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北半球夏季高溫成因方面取得進展

2020-11-26 中國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員團隊的鄭佳喻博士與王春在研究員在北半球夏季高溫成因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結果在地球科學研究領域1區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發表。

近年來,北半球的夏天極端破紀錄高溫事件頻發,極端高溫事件帶來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也有增加趨勢。科學家前期研究表明北半球夏季表面氣溫受到溫室效應、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北大西洋濤動等因素的影響。然而,在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事件或者北大西洋濤動事件缺席的情況下,2017年夏季和2018年夏季的北半球仍然很熱,並且表面氣溫呈現出不同的空間分布特徵。這表明,北半球夏季高溫成因機制還不清楚,因此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該研究利用遙相關性圖的方法,對北半球夏季500 hPa位勢高度進行研究,發現和定義了北半球夏季7種主要的大氣環流型,分別是北大西洋型、歐洲型、東大西洋型、西大西洋型、楚科奇海-北美型、北極-北美型和波弗特海-西伯利亞型。基於定義的7種大氣環流型和全球變暖信號,使用逐步回歸方法,成功地重建了與觀測一致的夏季北半球表面氣溫異常的空間分布。分析表明,由大氣環流型引起的氣候自然變率和全球變暖共同造成了北半球的夏季高溫,而其中氣候自然變率的貢獻與全球變暖的貢獻相當甚至更大。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對定義的7種大氣環流型的準確預測,有助於對北半球夏季高溫分布的預報。該研究有力推動了北半球夏季高溫和大氣環流型的研究發展,並為北半球夏季的高溫預報提供了新思路。

該研究結果也成功解釋了今年北半球的夏季高溫,2019年北半球夏季是1950以來最熱的夏季(圖1),其中歐洲南部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的氣溫都較往年高很多,甚至打破歷史記錄。研究發現,今年夏季北大西洋型處於正位相,而波弗特海-西伯利亞型處於正位相。北大西洋型的正位相對於歐洲南部的夏季高溫有貢獻,而波弗特海-西伯利亞型的正位相對西伯利亞的夏季高溫起作用(圖2)。這也進一步驗證了所定義的大氣環流型用於解釋北半球夏季高溫的有效性,表現出了很強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前景。



圖1 北半球夏季(6-8月)平均表面氣溫的時間序列


圖2 2019年夏季北半球夏季的表面氣溫異常(填色)和500 hPa風場異常(矢量)


簡而言之,該研究發現和定義了夏季高溫背景下北半球主要的大氣環流型,並揭秘了北半球夏季高溫的成因,這對北半球夏季高溫的研究和預報具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科院(百人計劃、先導專項)、廣東省領軍人才項目等項目共同資助完成。

相關焦點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role of sediment gravity flows on th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 large submarine canyon(Taiwan Canyon),north-east
  • 南海深部計劃取得成果:在海盆成因等兩大問題上提出新假說
    南海深部計劃取得成果:在海盆成因等兩大問題上提出新假說 來自全國32家單位、700多人次科學家,經過長達8年的共同努力,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南海深部計劃」)取得豐碩成果
  • 南海海洋所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正式籤署合作備忘錄
    11月2日,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亨利-比奇洛傑出海洋學家講座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聯合項目教授、國際大洋中脊(InterRidge)地球與生命科學研究計劃主席林間博士來訪問南海海洋所
  •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訪問南海海洋所
    林間博士訪問南海海洋所受孫珍研究員、趙明輝副研究員邀請,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亨利-比奇洛傑出海洋學家講座教授林間博士於1月21日至24日對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進行了為期4天的交流和訪問。他希望和南海海洋所專家一起組織年輕學者進一步通過學術研討班的形式,從全球海洋巖石圈演化的高度深化對南海熱地幔相關重要問題和研究方法的研討。林間教授此次來訪,將南海海洋所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拉近,推進了南海海洋所邁向世界先進海洋研究機構的進程。
  • 南海海洋所吲哚倍半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洋來源的放線菌一直是新穎的具有藥用價值的次級代謝產物重要來源,目前已經有很多海洋放線菌來源獨特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報導。吲哚倍半萜是很有特色的生物鹼類次級代謝產物,已報導的吲哚倍半萜生物鹼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植物和真菌,直到最近兩年,才有一些來源於放線菌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被發現。
  • 大洋潛標觀測的海流同化及其海洋狀態估計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南海環流動力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西太潛標觀測的海流資料同化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劉大年博士為第一作者,舒業強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海洋數據同化是融合海洋觀測與數值模擬、改進海洋環境預報的重要手段。
  • 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尚曉東團隊與復旦大學教授王桂華合作,在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並被選為亮點論文。
  • 南海海洋研究所2002年招生
    博士招生: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於1959年,所址廣州,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之一。全所現有職工525人,其中科技人員389人,含研究員35人(博士導師25人),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114人。
  • 【活動報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舉辦「人類世—海洋」學術沙龍
    2020年12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舉辦了「人類世—海洋」學術沙龍。中科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副局長曹以玉,中科院老科協顧問、中科院離退休局原局長何遠光,南海海洋所副所長張長生,自然資源部南海局、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省政協人資環委、廣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廣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及南海海洋所退休專家、在職科研骨幹近40人出席了此次學術沙龍,張長生為沙龍致辭,南海海洋所退休專家原黨委書記黃良民研究員主持沙龍活動
  •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1 海洋研究所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養殖水域生態學與生物資源修復研究團隊
  • 今年6月來北半球高溫難耐 南半球遇罕見寒冷
    俄羅斯人是應付嚴寒天氣的行家,然而今年夏季前所未有的高溫,卻讓「扛寒高手」們陷入一片恐慌和混亂。受到高溫炙烤的不只俄羅斯,進入六七月份後整個北半球都陷入了高溫恐慌。同時,本來氣候溫暖的南半球卻比往年冷得多。地球為何北熱南冷?由於氣候成因過於複雜,現在還沒有一個一致的意見。但是,分析人士無不擔憂地指出,這種極端天氣有可能在未來持續下去。今年夏天,北半球普遍高溫。
  •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20年接收推薦免試生招生簡章   歡迎全國各大院校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申請我所2020級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稱:推免碩士生)和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簡稱:直博生),上述兩類統稱推免生。
  • 海南省氣象局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 提升氣象...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梁鋒 記者陳明攝影報導  2012年1月3日,新年伊始,海南省氣象局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海口籤署《關於加強南海海洋氣象業務科研合作的協議》,旨在進一步提升南海海洋氣象業務科研能力
  • 【學術報告】「南海裝備熱帶海洋環境適應性挑戰及研究進展」學術...
    報告人:羅荘竹 教授報告題目:南海裝備熱帶海洋環境適應性挑戰及研究進展邀請人:胡海豹 教授報告時間:5月25日下午16:30-172009年於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物理化學專業獲博士學位;2011年6月於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任表面功能材料及工程研發中心主任;2017年8月加盟中山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發展「熱帶海洋動態防腐科學與技術」學科方向。
  • 日本微體古生物學放射蟲專家訪問南海海洋所
    應中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室陳木宏研究員邀請,日本東北大學的Noritoshi Suzuki博士和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Takuya Itaki博士於3月2日至5日訪問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並進行了學術交流。放射蟲是海洋微體古生物中的一個重要類群,在探索地球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召開職工代表大會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召開工會會員代表大會暨職工代表大會。所長張偲院士,黨委書記、副所長詹文歡等大會代表83人出席。工會主席譚燁輝主持會議。  大會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帷幕。譚燁輝代表南海海洋所第六屆工會、職代會作工作報告。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自此,他們以嶄新的面貌、偉岸的形象、奮進的姿態、創新的碩果,百舸爭流,乘風破浪,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康莊大道上勇敢向前。 開拓基業 不忘初心 鏡頭拉回到60年前,年輕的共和國即將迎來建國10周年的喜慶日子。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在中科院廣州分院籌備時期籌建,1959年1月7日正式在穗成立。初期暫設在南海水產研究所,1960年初遷至廣州新港路。
  • 海洋所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取得進展,對理解俯衝環境中玻安巖巖漿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方輝橄欖巖的主要礦物為橄欖石和斜方輝石,此前研究認為方輝橄欖巖的巖石成因主要是地幔熔融殘餘和層狀侵入體的堆晶。
  • 【中國科學報】南海海洋所發現孟加拉灣「暖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  中尺度渦是海洋中半徑為幾十至幾百公裡的旋轉流體。北半球順時針旋轉的渦旋被稱為反氣旋渦(逆時針旋轉為氣旋渦)。反氣旋渦內近表層海水輻聚下沉而具有較高的海表溫度,因此也常被稱為「暖渦」。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起來的我國第二個海洋研究所,也是開拓南海區域海洋學事業的第一個海洋研究所,在我國海洋科學研究中具有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地位。」龍麗娟說。海洋科考船是海洋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為開展南海北部沿岸和大陸架海洋調查,有關方面調撥的「珊瑚」號成為南海海洋所第一艘科考船。該船1961年7月19日服役,1967年4月1日起更名「挺進」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