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對科學產生了興趣,儘管在當時,這僅限於少數人的範圍

2020-09-14 梅公子的字

當科學家們開始繪製天空中的運動時,一些學者開始質疑關於人體的古老假說。他們認為人體同樣受到控制天體和地球運動的普遍規律的支配。文藝復興運動引發了對人體解剖學的興趣。關於人體運作的大部分假說從古代世界開始一直流傳了多個世紀。與託勒密同時代的希臘人蓋倫(129—約210)第一個提出了基於科學實驗的醫學理論。他對猿猴做了一系列實驗,假定動物和人類的身體的器官排列基本一致。同亞里斯多德一樣,蓋倫認為,疾病來源於人體四種體液的不平衡——血、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

他認為有兩種血液分別引發了肌肉運動和消化:沿著動脈上下流動的鮮紅色血液,以及可以在靜脈裡找到的深紅色血液。安德雷亞斯·維薩裡(1514—1564)質疑蓋倫的解剖學觀點,他出版了《人體的構造》(1543)一書。維薩裡可以說是現代生物科學的創始人,他否定了對血液循環的古老解釋,並開始解剖和研究屍體(在中世紀,教會認為這種做法是有罪的),他還是拼裝人類骨架的第一人。

英國科學家威廉·哈維(1578—1657)基本上解開了人體血液循環之謎。如同天文學家一樣,他也採用了科學的研究方法。他寫道:&34;哈維的成就是在思想領域,並且完全沒有依靠先前的發明。事實上,他的發現還早於顯微鏡的發明,並且他在實驗中僅僅使用了兩次放大鏡。

哈維的血液循環理論將心臟及其瓣膜的運轉描繪為像機械泵那樣。然而,如同中世紀的思想家那樣,哈維依舊相信血液裡可以找到&34;。像維薩裡那樣,哈維的作品所帶來的長遠結果是進一步削弱了亞里斯多德哲學和中世紀科學的權威,並為後世的現代生物學與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1546—1601)和他的德意志助手約翰內斯·克卜勒(1571—1630)將對理解宇宙運轉的方式的探索帶到新的科學認識的階段。布拉赫在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哲學時觀察到日偏食現象,此後,他就開始著迷於天空。布拉赫是一名長相奇特的貴族,他的鼻子在一場決鬥中殘缺了一塊,於是他將一個金銀合金的假鼻子架在他的翹八字鬍上。他在丹麥的一座小島上建了一個天文觀測站。

布拉赫否定哥白尼關於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觀點。他宣稱,這若是真的,那麼從西向東(這是哥白尼所認為的地球運轉的方向)發射的炮彈會射到更遠的地方;而且由於地球在運動,從高塔上落下的重物應該落在塔的西側的地面。布拉赫得出了一種複雜的折中解釋:已知的五大行星圍繞太陽旋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靜止的地球旋轉。

1572年,布拉赫觀測到一顆明亮的爆發星。此次觀測以及5年後觀測到的一顆彗星使亞里斯多德永恆不變的宇宙觀面臨不可挽回的危機。布拉赫彙編了大量基於其親身觀測的數據,系統地繪製了他所能看見的行星軌道,並利用數學來確定行星和恆星的位置。與此同時,他否定哥白尼的日心說,而且他的計算也經常出現錯誤,這些都提醒我們,科學革命的發展並非是線性的。錯誤帶來的轉折和退步也是這個故事中的一部分。

日心說

布拉赫的助手約翰內斯·克卜勒是德意志僱傭兵的兒子,也是一名對佔星術有興趣的草藥經銷商(他的母親後來因為涉足佔星術而被判處火刑;克卜勒通過漫長的訴訟程序解救了她)。克卜勒魅力超凡,但同時又個性奇特:既是嚴謹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又是虔誠的神秘主義者和佔星師,他不但預測過特別嚴酷的冬天,還預測過德意志的農民暴動,這使他受到讚譽。

1596年,克卜勒因相信哥白尼的觀點而面臨路德教派神學家們的迫害,他得到了耶穌會的短暫的庇護。但4年後,他被迫解除在奧地利的教職,因為他拒絕從路德教派轉投天主教。1600年,克卜勒來到布拉格,開始與布拉赫一起工作。布拉赫在臨終之時懇求克卜勒完成他的觀測表。神聖羅馬皇帝魯道夫二世對科學的興趣超過了對克卜勒是新教徒的擔憂,並任命克卜勒接替布拉赫為帝國數學家。

哥白尼認為地球上的觀測者在移動,而太陽則靜止不動,克卜勒同意這個觀點。在精心繪製出火星的軌道後,克卜勒得出結論:行星的軌道是&34;——不是正圓周,而是橢圓形。他還斷定,行星受到來自太陽的某種力量的影響。1600年,英國科學家威廉·吉爾伯特(1544—1603)出版了一本關於磁體的書。這是第一部由大學學者撰寫,並包含實驗室試驗的研究著作。吉爾伯特的磁力研究為現代引力理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模型。克卜勒此時判斷,也許正是磁力讓地球與太陽彼此吸引。他還判斷出,潮汐是地球和月亮之間的磁力吸引所造成的結果。

根據他的數學計算結果,克卜勒提出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他假設這三條規律是由太陽的力量或特殊磁引力決定的。他利用觀察和數學計算來證明,行星與那些固定的恆星具有不同的屬性,是另一類星體,而亞里斯多德那些水晶般的球體根本不存在。

克卜勒的發現打擊了亞里斯多德的科學和中世紀的科學權威,也說明不需要第一推動者(上帝)之手去控制行星的運動。哥白尼將太陽放在宇宙的中心,而克卜勒的結論更嚴重地挑戰了天主教會的神學假說。儘管如此,科學革命依舊是在基督教信仰的體系裡發生的。克卜勒自己致力於證明在宇宙運轉中所表現出來的神的創造物的一致、和諧與有序,從而讚美上帝。

弗朗西斯·培根爵士(1561—1626)是一位律師、政治家和哲學家,他從英國向古代和中世紀的形上學和科學發起正面攻擊。培根稱自己是&34;,他幫助將科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他聲稱,中世紀的經院哲學關注的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抽象問題,例如,一根針尖上能站多少名天使。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也是如此。培根完全否定所有基於傳統權威分量的論調,他呼籲&34;。

培根沒有進行多少實驗,也沒有作出按他自己的標準可以被視作具有重大意義的新發現(他在進行一項幾乎沒有任何意義的實驗時染上風寒,並因此而亡故,這項實驗是把雪塞進一隻死雞裡)。但是,培根預示著新時代的黎明,新時代的人們會逐漸開始理解、甚至會徵服他們周圍的自然環境。通過歸納推理,即從觀察和實驗到推論或概括歸納,宇宙的真理將被探索發現和科學實驗而非宗教揭曉。

培根在1620年寫道:&34;科學家應通過專門研究與合作來分擔這項艱巨的事業,&34;。詹姆斯一世在位時,培根曾任職大法官三年(後來因為接受賄賂被免職),其名望促使英國人對科學產生了興趣,儘管在當時,這僅限於少數人的範圍。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成功會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1%規則:為什麼少數人獲得大部分獎勵在19世紀晚期的某個時候 -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什麼時候 - 一個名叫Vilfredo Pareto的男人在他的花園裡發現了一個小而有趣的發現。帕累託注意到,他花園裡的少量豌豆莢產生了大部分豌豆。
  • 九成詞彙來自英語,英國人卻讀不懂?「方言」版英語是如何產生的
    不論在蓋亞那茂密的種植園、巴基斯坦喧鬧的集市,還是在南非豪華的板球場、肯亞擁擠的海濱浴場,甚至在英、美本土的大都市的大街小巷地段、少數族裔聚居或邊遠地區,都可聽到這類不倫不類、令人稱奇的「混雜英語」。蓋亞那詩人阿加德就常常以一種帶有濃濃地方色彩的「混雜英語」來創作並當眾朗誦他的詩作。
  • 馮鉞:美國制憲的初衷就在於維護少數人利益
    同樣,美國原來邦聯的舊憲法不能夠很好地維護當時有產者的利益,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簡單的事實,即1787年聯邦憲法的制定者們均為當時的有產者。這次費城會議並不是實現民主的奇蹟,而是恰恰相反。   英國學者約翰·阿克頓這樣看待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因為最為驚人的是純民主的觀點(我們習慣於把它們與美國政治聯繫在一起)幾乎沒有在這次會議上體現出來。
  • 「計算機第一人」查爾斯·巴貝奇與英國科學界的革新時代
    當然,這不意味著科學研究已經一潭死水般停滯,隨著工業革命後工業城市的蓬勃發展,很多創建了地方性質的文學和哲學協會,這將在未來對英國科學促進會(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2009年改名為英國科學協會)的創立與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此時任何改革的嘗試都必須經受重重阻力。
  • 今天,所有相信科學的人都取得了勝利
    (今天,所有相信科學的人都取得了勝利。)養老院中老人及養老院中工作人員,將是第一批接種疫苗的人群;其次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和醫務人員。所有接種都將是免費的。這將對臨床使用帶來巨大的挑戰。對此,輝瑞公司將疫苗裝在最多可裝5000劑的特殊盒子中,並裝在乾冰中運輸。疫苗在普通冰箱中僅能放置5天以內,一旦從冰箱中取出,就需要在6個小時內使用。
  • 30年前曾有一顆「太陽」被人類目睹死亡,但僅被少數人發現到
    文/行走天涯30年前曾有一顆「太陽」被人類目睹死亡,但僅被少數人發現到在太陽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閃閃發光的星球,雖說以人類的肉眼並不能夠觀測的到,但是藉助天文望遠鏡,確實能夠看到許多星球圍繞在太陽身邊,並且這些星球的外貌形態都被衛星活靈活現的給拍攝了下來,就拿我們地球來說,地球就是一顆蔚藍色的海洋星球,而隔壁的火星則是被稱為紅色的星球!
  • 英國科技專欄之人——麥可·法拉第
    用許多伏打電池串聯起來,就能使水分解成兩種氣體,而這兩種氣體混合在一起,一點火,又會「轟」的一聲爆炸,重新再變成水。啊!電,化學,太神奇了。從此以後,法拉第經常到外面撿些舊瓶子之類的,統統用於實驗。他把書上的每個實驗都做了一遍,親眼看到那些神奇的現象在自己眼前出現。科學引起了法拉第濃厚的興趣,各種實驗的操作培養了法拉第極強的動手實驗能力,這些都為他以後從事科學研究打下了初步的基礎。
  • 社會學家吳景超,他的主張是少數人在曠野中的呼聲
    限於當時看到的材料,我那時傾向於認為,吳景超當年提倡的工業化都市化在當代已經變為現實,他的著述主要具有歷史的價值,對於當代學者參考價值有限。2008年《中國青年報》記者楊芳電話採訪我時,我說的大致是上面的意思,經她理解轉化成這樣的表述:「幾年前,呂文浩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之邀,出版一套吳景超的文集。但最終不得不作罷,原因主要是沒有太多頗具學術價值的遺稿。」
  • 不相信這些科學道理的人,後來都啪啪打臉了
    對於絕大多數科學構想而言,無論起初看起來是多麼精妙,最終都被證明是錯誤的。相反,少數值得人們關注的科學構想在提出之初卻往往被人們忽視,甚至遭到扼殺。雖然它們的提出也許是一揮而就,但是後來不僅得到確證,甚至被認為具有改變世界的意義。事實上,科學的價值不僅在於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也在於其無可限量的實踐應用。
  • 不相信這些科學道理的人,後來都啪啪打臉了--中國數字科技館
    對於絕大多數科學構想而言,無論起初看起來是多麼精妙,最終都被證明是錯誤的。相反,少數值得人們關注的科學構想在提出之初卻往往被人們忽視,甚至遭到扼殺。雖然它們的提出也許是一揮而就,但是後來不僅得到確證,甚至被認為具有改變世界的意義。事實上,科學的價值不僅在於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也在於其無可限量的實踐應用。
  • 「為興趣而研究」?遠在英國的費孝通在「通信」中卻這麼說
    究竟應該是「為研究而研究」、「為興趣而研究」還是「為實用而研究」?遠在英國求學的費孝通也寫了一篇通信參與討論。此時深受人類學功能學派影響的費孝通認為,文化現象有它的功能,我們自己的研究工作作為文化現象的一種,當然也有其功能。
  • 人類為什麼對南極科學考察產生興趣的?南極考察起源在這裡!
    南極的地域範圍有時指南極點領土附近地區,有時指南極洲地區一塊封的冰大地。南極洲自160年前被發現後,人們共同對它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不斷有一些國家聯組織和個人去那裡探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等國相繼發表聲明,把南極大陸的某一部分歸為已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振興經濟,南極洲的礦藏和水產資源便顯示出了更大的誘惑力,激化了各國對南極領土和資源的爭奪。
  • 過來人談考研興趣:你了解你感興趣的專業麼?
    當時的我,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和執著,毅然決然地在所有的第一志願裡填報了新聞系。  大學的第一個學期,我就明顯體會到了什麼叫盲目喜歡。現實跟我的想像存在一定的偏差,新聞專業,作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
  • 美國獨立戰爭後期,英國為啥不調集部隊繼續打?它在怕什麼?
    畢竟像春秋戰國時期隨隨便便的一場戰爭,就有可能有數10萬人甚至更多人員的戰損,包括但不限於坑殺趙國的40萬百姓。為什麼此次戰役僅以幾萬人的戰損就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獨立,僅以幾萬人的戰損就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地位呢?
  • 第一個科學認識物質世界的人
    亞里斯多德當時是學術界的最高權威,神聖不可侵犯,他的這種思想竟統治了世界一千年。這種理論又引出了一種練金術來。許多練丹術士,時常夢想能煉出長生不老的金丹。就是那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漢武帝也都曾受騙上當,花費了許多錢財夢想長生不老。鍊金術士總夢想點石成金。從公元前2、3世紀開始,希臘就有人幹這這些蠢事,竟一直幹到了18世紀。
  • 美術研究丨畫畫「痕跡」是產生懸念的根源,它會引發人的研究興趣
    當時有人撰寫「畲族美術史」,言「畲族各村寨都保存著祖圖」。而我的問題是:祖圖屬於盤瓠崇拜的一種形式,是否會隨著時間與地域性的變化而變化?其內在的關係又如何?長期以來,畲族人都處於小聚居大分散的狀態,在歷史的發展和實際的生活接觸中,不同族群的人們在文化方面的交流是經常進行的,而與人們衣食住行緊密結合的生產技術的相互交流並不完全受「族群」的限制。
  • 英國人拍的短片:為何僅展示屠呦呦獲獎感言對家人的感謝?
    2015年,在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生理學或者醫學獎後,英國普樂派樂衛視為屠呦呦專門拍攝了一個短片,介紹了屠呦呦發明青蒿素的艱辛歷程,裡面還有屠呦呦獲獎感言的畫面。令人想不到的是,短片播放屠呦呦的獲獎感言只有寥寥數語,畫面也很短,沒有發現一丁點的豪言壯語,屠呦呦只是簡簡單單地表達了對家人多年來的支持表示由衷地感謝。
  • 儘管非常費勁,英國為什麼還是堅持要脫歐?原創
    她說:「從我第一次走出我身後的大門,我就致力讓英國政府不僅僅是為少數人服務,而是替所有人發聲。我已經傾其所有,去實現2016年的脫歐公投結果。對於沒能帶領英國完成脫歐,我感到非常遺憾。在談判過程中,妥協不是一個壞詞。我今天宣布,我將於6月7日星期五辭任首相,選舉新領導人的流程將在下周啟動。我們的政治在近期可能承受壓力,但英國仍有很多優點,值得我們驕傲。」
  • 諾貝爾獎獲得者談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
    不知道其他的家長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困擾,那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呢?如果您也是一位束手無策的家長,這篇文章就很適合您,當然,即使您有很好的方法,那麼了解一下世界大佬們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的,也一定會讓您有所收穫。下面小編搜集了著名企業家扎克伯格、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曼、著名科學家加來道雄培養孩子或自己成長的方法和故事,以供參考。
  • 諾貝爾獎獲得者談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
    不知道其他的家長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困擾,那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呢?如果您也是一位束手無策的家長,這篇文章就很適合您,當然,即使您有很好的方法,那麼了解一下世界大佬們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的,也一定會讓您有所收穫。下面小編搜集了著名企業家扎克伯格、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曼、著名科學家加來道雄培養孩子或自己成長的方法和故事,以供參考。如有不足之處,也請多多提出寶貴的意見,我們會繼續努力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