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裡京:海洋變暖意味著什麼

2020-12-06 光明時政

全球氣候變化與人類共同體的命運息息相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通過海洋分析數據顯示,2017年是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熱的一年。那麼,這樣的結果是如何得出的?這對人類而言又意味著什麼?記者專訪了該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裡京副研究員。

記者:公眾對氣候變化最直接的感受是溫度的升降,我們注意到這一成果用「熱含量」來表示,您能通俗講講熱含量和溫度之間的關係嗎?

成裡京:熱含量是一個能量的概念,因為全球變暖主要原因就是溫室氣體造成地球系統能量增加,所以我們經常用熱含量這個能量概念來表徵海洋一個體積內的變暖。當然,我們也常用攝氏度來表示溫度,通常溫度的概念是指一個點的溫度,不涉及體積。其實海洋變暖主要也體現在海水溫度上升,我們研究發現,上層2000米海水過去50年大約平均變暖了0.12攝氏度,表層比深海變暖更劇烈。

記者:這些數據是如何取得的?您能簡單介紹一下嗎?

成裡京:我們進行的海洋分析是基於海洋實地觀測數據的結果得出的。基於現場觀測數據,我們進行了精細的誤差矯正,並對數據不足的地方進行了合理的重構,最後用獨立數據驗證了數據的準確性。正是基於這些技術的進展,我們之前發布了自1940年以來全球海洋上層2000米的溫度數據集,並不斷對數據進行更新。我們本次發布的2017年海洋變暖的研究結果,就是根據這個數據集統計得出的。

記者:近年來,關於氣候變化的原因有些分歧,有專家認為此次氣候變化或許與地球自身氣候變化有關。那這一結果是否否定了這個結論?

成裡京:自然變化和人為因素影響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道理和證據。我們這一結果證明了全球變暖確實存在,但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影響,還需要繼續加強研究。

記者:我們注意到,各大洋變暖的情況是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成裡京:海洋各個區域的變化是不一樣的,主要原因是海洋並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存在複雜的洋流系統、同時複雜的大氣運動也影響著海洋。海洋的複雜性導致不同區域海洋對熱量的吸收程度有差異、熱量在海洋中也隨著洋流在海洋中輸運。在各個大洋中,大西洋和南大洋存在更強的熱量向深海輸送的機制,因此他們吸收了更多的熱量。

記者:海洋變暖具體到我國有哪些影響?

成裡京:隨著全球變暖,我國的平均氣溫也在不斷上升。中西部冰川面積已經在逐漸減小。海平面已經在不斷上升,這對沿海地區造成了極大的風險。極端天氣(大寒潮、高溫熱浪、大降水等)事件發生的頻率逐漸增加,我國已經連續出現了多個大範圍暖冬。

但我們需要指出的是: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話題,不是哪一個國家的事,需要各國的共同努力。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這為各國應對全球變化指明了方向。

(光明融媒體記者 齊芳)

[責任編輯:石佳]

相關焦點

  • 海洋變暖意味著什麼
    海洋變暖意味著什麼——訪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成裡京光明日報記者 齊芳  全球氣候變化與人類共同體的命運息息相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通過海洋分析數據顯示,2017年是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熱的一年。那麼,這樣的結果是如何得出的?這對人類而言又意味著什麼?記者日前專訪了該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成裡京。
  • 朱江任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圖/簡歷)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6月12日電  (崔小粟 薛露露)據中國科學院網站消息,日前,中科院任免大氣物理研究所幹部,朱江任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陳洪濱、王生林、程新金、陸日宇任副所長。
  • 海洋變暖加速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成裡京  本期觀點:海洋變暖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溶解氧下降、珊瑚白化等。  這個「死亡地帶」就是海洋缺氧區。有研究發現,在過去50年中海洋氧氣水平下降了2%。如果繼續不加控制,到2100年氧氣含量可能減少7%,這將對海洋生物的生存構成極大威脅。  那麼海洋中的氧氣含量為何會減少呢?原因就在於海洋變暖。事實上,溶解氧下降只是海洋變暖造成的諸多後果之一,更加可怕的事情還在後面。  海洋正在經歷什麼?
  • 全球14家單位學者聯合發布全球海洋變暖「2020年度報告」
    1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共建單位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全球13個研究單位20位科學家(包括美國科學院院士Prof.M.Mann、AAAS/AGU/AMS會士Prof. K.
  •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塔克拉瑪幹沙漠「變綠」的真相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塔克拉瑪幹沙漠「變綠」的真相來源:「中科院之聲」微信公眾號[編者按]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北極星大氣網訊:12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掛牌成立。中心的成立將推進碳排放的科學研究,預估2030年和2060年的全球及我國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最優碳中和路徑的方法論,評估可能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為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 大氣所等解析半世紀以來海洋層結變化及其三維結構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賓州州立大學、美國聖-託馬斯大學組成的國際團隊以Increasing Ocean Stratification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為題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發表論文,解析出自1960年以來海洋層結變化的三維結構,指出全球海洋垂向層結已經加強了5.3%。
  • 大氣所等解析半世紀以來海洋層結變化及其三維結構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賓州州立大學、美國聖-託馬斯大學組成的國際團隊以Increasing Ocean Stratification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為題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發表論文
  • 研究顯示海洋升溫快於預期
    【新華社微特稿】中美兩國研究人員11日在美國《科學》期刊發表的報告顯示,全球海洋變暖的速度快於預期。報告作者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說:「全球變暖就在眼前,已經引發一些嚴重後果。這毫無疑問」。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主導,顯示全球海洋自1960年以來升溫,速度快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3年所作預估。報告說,人類向大氣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間接積聚更多來自太陽的熱能,其中超過90%的新增熱能繼而由海洋吸收,促使海水升溫。升溫加速「標誌著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
  • 研究發現:全球海洋溫度創新高 變暖趨勢將持續不減
    據英國《獨立報》網站1月28日報導,一組中國專家的研究發現,2017年海洋上層2000米的水溫遠遠超過此前最熱的2015年。這一發表在中國《大氣科學進展》期刊的研究表明,海洋2017年比2015年升溫的熱量是中國年均發電量的699倍。研究作者成裡京和朱江寫道:「人類活動所導致的長期變暖趨勢將持續不減。」
  • 中科院大氣所發現全球海洋熱含量「突變」原因
    溫室氣體導致地球系統能量增加,表現為全球變暖,然而地球系統增加的能量中有超過90%儲存在海洋中,全球海洋熱含量變化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的「指針」。估計全球海洋熱含量的變化是氣候變化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
  • 大氣所等發現減排使北大西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成為海洋吸熱的中心
    19世紀中期以來,隨著全球加速增暖,海洋從大氣中吸收並存儲的熱量也在迅速增加,其中以南大洋(30°S以南,圍繞南極大陸的海域)和北大西洋的表層熱吸收為主,但南大洋的貢獻大於北大西洋。這種海洋吸熱的南北不對稱性很大程度上源於大氣中溫室氣體和人為氣溶膠的同時增加,並且與海洋環流的變化有關。
  • 大氣所關於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響應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題為「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的季節響應」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創新性提出全球變暖下熱帶降水的變化的分布是由目前的氣候平均降水分布和未來海溫增長的分布型共同決定的,這是全球變化動力學理論的重要進展。
  • 【活動報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舉辦「人類世—海洋」學術沙龍
    2020年12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舉辦了「人類世—海洋」學術沙龍。中科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副局長曹以玉,中科院老科協顧問、中科院離退休局原局長何遠光,南海海洋所副所長張長生,自然資源部南海局、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省政協人資環委、廣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廣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及南海海洋所退休專家、在職科研骨幹近40人出席了此次學術沙龍,張長生為沙龍致辭,南海海洋所退休專家原黨委書記黃良民研究員主持沙龍活動
  • 北極海冰減少與東亞極冷事件的幕後「黑手」丨大氣悟理
    編者按: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說到北極你會想到什麼?無邊的冰雪、漫長的冬季、被海冰覆蓋的白色海洋……一直以來,這個面積廣大但人煙稀少的地區用她的美麗與神秘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從對北極一無所知到開闢北極航道,這裡一直激發著人類探索的欲望。
  • 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北半球夏季高溫成因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員團隊的鄭佳喻博士與王春在研究員在北半球夏季高溫成因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結果在地球科學研究領域1區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發表。
  • 國科大海洋學院建設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與會人員圍繞海洋學院的建設進行交流,針對學院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深入研討,並現場考察中科院青島科教園項目建設現場。  李樹深對青島科教園和海洋學院籌建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青島科教園是中國科學院在京外建設的首個科教融合基地;海洋學院也是國科大第一個籤約並啟動基本建設的京外科教融合學院。
  • 科學網—孫松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
    中科院人事教育局日前發出通知:孫松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任期5年),王啟堯、李鐵剛、楊紅生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原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是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博士後流動站建站單位,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國家畢業生就業重點保證單位。主要研究大氣中各種運動和物理化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及其與周圍環境(四大圈層)的相互作用。
  • 解讀地球 中科院發布「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原型系統
    9月23日,「地球科學高端研討會暨模式裝置發布落成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9月23日,「地球科學高端研討會暨模式裝置發布落成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曙光信息產業(北京)有限公司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了「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原型系統(以下簡稱「原型系統」)。這套基於中科院地球系統模式1.0版本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的落成,填補了我國地球系統模式大數據實踐平臺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