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能源所開發出丙烷選擇性羥化的人工過加氧酶系統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小分子烷烴碳-氫鍵的選擇性羥化是長期以來面臨的科學挑戰,主要瓶頸在於烷烴分子碳-氫鍵的鍵解離能比相應醇產物更高,導致傳統的化學氧化容易產生過度氧化產物等。雖然自然界中存在可以直接選擇氧化小分子烷烴的天然酶(如甲烷單加氧酶MMO、丁烷單加氧酶BMO、真菌過加氧酶AaeUPO),但無論催化效率還是種類數量都還不能滿足工業應用的需求。開發小分子烷烴碳-氫鍵選擇性羥化的工程酶對於實現天然氣的「氣液轉化」利用、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與化工原料來源需求和環境保護都有重要意義。 

  細胞色素P450酶是公認的多功能生物氧化催化劑,其催化惰性碳-氫鍵選擇性氧化的能力尤其受到關注,被認為具有改造為小分子烷烴羥化酶的極大潛力。過去十餘年來,多個知名研究小組已在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利用蛋白質工程和底物誤識別策略等手段,獲得一系列對丙烷、乙烷等小分子烷烴具有高選擇性和高活性的P450工程酶。然而,P450酶催化功能的實現高度依賴還原輔酶NAD(P)H及其複雜的還原伴侶電子傳遞體系來活化分子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體外催化應用。 

  此前,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叢志奇帶領的單碳酶催化研究組開發出雙功能小分子(DFSM)促進的細胞色素P450(BM3)過加氧酶催化體系,使其能夠直接利用H2O2實現對非天然底物如苯乙烯和苯甲硫醚等的高效氧化,解除了NAD(P)H和電子傳遞體系對P450酶的限制。

  近日,研究人員將上述策略與酶的半理性設計有機結合,通過對活性口袋關鍵位點的疊加突變研究,首次成功獲得對丙烷及其他低碳烷烴(C3-C6)具有高羥化活性和選擇性的工程P450過加氧酶,其反應總轉化數可和已知唯一可利用過氧化氫氧化小分子烷烴的天然過加氧酶AaeUPO相媲美,產物生成速率與已報導的NADPH依賴P450工程酶高效體系相當。該研究為開發烷烴小分子碳-氫鍵選擇性羥化的工程酶提供了新途徑和思路。 

  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Catalysis上。博士研究生陳杰為論文第一作者,叢志奇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島市創新領軍人才計劃、青島能源所「一三五」重點培育方向、中科院生物燃料重點實驗室主任創新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人工P450BM3過加氧酶系統催化小分子烷烴選擇性羥化 

     

相關焦點

  • MOFs中合理構建人工雙核銅單加氧酶
    MOFs中合理構建人工雙核銅單加氧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0 19:45:40 美國芝加哥大學Wenbin Lin團隊報導了一種在MOFs中合理構建人工雙核銅單加氧酶的策略。
  • 在MOFs中合理構建人工雙核銅單加氧酶
    美國芝加哥大學Wenbin Lin團隊報導了一種在MOFs中合理構建人工雙核銅單加氧酶的策略。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1月7日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新型硝基芳烴高選擇性還原催化劑
    因此,硝基芳烴選擇性還原生產芳胺類化合物一直以來都是化學家們研究的熱點之一。其中貴金屬催化劑(Pd、Pt等)表現出極其優異的催化性能,但對於硝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功能性官能團,尤其是易還原的取代基團,往往對目標產物表現出極低的選擇性。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推出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選儀FlowRACS
    【儀器儀表網 新品動態】最近,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研製開發出首款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選儀產品樣機FlowRACS。該儀器設備很好地解決了拉曼譜圖採集時間長、分選通量低等難題,為酶資源的檢測和發掘開拓了嶄新的技術方案。  樣品FlowRACS研究工作由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研究員馬波、徐健組織完成。
  • 研究揭示裂解多糖單加氧酶與底物相互作用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天然產物及糖工程研究組研究員尹恆團隊與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研究員李國輝團隊合作,在裂解多糖單加氧酶(LPMO)與不可溶的纖維素底物相互作用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南海海洋所α/β-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取得進展
    環氧水解酶(EH)能夠選擇性催化環氧化物的不對稱水解反應,根據親核進攻位點的不同可產生構型不同的手性鄰二醇。因此,研究EH位點選擇性開環機理在天然產物生物合成和手性藥物有機合成中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團隊前期發現來自於kinamycin生物合成基因簇的α/β家族EH Alp1U 可催化fluostatin(FST)類天然產物FST C (1)環氧開環,但不具備開環位點選擇性,可得到兩種環氧開環產物。該研究通過多種譜學、化學衍生和理論計算確定了兩種環氧開環產物1a和1b的立體構型,分別對應於在FST C (1)的C2位和C3位環氧開環。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開發出多體系硫化物固體電解質及高性能固態電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儲能網訊:全固態(硫化物)電池作為推動社會和人類進步的一項前沿科技,被日本科學界列入能夠與5G、人工智慧齊頭並進的研究行列。上述研究獲得了兩所融合等項目的支持。(文/圖 孫曉林)原標題:青島能源所開發出多體系硫化物固體電解質及高性能固態電池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 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微生物代謝工程與生物合成研究團隊在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10月1日發表於《生物化學雜誌》。環氧水解酶(EH)能夠選擇性催化環氧化物的不對稱水解反應,根據親核進攻位點的不同可產生構型不同的手性鄰二醇。因此,研究EH位點選擇性開環機理在天然產物生物合成和手性藥物有機合成中具有重要意義。
  • 青島能源所通過代謝工程提升工業產油微藻固定二氧化碳效率
    工業產油微藻能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與光能大規模地轉化為油脂,因此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生產和二氧化碳高值化的潛在方案,在國內外受到了廣泛關注。針對如何提升工業產油微藻的固碳能力這一關鍵問題,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示範了一種通過調控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的激活酶來增強細胞固碳活性,從而大幅度提高微藻生物質與油脂產率的策略。
  • :納米銳鈦礦型TiO2-x氧化物高活性催化丙烷脫氫
    本文要點要點1. 還原性丙烷及其衍生物可與納米銳鈦礦型TiO2的表面晶格氧反應,形成氧空位和配位不飽和Ti陽離子(Ticus),從而可以催化高丙烯選擇性的PDH,同時C3H6的生成速率與表面氧空位濃度成正比。要點2. 研究發現,具有高表面能的納米TiO2的Ostwald熟化是形成氧空位的關鍵。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基於生物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基於生物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 2015-03-23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日前,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技術團隊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基於葡萄糖/氧氣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實現了L-半胱氨酸的高靈敏檢測,有望應用於臨床檢測。
  • 過程工程所開發出直接甲醇燃料電池選擇性電催化劑
    DMFC在發電過程中,無需經過卡諾循環,具有能量轉化效率高、低排放和無噪音等優點,另外還具有常溫使用、燃料攜帶補給方便、體積和重量比能量密度高等優勢,特別適合於作為小型可移動及可攜式電源,在國防、能源和通訊等領域有著潛在的廣闊應用前景。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開發出「油脂結構定製化」的微藻細胞工廠—新聞...
  • 青島能源所等開發出改善鋅電池穩定性的水合熔鹽鋅基電解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崔光磊、副研究員趙井文和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張其春合作,採用水合鋅鹽加中性配體這種簡單、低成本配方,提出一種由丁二腈(SN)此外,被丁二腈替換掉的水分子仍被鋅離子的溶劑化層及被電解質獨特的共熔結構網絡所束縛而以類似結合水的「被束縛」狀態而存在。
  • 可逆的人工金屬酶組裝——人工金屬酶的回收利用
    人工金屬酶的發展是一個迅速擴大的領域,其設計策略為從天然金屬酶的改性到完全從頭設計。其中,將合成催化劑附著在蛋白質支架上的錨定策略已引起廣泛關注,因為它能夠在生物相容和選擇性蛋白質環境中發揮有機金屬催化劑的活性。為使模塊化設計的人工酶發揮最大應用潛力,需要強而可逆的錨定過程,該錨定過程能夠控制組件的組裝和拆卸。控制可逆性將允許蛋白質支架和人工金屬輔因子的回收。為此,人們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究利用生物素衍生物和替代品或(鏈球菌)親和素突變體的實現可逆性。
  • 通過SOSI調控表面氧將燃燒催化劑轉化為選擇性脫氫催化劑
    進一步提高丙烷的轉化率,當丙烷轉化~10%時,MnOx/CeO2-SOSI仍然具有~61.0%的丙烯選擇性。然而在丙烷轉化~10%時大多數釩催化劑丙烯選擇性都在50%以下。當丙烷轉化率為5%時,對不同催化劑的丙烷轉化速率以及丙烯生成速率進行比較可以發現(Figure 3b),雖然MnO2和Mn-Ce固溶體有著較強的丙烷轉化能力,但是丙烯選擇性低,丙烷大多都直接燃燒轉化為了CO2/CO。而MnOx/CeO2-SOSI不僅擁有較高丙烷轉化速率,同時也具有優異的丙烯選擇性。
  • 青島能源所發現pH依賴蛋白質相互作用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代謝物組學研究組研究員馮銀剛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能源微生物的一對相互作用蛋白質模塊中發現一種獨特的pH依賴的雙結合位點切換現象,並闡明其化學和結構機制。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 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取得進展
    環氧水解酶(EH)能夠選擇性催化環氧化物的不對稱水解反應,根據親核進攻位點的不同可產生構型不同的手性鄰二醇。因此,研究EH位點選擇性開環機理在天然產物生物合成和手性藥物有機合成中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團隊前期發現來自於kinamycin生物合成基因簇的α/β家族EH Alp1U 可催化fluostatin(FST)類天然產物FST C (1) 環氧開環(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2088),但不具備開環位點選擇性,可得到兩種環氧開環產物。
  • 青島能源所構建高效產烴細胞工廠研究獲進展
    近日,在科技部「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波音公司等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微生物代謝工程團隊圍繞聚球藻PCC7942脂肪醛脫甲醯加氧酶(ADO)這一關鍵產烴生物催化劑開展了系列研究,致力於通過定向進化策略對ADO酶進行改造,以解決該酶較為顯著的催化效率低、穩定性差等問題,為細胞工廠構建與脂肪烴的高效生物合成提供更為高效的催化元件。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超高分子量支化聚烯烴橡膠的高效合成新方法
    青島能源所王慶剛研究組圖1:不對稱雙金屬鐵催化劑催化聚異戊二烯的高效合成上述研究成果由青島能源所王亮博士為第一作者完成該工作獲得了山東省重大創新工程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人才工程基金、青島能源所「一三五」重點培育基金和兩所融合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來源:青島能源所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9/D0CC04122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