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建好用好「人才三寶」 逐步形成「近悅遠來」人才生態

2020-11-29 中國網


中國網10月26日訊 「銅梁優越的人才政策吸引了我。來銅梁工作兩年了,我感覺非常順心、暖心。」在銅梁高新區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博士彭娟說。作為銅梁區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彭娟享受到一次性人才補貼20萬元。按照相關人才政策,她還可以享受優先配租人才公寓、租房補貼、購房補貼及其他系列政策。

人才政策有顯示度

「銅梁愛人才、龍鄉歡迎您」這不是口號,而是實打實的舉措。近年來,銅梁區圍繞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從完善人才政策體系著手,突出政策導向性、吸引力、顯示度,制定出臺《龍鄉人才政策十條》,以及教育、衛生、「三農」領域人才激勵等一攬子政策,在人才引進、培育、扶持、保障等各個環節,在股權投資、科技研發、創業資金、科研站所建設等諸多方面,以真金白銀有力支持各領域人才優先發展,慢慢形成聚集人才的「引力波」。

例如,人才入選重大專項、獲得科技獎項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人才攜重點研發項目到銅推動成果轉化給予最高1億元股權投資扶持,各類主體創建各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平臺給予最高300萬元建設資助。10個方面、24項政策緊盯人才創新創業關鍵環節,給予精準支持。

好的政策能不能吸引人,關鍵看能不能兌現落地。銅梁區堅持「說了就算、定下就幹、幹就幹好」,每年兌現政策,在2019年4月開展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及創新項目首批政策兌現中,就向48名高層次人才、1個創新團隊、4個創新項目兌現獎勵756萬元,向3名首次入選市「鴻雁計劃」的人才配套獎勵43萬元。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銅梁區及時制定出臺《關心關愛一線醫務人員十條措施》,全覆蓋走訪慰問了227名一線醫務人員並發放慰問金76.9萬元,協調落實近60名一線醫務人員子女就近就便入學,逐一兌現落實關愛政策。

人才引進有力度

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關鍵要靠創新驅動,創新驅動關鍵是人才驅動。銅梁區聚焦企業項目需求、明確引才方向、主動聯繫對接,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驅動,不斷暢通渠道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

2019年11月,銅梁區高質量承辦2019重慶英才大會海歸論壇,邀請100餘位海內外專家、企業家、海歸人才來銅交流創新創業成果,順勢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促進了人才交流互動。

銅梁區積極加強校地合作,堅持主動走出去引才、引進來合作,緊盯高校人才集聚地區,與四川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等10餘所高校科研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連續舉辦四川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專場雙選會,組織200餘家企事業單位先後赴市內外參加「深圳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京津冀暨環渤海人才智力交流洽談會」等引才活動30餘場。近三年,共引進高層次人才228名,培育重慶英才計劃創新創業示範團隊2個、重慶市「鴻雁計劃」入選專家8名,聯合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8個,柔性引進院士3名,培養博士後12名,合作解決企業技術難題30餘項。全區具有高級以上技術技能職稱人才總量達8149名,引進急需緊缺人才數量連續三年增長達20%以上。

此外,銅梁區還積極加強與其它地方人才協作,與遂寧市籤訂人才協同發展合作協議,積極推進政策制度協同,協同開展引才育才,大力促進人才交流合作,推動了兩地人才資源共享、實現互利共贏。

除了高端人才引進,銅梁還注重人才的「梯次回流」。今年以來,組織系列「把老鄉留在老家」大型專場招聘會,累計回引1.7萬餘名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幫助480家復工復產企業新招錄銅梁籍員工5600餘人。

人才服務有溫度

人才引得進重要,但留得住則更為關鍵。為此,銅梁區種好梧桐樹,讓「枝更繁、巢更暖」。

開通「人才直通車」,暢通聯繫人才「最後一公裡」。目前,首批48名高層次人才、84名常駐銅梁企業高管實現了與區級領導、人才服務專員直通直聯;建好「人才加油站」,打造創新創業主陣地。強化政策推動、加強平臺建設、促進產才融合,為人才施展才能提供廣闊舞臺,讓各類人才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入選銅梁區首批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重慶威斯特電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特勒深切感受到了銅梁營商環境人才政策的「溫度」。

「我是銅梁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區裡為我們考慮到了父母康養、子女入學等問題,服務細緻而周到。」李特勒說,銅梁開設的服務專員對接制度,也讓他遇到的難題能快速解決,因此樂意在銅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入選高層次人才,不僅對我本人是一種激勵,更堅定了企業發展的信心。」入選銅梁區首批高層次人才的林元華表示,在優惠政策的激勵下,他所在的重慶欣雨壓力容器製造有限公司新引進碩士1名、行業知名專家4名,建成市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級技術研發中心、市級企業重點實驗室。擁有國家專利81項、實用新型專利44項,今年新申報專利10餘項。

銅梁積極用好「人才暖寶寶」,強化「以家庭為單位」人才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機制、延伸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為人才提供一站式、貴賓式、保姆式服務,「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環境更趨優良。

「我們組建了人才服務專員隊伍,為人才專職提供服務事項受理、跟蹤辦理、辦結反饋以及走訪、需求調研等服務。同時,選配了人才服務聯絡員,承辦落實人才服務事項。」銅梁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兩支隊伍密切配合,點對點向人才提供優先優質服務,受到人才廣泛歡迎。

新建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推動服務事項馬上辦、網上辦、優先辦;建成投用專家樓、人才公寓、藍領公寓3000餘套,開工建設人才主題公園,著力提升人才居住生活環境;細化落實醫療、文旅、政務辦理、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父母康養等6個方面服務內容;組建由39名區級名醫組成的人才家庭醫生團隊,提供專屬諮詢就診服務……

一系列有速度、有精度、有溫度的人才暖心政策,讓各類人才安心、安身、安業,也讓銅梁成為對人才有態度、有溫度並持續保持熱度的「人才窪地」,在助力民營經濟突破人才瓶頸的同時,更使「銅梁愛人才 龍鄉歡迎您」品牌影響力日益凸顯。 (聞瓊)


相關焦點

  • 重慶銅梁:建好用好「人才三寶」
    近年來,我區圍繞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從完善人才政策體系著手,突出政策導向性、吸引力、顯示度,制定出臺《龍鄉人才政策十條》,以及教育、衛生、「三農」領域人才激勵等一攬子政策,在人才引進、培育、扶持、保障等各個環節,在股權投資、科技研發、創業資金、科研站所建設等諸多方面,以真金白銀有力支持各領域人才優先發展,慢慢形成聚集人才的「引力波」。
  • 人才生態須強化「雨林法則」
    要實現科技創新人才的大量湧現,需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核心是要改善人才生態。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人才生態猶如雨林,是一個多樣的、開放的、動態的自然系統,需要豐富的動植物種群,需要充足的陽光、空氣和水分,強化「雨林法則」,最有利於全面營造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環境。
  • 引進各類人才2.4萬人,青島城陽如何做到「近悅遠來」
    「硬體上的便利只是加分項,園區營造的產業鏈生態才是讓我們項目入駐的核心吸引力。」朱健鵬說,自己團隊是研發充氣聚氨酯工程輪胎及巨型輪胎的,但工程輪胎生產出來後需要上車實測,一直以來尋找試用車輛和測試場地都是一個難題。「園區積極協調,引入了另一家由博士後帶隊的礦業公司,專門生產礦山機械,這不僅是以後的潛在客戶,還可以便利地聯繫到測試車輛和場地。」
  • 2020重慶英才大會新聞發布會|西部(重慶)科學城將如何吸引更多人才?
    目前,萬州區、九龍坡區、沙坪垻區、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榮昌區、銅梁區、墊江縣等多個專場活動已順利舉辦。比如:●兩江新區舉辦的智匯兩江—明月湖創新科技成果推介會發布了高空作業機器人、轉子發動機、車路協同智能路側系統等55項創新科技成果。
  • 巴曙松:香港生物科技融資平臺生態系統逐步形成
    香港新聞網10月22日報導,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22日在出席一個新經濟論壇時表示,港交所在改革上市新規後,香港很快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令人欣慰;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圍繞上市平臺的生態系統在逐步形成。
  • 新中國監獄學人才培養體系的形成及展望
    正是基於上述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監獄學人才培養得以逐步開展。2.監獄學專業教材的編寫發展根據「八勞」會議要求,1982年9月公安召開勞改幹訓工作會議,提出在已有的三級幹部教育訓練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幹部的正規化培訓,並創造條件把省級勞改幹校逐步改為帶有師範性質的中專。
  • ...熱帶雨林式」生態廣聚天下英才 「濟南改革」榮獲「中國改革...
    當今世界,城市競爭已從資本的競爭轉變為人才的競爭。今年以來,濟南市圍繞打造引得進、留得住、幹得好的人才創新創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按照「破障、栓心、賦能」的工作思路,強力推動各項人才政策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出臺了一系列敞開懷抱吸引人才的強勁措施,努力營造出「熱帶雨林式」的人才生態環境。
  • 重慶銅梁六寅寺舉行紀念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護國息災法會
    佛教在線重慶訊 2018年5月16至18日,重慶銅梁六寅寺隆重舉行為期三天的「紀念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護國息災法會」。今年「5.12」前夕,銅梁六寅寺為了籌集好這次紀念法會,他們早早就開始準備並通知信眾參加。大雄寶殿周圍布滿鮮花和水果,法堂顯得莊嚴肅穆。5月15日上午,永光法師先對法會道場周邊灑淨,然後端座法堂。
  • 釋放好人才「虹吸效應」
    提出強化創新激勵、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加大創業扶持力度、做強人才引育、創新榮譽表彰、完善服務保障等各種「政策禮包」,重視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招才引智之舉,集聚高層次領軍人才、吸納精英型科創人才、培育一大批優秀拔尖青年人才等,是促進地域發展,不斷引進「源頭活水」,搶佔創新制高點有力之舉。  激發人才優勢、釋放人才紅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 吸引力顯著提升,人才匯聚加速度——盤點2020濟南人才成績單
    除了賽事平臺外,想要留住人才,還要有更多「真功夫」。2020年是濟南的「人才政策落實年」,這一年,濟南市著力推動「人才新政30條」「高校20條」「雙創19條」等人才政策配套細則落地,實現了人才政策全覆蓋。針對頂尖人才,濟南實施頂尖人才「一事一議」集聚工程,最高可獲得1億元綜合扶持。
  • 《人才創新的邏輯》解碼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
    當今世界,創新人才最稀缺、最珍貴。然而,我們應當怎樣認知人才?人才如何創新?創新人才怎麼培養?「錢學森之問」應怎樣繼續追問?怎樣破解創新之痛?、創新人才培育的革新之策等八個方面,較為系統地闡釋了人才、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脈絡、實踐探索、規律遵循和革新之策。
  • 紹興人才戰略:種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人才生態:搭建人才培養「孵化器」 紹興是長三角一體化、杭紹甬同城化發展的中心城市,已經擁有集成電路、現代醫藥兩個省級「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在建立「雙十雙百」十大現代產業集群發展背景下,對各類人才需求極其旺盛。
  • 三亞已形成人才聚集的「強力磁場」
    「雙輪」驅動集聚優秀人才海南自貿港建設,人才是決定性因素,如何「聚天下英才為我所用」,成為三亞的一個重要課題。今年以來,三亞引才、育才措施層出不窮,加強頂層制度設計,推進人才發展機制改革創新,以政策「撬動」人才槓桿,積極打造「人才高地」,為築巢引鳳謀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 好未來FUTURE CAMP全力賦能AI人才 用科技定義好的未來
    為了向教育行業持續輸入優秀「AI+教育&r人工智慧已成為繼「網際網路+」、虛擬實境之後,又一個網際網路技術的爆發點,為各領域人才戰略布局帶來了巨大機遇和挑戰。為了向教育行業持續輸入優秀「AI+教育」人才,好未來AI Lab於今年年初正式發起「FUTURE CAMP好未來人工智慧訓練營」計劃,並於近日開啟第二期「FUTURE?
  • 大學裡人才飽和的那些專業,正在逐步「撤銷」,考生要注意
    一些大學畢業生在高考的時候,選擇的專業是比較熱門的,報考的人數比較多,因此錄取的分數線也比較高,本以為自己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大學裡人才飽和的那些專業,正在逐步「撤銷」,考生要注意。 這3類專業人才飽和,畢業不好找工作,正在逐步「撤銷」 1.
  • 龍華區人才集聚「磁場」效應凸顯
    海納百川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  2012年,龍華發出了打造「人才新高地」的強音。通過積極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龍華大力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社會環境,亟待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電解質|「人才淨流入」的濱州經驗:打造人才吸引「強磁場」 引得...
    山東省濱州市提供了很好的「樣板」:招才引智、以智興城,通過「打造一流環境吸引一流人才,用好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城市」,為「富強濱州」建設提供人才支撐。近年來,濱州通過抓實「百名高端專家、千名碩博士、萬名大學生進濱州」(簡稱「三進」工程),加速人才集聚,傾力打造人才嚮往的「智者智城」,已在人才數量、隊伍質量、氛圍營造、組織機制、平臺建設等方面形成體系,並初步顯現「人才淨流入」的良好態勢。
  • 深圳「人才日」:人才齊聚 共話創新發展
    「我們暢想未來的深圳,很可能會成為科學發現和重大基礎發明的搖籃,定義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會發展方式……」  11月1日,深圳迎來第四個「人才日」。當天,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啟幕,本屆論壇以「開放、包容、先行——打造國際人才高地」為主題,向全球傳遞深圳以一流環境吸引一流人才、以更加開放包容胸懷接納全球英才的決心。
  • 徐立毅在科技創新人才座談會上強調 以人才為核心集聚創新要素 以...
    11月30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徐立毅主持召開科技創新人才座談會,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才為核心集聚創新要素,以數位化為引領,圍繞產業鏈完善創新鏈,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與人才隊伍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著力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的科創功能,走好具有鄭州特色的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路子。
  • 錢塘新區著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區
    據了解,e點通在原來的市民卡APP-錢塘人才卡功能上,進行了升級改造,設置了「我要看看」「我要政策」「我要服務」等六大模塊,涵蓋了新區人才政策、人才工作、人才安居樂業一件事、人才計劃申報等十幾項內容,實現了新區人才環境概覽、人才政策精準推送、特色服務掌上辦理等人才一件事的全閉環服務,能夠幫助人才更好地工作在新區、生活在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