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晟東:抽絲剝繭還原真相 為刑事偵查提供技術支撐

2021-01-09 法制視界

娜晟東是丹徒公安分局刑事科學技術室主任,他數十年如一日奮戰一線,於細微之處發現關鍵證據,抽絲剝繭後還原案件真相,為刑事偵查提供了技術支撐。2020年,他被公安部評為江蘇省「十佳優秀現勘人員」。

上午,在丹徒公安分局刑事科學技術室,小編見到娜晟東時,他正在提取證物,分析案件現場的指紋。今年38歲的娜晟東,畢業於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從警已經16年,在他看來,從事自己這份工作需要有較強的責任心和邏輯思維能力,案件偵查中,要根據不同的犯罪現場甄別犯罪者的作案手段,通過現場還原搜索證據,多年來,他一直以「讓證據說話,對真相負責」為工作信條。

丹徒公安分局刑事科學技術室主任娜晟東說,作為一名人民警察,保衛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社會大局穩定是人民警察的根本職責,他作為一名技術民警,應該提升自己的技術本領,在犯罪現場提取更多的痕跡物證,來為偵查破案,打擊犯罪作出更多的貢獻。

長期以來,繁重的工作任務練就了娜晟東一絲不苟的品格、責無旁貸的工作責任心,無論是大要案件的現場,還是一般案件的勘驗,他都認真對待,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他的工作態度也感染了身邊的同事。

2020年,娜晟東勘察各類現場200多起,破獲刑事案件150多起,提取現場足跡、現場手印,現場生物檢材利用率均為100%,這些數據,顯現了他的專業精神,他因此被公安部評為江蘇省「十佳優秀現勘人員」,也是鎮江市2020年度唯一獲此殊榮的技術民警。

作者/來源:丹徒發布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楊發英:用工匠精神抽絲剝繭破譯「死亡密碼」
    今年42歲的楊發英是重慶市銅梁區公安局刑事偵查支隊三大隊大隊長,主檢法醫師。從警16年來,她累計勘查各種案(事)件2520餘起,出具法醫鑑定書1950餘份,協助偵破命案90起、刑事案件3810餘起,現行命案破案率始終保持100%,瑕疵案件和冤假錯案「零發生」。她用自己的技術和經驗,破譯了一個又一個「死亡密碼」。2020年11月,楊發英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 在刑事案件中,檢察院把案件退給公安局補充偵查,會有什麼結果?
    退回補充偵查,這在刑事訴訟中是比較很常見的。公安機關和檢察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所處角度不同,對證據要求就會有所差異。 檢察機關認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能會要求公安機關補充一些證據。 退回補充一般情況下都會重新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個別情況下也會撤案。
  • 【《堅守》之「業務尖兵」】賀猛:抽絲剝繭鎖賊蹤
    【《堅守》之「業務尖兵」】賀猛:抽絲剝繭鎖賊蹤 2021-01-06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誘惑偵查的正當性及其適用限制
    以法律保留原則為基本的秘密偵查立法被學者認為是西方正當法律程序的一部分{9}(P.92-103),但是從實證的立場看,現有的秘密偵查面臨滯後的危險,而許多犯罪呈現組織化、技術化、地下化的特徵。「9·11」事件後,許多國家對技術偵查採取了實用主義的態度,為了及早預防犯罪,適度克減了公民的一些權利,將秘密偵查向外擴張。
  • 郭航:刑事庭審實質化的權利推進模式研究 | 主題研討
    在調研中,多個辦案機關反映,在相當一部分案件中會安排偵查人員出庭說明被告人的到案經過。例如,西部某中心城市下轄區法院的數據顯示,在該區170件有證人出庭的刑事案件中,78%為偵查人員出庭作證,他們的作證內容主要是說明抓獲經過,既與案件事實沒有實質聯繫,也無接受辯方質證之必要,這些偵查人員的角色便是「便宜證人」。
  • 尋找最美基層民警丨張天林:勤懇堅守、執著耕耘的刑事技術「尖兵」
    嚴謹細緻攻克要案刑技破案捷報頻傳張天林同志自參加工作以來,在刑事技術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執著耕耘,用他的聰明才智和獨特眼光,為我市公安刑事技術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近5年以來,先後承辦了全市各類重特大、疑難命案的法醫屍體勘驗和疑難人體損傷檢驗800多起,檢驗屍體280餘具,活體900餘人次,出具檢驗報告及鑑定書1200餘份,直接破案80餘起,間接提供證據破案300餘起。作為專業的技術骨幹和學術帶頭人,他不斷鑽研專業理論和實踐技能,總結經驗、開拓創新,解決了諸多重大疑難案件的技術難題,為偵查、批捕、起訴和審判提供了科學依據。
  • 【刑事研究】警惕刑事審判中的錨定效應
    「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辦案準則不能根絕刑事審判中的認知偏差,這是因為,在大量錨信息塑造下,法官構建的事實可能偏離客觀真實,適用法律也可能背離不偏不倚的要求。刑事審判中主要有三種錨定效應: 一是偵訴審職能部門之間的錨定效應。偵查工作的特殊性和偶然因素決定其不可能絕對無誤,從制度設計上,批捕、審查起訴和審判等程序旨在對偵查工作層層審查和糾偏,確保正確打擊犯罪。
  • 田文昌:走出刑事訴訟理念的十大誤區
    但是,直到今天,在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水平已經十分發達的情況下,還是無法做到以絕對可靠的技術手段來尋求所有犯罪的事實真相。所以,對客觀真實的認定,至今仍然是一道未解的難題,同時也成為鑄成錯案的重要原因,因為對無解答案的解釋權只能出自於法官內心確信的主觀判斷。而法律真實的證據標準,正是在這種困惑中出現的。
  • 最高檢:有些涉民企刑案逾期滯留偵查環節,應力糾「掛案」
    12月2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以「涉非公經濟立案監督」為主題發布第二十四批指導性案例,指導全國檢察機關加大刑事立案監督辦案力度,依法保護非公企業合法權益。指導案例二顯示,犯罪嫌疑人溫某某,男,1975年10月出生,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甲水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甲公司)負責人。
  • 《線索》丨開放式結尾的懸疑推理小說在抽絲剝繭中帶我們走近真相
    就在警方一籌莫展之時,一部名為《暢銷書》的小說,全部依據真實人物和真實事件創作,活靈活現地「還原」了縣城槍殺案來龍去脈,並迅速傳遍了整座小城。作者保羅,作為死者生前最後一個密切接觸者,因這部書的面世,重新回到警方視野。小說情節真假難辨,作者保羅閃爍其詞,線索不停地節外生枝,但在重重迷霧之中,兇手的形象卻越來越清晰了起來。
  • 《推理筆記》青春推理抽絲剝繭,概率殺人真相驚心
    雖然沒有看過網劇版,也沒讀過原著,但對於電影版《推理筆記》來說,完全無礙於理解,因為電影本身就是一部擁有細膩人設和抽絲剝繭推理過程的完整故事。所以不要以為沒看過網劇會對電影造成理解上的缺失,單看電影,乃是一部少見利用數學公式殺人的懸疑推理片。
  • 刑事程序法治的理論發展與制度創新
    ◇刑事訴訟的最終目的在於為正當刑罰服務,服務的具體方式是查明真相與訴訟經濟,它們是刑事訴訟的次級目的,對最終目的的追尋受限於最低限度的程序正義。  ◇以審判為中心的精神內涵在於形成判決基礎的信息應當有機會得到反駁性檢驗,推進以審判為中心,必然以有效辯護為最終落腳點。
  • 三基色螢光燈在刑事照明中的應用及開發探討
    該燈主要特點有:①節能:耗電小,能將80%的電能轉化為可見光,而白熾燈只能將20%的電能轉化為可見光。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基色螢光燈的發光率是白熾燈四倍。②光線柔和均勻,使人感覺舒適、不刺眼、並能保持穩定;圖像色彩還原質量好、清晰度高。③耐用:燈管壽命長達10000小時,一般條件下使用3~5年不需要更換燈管。
  • 毒品犯罪案件特情偵查證據的認定
    ,用於偵查刑事案件、搜集犯罪情報、發現和控制犯罪活動的隱秘力量。」  一、毒品犯罪案件中的特情偵查證據的種類  由於特情偵查的嚴格保密要求,難以從公開文獻和數據資料上了解特情偵查運用的全貌。特情的介入往往會成為被告人和辯護人以犯意引誘或數量引誘為理由展開辯護的切入點,甚至成為案件的爭議焦點。
  • 真相|非洲三國緣何跟國際刑事法院說再見
    (原標題:真相|非洲三國緣何跟國際刑事法院說再見)
  • 基因庫為抗疫提供基礎支撐
    記者從現場獲悉,深圳國家基因庫也為正在進行的抗擊新冠疫情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由基因庫等機構共同開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分析平臺促進了新冠病毒基因組數據及相關演化分析結果的實時共享,為評估疫情風險、啟動公共衛生應對措施及制定醫療對策提供了全面、有效的數據支撐。
  • 刑事證據基本要求匯總
    刑事證據基本要求一、適用範圍適用於監察委、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的刑事調查及訴訟活動,包括立案、調查、偵查、起訴和審判的全過程。二、遵守法定程序調查人員、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審判人員收集、審查、應用證據必須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客觀、全面地收集、審查、核實和認定證據。三、證據概念、種類凡是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
  • 張竹:解開生命密碼 還原案件真相
    張竹現任福建省龍巖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技術大隊警務技術四級主管,從事DNA檢驗鑑定工作已有12年,先後獲得福建省公安刑事科技創新能手、全國公安刑事科學技術青年人才等榮譽。  從細節入手才能有所收穫  從事法醫工作12年來,張竹紮根刑事科學技術一線,全面掌握了各種DNA檢驗方法,成長為優秀的DNA實驗室負責人。
  •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怎麼樣?是不是公安部直屬院校第二名?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刑事警察學院最早可溯源到1948年5月的東北公安技術訓練大隊;歷經東北公安幹部學校;、中央人民警察幹部學校、公安部重慶化驗訓練班、上海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等併入;1956年更名公安部第一人民警察幹部學校;1981年11月正式更名為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和公安部人民警察幹部學校合署辦公;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