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知識丨熒熒如火,謂之「熒惑」——歡迎來到火星

2020-08-20 LCspace


昨天早上,作為本次火星探測窗口期三次任務之一的阿聯探測器「希望號」已順利升空,我國的「天問一號」以及美國的「毅力號」也即將啟程。藉此機會,我們來簡單認識一下這位鄰居星球以及聊一下為什麼我們要探索火星。

火星的真實色彩影像,2007年2月由羅塞塔號拍攝(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名稱由來

古中國: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今日則取名「火星」。

古希臘:因火紅之色而取名「Ares」(音:阿瑞斯),源自希臘神話的戰神,天神宙斯的兒子阿瑞斯(希臘語:Ἀρης)。

古羅馬:因火紅之色而取名「Mars」(音:馬爾斯),源自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拉丁語:Mars),是激情、戰鬥和欲望的象徵。

物理特徵

火星半徑(3389.5 km)約為地球的一半,質量(6.4185×10^23 kg)約為地球的九分之一,表面重力(3.693 m/s²)約為地球的38%,體積(1.6318×10^11 km³)約為地球的15%。表面積(1.441×10^8 km²)略小於地球陸地面積,密度(3.94 g/cm³)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還要小很多。火星有類似地球主要板塊劃分的構造特點。

火星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地質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與地球相比,地質活動不活躍。

古瑟夫撞擊坑充滿沙石的地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火星地表地貌大部分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充滿撞擊坑,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冰組成的極冠,而上覆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

大氣

火星大氣層相對較薄,平均地表氣壓只有6百帕,約為地球表面氣壓的0.6%,相當於地球表面算起35公裡高的氣壓,如此低的氣壓使聲音傳播的距離只有在地球上的1.5%。火星大氣成分為95%的二氧化碳,3%的氮氣,1.6%氬氣,很少的氧氣、水汽等,亦充滿著很多懸浮塵埃,吸收藍光使天空成黃褐色。

由太空所見的火星稀薄且充滿塵埃的紅色大氣層(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由於火星比地球離太陽遠,日射量較少,表面溫度應較低,計算值約210K,但實際觀測地表平均約240K,則是因為大量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溫室效應。由於大氣層很薄,無法保留很多熱,使地表日夜溫差很大,某些地區地表溫度白天可達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2℃。

運動規律

火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為1.52AU(AU為日地平均距離,被認為是一天文單位),公轉周期為1.88地球年,687地球日,或668.6火星日。火星日平均為24小時39分35.244秒,或1.027地球日。

火星與地球的軌道與季節長度比較(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火星目前自轉軸傾角為25.19度,和地球的相近。目前火星與地球最短距離正慢慢減小。當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最小時,稱為火星衝日。火星相鄰兩次衝日的時間間隔約為779天,最近一次出現在2018年7月27日,下一次火星衝日將出現在2020年10月13日。

衛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Phobos)與火衛二(Deimos),最長直徑各為27公裡和16公裡,形狀不規則並充滿撞擊坑,以近圓形的軌道於接近火星赤道面處公轉。火衛一的公轉周期比火星自轉更快,所以在火星上來看是西升東落的,且只花了約4個小時;而火衛二的公轉周期只比火星自轉慢一些,東升西落要花約2.4個火星日。

火衛一(左)和火衛二(右)大小比較(合成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兩顆衛星是在1877年被阿薩夫·霍爾發現的,以希臘神話中的福波斯和得摩斯命名,兩者皆為戰神阿瑞斯的兒子。

為什麼要探索火星

自人類有能力向其他行星發射太空飛行器以來,火星便是各國進行深空探測的首選地。1960年,前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第一枚探測器,時至今日,人類共向火星發射過四十餘枚探測器。為什麼人類這麼熱衷於探索火星呢?主要由以下幾點原因。

歷史上的火星探測器(圖片來源:谷歌)

①距離近。地球是太陽系第三大行星,內側為金星,外側為火星。若人類有能力「走出家門」,一定要先去鄰居家看看。再者人類火箭目前運載能力有限,火星相比其他行星更容易到達。

②條件相對「優越」。內側鄰居金星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其中超過96%都是二氧化碳,表面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92倍。由於溫室效應極其嚴重,故其表面的平均溫度高達462°C。金星被一層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雲覆蓋著,阻擋了來自太空中可能抵達表面的可見光。由此看來,無論從金星軌道上,還是著陸到金星表面,都不利於探測器的工作,而火星的氣候相對溫和,研究價值更大。

畫家筆下有生命的火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③與地球相似度高。關於「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說法由來已久。為了解開這個謎題,我們必須到火星上實地考察。火星有大氣,有極少量的水,自轉周期與地球相近,可以說火星是地球的同胞兄弟。這樣的條件,非常值得我們探索。

④尋找人類第二家園。人類必定要走出家園,成為星際物種。探索火星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為人類創造新的家園。作為離地球最近、最適宜的星球,火星就是人類向太空深處進發的「第一站」,現在的火星探測任務,就是探路者、急先鋒。

相關焦點

  • 火星為什麼會「熒熒如火」?
    對於中國古人而言,火星是個熒熒如火、捉摸不定的天體。它微微發紅,在天空中運行時快時慢、每隔兩年多還會發生逆行現象,亮度也是變化莫測,仿佛夜空背景下遠處的螢火蟲一般。因而,古人們用「螢火」,「熒火」,甚至「熒惑」等一系列名詞描述這顆神秘行星。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人們得到這個結論並不奇怪。
  • 「熒惑」,火德昭彰,巡行天下
    2020年7月23日下午,肩負著為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天問計劃」發射第一組探測設備的中國重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七個月後,「天問一號」探測器就將抵達火星,擇機著陸、巡視,為中國航天事業再續新的光輝。
  • 火星有「小地球」之稱 古代被稱為「熒惑」
    核心提示:火星有「小地球」之稱,是地球軌道外的第一顆行星,顏色呈紅色,由於亮度變化大,在我國古代被稱為「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熒惑」》據新華社天津11月23日電11月26日晚,天宇將上演「火星合月」天象。
  • 天問一號」赴蒼穹:解開「熒熒之火,離離亂惑」之謎
    昨天(公元2020年7月23日),中國「天問一號」一飛沖天,將在浩渺太空遨遊七個月後,抵達火星,揭開古人所稱「熒惑」(即火星)的神秘面紗。 這是中國的首個火星探測器,是繼「嫦娥奔月」後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重大突破,標誌著中國正式加入了火星探測「俱樂部」。 探索浩瀚宇宙,目標星辰大海。
  • 《紅色星球》:讓你對「熒惑」不再疑惑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進入了預定軌道,標誌著我國的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古代把火星叫作「熒惑」,是兇兆,因為它「熒熒火光,離離亂惑。」《呂氏春秋·制樂》:「熒惑在心。」 也叫「熒惑守心」,是我國古代最兇的天象。因為,心宿二象徵著帝王,火星侵入心宿的天象,象徵著帝王有災。
  • 從古代「熒惑守心」到當代火星探測,中國人對火星的思考持續千年
    文/魚尾就在今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每次航天發射都要最大化航空器的作用。過去發射「嫦娥二號」時,在其完成基本任務,還多做了兩三項對月探測和實驗工作。此次中國首次行星探測任務也一樣,「天問一號」將先後進行掠近火星、繞火星飛行、釋放火星車等多項任務。這將是世界上首個第一次同時完成抵近火星、環繞火星、落地並釋放火星車三項探測任務的火星探測器。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名字取材於中國戰國時的楚國詩人屈原名篇《天問》。
  • 從地球到火星有多遠?飛往火星又需要多長時間?
    許多太空愛好者都夢想有一天可以通過載人航天到達那顆「紅色星球」,火星。地球有時會被稱為「從太陽看來的第三塊巖石」,火星則會因此成為第四塊。即使火星只是與地球相鄰的下一顆行星,它們之間的距離依舊十分遙遠。就像地球一樣,火星也圍繞太陽運轉,但行動路徑卻與地球不同。火星每過26個月就會到達與地球距離儘可能近的一點。
  • 讓我們向火星出發
    作者:吳江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編者按:在2020年7月底至8月初,包括中國「天問一號」在內的多個探測器將啟程飛往火星。為什麼要去火星?火星和地球有什麼區別?火星真的存在生命嗎?
  • 古人如何看待火星的存在,視為「災星」嗎
    2020年7月「天問一號」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邁出了萬裡徵程的第一步。火星在古羅馬被視為農耕之神,在古埃及被當作戰爭預兆,在中國,它意味著什麼?古代佔星士觀測火星時,發現它亮度不一,軌跡不定,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感,因此,在古書上火星又叫「熒惑星」,在天象上具有非同一般的特殊價值。
  • 天問一號飛向火星,為什麼大家對火星情有獨鍾
    今天將會是中國航天史上特別的一天。了解天文的朋友應該知道,火星在中國還有另一個名字——「熒惑」。「熒」是說它的顏色,像燭火一樣紅熒熒的;「惑」是說它的運行,火星在星空背景上沿著黃道穿行,從一個星座來到另一個星座,人們覺得它時而順行,時而逆行,行蹤詭異。火星有個天文現象——熒惑守心,千百年來被古人所重視,因為大家都知道,古人常常會以天文現象來佔卜。
  • 天文知識——火星(Mars)
    中國古代稱其為「熒惑,熒熒像火,亮度常變,有時順行,有時逆行,情況複雜,令人迷惑,故稱熒惑」。火星離太陽的最近距離為2.065億千米,最遠時為2.491億千米,它在天空的高度隨著離地球的距離的變化而變化,最暗時視星等約為+1.5等,最亮時達-2.9等。火星的公轉軌道偏心率為0.09,為橢圓形,軌道半徑為1.52個天文單位。
  • 火星 基礎入門知識 By 國家地理,附視頻詳盡解釋
    給娃看:地球 基礎入門知識 By 國家地理,附視頻詳盡解釋給娃看:星星 基礎入門知識 Stars By 國家地理,附視頻詳盡解釋太陽 基礎入門知識 Sun by National Geographic火星 基礎入門知識 by National GeographicMars, the fourth planet from the sun, has been a source of intrigue throughout human history.
  • 沒有「天問一號」的古人怎麼看火星?
    昨天中午,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這是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中國火星計劃裡程碑式的一步。火星(圖源:NANS)中國對火星的觀測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當時的甲骨文中就有行星與彗星的記載。火星古稱熒惑,因其熒熒似火,位置捉摸不定,故名。
  • 十天幹的來歷|「丙丁火」的特徵
    這一節我們講講丙丁火的來歷。當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南方時,已經到了夏季了。同時在星域上,在七月夏至後,火星出現在了南方星空,此時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星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火星又叫熒惑星,所謂熒惑,取「熒熒火光,離離亂惑」的意思。這兩句話又是指什麼呢?
  • 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傳回地月合影!火星在古代的寓意是什麼?
    天問一號是中國行星探測任務中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其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7月27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飛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回望地球和月球,拍下了地月合影。
  • 沒有人能抵擋火星的誘惑!
    最近幾天,火星很忙…前不久,中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向火星送去一位特殊的東方遊俠 —— 天問一號。與此同時,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美國的毅力號、阿聯的希望號,將相繼奔赴火星。"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中國古人稱火星為「熒惑」,意為熒熒的星星,令人迷惑。中國古代佔星師曾認為火星發出的紅光,就像血光一樣,視它為不詳之星,將它和戰爭、災難聯繫起來。古希臘和古羅馬神話也不約而同地,以火星代表英勇的戰神。可它究竟長什麼樣?
  • 看看火星表面什麼樣
    這是地球視角,火星和它的兩顆衛星古漢語中記載,因為火星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布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
  • 古人為何稱火星為「熒惑」?沒有天文望遠鏡,又是怎麼看到火星
    「螢火一號」搭乘俄羅斯的福布斯號火星採樣返回器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結果第二天傳來不幸消息:福布斯號探測器未能成功變軌,兩次點火失敗,導致失聯,而其上搭乘的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任務也宣布失敗。由於火星發射任務每隔兩年多才有一個窗口期,導致我國火星探測任務不得不持續推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