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軌道上的大量太空垃圾已接近「凱斯勒事件」的標準了

2020-10-18 微塵匆忙客

本周四,一顆前蘇聯廢棄衛星和中國的火箭殘體(分級助推器的一節?)在太空中擦肩而過,幸好沒有相撞——否則會製造出大量更加危險、難以監控的高速軌道垃圾。

使用雷達跟蹤太空中衛星碎片的企業LeoLabs周二表示,它正在監視「非常高風險」的交匯點——兩個物體繞地球軌道的交點。

數據表明,周四美東時間下午8:56,兩個大體量的太空垃圾相距8至43米。LeoLabs之前計算出,它們碰撞的概率為10%。


這似乎很低,但是,當大型軌道垃圾撞擊空間站概率達到0.001%時,NASA通常就會移動國際空間站

據天文學家喬納森·麥克道威爾(Jonathan McDowell)說,如果它們確實發生了碰撞,那將相當於引爆14公噸TNT,並使碎片高速飛濺。

「幸好錯開了,」麥克道威爾在推特上說,「但是太空碎片仍是一個大問題。」

碰撞可能不會對地球上的人類造成危險,因為這些衛星位於距地面991公裡高處,並且是在南極洲的韋德爾海上方的路徑上。但是由此形成的碎片雲將對地球軌道構成威脅。

NASA的專家計算出的碰撞機率要低得多:截至周四上午,僅為230億分之一,而物體相互之間的最近距離預計約為70米。

NASA的空間碎片分析負責人泰德·穆勒豪普特(Ted Muelhaupt)告訴媒體說:「每一次都是低概率事件,因為空間很大。但是次數多了,則早晚會發生。」

目前,有近1.3億塊太空垃圾——來自廢棄的衛星,破裂的太空飛行器以及其他航天任務——環繞著地球。碎片的移動速度大約是子彈的10倍,無論多小,都足以對重要設備造成災難性的毀壞。甚至於殺死飛船上的太空人。

垃圾之間的碰撞使問題變得更糟,因為它們將分解成大量小碎片。

LeoLabs執行長丹·塞珀利(Dan Ceperley)此前對《商業內幕》說:「每次發生重大碰撞,LEO(低地球軌道)的環境都會發生重大變化。」

2007年和2009年發生的兩次事件使低地球軌道上的大碎片數量增加了約70%。其中印度於2019年進行了反衛星飛彈測試,爆炸估計製造出6500片橡皮擦大小的碎片。

這不是LeoLabs第一次向世界發出警告,提醒人們可能發生高風險的衛星撞擊。一月份,該公司計算發現,NASA的太空望遠鏡與美國空軍的一枚舊衛星可能會發生碰撞。

當時為政府追蹤衛星的美國空軍沒有將這一可能性通知NASA。

從那以後,關於太空垃圾的警告變得更加緊迫。

如果太空垃圾問題變得更加尖銳,大量碎片包裹住地球。NASA詹森航天中心的唐納德·凱斯勒(Donald J. Kessler)在1978年的論文裡計算出,可能需要數百年的時間才能把太空軌道清理乾淨,足以再次確保航天安全,因此這種可能性被稱為凱斯勒事件。

現在地球軌道上的大量碎片可能已經接近於凱斯事件。

相關焦點

  • 地球軌道上的大量太空垃圾已接近「凱斯勒事件」的標準了
    在太空中擦肩而過,幸好沒有相撞——否則會製造出大量更加危險、難以監控的高速軌道垃圾。 使用雷達跟蹤太空中衛星碎片的企業LeoLabs周二表示,它正在監視「非常高風險」的交匯點——兩個物體繞地球軌道的交點。
  • 凱斯勒效應必鎖死地球?星鏈網3%衛星現故障,太空碎片或級聯相撞!
    和SpaceX利用氪動力離子推進器主動脫軌的衛星不同,這些失去動力的衛星可能長期在軌道上漂移,需要長達5年的時間才會墜毀,其間可能會發生和其它太空飛行器相撞的事件。衛星越多,相撞的機率越大,這有可能在低軌道形成大量的太空碎片,對其它太空飛行器甚至太空人構成巨大威脅。
  • 用木頭打造的衛星,會成為太空垃圾的「救星」嗎?
    可一旦衛星完成了任務,或是超過使用年限,很可能就被直接拋棄,變成漂浮在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用木頭材料造出來的衛星,又會有什麼不同?參與該項目的前日本太空人、京都大學教授土井隆雄接受 BBC 採訪時就表示,現在衛星離軌,重新返回大氣層焚毀時,會分散成許多微小的氧化鋁顆粒,時間一長,這些顆粒就會影響到地球的環境。
  • NASA:隨著太空碎片垃圾在軌道上的堆積,碰撞的危險越來越大
    正如早先時間報導的那樣,在地球的軌道上,數百萬個太空垃圾正以類似的速度飛行,其中包括超過65萬個壘球到指甲大小的物體。隨著美國和其他國家進入商業太空旅行和衛星使用新時代的到來,這個數字只會增加。據報導,自1950年代以來,人類已將近一萬顆衛星送入軌道,其中約有70%被摧毀,失靈或損壞。 有時,一顆死衛星可能會與另一顆或功能正常的衛星碰撞,從而產生巨大的新碎片雲。此外,美國、俄羅斯和印度近年來測試了反衛星武器,在一枚大型飛彈上發射一種「殺傷工具」(本質上是一顆大子彈),以摧毀在軌太空飛行器,在這個過程中散布了無數碎片。
  • 太空垃圾汙染嚴重 同步衛星軌道受到威脅
    近日,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弗拉基米爾·波波夫金在俄聯邦委員會圓桌會議上的一番話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太空垃圾的擔憂。他表示,目前地球同步軌道的太空垃圾汙染非常嚴重,即使不再發射任何太空飛行器,現有太空飛行器老化、報廢和毀壞也會導致太空垃圾「自我繁殖」。如果不解決太空垃圾問題,人類可能在未來20年內失去地球同步衛星軌道。
  • 地球軌道上太空飛行器數量快速增長 清理太空垃圾要動真格的
    李會超   太空垃圾一直是困擾著航天活動開展的一個問題。隨著微小衛星技術的成熟,擁有一顆衛星的門檻越來越低,地球軌道上太空飛行器數量持續快速增長,使太空垃圾帶來的潛在風險進一步增大。   近期,歐空局和「清潔太空」公司籤訂合同,將在2025年發射世界上第一個太空垃圾清潔衛星「清潔太空一號」。
  • 太空垃圾雲正不斷擴大 或致同步衛星軌道報廢
    近日,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弗拉基米爾·波波夫金在俄聯邦委員會圓桌會議上的一番話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太空垃圾的擔憂。他表示,目前地球同步軌道的太空垃圾汙染非常嚴重,即使不再發射任何太空飛行器,現有太空飛行器老化、報廢和毀壞也會導致太空垃圾「自我繁殖」。如果不解決太空垃圾問題,人類可能在未來20年內失去地球同步衛星軌道。
  • 太空垃圾威脅:新指導規範幫助應對太空軌道碎片威脅
    」相撞事件與太空垃圾清理設想圖源:necsus-ejms每一個軌道碎片都是一顆疾馳子彈,以每小時數千英裡的速度穿行在太空中,對其他太空飛行器構成潛在威脅。理論上講,一次相撞可能會導致另一次相撞,繼而引發下一次,以此類推造成一連串的災難,這種情況被稱之為「凱斯勒現象」(Kessler syndrome)。太空安全聯盟(SSC)指出,如果太空飛行器的製造方和運營方遵循一些簡單的規則,就可以避免凱斯勒現象的發生,至少可以將其在近期發生的機率降到最低。
  • 地球軌道太空垃圾已達臨界點
    威脅上千衛星安全,太空人環境越來越危險  地球上空的太空垃圾。(效果圖)  上世紀90年代,一塊太空垃圾墜落在美國。晶報訊 美國全國研究委員會1日公布報告稱,地球上空的太空垃圾數量已經達到「臨界點」。該委員會呼籲美國航天局採取措施減緩太空垃圾的影響。
  • 太空垃圾如何影響地球的環境和大氣?
    自從斯普特尼克1號於1957年進入太空以來,人類已經向地球軌道中發射了大量的人造衛星。當這些衛星報廢之後,它們將會成為太空垃圾,不斷繞著地球旋轉。隨著太空垃圾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它已成為環境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共同關注的問題。
  • 星鏈網3%衛星出現故障,太空碎片或級聯相撞,最終鎖死地球
    23顆,大約3%的星鏈網衛星已不能在軌道上操縱,可能已經發生故障並失去控制。和SpaceX利用氪動力離子推進器主動脫軌的衛星不同,這些失去動力的衛星可能長期在軌道上漂移,需要長達5年的時間才會墜毀,其間可能會發生和其它太空飛行器相撞的事件。衛星越多,相撞的機率越大,這有可能在低軌道形成大量的太空碎片,對其它太空飛行器甚至太空人構成巨大威脅。
  • 太空垃圾威脅地球安全 或成末日殺手
    太空事故時有發生  35年前,美國宇航局天文學家唐納德·凱斯勒發表了一篇關於太空垃圾的論文,文章中他向世人描繪了這樣一場噩夢:超過使用期的衛星和其他太空垃圾在不斷堆積,總有一天碰撞將不可避免。而這些物體碰撞之後又會產生無數同樣危險的碎片,而每一個新的碎片又是一個新的碰撞危險源。
  • 太空垃圾多且「繁殖」 人類或失去同步衛星軌道
    自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以來,人類已向太空發射了5000多顆各類太空飛行器,其中很大一部分已成為太空垃圾在近地軌道上飄蕩。   目前,地面上能觀測到並記錄在案的空間碎片約有4000多萬個,形成約3000噸太空垃圾。其中,地面可觀測到的最大碎片與一輛公共汽車相當,最小的與一個壘球相當,這些數字每年都在增加。
  • 太空垃圾或致同步衛星軌道報廢【2】
    據美國宇航局估計,地球周圍尺寸超過彈珠的軌道碎片在50萬塊左右,尺寸超過板球的碎片在2.2萬塊左右。低地球軌道的碎片以大約每小時2.8萬公裡的速度飛行,即使尺寸很小,也能給衛星造成巨大破壞,同時對太空人的安全帶來致命威脅。在已經編目的太空垃圾中,大約有70%位於距地面約2000公裡以內的低地球軌道,時刻威脅著各種衛星的安全。更為可怕的是,地球周圍的太空垃圾雲仍在不斷擴大。
  • 太空垃圾正接近臨界點
    原標題:【媒體速覽】太空垃圾正接近臨界點 太空垃圾正接近臨界點   《地心引力》橫掃今年的奧斯卡獎,贏得7項獎項,觀眾對視覺刺激比對大量的技術錯誤更感興趣。這就是太空垃圾的問題。   如今,太空中43%仍在活躍的衛星、全球75%的太空投資都來自美國。同樣,美國也擁有最多的太空碎片。目前,大約有3/4的太空碎片——2.3萬個超過10釐米寬、30萬個1~10釐米寬、超過1.35億個小於1釐米寬的小碎片,在近地軌道(LEO)上「遊走」,以平均每小時1.8萬英裡的速度行進,它們隨時可能會對衛星和宇宙飛船造成破壞。
  • 馬斯克的衛星被曝3%已成太空垃圾,影響其他國家太空探索
    其後太空愛好者也擔憂,如果這些衛星成為擠佔軌道、成為太空垃圾,甚至成為「鎖死」地球的外殼怎麼辦?但令人擔憂的是,在如此龐大的衛星系統中,即使是正常的失敗率,也會導致大量不良太空垃圾的產生。  McDowell教授擔心的是大量報廢衛星造成凱斯勒現象(Kessler Syndrome),這才是最可怕的。
  • 雷射或成為太空垃圾「清道夫」
    日本理化研究所計算天體物理學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太空垃圾研究項目負責人戎崎俊一說:「我們的提議與傳統基於地面的解決方式完全不同。我們相信這種操作性更強的辦法可以更精確、更快、更經濟地清理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或環繞地球軌道運行,或重新進入大氣層。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估測,截至去年,地球軌道上運行著超過50萬片像玻璃球一樣或更大的太空碎片。
  • 你以為地球是蔚藍的?它已被太空垃圾包圍,歐洲航天局欲前往清理
    太空沒有人,少了人類這個「垃圾製造器」,太空垃圾應該不多吧? 可事實上,太空垃圾也不少,主要原因就是鮮少被清理,畢竟時間的魔力是很大的。據統計,到了2012年,軌道上還漂浮著超過4500噸太空垃圾,科研人員憂心不已。
  • 科學網—雷射大戰太空垃圾
    自此,一批又一批火箭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五十多年過去了,除了載人航天飛行器最後回到地球,其他上天的人造物體都圍繞地球運動著。那些曾經輝煌過的「金屬體」,伴隨著使命的結束,被遺棄在太空,變成了金屬碎片,最終成為「太空垃圾」的一部分。 2008年,歐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公布的電腦模擬圖像顯示,「太空垃圾」已經讓地球上空成了一個垃圾場。
  • 太空垃圾 太陽能的主戰場?(圖)
    索比光伏網訊:1957年10月,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前蘇聯拜科努爾基地升入太空,奏響了人類徵服太空的序曲。自此,一批又一批火箭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五十多年過去了,除了載人航天飛行器最後回到地球,其他上天的人造物體都圍繞地球運動著。那些曾經輝煌過的「金屬體」,伴隨著使命的結束,被遺棄在太空,變成了金屬碎片,最終成為「太空垃圾」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