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點,周婧和幾名同伴帶著簡單的棒壘球器材來到足球場邊,拉起橫幅,掛起海報。寒風呼嘯的運動場上,他們時不時爆發出的歡呼聲,吸引不少過路的學生駐足。
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大二的周婧是校棒壘球社團的社長,大一剛入校選擇課外社團時,因為對棒壘球項目的好奇,原先體育方面並無特長的她,選擇了棒壘球這個相對冷僻的運動項目。從一竅不通到代表學校參加市級大學生聯賽,周婧和她的同學們自己湊錢備齊裝備,請來教練手把手輔導。儘管球隊成績只能算是中流,但她對棒壘球的熱愛卻與日俱增。在她看來,課餘時間與社員們來到球場上訓練,不但豐富了生活,更讓他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周婧和她的棒壘球社團目前還處於摸索階段。不過,與他們相比,在本市不少高校,棒壘球已經成為校園體育的拳頭產品。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棒球成為學生體育必修課,該校棒球隊曾獲得上海市大學生棒球比賽七連冠,學生軍的風採甚至引來美國職業棒球聯盟(MLB)的關注。去年,MLB與上外籤訂協議,在培養人才上達成合作。
在同濟大學,板球是校方努力扶持的項目。在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板球協會會長陳以一看來,相比足球、籃球等項目,板球被稱為「紳士運動」,更講究團隊配合與技戰術運用。馮堅老師是將板球引進同濟的第一人。2005年馮堅成為中國第一批板球教練中的一員,培訓結業後馮堅回到同濟,開始向大學生介紹板球運動。一開始,馮堅他們幾個人在操場上練習擊球的時候,過路人都好奇地問:「這是棒球嗎?用的板子怎麼不一樣呢?」看得多了,學生們漸漸領略了板球的魅力——鍛鍊協調性,強調團隊配合……原先觀看的人逐漸加入到了訓練隊伍。就這樣,板球開始在同濟校園裡流行起來。
女孩王媛是同濟大學研究生一年級學生,剛入校她就加入了板球社。進行一段時間培訓後,被馮堅招進校隊。2009年,她被招進新成立的女子板球國家隊,備戰廣州亞運會。披上國家隊戰袍,這對於王媛而言,更多了幾分特殊意義。
事實上,小眾體育項目已日益成為高校學子課外興趣的首選。在不少高校,冰球、冰壺、地滾球等都有專門的體育社團。從興趣出發,在高校學子中拓展愛好者人群,高校的扶持讓小眾體育的發展迎來春天。通過遍地開花的體育社團尋找體育人才,這些項目有了源源不斷的生機,也有了更廣大的後備人才庫。
從「體教兩臺戲、各唱各的調」向「同譜一首曲、同唱一臺戲」轉變。如今,越來越多的滬上高校正通過學校課程設置、社團群體活動,吸引廣大師生走向操場、走到陽光下,養成堅持體鍛的習慣,營造濃鬱的校園體育鍛鍊氛圍。正如上海市體育局局長李毓毅曾說過的,體教結合最重要的不是出多少運動員,而是提高整個學校青少年的體質,讓學生做到「有文化,少傷病,多成才」。小眾體育在滬上高校的蓬勃發展,恰恰是教育與體育相結合的一種折射。 本報記者 厲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