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柏林電影節行程過半,《都靈之馬》是第一部,或許也將是唯一一部僅出現了片頭字幕就獲得熱烈掌聲的電影。塔爾的作品如此「難以下咽」,但是沒有人可以因此否定它偉大的藝術價值。對於大師,我們可以選擇追隨,可以拒絕,不必全懂,否則也會生出曲高和寡的孤獨。
網易娛樂2月17日報導 本屆柏林電影節行程過半,《都靈之馬》是第一部,或許也將是唯一一部僅出現了片頭字幕就獲得熱烈掌聲的電影。在座的媒體記者和電影人幾乎都是帶著對貝拉·塔爾膜拜式的崇敬和強大的耐心,接受了大師為時兩個半鐘頭的折磨,或是恩賜。
早已成為經典的長鏡頭風格、黑白畫面的顆粒感、完美的鏡頭內調度、不停反覆的配樂……塔爾一點都不介意對自己的重複,自信到近乎於霸道的個人風格充滿整部影片。作為匈牙利最傑出的導演之一,塔爾完全就是一個電影界的異類。從來不關心觀眾的觀影感受,毫無顧忌的表達黑暗、死亡、末日,極端的電影風格(尤其是標誌性的長鏡頭)完全就是在考驗人心理的承受力,接受不了請走,簡直目中無人。
但你就是不得不看。大多數人明知看塔爾的作品是心靈煉獄也堅持到散場,似乎能堅持坐到最後都是一種成就,哪怕中間很多次昏昏欲睡呢。更多的人最後還虛張聲勢的來一句「我很喜歡」,其實塔爾的作品哪裡就那麼容易懂。
除了對其充滿力量的鏡頭和堪稱完美的調度尚能做一番評述,我們大多數時候對大師想要表達的東西都是一知半解。《都靈之馬》已經算入門級。用這件西方哲學史上的著名事件作為片名,對尼採稍有了解的人就會知道本片要講的是「死亡」。儘管尼採在「都靈之馬」事件後還瘋癲的活了11年,但是此事件開啟了一個不可逆轉的、對死亡和末日的預示。尼採沒有在片中直接出現,塔爾講了一個老男人和女兒以及一匹年老力衰的黑馬(或許是都靈事件中的那匹,又或者是尼採本人的化身),在一個一貧如洗的農舍內六天當中的故事。不,不是故事,是六天的場景。鏡頭一遍又一遍,充滿耐心的重複父女倆一天中醒來穿衣、打水洗漱、備車、牽馬、換衣服、煮飯(兩個土豆)、吃飯(一人一個土豆)、坐在窗前觀望、上床睡覺的過程,加上由短樂句組成,不斷重複的配樂,簡直要把人逼瘋。觀眾會壓抑到當偶然路過討要水吃的男人出現,就像見到了救世主,哪怕他喋喋不休鼓譟的高談闊論都覺得猶如天籟。但是在枯燥的周而復始中,這樣的插曲也僅僅是偶然而以,生活依舊一步步走向絕望,當井裡莫名沒有了水,油燈燃盡,死亡成了宿命的解脫。塔爾終於用六天毀了這個世界。
塔爾的作品就是如此「難以下咽」,但是沒有人可以因此否定它偉大的藝術價值。對於大師,我們可以選擇追隨,可以拒絕,不必全懂,否則也會生出曲高和寡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