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治療複雜疾病,或弊大於利 | 前沿

2021-01-12 手機鳳凰網

撰文 | 應可鈞

責編 | 夏志堅

2018 年,世界上第一對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了。賀建奎團隊在人類胚胎中對 CCR5 基因進行編輯,並聲稱如果該編輯成功的話,將使胎兒獲得對 HIV 的免疫。此消息公布後立刻引發了學術界對其倫理問題和安全性的抨擊和質疑。

然而這些批評聲卻並沒有讓基因編輯嬰兒的 「鬧劇」 停止,僅僅半年之後,俄羅斯生物學家丹尼斯·列布裡科夫 (Dennis Rebulkov) 就 聲稱計劃用更安全的方式,對被準備植入 HIV 陽性母親體內的胚胎進行基因編輯,而他的目標位點的選擇和賀建奎一樣:CCR5 基因 [1] 。

賀建奎和丹尼斯·列布裡科夫,圖片來源:www.nature.com

CCR5 是白細胞表面的一個受體蛋白,同時也是 HIV 感染所需要藉助的蛋白。早在 1996 年的一項遺傳學研究就指出,CCR5 基因的一種突變形式 CCR5-Δ32 似乎能夠使人獲得對愛滋病毒的免疫 [2] ;之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一步確定了 CCR5-Δ32 能夠抵抗愛滋病毒的入侵 [3] 。乍一看,這些證據似乎為這些瘋狂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提供了支持,那麼是不是通過對疾病相關的基因位點進行編輯就可以用於治療或預防疾病了呢?

事實上,基因和疾病的關係並非如此簡單。7月30日,國際學術期刊 Frontiers in Genetics 發表了中山大學教授沈俠團隊的研究工作 [4] ,結果表明基因多效性 (即一個基因位點與多個性狀相關) 在疾病突變位點上廣泛存在,這暗示在使用基因編輯治療疾病的同時,可能會產生複雜的副作用,使患者面臨罹患其他常見疾病的風險。

有報導稱,CCR5 基因的突變可能增加多種疾病風險,包括西尼羅病毒感染、乳糜瀉、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多發性硬化症和牙周炎。此外,6月30日發表在 Nature Medicine 上的一篇研究顯示,帶有兩個CCR5-Δ32 突變將提高21%的死亡率 [5] 。

為了進一步評估基因多效性為基因編輯帶來的風險,研究者們使用了包含36萬人的基因組數據,對 CCR5-Δ32 突變與其他131 種疾病的關聯性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CCR5-Δ32 突變確實能夠顯著降低愛滋病、類風溼關節炎以及斯蒂爾病這三種免疫相關疾病的風險。然而與此同時,該突變也顯著提升了冠心病、脊椎狹窄症和支氣管炎等複雜疾病的風險。此外,在不考慮統計學顯著性的情況下,在被納入研究的 131 種疾病中,CCR5-Δ32 突變提高了其中 93 種疾病的風險。

CCR5-Δ32突變降低愛滋病風險的同時,也提高了多種其他疾病的風險(藍色-風險降低,黃色-風險提高),圖片來源:www.frontiersin.org

針對這一現象,為考慮統計學顯著性,研究者們運用混合分布模型進一步評估了該突變對這些疾病風險影響,結果發現,CCR5-Δ32 提高了 23.1%的疾病的風險,而對76.9%的疾病沒有影響。相比之下,其對患者的保護作用近乎為零。

CCR5-Δ32 突變的危害遠大於其保護作用,圖片來源: www.frontiersin.org

此外,為了評估基因多效性對複雜疾病位點的影響,研究者們分析了六種複雜疾病 (乳腺癌、肺癌、冠心病、二型糖尿病、雙相情感障礙和重度抑鬱症) 的易感位點。對於UK Biobank全基因組關聯性研究中檢測的一千多種性狀,在一定的顯著性水平下,每一個變異位點平均大約與 5 種性狀相關。然而,與這六種複雜疾病的易感位點相關的性狀個數卻都超過了 5 種。這暗示了基因多效性是普遍存在的,並且很可能在與疾病相關的位點上富集,輕易編輯這些位點可能會得不償失。

疾病相關基因位點與更多性狀相關,圖片來源:www.frontiersin.org

「我們應該感謝作者提出了如此重要的主題——基因編輯的潛在副作用。」 芬蘭分子醫學研究所的賈克科·萊諾寧 (Jaakko Leinonen) 說, 「該研究結果指出,在進行基因編輯前,我們應該謹慎考慮遺傳多效性帶來的副作用。特別是,作者提供的數據表明編輯 CCR5 基因 (產生類似 CCR5Δ32 的突變) 很可能導致我們不希望看到的表型後果。」

「這項研究試圖揭示 CRISPR 編輯 CCR5 基因的潛在、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美國轉化基因組學研究所的 Sen Peng 如此評價該研究,「而對於基因編輯副作用的討論毋庸置疑是重要的。」

基因編輯療法無疑將在未來成為強大的臨床治療手段,造福人類。但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或許現在我們應該先放慢腳步,仔細審視其副作用,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治療複雜疾病 或弊大於利
    早在 1996 年的一項遺傳學研究就指出,CCR5 基因的一種突變形式 CCR5-Δ32 似乎能夠使人獲得對愛滋病毒的免疫 [2];之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一步確定了 CCR5-Δ32 能夠抵抗愛滋病毒的入侵 [3]。乍一看,這些證據似乎為這些瘋狂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提供了支持,那麼是不是通過對疾病相關的基因位點進行編輯就可以用於治療或預防疾病了呢?
  • 基因編輯嬰兒弊大於利?研究人員發現有可能導致壽命縮短!
    基因編輯嬰兒弊大於利?研究人員發現有可能導致壽命縮短! 去年,一名中國科學家宣布,他利用CRISPR技術編輯了一對雙胞胎嬰兒的基因組
  • 網絡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成都小學生這樣回答
    「網絡帶給我們的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19日上午,一場輕鬆活躍的網絡安全主題活動在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開講,來自學校六年級四班的40名學生在班主任老師苟利的帶領下,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同學們則在辯論中各自闡述著各自對於網絡安全的理解。
  • 美國專家稱老年人做前列腺癌普查弊大於利
    > | 來源:中新網-濟南日報   美國一個聯邦專家小組呼籲,停止為年齡超過75歲的老人實施檢測是否患前列腺癌的預防性醫學普查,認為這種檢測對於75歲以上者弊大於利
  • 廈大專家點評「基因編輯」事件:突破的是倫理學底線
    研究沒有必要且弊大於利  在馬永慧看來,此次「基因編輯嬰兒」的實驗並不具有足夠的必要性。  因為愛滋病並不是遺傳性疾病,其母嬰阻斷成功率達99%,所以,大家對研究者的動機提出質疑:為什麼選擇一個非遺傳性疾病,且完全可以通過其他辦法99%阻斷的疾病去做這種基因編輯,這一科學研究的必要性在哪裡?
  • 卡卡西移植帶土的寫輪眼後,對卡卡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個人認為肯定是利大於弊,我們都知道卡卡西有幾個外號,旗木五五開,複製忍者。他這個旗木五五開的外號應該也是因為他是複製忍者,所以才會有這個外號的產生。因為你和別人使用同樣的招數五五開,這個很正常。然後就是卡卡西唯一一個發明出來的忍術千鳥。千鳥雖然很厲害,但是他會有一個致命性的缺陷。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別讓「超級人類」擔憂成真
    在強大商業資本運作的壓力和利益驅使下,科學家更應保持初心,而非一味尋求這種只能吸引眼球而弊大於利的科研成果。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消息一出,引發輿論軒然大波。
  • 阿司匹林預防癌症和心臟疾病:是否利大於弊?
    來自卡迪夫大學醫學院的教授Peter Elwood說:「儘管很多人每日使用阿司匹林來減少健康問題,例如癌症和心臟疾病的風險,但是因為胃出血的副作用,該藥物的廣泛使用是極其有限的。 由於我們的研究顯示定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死於胃出血的風險並沒有明顯增加, 我們希望對於老年人,對該藥會有更好信心、更廣泛地使用,以減少社區內的死亡率和心臟病及癌症導致的殘疾。」
  • 【臍血前沿】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造血幹細胞治療鐮狀細胞病和β-地...
    臍帶血是胎兒娩出、臍帶結紮並離斷後殘留在胎盤和臍帶中的血液,裡面含有豐富的幹細胞,可用來治療的疾病種類超過80種,並且在再生醫學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本研究旨在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造血幹細胞進行編輯,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 警示:糖尿病藥物的利與弊
    2009年,世界糖尿病學會兩大巨頭美國糖尿病學會、歐洲糖尿病研究會對糖尿病藥物副作用及臨床意義聯合發表申明與共識,指出:「要考慮到多種藥物治療和強化胰島素治療固有的可能風險,特別是在病程長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他們經常有多種合併症。
  • 人工智慧的利與弊
    人工智慧現在成為了相當火熱的技術,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人工智慧的利與弊。 人工智慧的利與弊  一、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對我們的益處  1、商業價值很高  一般認為我們醫生或許難以保持最新治療方案和方法,也無法了解所有醫學例案。人工智慧可以在短時間內分析大量數據,精確判斷病症,並找到最佳的治療方案,為人們提供最好的治療;  二、人工智慧帶給我們的弊端  1、大規模的失業  人工智慧的發展,導致很多人失業。
  • 新研究稱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對植物弊大於利
    遺憾的是,KIT 植物生態生理實驗室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對植物其實弊大於利。 (來自:Plant Ecophysiology Lab, KIT) 這項模擬高溫和乾旱環境下的樹木生長實驗表明,大氣中 CO2 濃度升高帶來的負面影響,遠大於其對植物帶來的益處
  • 而且利大於弊!
    但颱風同時又會帶來豐富的水資源,總體來看,颱風還是利大於弊的。但也能起到消除乾旱的有益作用。颱風對人類起碼有這幾大好處:首先是豐沛的降水。颱風給中國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東南亞和美國東南部帶來大量的雨水,約佔這些地區總降水量的1/4以上,對改善這些地區的淡水供應和生態環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二,颱風最高時速可達200公裡以上,所到之處,摧枯拉朽。
  • 研究表明:用白噪音幫助嬰兒入睡弊大於利
    一項研究表明,用白噪音來幫助嬰兒入睡可能弊大於利。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0月18日報導,儘管這種方式頗受新手父母歡迎,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總結了有關白噪音的現有科學研究後得出結論說,噪音發生器的依據「站不住腳」。該大學精神病學教授馬蒂亞斯·巴斯納說,如果因為使用噪音發生器導致睡眠斷斷續續,那麼這種方式還會給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 基因編輯技術是人類的災難/福音
    1月14日超級聯賽初賽A組第二場比賽辯題:基因編輯技術是人類的災難/福音正方:克萊登大學神學院辯論隊上場隊員:一辯:陸麒麟;二辯:王澤宇; 三辯:葉子反方:獨角獸活潑兒童派上場隊員:一辯:孫藝函;二辯:端木利琬; 三辯:曾慶熹獲勝方:反方(正方得票1:反方得票2)最佳辯手:反方三辯
  • 心臟支架究竟是利大還是弊大?需要注意些什麼?
    心臟支架是治療冠心病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植入後可以迅速開通狹窄或閉塞的血管,恢復血供,減少心肌細胞缺血、缺氧和壞死的發生,特別是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支架介入治療作為有創性操作,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整體來看,對於具備適應症的人群,是利大於弊。
  • 特別討論:如果有機會,你願意進行基因編輯嗎?
    近年來發展的CRISPR 技術被廣泛認為能夠治癒許多讓人束手無策的疾病。基於CRISPR的編輯主要有兩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對患有某種疾病的個體體細胞進行編輯。今年6月,NPR 報導稱,患有鐮刀型紅血球疾病的 Victoria Gray 在接受基因編輯治療後的第一年,鐮狀貧血症的發作次數明顯減少。
  •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治療癌症、HIV等疾病研究進展
    近年來以CRISPR/Cas9為基礎的基因編輯技術在一系列基因治療的應用領域都展現出極大的應用前景,比如愛滋病、血液病、腫瘤等多種人類頑疾;那麼近期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在治療癌症和HIV上有哪些突破性進展呢?小編對此進行了盤點,與各位一起學習!原文:Treating Cancer with CRISPR?
  • 【學術前沿】專輯報導:基因編輯和幹細胞
    幹細胞能夠分化成專門的細胞類型,因此已成為研究和治療疾病的功能平臺。基因編輯技術的進步,例如鋅指核酸酶(ZFN),轉錄激活子樣效應核酸酶(TALEN),特別是CRISPR / Cas9系統,對基礎科學,醫學應用產生了巨大影響。
  • 什麼是基因編輯技術?基因治療能否掀起未來醫療新革命!
    基因治療基因治療即是將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療作用的基因通過一定方式導入人體靶細胞以糾正基因的缺陷或者發揮治療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生物醫學高技術。眾所周知,許多人類疾病都來源於基因缺陷,如先天性遺傳性疾病、某些惡性腫瘤等,此類基因疾病往往是天生的、罕有的,甚至沒有相關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