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脊梁——讓我們記住這些偉大科學家

2020-09-03 跟果爸學科學

新中國成立至今,中華民族迅速崛起,在這條充滿荊棘的崛起之路上也是困難重重,幸運的是我們有這一批批民族的脊梁,偉大的中國科學家。親愛的讀者們,以下的科學家你們都了解嗎?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他是吳越王錢鏐的第三十三代世孫。錢學森出生於上海,祖籍在浙江省杭州市臨安,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他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他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更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獲得者,有「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美稱。因為錢學森回國效力(是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使得中國的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航天、飛彈之父——錢學森

鄧稼先,1924.6.25—1986.7.29,漢族,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一個書香門第。1958年,國家下達了研製原子彈的命令。這是一項絕對保密的工作。年輕的鄧稼先被選為主要研製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職責重大,說:「為了完成這項任務,死了也值得。」

之後,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們仍然不知道鄧稼先就是兩彈的元勳。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回國探親,點名要見他。兩個人會面後,楊振寧問他在哪裡工作,又問起爆炸原子彈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單位工作,絲毫沒講自己正是造原子彈的。

長期艱苦工作損害了鄧稼先的身體。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一向到報上發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國人民才知道鄧稼先這個名字。他不圖個人的名和利,捨棄了個人的幸福,幾十年默默無聞地為國家大業奮鬥,卻從不後悔。臨終前,他欣慰地說:我能夠瞑目了

兩彈元勳——鄧稼先

袁隆平,漢族,1930年9月7日出生於北京,他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水稻之父——袁隆平

錢三強,1913.10.16—1992.6.28,漢族,是新文化運動時期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之子,1929年,錢三強考入北京大學理科預科,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7年夏,錢三強來到了盛名的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裡實驗室,此時,居裡夫人已經去世,實驗室的工作由她的女兒伊萊娜·居裡負責。在隨後的幾年裡,錢三強與同班同學何澤慧(後來成為妻子)及兩個發過研究生一起發現了原子核在中子的打擊下不僅可以一分為二,還可以一分為三甚至是一分為四,這項研究成果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同時,面對令人羨慕的職位和待遇,並沒有動搖錢三強報效祖國的念頭,1948年4月,錢三強來到導師家裡告別。新中國成立後,錢三強積極參加中國科學院的組建和調整,曾先後主持中科院計劃局和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工作,後來被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

原子彈之父——錢三強

于敏,漢族,1926年8月16日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他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于敏是核物理學家,是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獲得者。我國氫彈研製過程中,在氫彈構型設計上遇到很大困難,氫彈的熱核反應,需要用原子彈來引爆,相當於用一顆原子彈包圍著熱核材料,原子彈爆炸產生極高壓力和溫度,再點燃氫彈引發爆炸。理論說起來很簡單,實際操作有重重困難;比如外圍原子彈的爆炸,必須非常均勻地向內擠壓,稍有偏差都無法使熱核反應被點燃;而且直接用原子彈引爆還不行,必須加強原子彈爆炸產生的條件。氫彈研製的關鍵瓶頸,就是氫彈構型的設計,如何才能使熱核材料的利用更充分,然後發揮出巨大威力,我國氫彈研製就在這裡卡住了。「于敏構型」的提出大大加快了我國氫彈研製的步伐。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在1994年獲得基金傑出科學家獎,在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在 2015年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氫彈之父——于敏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藥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她為世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抗瘧藥。在其研究過程中,屠呦呦受古籍啟發,公元400年的東晉就已開始利用青蒿應對瘧疾。在此基礎上,屠呦呦發現並提煉出了青蒿素,並自願以身試藥現如今全世界約一半人口處於罹患瘧疾的風險之中,屠呦呦的研究成果給全世界帶來了福音

青蒿素髮明者——屠呦呦

黃旭華,1924年2月24日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田墘鎮,中國核潛艇之父 。1959年國慶節,赫魯雪夫訪華,毛主席客氣地向他提出希望幫助中國研製核潛艇,赫魯雪夫傲慢的回絕了毛澤東,事後毛澤東憤憤地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中國便開始了核潛艇的研製工作,黃旭華被委以重任,參與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製工作,由於任務的性質、保密性且任務難度極大,黃旭華默默離別家鄉,家裡人都不知道黃旭華去了哪裡,甚至是否還活著都是未知,直到一天黃旭華的母親在一本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中知道了黃旭華的消息,而這一別就是30年啊。2014年1月,黃旭華當選中國中央電視臺201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相關焦點

  • 中國瑰寶級的五位著名科學家,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我國有著數錢年的輝煌歷史,在這些歷史中我國當然也遇到過前進的障礙,但那時一定會有無數的中華兒女站出來撐起這個國家,讓中國不斷的向前。在近代,我國遭遇了數千年來最大的浩劫,大量的列強仗著當時中國的落後在這片土地上作威作福,無數的中國人民在列強的欺壓下苦不堪言。但那時依舊有著大量的先烈站出來反抗,最終趕跑了列強,建立了新中國。
  • 偉大團結精神:中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密碼
    其中,偉大團結精神,深刻揭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高向心力、高凝聚力的深層內核與精髓。  偉大團結精神是在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  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前進,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不可能發展進步。在新時代實踐中進一步弘揚和踐行偉大團結精神,不斷促進13億多中國人民持續發揚偉大團結精神,我們一定能夠形成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共產黨人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
  • 他代表著民族脊梁」
    他代表著民族脊梁」——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事跡引發網友熱烈反響    「國之大匠」「中國的脊梁」「學術界的典範」這些詞,多次出現在一篇文章的網友評論裡。一個個10萬+的閱讀量、千萬次的點讚,還有許多人轉發時那句「潸然淚下」「已看哭!」……這一切,都是因為一位離世的科學家。    中央主要媒體17日播發了已故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的感人事跡,從文字到視頻均引起網友強烈反響。
  • 一、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歷經上下求索、千辛萬苦,中華民族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始了建設自己國家的偉大進程。 中華民族的今天,可以說是「人間正道是滄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終於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 ...獲取奮鬥力量 ——讀《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與黨員幹部談...
    正因此,黨才能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變。堅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我們黨挺直的精神脊梁,就是共產黨人的永恆初心和力量源泉。堅定遠大理想和崇高信仰,我們黨在前進的道路上就沒有跨不過去的坎,沒有攻克不了的困難和險阻。
  • 民族脊梁「國之重器」
    今天來聊聊我們國家哪些大學盛產為國貢獻的科學家,他們負責的項目都可以稱之為國之重器,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離不開他們的奉獻和努力,以前總是有人說清華北大是美國人的,我還不信,今天終於信了。1.龍芯首席科學家:胡偉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國之脊梁,航天之父
    從此便拉開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的人生序幕。看看這些履歷,這是年輕的錢老的成就,放在現在我國的兩院院士都比不上。所以中國航天之父是為錢老鑄就的。,錢老及這些老一輩的科學家是多麼的艱難前行,往往是付諸生命的在為國家而奮鬥。
  • 深入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邏輯
    原標題:深入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邏輯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系統回答了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怎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的新結合。
  • 崇高信仰,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
    與此同時,確立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鬥目標,以凝聚中華民族的力量,豐富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信仰體系的內涵。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就能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 代號「596」的爭氣彈 讓中國虎軀一震,真正挺起了脊梁
    很快,數以萬計來自全國的科學家、研製人員及施工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這片沉睡千年的荒漠。他們每個人都被分到一個秘密代號,一些知名的科學家選擇改名,開始艱苦、複雜的建場工作。  到了1959年,科學家已經把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計算的輪廓初步勾畫出來。可就在這項事業剛剛起步時,同年6月,當初全力援助中國的外國科學家紛紛撤走,設備與技術陷入「斷流」絕境,猛然間被人卡住了脖子。
  • 96歲院士捐百萬獎金:這些人才是明星,有了他們民族才有了脊梁
    我們的明星是這些白髮蒼蒼還堅守在研究一線科學家。是朝氣蓬勃專研科技學者。是醫生,是軍人,是不顧功名的先驅。他們才是民族的脊梁。一邊對抗病魔,一邊在給我們打氣。在我們心底築起城牆。英雄很多,我們知道只是偉大代表英雄那麼多,能被我們知曉都是這些偉大的代表。鍾南山院士在「共和國勳章」的授予儀式上講話有一句:「這是黨和國家對醫務人員對重視。」
  • 歷史上影響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三次偉大戰爭!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不但創造了燦爛的人類文明,並長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在中華民族的幾千年發展之中,也曾多次遭到內部和外部的危機,無論是華夏大地上的國與國之間的吞併之戰,或者是對抗他國敵對勢力的侵略之戰,亦或者是開疆擴土的遠徵之戰,戰爭都在用它獨特的方式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
  • 被稱為「影響世界千年的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偉大,你根本不了解
    中國能有今天的發展是離不開那些科學家的努力,因為有著這些頂尖的科學家,中國才能用幾十年的時間追上英美等傳統強國。可如果在街上隨便找一個人,問問他們了解哪些中國科學家,很少會有人說出楊振寧的名字。但其實,楊振寧是一位被評為「影響世界千年的物理學家」的頂級科學家。
  • 曼哈頓計劃中的愛因斯坦和中國兩彈一星工程的于敏,哪個更偉大?
    這個話題中的兩位都是科學家,但兩者所專業的範圍卻完全不一樣,愛因斯坦是理論物理上最偉大的科學家,而另一位于敏則是核核物理學家,似乎有一些重合,但實際應用上差別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從理論構建,到計算以及原子彈的架構設計,工程實施愛因斯坦並未參與,但愛因斯坦做了最為關鍵的步驟,穿針引線,引導一大批科學家為曼哈頓計劃效力,在奧本海默正確領導下,最終獲得成功!當然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但非常有必要再說一次,廣島和長崎分別受到了原子彈的特別待遇,當然廣島的是鈾彈,而長崎的是鈽彈,為什麼兩個都不一樣?您認為呢?
  • 鍾清:凝聚民族團結合力,奮力實現中華民族 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要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幾千年來,各民族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局面。
  • 重塑科學家精神:挺起創新型國家的脊梁
    而創新動力核心的科技進步,主要依靠科學家群體的努力,依靠科學家精神的弘揚。我們需要更多的韓春雨式的科學家,時代呼喚科學家精神!  隨著創新型國家建設走向深入,科學家群體的創新能力、科學家精神的弘揚越來越引起國家高度重視。
  • 他們是平凡的人,也是偉大的人,他們是超級巨星,是真正國家脊梁
    他們是教師,他們是科學家,他們是工程師,他們是平凡的人,也是偉大的人,他們是推動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的超級巨星,他們是國之棟梁,更是真正撐起國家的脊梁!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
  • 是什麼給了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動力?
    當年,你們發憤圖強、埋頭苦幹,創造了令全國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勳已經牢牢銘刻在新中國史冊上。不管條件如何變化,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志氣不能丟。新時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為榜樣,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
  • 從《天問》說起,看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和航天精神
    回顧歷史,中華民族從蒙昧走向文明的實踐活動,正是我們對宇宙星空的探索和嚮往的歷程。《尚書》是中華文化最古老的遺存之一,翻開這部著作,首先映入眼帘的《堯典》便是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對星空的認知與探索。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堯執政後,命羲氏和和氏"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即弄明白日月星辰的運轉情況,制定曆法,告訴天下百姓按照宇宙的科學規律去生活和生產。
  • 崔文龍: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我們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以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壓倒的決心和勇氣,敢於鬥爭,善於創造,鍥而不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抗戰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在新時代弘揚抗戰精神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