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科學認識物質世界的人

2021-01-15 奇妙的物理化學世界

三千年前,中國古代科學家認為世界可能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組成的。它們之間相互交替搭配,因此世界就出現了千差萬別。

古希臘學者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7年)曾推斷水為萬物之源,只有水的溼潤才能出現萬物,物質由水而來,又化為水而去。

古希臘學者拉克利特(公元前535年—公元前475年)又提出火是萬物的基礎,世界是一團燃燒著的永恆的火。

最有學問的古希臘學者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62年),認為事物的本源是原子的排列。物質之所以有形態、顏色、味道 及其許多的不同,是因為組成它們的原子大小、形狀及排列方式不一樣。這個猜想已非常接近現代人的思想。

而這時,又一個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42年),他認為世界是由火、空氣、水、土、四種「元素」組成的。而每種元素的表現形式通過熱、冷、溼、幹的變化過渡而成另一種元素。亞里斯多德當時是學術界的最高權威,神聖不可侵犯,他的這種思想竟統治了世界一千年。

這種理論又引出了一種練金術來。許多練丹術士,時常夢想能煉出長生不老的金丹。就是那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漢武帝也都曾受騙上當,花費了許多錢財夢想長生不老。鍊金術士總夢想點石成金。從公元前2、3世紀開始,希臘就有人幹這這些蠢事,竟一直幹到了18世紀。一天英皇喬治三世在宮裡悶坐,忽然有人來訪,說他能點鐵成金,而且為帶來了黃金樣品。英王一聽,連忙召見,來人捧上樣品,真是黃金!英皇忙問,怎麼個練法,來人自稱是皇家學會會員,用最新的化學方法讓幾種元素參加化學反應後生成黃金。英皇一聽,又是皇家學會會員,又是最新方法,並且還擺著這一堆真金,龍顏大悅,忙命收下樣品,並通知牛津大學授於他一個博士學位。誰知這事惹起牛津大學和皇家學會的教授們的激烈爭議。爭論的結果最後請這位術士當眾一試。那人也慨然應允,約好的日期,他去準備。到那天,觀眾到齊後,人們到實驗室請他操作誰知一推房門,他已服毒身死。他本是自欺欺人,由於過不了這一關,因此只好一死了之。

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摸索。

第一個用事實證明物質是由最小微粒原子構成的是英國一教會中學的普通教員道爾頓(1766—1844年)。

道爾頓最長期的工作就是觀察天氣,他在觀察天氣時忽然對空氣發生了興趣,空氣在空中自由均勻地流動,而當盛在容器裡,又能給容器壁均勻的壓強。他工作累了,在爐邊喝茶時,那茶香又均勻飄散到房間的每一個角落。看來氣體些極小的微粒,不然它怎能這樣自由地、勻稱地溶融呢?他想起德謨利特的關於原子的設想,看來很有道理,然而那畢竟只是一種哲學的推測,要成為化學的原子現論,自然還得經過化學實驗的驗證,但是在無數次的實驗中,道爾頓發現這些元素的結合總是按一定比例、比如把氫氣和氧氣放在一起反應,總是需要兩份氫氣和一份氧氣才結合成水。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便產生了,他在1808年終於寫成《化學哲學的新體系》一書。書中指出:「化學的分解和化合所能做到的,充其量只是使原子彼分離和再結合起來而已。物質的新的創造和毀滅,卻不是化學作用所可以做到的,其所以不可能,就像我們不可能在太陽系中放進一顆新的行星或消滅一顆現存的行星那樣,也正如我們不可能創造或消滅掉一個氫原子一樣」。這就是說物質是由各自的原子組成,想要鐵原子變成金原子是辦不到的,因而千百年來那些夢想練鐵成金的人,不知個中緣由,又怎不是一場空呢?

既然各種元素的原子各不相同,那麼他們的重量也一定不同。然而那原子何等的小,直到後來人們才知道,它的直徑只有一億分之一釐米到一億分之四釐米。也就是說拿五十萬個原子擺在一根細頭髮絲的直徑上也能放下,而一個原子的重量了只有1/10-23克。道爾頓在當時絕不可能拿杆去稱它的重量,然而道爾頓卻想出一個妙法,即根據各種元素在化合反應時的比例,選擇最輕的氫,設定它的原子量為1,再以它為基準測其它元素是氫的幾倍就是它的原子量。道爾道就是用這種辦法在1803年9月6日列出了化學史上第一張有六種簡單原子和十五種化合物的原子量表。為了能區分這些各不相同的原子,道爾頓便制定了一套元素的符號表。道爾道一下子成了名人。他並不注名譽,但是英國皇家科學學會會長戴維不和他商量就把他吸收為皇家學會會員。英國政府授於他金質獎章,柏林科學院授於他名譽院士,法國科學院授於他名譽下事。

道爾頓天天沉迷於科學,終身未婚,別人問他為什麼不結婚,他用手指著腦袋說:「這裡面讓化學反應裝滿了,也就再裝不下一個妻子。」

道爾頓最偉大的貢獻是提出了科學的原子學說。原子概念雖然早就有人提出來,但只有當找到了大量定量實驗證據,並明確提出原子量概念的時候,原子才上升為科學的而不是猜想的組成萬物的微粒。道爾頓認為,一切元素都是由微小的,具有相同的原子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原子)所組成       .。這一科學的原子學說,為近代化學和原子物理學奠定了基礎。是科學史上一項劃時代的成就。道爾頓由於創立原子論及在生物學方面的卓越成就,英國政府於1826年將英國皇家學 會的第一枚金質獎章授 於了道爾頓。


相關焦點

  • 《科學——認識物質世界的手段》
    科學是人類發展歷程中的一塊重要的基石,科研的道路也充滿了艱難和曲折。愛迪生、牛頓、居裡夫人等人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發現同樣歷經了無數的考驗,這也證實了「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海鬥號」的成功研發,使我國在無人深潛領域又邁進了一大步。「不怕出問題」的科研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浮空艇則飛升之高空,為青藏高原「水、生態和人類活動」的研究提供全新支撐。
  • 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並進一步強調要「推動實現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這是一個物質與精神相互促進、不斷發展的過程,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 世界的本源:物質、能量、信息
    科學的使命,就是揭示虧事物的本源。人類通過科學認識世界,也是尊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認識路徑的。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世界的本源不僅是物質、能量,還有信息。世界是由物質、能量、信息構成的。一、人類對世界本源第一亇認識成果:世界是物質的。
  • 「以太」,科學史上最奇特的物質,有不可磨滅的作用
    「以太」的誕生得追溯到公元前300多年,那時候的古希臘,有一個哲學家叫做亞里斯多德,他也思考世界,他把具體的水、火土、氣作為物質的基本元素,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是這些基本元素構成的,和中國的五行差不多,但除了哲學基本元素之外,還有一種東西是亞里斯多德無法形容的,那就是浩瀚的天空,於是就成為「以太」,「以太」的誕生就具有神秘莫測的特點。
  • 超導加速器,可幫助人們認識微觀世界的規律,揭開物質起源的奧秘
    生命科學、宇宙的形成和物質起源是人類多年要探索的三大千古之謎。超導加速器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微觀世界的規律,揭開物質起源的奧秘。讓我們回顧一下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過程。十九世紀人們普遍認為原子是組成物質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子。
  • 物質的基本認識、物質的分類、物質的變化
    初中階段,學生對物質及這個物質世界,要有一定的認識。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宏觀層面,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微觀層面看,很多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一些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還有一些物質是由離子構成的。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是運動的、是變化的。
  • 白春禮:物質科學變革性突破對科學發展的影響
    物質科學的研究不斷催生新的理論,而且也催生新方法、新技術、新手段的發明和運用。物質世界的層次對應於基礎學科的分類,主要有天文學、空間科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乃至材料科學、物理、化學、納米科技、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等。這些尺度從大到小,所對應的科學前沿分別為宇宙的起源與演化、生命的本質、物質的本質與基本結構等。數學是上述基礎學科和科學前沿的共同基礎。
  • 科學和宗教沒本質區別,都在認識世界—科學是條狗,文化才是主人
    都是微粒組成論害的,都是唯物這老頭搞出個不能推理的存在定義害的,還得意洋洋,滿世界宣傳,永恆的宇宙真理哲學思想指導下認為,物質無限可分,提出了層子模型,又勝利了,要和夸克比高下。沒人和你玩,自己勝利去吧。科學呀科學,老實點吧,把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種好,就不簡單,老想著去管個無窮大,無非是為了個主宰的名份。到哪兒去找「葵花寶典」?
  • 人類認識世界的三個階段,從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說起
    想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首先要對這個世界有所認識,用哲學家的話來說就是「解釋世界」,然後改造世界。人類從原始社會步入文明社會,是經過了漫長的演化歷程的;同樣,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解釋,也是經歷了一個從幼稚到成熟、從淺顯到深刻的過程。每一代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向前發展的。
  • 加入華中農大應用化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一起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加入華中農大應用化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一起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萬物變化都完美呈現了化學的魅力甚至人類的誕生都是化學反應的結果世界處處離不開化學在化學的世界裡我們正在從微觀層面認識生命演化的真諦揭示人類健康的奧秘我們正在讓天空變得更藍
  • 誰是第一個知道地球是圓的人?
    但是麥哲倫不是世界上最先認識到地球是園的,在他之前很早人類就認識到地球是圓的了。而麥哲倫在做環球航海時,心裡已經堅定的認為地球是圓的了,這種認識堅定了他環球航海的信心。那麼世界上誰最先認識到地球是圓的?
  • 世界上第一個造酒的人究竟是誰?
    我們經常感嘆世界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多麼勇敢,魯迅先生也曾經稱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醜陋兇橫的螃蟹第一個去吃它的人肯定是勇敢的,但是第一個喝酒的人不應該是更勇敢的嗎?
  • 認識物質實體,建立量子哲學,實體觀思維的基本邏輯學原理是什麼
    也不會產生出任何對物質世界觀念的思維反映。物質的相干性運動也就只能是宇宙間物質的獨立活動,與我們的認識無關。隨著物理學的進展,對物質世界認識的範圍、深度、層次越來越深入。在現代科學的研究中,如何區別開思維的不同性質歸屬,對物質世界的最終認識,同樣需要通過對物質實驗的具體觀察、測量的相干性認同去認識與把握。
  • 科學史上世界著名的實驗室
    是美國大學第一個大規模、跨學科、多功能的技術研究開發實驗室。 2.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位於紐約長島薩福爾克縣中部,原址為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美國陸軍厄普頓兵營。該實驗室成立於1948年,現隸屬於美國能源部。該實驗室在發展新型、邊緣科學和突破重大新技術方面具有強大的能力,取得多項令世界矚目的重大成果,並數次獲得諾貝爾獎,成為著名的大型綜合性科學研究基地。
  • 東方遠古宇宙學是怎樣認識物質、能量、意識的
    「天人合一"觀念,不只是讓人去效法天地。也在指示,人體在微觀結構上,與宇宙相同。即組成人的整體微觀粒子,與組成宇宙的微觀粒子,是相同的粒子。隨著人們看到更微觀,今天科學把原子放大1000萬倍後,發現其結構現象和宇宙結構現象相同。也就是說,今天科學已經證實到了,東方遠古宇宙學早就認識的:「粒子的結構,在宏觀上與在微觀上是相同的。
  • 《物質以外的世界》:顛覆你對物質世界的固有認知
    宇宙安排一段視頻出現在我的視野——《物質之外的世界》,視頻從科學的角度剖析了人類認知建立的基礎——五感以及五感的虛妄不實,進而探究世界到底是什麼?宇宙真實存在嗎?為什麼人類對物質世界深以為然?物質世界並不存在人類從出生開始便被訓練相信生活在物質世界中,他在這種信念中長大。
  • 第一個獲得兩項諾貝爾獎的人
    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裡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裡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裡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
  • 真空就是物質:科學盡頭是神學
    有人說宇宙就像一個雞蛋,大覺者說真空就是物質。魚生活在水中,人生活在空氣中,那麼有沒有生命生活在真空中呢?如果有的話,也許那個生命看人生活在空氣中就像人看魚生活在水中一樣。如果推演下去的話,那個生命在更加高級的生命眼中看他們生活的真空也是一種物質。如果這種推理存在的話,那麼整個宇宙就不是空虛的了,而是充滿了物質的一個環境。
  • 科學發展不能限於物質發展,人類文明不能缺少靈性發展
    在世界上許多人眼中,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以它認識生命、認識自然、認識宇宙方面與古典神話比起來,感覺更加理性革新、深刻完善,使人認知觀念更有歸屬統一感。現代幾乎全人類都在崇尚科學理念,發揚科學精神。這是符合怎樣的一個特點?現代科學滲透於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之中。
  • 我對科學假說的認識軌跡
    電視科教頻道講到了我感興趣的時空隧道,沒想到國內外的一些教授、專家卻認為:理論上是存在時空隧道,人是可以回到過去社會或未來社會,這個理論基礎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個不靠譜的時空隧道科學假說,在科教頻道、國內外教授專家、愛因斯坦相對論這三大權威的灌注下,讓我信以時空隧道是科學真說是科學真理。真沒想到我們的世界存在時空隧道,感覺這個世界好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