!而藜麥的膳食纖維還主要是不可溶纖維素,佔64%,對於便秘患者來說,主要缺的是不可溶纖維素,這種纖維素可以軟化大便促進腸道蠕動,讓腸道變大利於糞便排出,所以能預防腸癌。


我本不便秘,但是連續吃兩天藜麥,我每天就會三次排便,都是正常便。


藜麥還含有天然植物雌激素,主要是異黃酮(類黃酮物質之一)活性成分,每100克含總黃酮300-400mg,對乳腺癌、前列腺癌、絕經期症候群、心血管病和骨質疏鬆,調節內分泌有顯著作用。


什麼是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一種多糖,它既不能被腸道消化吸收,也不能產生能量,因此曾一度被認為是一種「無營養物質」而長期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隨著營養學的發展,發現膳食纖維具有治療便秘、解毒、抗腹瀉、預防某些癌症、控制體重、降低血液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等重要作用,而被列入第7大營養素。


膳食纖維分為可溶性膳食纖維和不可溶膳食纖維,藜麥中主要是不可溶膳食纖維,也就是便秘人群缺的膳食纖維。


 





我們現代的飲食基本是酸性食物,尤其是米麵類,即便酸鹼平衡,但是現代的工作壓力和環境汙染,都極易使得體液呈酸性。除非我們大量攝入鹼性食物,才能與之平衡。而藜麥是可以取代米麵的鹼性食物,且味道Q萌有特殊的口感,每天每餐吃都不會膩,長期食用可以使體液呈弱鹼性(PH值7.35-7.45),也是人體最健康的身體狀態。

 

什麼是鹼性食物?

食物的酸鹼性不是通過味蕾來辨別的,而是取決於食物中含有的礦物質種類和含量:鉀、鈉、鎂、鐵、磷、氯、硫。前5種(鉀鈉鈣鎂鐵)經過體內的氧化作用就會呈鹼性,尤其是鉀的含量。

 

我們熟知的葡萄是強鹼性食物,每100克,它的鉀含量是104-128mg,而藜麥每100克,鉀含量567-870mg,是葡萄的5-8倍!


(關於鹼性食物這一點,可以保留爭議,因為主流醫學覺得不靠譜,這就像中醫一樣,反對和不反對就看各自的信仰了)


但是藜麥鉀的含量高卻是真的。

 

缺鉀的表現

缺鉀會表現沒勁,行走乏力甚至站立都困難,還有胸悶心慌全身乏力,心率過快等,所以醫學上有注射氯化鉀來提高一個人的精力,不過注射氯化鉀過程,肌肉非常疼痛。

 

在我學生年代時,曾經注射氯化鉀,手臂肌肉疼痛脹痛的流眼淚,當時父母不在我身邊,是我的同學F一直在旁邊幫我輕輕按摩手臂,緩解疼痛(所以這次我第一時間送了一份藜麥給她)。此後再也不敢注射氯化鉀,如果當時我知道還有一種食物含有這麼高的鉀含量,我一定不會去注射。


在藜麥的原產地,古印加人在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的山區,食用藜麥的信使能連續24小時接力傳遞150英裡,古印加軍隊的戰鬥糧食是藜麥和油脂裹成的藜麥丸,戰士們靠它鑄就了強盛的印加黃金帝國。我想也與藜麥的高鉀含量有關,長期食用使人精力旺盛。



 



麩質過敏是我們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甚至可能去醫院各種檢查也會忽略的。少數人知道麩質和腸道健康有關,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與神經系統息息相關。美國神經科醫生戴維•珀爾馬特將麩質稱為「悄無聲息的病菌」,會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持久的損害。他不僅反對精製碳水化合物,也反對全穀物,因為有些全穀物含有麩質。當時這也顛覆了我過去的概念,一度讓我陷入迷茫:如果全穀物都不能放心吃,那我們還能吃什麼?直到看到最後,他也推薦藜麥。我好像又看到了曙光。


什麼是麩質過敏?

麩質過敏與各種精神疾病有關,如抑鬱症、焦慮症、帕金森、痴呆症、頭痛、精神分裂等。以及與小兒乳糜瀉、自閉症、溼疹、奶蘚、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有關。以上疾病,只要無麩質飲食3個月以上,就有明顯的改善,大於藥物的治療。


對麩質過敏的女性生下的嬰兒在以後的生活中患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的風險要高,這是一個令人心寒的重大發現,所有準媽媽都應該知道。備孕以及孕期和哺乳期,媽媽的飲食宜多選擇無麩質食物。一旦腸道內壁受到乳糜瀉的損害,腸道對重要營養成分的吸收效果就會變差,如鋅、色氨酸和維生素B等大腦健康所需的營養。


出生前飲食過敏可能會是25年之後發展處精神疾病或者類似疾病的催化劑。對於找不準病因的頭痛患者來說,90%可能是未被診斷出的麩質過敏。


我們知道雞蛋、牛奶、海鮮會引起過敏,但是我們從沒有想到麩質過敏。


對於孩子來說,多食用無麩質食物可以保持腸道更健康,以及更有專注力!藜麥在原產地被用作奶粉的替代食品。

 






 

所有的食物煮熟後是脹大或者軟爛,但是藜麥煮熟後卻像是發芽一般,這個是藜麥的胚芽,也是藜麥營養集中的地方,如蛋白70%在胚芽上。


打開包裝的時候,就能聞到淡淡的清香,如人參一般,剛入鍋煮的時候更是清香四溢,有種每天吃人參的感覺,藜麥口感獨特,熟後含有沁人口腹的堅果清香或者人參味,咀嚼時有輕微嘎吱聲音,兒童非常喜歡,還可增加兒童食慾。不論是煮飯熬粥打漿還是做菜都可以駕馭,我家小哈不管怎麼做,都特別愛吃。平常一碗米飯剩幾口他就不會吃了,但是摻了藜麥的飯他都能吃完。所以孕婦沒有胃口,孩子不愛吃飯,都可以嘗試藜麥。


什麼是胚芽?

胚芽是一鍾微小的活性物質,能夠發展為動物或植物的器官和機體部分,是生命最初的活力象徵。



【這是一顆大米,營養主要存在於胚芽上】


但是現代加工產業,使得穀物在加工過程極容易流失胚芽,或者單純提取出來加工成營養品賣高價。但是藜麥的胚芽我們看得見,吃進去都能化成身體的能量,滋養我們的血液。


【藜麥的胚芽】



 



藜麥的脂肪含量8%左右,但是其脂肪含量都是不飽和脂肪,都是有益於身體,甚至是我們平時缺少需要額外補充的,如亞麻酸、花生酸、亞油酸、芥子酸、油酸。

 

關於脂肪你應該知道的


因為時代過度的減肥廣告,使得大眾把脂肪打入十八層地獄,但脂肪是我們每天的必須營養素,七大營養素之一,我們的大腦60%是脂肪。只不過,我們平時的脂肪吃錯了。

 

脂肪分為三類:飽和脂肪、單不飽和脂肪和多不飽和脂肪。如果減肥我們需要減少甚至禁止飽和脂肪,但需要補充不飽和脂肪(單不飽和脂肪和多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主要存在於肉類、黃油、乳製品、肥肉等。不飽和脂肪主要存在於種子,魚類。但是我們現在食用的不飽和脂肪大多數也已經被破壞為反式脂肪酸了(也叫氫化脂肪)

 

因此藜麥中的脂肪都是有益於人體的不飽和脂肪。繼續科普:其實藜麥不屬於穀物,它是種子。


 




半個月前,我家小哈不小心摔骨折了,醫生說要打21天石膏再來複查,我特別心疼,卻更清醒地意識到我要保持正念,通過飲食來幫助他康復,我首先想到的是藜麥,所以早晨把藜麥加入其他穀物,用破壁機打成米糊喝;中午把藜麥加入大米一起煮成米飯;晚上把藜麥搭配其他菜系做成佳餚……一周後,我帶小哈去複查,從片子上看,骨頭已經長好癒合了,醫生也覺得很快。


因為藜麥本身所具有的豐富營養,所以對骨骼的生長很有幫助,但是藜麥外敷對骨折也有治療作用,將藜麥磨成粉泡在酒裡24小時,調成膏狀,將藜麥膏直接塗於骨折處,用石膏固定,可以治療骨折。

 

從醫院回來,自己感動了自己,就發了朋友圈感慨一番,結果很多人問我藜麥是什麼,哪裡有賣?自此,便有了這篇文章。

  

藜麥起源於南美洲,不僅為古印加人民提供營養,而且是他們的精神食糧,是祭奠太陽神及舉行各種大型活動必備的貢品,傳說,藜麥是神的糧食,有一天,太陽神的三太子在安第斯山圍獵的時候不慎掉下了山崖,一位農夫把他救了上來,三太子回去後,告知父親,為了報答救子之恩,太陽神把藜麥種子送給了這位農夫,從此以後藜麥成了安第斯山人最重要的糧食,每年的種植季節都是由在位的帝王用金鏟播下第一粒種子。


後來,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南美洲後,為了從精神上統治印加民族,剝奪他們的信仰,實行了禁止種植藜麥的制度,對於違反者最重可實行死刑,儘管如此,藜麥還是在邊遠山區延續種植至今。

 

寫到這,不得不對藜麥生出敬仰和虔誠之心:作為食物,它堪稱完美無可挑剔;作為精神,它百折不屈,源遠流長……

 

所以,如果你在超市遇到了藜麥,一定要把它帶回去!

 

但是,很遺憾。一般超市都買不到,因為藜麥的產量太低,還不能完全推廣,人們對藜麥的認識還不夠,所以沒有走上大眾餐桌。



 

我總結了藜麥的10點好處,真的覺得它十全十美。


7000年自然繁育至今沒有人為幹擾遺傳的稀有安全物種;

古印加文明稱為「糧食之母」;

含有優質完全蛋白質的植物性食物;

唯一一種單體植物即可滿足人類幾乎全部優質營養需求的食物;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選定的人類的最理想「太空糧食」;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特別推薦的最適於人類的完美「全營養主糧」;

現代時尚界稱為「素食之王」;

國際營養學家稱之為遠古「營養黃金」「超級穀物」「未來食品」。


如果一定要找一個缺點的話,那就是價格比普通作物貴一點,但是如果把用來買零食買垃圾食物或者買奢侈品的錢來買藜麥的話,這其實不貴,用在健康上的投資都不會貴,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如何都不過分。如果餐餐吃覺得奢侈,可以每天吃一餐,對健康是潤物已無聲的力量。如果有孕婦或者寶寶,藜麥餐餐吃也不為過,因為奶粉錢更貴。


以上是結合我多年的經驗以及對藜麥長久的關注整理而成,我在網上還沒有看到這麼詳細的介紹,嘔心瀝血之作哈,希望你以後的生活也有藜麥的角色。

 

You are what you eat,最好的滋養來自於食物。

如果只能選擇一種食物生存下去,藜麥是最佳選擇。



能夠看到最後的也一定是關注健康的朋友,所以福利最後推出。


1, 下單後,轉發此文到朋友圈,截屏給我,立返15元紅包;

2, 入群學習藜麥的各種食用方法,本文配圖都是我做的,也是我拍的照片;

3, 入群後,免費公開課:《人體全面營養有哪些》;

4, 入群後,享受北京專家殿堂級免費公開課:《整體思維,趕走亞健康》,時間:本周日晚8點。

5, 不確定的福利活動。

6,不明確的地方可以添加我的微信諮詢。

7,點擊「閱讀原文」,可以進入微店購買。









相關焦點

  • 基因改造食物何去何從?(潘柏滔)
    綠色和平組織宣稱他們的使命是「保護地球、環境,以及各種生物的安全和持續發展,並以行動作出積極的改變。」在歐洲,他們最具影響力。究竟經過改造基因的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or Organisms。簡稱GMOs。
  • 基因改造食物之(I)
    本文就從一個營養師的角度來討論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食品定義:GMO即轉基因生物的縮寫,其包含了農作物及動物。他也可以被稱作為基因工程作物。基本上指的就是因為各種目的,透過生物科技改造這些農作物的基因。 轉基因食品與雜交培育的分別:雜交培育這項技術已行之多個世紀,目的是為了改善作物的品質,通常這樣的過程時間需要相當長,才能夠達到研究人員需要的結果,而且有時會製造出原先不在預期內的特性。生物科技反之而言,能夠精確地讓我們得到我們需要的特性,另外,多數的基改作物是轉基因的,也就是說,透過其他物種的基因注入這種作物,以產生新的作物基因。
  • 基因改造的食物能不能吃呀?基因改造三文魚已經通過評估,不用貼特別標籤就投放市場了!
    聯邦衛生部(Health Canada)及加拿大食品檢驗局(CFIA)宣布,已經完成有關基因改造三文魚的科學評估,並且通過最後測試,可以安排在市場發售,是聯邦政府首種批准售賣的基因改造食物。基因改造三文魚,由美國生物科技公司AquAdvantage研發,方法是把契努克三文魚(Chinook)的生長荷爾蒙基因,加入大西洋三文魚體內,加快大西洋三文魚的生長期,如果以同齡計算,基因改造的三文魚體型會大逾一倍。聯邦衛生部認為,基因改造食物會愈來愈普及,基因改造三文魚的營養與安全度,也與傳統三文魚沒分別,因此推出市場時,不需貼上特別標籤。
  • 基因改造人
    前NASA研究員,成為全球首例正式公開的基因改造人
  • 基因改造食物,到底對人類是有益還是有害?
    植入農作物的基因,你一個也看不見、嘗不出、摸不著,或察覺它對環境的影響。光憑外觀,你無從知道含有外源基因的花粉粒是否會毒害蝶兒,或是傳播到幾公裡外使其他植株受精。最令人擔憂的正是它的」隱形」。基改作物究竟如何影響環境?我們何時才會注意到這些影響呢?土壤中的毒藥可以少些?
  • 轉基因食物是好還是壞?用科學告訴你:基因工程與我們的食物
    但就是因為這一點引發了公共抵制,使得這個方法不被使用。沒有了上述方法的支持,在種植轉基因作物時,總會不經意間散布被改造的DNA。已經有示例表明轉基因作物生長在了別的地方,或者在非轉基因作物裡發現了被改造基因。但是轉基因植物不會散播得很厲害,很多作物都是自花授粉,並且所有的作物都必須和相近品種交配。同時通過設置緩衝區等方法,來最大限度的防止無意間的基因交叉。
  • 好書|《欺騙的種子》作者專訪:基因改造農產品食品不安全!
    導語《欺騙的種子》一書揭露了跨國生物科技公司為了獨佔種子市場,在基因改造技術十分不穩定情況下,硬是透過官僚體系做出有利企業卻不見得符合民眾福祉決定。作者傑弗裡史密斯(Jeffrey M. Smith)在接受專訪時指出,目前沒有安全的基改食品,民眾應立即避吃基改食品。
  • 研究稱實驗室培育的肉類可以用植物營養素進行基因改造
    據外媒報導,來自塔夫茨大學的研究人員對牛細胞進行了基因工程改造,最終獲得了含有β-胡蘿蔔素的實驗室培育牛肉。β-胡蘿蔔素是一種植物營養素,在人體內會轉化為維生素A。研究人員建議,未來實驗室培育的肉類可以通過營養工程來傳遞多種健康益處。
  • 4種不常見的海鮮,圖2被稱為「活化石」,最後1種90%的人沒吃過!
    4種不常見的海鮮,圖2被稱為「活化石」,最後1種90%的人沒吃過!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現在大部分的人也是越來越喜歡吃海鮮,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吃到的海鮮種類也是逐漸的在增多,不過對於內地人來說,海鮮的價格還是不便宜的,所以只會買一些比較便宜的海鮮來吃,而且內地的海鮮種類也是很有限的,有些海鮮甚至見都沒有見過,下面這4種海鮮就是特別的不常見,圖2被稱為「活化石」,最後1種90%的人沒吃過!
  • 營養專家評出「優質蛋白質十佳食物」,戰勝了90%的食材
    營養專家更是把蛋白質稱為「抵抗病毒最關鍵的食物」,建議疫情期間要保證充足的蛋白質攝入。然而哪些食物能補充蛋白質呢?中國營養學會全民營養周專家組給出了答案。專家,給你列一份食物清單,讓你補足身體所需的蛋白質。蛋白質,抗病毒的關鍵營養人體各種免疫細胞都由蛋白質組成,抗體、細胞因子、溶菌酶和C反應蛋白等免疫分子,本質上也都是蛋白質。
  • 食物就可以改變你的基因,能夠讓你更健康、更聰明、更漂亮
    儘管某些細節無法進行科學解釋,但關鍵問題很清楚,那就是我們可以管理自己的基因健康。基因健康的理念也非常簡單,即如果沒有幹擾,基因運作就沒問題。幹擾基因運作的外力有兩種:毒素和營養失衡。毒素是指我們可能食用、飲用或吸入體內的有害化合物,甚至在我們壓力過大時,體內也會產生毒素。
  • 未來大量複製人出現?人類基因改造即將實現
    「當然,任何技術都有可能被濫用,但像《雲圖》裡描寫的那種噩夢般的場景,不可能是人類生殖細胞基因改造的必然結果。」英國阿伯泰鄧迪大學的生物倫理學家凱文·史密斯如此說道。對生殖細胞——包括卵子和精子——中遺傳物質的改造已經在一些動物實驗中獲得了成功。研究者們已經製造出基因改造的動物和克隆體,包括克隆寵物狗和基因微調後具有嗅出地雷能力的老鼠。
  • 預防其實很簡單,90%的人都不知道
    阿爾茨海默氏症目前還沒有根治的方法,只有通過使用相關藥物才能延緩病情的發展,首先需要做好預防。預防其實很簡單,90%的人都不知道 一、堅持體育鍛鍊 每日進行適度的有氧運動
  • 給毛囊補充一次「營養」細胞,就能恢復90%的脫髮區域
    據統計,在中國,大約2.5億人深受脫髮困擾,平均六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存在脫髮症狀,並且脫髮現象日趨低齡化。儘管米諾地爾和非那雄胺是治療脫髮的「黃金準則」,植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們的「窘況」,但是前者療效不佳,而後者則無異於拆東牆補西牆,甚至還可能讓本就不「富裕」的頭頂雪上加霜。
  • 紫薯解疑:紫薯不是基因改造,營養價值優於口感
    提要:紫薯疑問:紫薯不是轉基因,營養價值勝過口感市場上最常見的番薯塊莖一般都是白色和黃色的,紫色的相對沒有那麼普遍,而且相比較而言紫薯的價格也偏貴一些,可能大家印象裡認定白色和黃色的番薯才是正常顏色,紫色就有可能不是純天然的,有可能是轉基因之類的
  • 玉米為何被稱為「黃金食物」?來聽聽焦作這幾位農業科技工作者的...
    河南東升黃金玉米食品有限公司與全國著名制粉專家河南工業大學李東森教授合作,建立食品級黃金玉米食品加工基地,採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和一流的專用設備進行(脫皮、破渣、提胚)初級加工,為您提供優質黃金玉米珍珠米、黃金粉。
  • 基因改造食品,對我們人體是福?還是害?
    什麼是基因改造食品?就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科技方法,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基因,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從而形成的可以直接食用,或者作為加工原料生產的食品 。目前市面上充斥著許多基因改造食品,我們人體食用後是否會產生不良影響,相信好友們心理都存在著疑惑!
  • 它是天然「黃金探測器」,被人稱為缺德草,殊不知嫩芽是上佳美味
    它是天然「黃金探測器」,卻被人稱為「缺德草」,殊不知嫩芽是上佳美味在自然界中,除了我們人類之外,其實還遍布著各種各樣神奇的物種,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面對自然的嚴峻環境,它們在漫長的歲月當中都進化出了特別的生存本領。
  • Nature:腹瀉病原體隱孢子蟲的基因改造
    這種致病毒對於營養不良的兒童和免疫缺陷患者是巨大的威脅,然而至今還沒有針對隱孢子蟲的疫苗,唯一的一種藥物效果也很差。針對隱孢子蟲的連續培養系統、動物模型以及分子遺傳學工具都很缺乏。美國喬治亞大學的一個課題組近期在《Nature》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一種實驗體系,可以通過基因改造這種重要病原體,使得今後針對隱孢子蟲的研究更容易進行。
  • 科學家通過基因改造來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
    根據周五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通過基因工程優化光合作用的菸草植株,其生長速度比傳統菸草植株快40%。英國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的植物生物學家克裡斯蒂娜·福耶(Christine Foyer)說:「它真的很美,很優雅。」福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