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犯罪案件特情偵查證據的認定

2020-11-29 中國法院網

2016-08-03 15:05:00 | 來源:人民法院報第六版 | 作者:孔丁英

  特情,也稱為「線人」或「耳目」,指「偵查機關領導和指揮的,用於偵查刑事案件、搜集犯罪情報、發現和控制犯罪活動的隱秘力量。」由於毒品犯罪具有高度隱蔽性和嚴密組織性,一般的外線偵查很難偵破,運用特情貼靠毒品犯罪分子進而採取內線偵查是世界各國偵查機關偵破毒品犯罪案件普遍使用的手段。特情屬於「隱秘力量」,特情偵查相關證據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隱秘性,與庭審質證的公開性之間存在天然的緊張關係。因此,法官在審查毒品犯罪案件中特情偵查相關證據時,應當對特情偵查相關證據的特點有明確認識,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方法,權衡利害,慎重得出認定結論。

  一、毒品犯罪案件中的特情偵查證據的種類

  由於特情偵查的嚴格保密要求,難以從公開文獻和數據資料上了解特情偵查運用的全貌。特情的介入往往會成為被告人和辯護人以犯意引誘或數量引誘為理由展開辯護的切入點,甚至成為案件的爭議焦點。從審判實踐來看,特情偵查證據主要包括通過特情獲取的物證、書證、證人證言等證據,以及證明特情介入過程及其合法性的證據,例如公安機關出具的《抓獲經過》等證明材料。

  二、特情偵查證據在審判階段凸顯的問題

  (一)證據數量偏少,證據鏈薄弱

  特情偵查的毒品犯罪案件往往證據數量都相對較少,證據之間的相互印證也比較困難。這是因為:1.毒品犯罪案件通常沒有被害人,缺乏被害人陳述作為證據和取證線索,也很難像其他刑事案件那樣通過勘查現場、走訪、排查等常規偵查手段來獲得有價值的證據信息;2.由於毒品犯罪活動隱秘性極強,毒品犯罪分子慣於隱匿蹤跡,反偵查能力強;3.特情偵查對特情和偵查人員的工作能力、應變能力都有較高要求;4.基於保密的需要,特情一般不出庭作證,其收集到的證據材料也常常因無法公開而不能作為證據使用。

  (二)說明材料內容難以展開充分質證

  1.公安機關出具的《抓獲經過》《破案經過》《情況說明》等說明材料的內容隱晦。公安機關出具的《抓獲經過》等說明材料是判斷特情偵查是否合法合規的重要證據。但是,司法實踐中所見的《抓獲經過》等說明材料往往文字簡略,對特情偵查的審批手續、介入範圍、工作方式、所起作用等事項閃爍其詞,輕描淡寫,甚至避而不談。但是公安機關對這些說明材料隱晦處理的做法,不但不能迴避質證,反而有可能招來辯護方更有力的異議,增加質證和認證過程的複雜性。

  2.特情的身份隱晦。特情的身份嚴格保密不公開,這是特情偵查的需要,也是特情作為「隱秘力量」的性質所決定的。但很多案件中公安機關連涉案人員是否是特情也秘而不宣,不僅法官難以查清案件關鍵事實,而且也難以判斷特情偵查是否合法、是否存在犯意引誘或數量引誘,增加了認證難度。

  3.特情證言的內容隱晦。特情親身參與見證毒品犯罪過程,這是案件得以偵破的關鍵所在,特情作證的證言也因而具有較高的證據價值。但是,因為保密需要,絕大多數特情並不出庭作證,有的雖然提供書面證言,但這些書面證言都十分簡單,辯護方即使有異議也難以質證。此外,很大一部分特情本身就是吸毒販毒人員,屬於所謂「汙點證人」。

  (三)取證程序不規範,關聯性、合法性易引起爭議

  1.未及時固定實物證據。特情偵查用於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作用比較突出,不少偵查人員因此忽視了及時固定實物證據以鞏固特情偵查成果的作用。例如對毒品包裝袋等現場扣押的物品,沒有及時提取指紋、氣味等生物痕跡材料移交檢驗等。

  2.未妥善保管實物證據。由於對實物證據的重視不足,很多偵查人員不注意妥善保管毒品及其包裝物等原始物證,在被告人對毒品種類的鑑定意見或毒品數量的稱量有異議、需要重新鑑定或稱量時,由於原始物證已滅失、損壞、變質,無法再進行鑑定或稱量。

  3.特情管理失範。實踐中公安機關對特情的管理不盡如人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偵查人員在主觀上對特情管理不嚴,過於縱容,異化了與特情的關係,也是特情管理失範的原因之一。

  (四)被告人認同度不高,不認罪、翻供的比例較大

  特情偵查的販賣毒品案件中被告人不認罪及翻供的比例之高,明顯超過了一般的毒品犯罪案件。不認罪或翻供的理由,一是主張犯意引誘或數量引誘,否認有犯罪故意;二是主張被特情欺騙,不知道交易的物品是毒品;三是利用在案證據的漏洞,否認自己參與了販賣毒品的活動,聲稱是被栽贓陷害等。

  三、認定特情偵查證據的原則與方法

  (一)認定特情偵查證據的原則

  1.兼顧打擊毒品犯罪的需要及偵查取證難度大的現實。毒品犯罪案件客觀上存在偵查取證的現實困難性,正是因為使用一般的偵查手段難以偵破毒品犯罪案件,特情偵查的必要性才得以凸顯。特情偵查的案件一般都是公安機關經過大量情報分析掌控鎖定犯罪嫌疑人,有的甚至經過較長時間的經營,除非偵查人員和特情故意製造假案或引誘犯罪,否則冤枉無辜的可能性相對較小。法官在審查特情偵查相關證據時,對毒品犯罪案件的特殊性和特情偵查的特點應有所考慮,在對相關證據的把握上應有別於其他類型的刑事案件。

  2.堅持證據裁判原則的底線。「證據裁判原則是現代刑事訴訟法的基石之一。」在對特情偵查證據的把握上,雖然要考慮毒品犯罪和特情偵查的特殊之處,但最終仍然要遵守證據規則、按照證明標準來認定案件事實,對沒有證據證明或根據在案證據不能證明的事實,依法不予認定,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實施毒品犯罪的事實不能成立的,依法宣告無罪。

  3.最大限度地進行公開質證。無論特情偵查的毒品犯罪案件如何特殊,也必須遵守當庭質證這一基本規則。特情偵查雖然具有嚴格的保密性,但相關證據內容也並非完全不能公開,確因保密需要不能公開的特情偵查資料,可由公安機關歸入保密卷宗,僅供辦案法官查閱,但未經質證的保密卷宗資料只能用於加強內心確信,不得用作定案依據。

  4.保守相關秘密。特情偵查屬於公安機關的「隱秘力量」,一旦公開就喪失了效用,並且給特情和相關人員帶來危險。法官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審查和核實特情偵查相關證據,應嚴格遵守保密要求,尤其是不得洩漏特情的身份和個人信息,既不能在裁判文書中公開保密內容,也不能在宣傳報導、新聞採訪以及論文、研究報告、案例分析等公開資料上涉及保密內容。

  (二)認定特情偵查相關證據的對策

  1.注重審查特情偵查的合法性。特情偵查適用的條件是有證據證明持有大宗毒品待售的犯罪嫌疑人,並且不得以犯意引誘或數量引誘的方式誘人犯罪,不得用毒品引誘他人購買。誘人犯罪的特情偵查取得的相關證據,可以用作從輕、減輕、免除被告人刑事責任的證據。

  2.注重審查相關證據的印證關係。特情偵查證據雖然總體上數量少,印證難度大,但也必須按照印證證明模式的要求進行認定。難點在於相關證據的內容隱晦,而解決的辦法不外乎是要求公安機關作出補充說明,必要時應由偵查人員出庭作證證明偵查活動的合法性和所取得證據的真實性。在公安機關不履行說明義務,經法院要求補正而不補正,以致相關證據真偽是非難辨時,法官可根據內心確信依法決定是否採納相關證據。

  3.注重探索特情偵查證據的質證方式。法官在審查特情偵查證據時應對特情偵查的保密性有所認識,不能一味苛求公安機關完全公開相關證據內容,可不公開開庭審理,或由特情通過隱去容貌外形、改變聲音的方式出庭作證等,接受控辯雙方的詢問。

  4.注重在裁判文書中合理回應辯護和辯解意見。在裁判文書中合理回應控辯雙方的意見,是為了加強說理。但其前提是法官對特情偵查過程的來龍去脈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這需要公安機關積極配合審判,對特情偵查經過作較為詳細的說明,必要時派特情和偵查人員出庭作證。說明材料過於簡單或存在疑問的,法官可以要求公安機關出具詳細的說明或作補充說明,不宜在說明材料中反映的事項,法官可查閱相關卷宗材料,以便強化心證,為查明案件相關事實,加強裁判文書說理提供依據。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特情引誘」對販賣毒品案件定罪量刑的影響
    基於毒品犯罪有著不同於一般案件的特點,目前,特情偵查方法較多地運用於毒品犯罪案件的偵破。特情偵查手段的運用,具有信息靈通,打擊準確,獲取證據及時等明顯優勢,能夠收到常規手段難以達到的破案效果,現已成為公安機關打擊毒品犯罪不可或缺的方法。
  • 毒品犯罪電影《門徒》中的特情介入
    不得不提的是,基於毒品犯罪的隱匿性,涉毒人員的較強反偵查意識,使得這三類人成為偵查人員破獲毒品案件的常見偵查方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涉毒人員被抓後,常說自己被人「坑」,常說自己被偵查人員釣魚執法,當一個辯護律師聽到當事人如此的辯解,有應該怎麼根據卷宗判斷案件是否存在特情介入,特情是誰?如果存在特情,特情實施的相關行為是否違法了呢?特情介入對涉毒人員的定罪量刑是否會有影響?
  • 毒品案件:「公安特情」錯被捕,險坐牢獄十五年
    圖片來至網絡核心辯點總結:其一,盧某某被捕後否認犯罪事實,始終堅稱為警方線人其二,郭某曾證實盧某某確實是其發展的線人,證言中關於毒品交易細節與盧某某的口供一致。雖偵查機關只收集了盧某某唯一一份證言,以及盧某某未出庭作證,但郭某的證言與盧某的口供在關於毒品交易細節上相互印證,足以推斷盧某的口供具有真實性。
  • 利用特情耳目 邯鄲縣成功破獲一起販賣毒品案
    長城網邯鄲10月22日電(記者 鄭建軍 通訊員 吳斌)根據省公安廳禁毒委精神,邯鄲縣公安局刑警特管中隊對邯鄲縣轄區內涉毒案件線索進行認真梳理,充分利用特情耳目網搜集線索。近日成功破獲一起販賣毒品案。
  • 毒品犯罪定性基本問題研究
    但在司法實踐中,有的案件模糊既未遂,這樣的方式或許並不能達到應有效果,因為將沒有賣出的行為認定為既遂,會導致「出賣行為」的性質不能界定,這種「既遂」後的行為如果只能認定為銷贓,那在該階段加入的共同犯罪主體也只能排除販賣毒品罪的適用,轉而認定為持有型犯罪,實際上縮小了打擊範圍。筆者認為,販賣毒品罪應以毒品實際轉移給買受者為既遂標準,即「實際交付說」。
  • 【規範整理】毒品犯罪刑法規範總整理(1)(2019.10.3更新)
    對同一宗毒品可能實施了兩種以上犯罪行為,但相應證據只能認定其中一種或者幾種行為,認定其他行為的證據不夠確實充分的,則只按照依法能夠認定的行為的性質定罪。如涉嫌為販賣而運輸毒品,認定販賣的證據不夠確實充分的,則只定運輸毒品罪。對不同宗毒品分別實施了不同種犯罪行為的,應對不同行為並列確定罪名,累計毒品數量,不實行數罪併罰。
  • 誘惑偵查的正當性及其適用限制
    欺詐型秘密偵查中,偵查人員隱瞞、掩飾身份,與犯罪嫌疑人直接接觸,搜集證據、掌握犯罪組織的犯罪活動情況,如誘惑偵查、臥底偵查、刑事特情偵查等。對於誘惑偵查屬於秘密偵查的下屬概念,一般沒有多大異議。因此,對誘惑偵查概念予以明確時,既要體現上位秘密偵查概念的基本屬性,又要彰顯其本身的特性。
  • 在刑事案件中,檢察院把案件退給公安局補充偵查,會有什麼結果?
    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對於需要補充偵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也可以自行偵查。 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以內補充偵查完畢。補充偵查以二次為限。補充偵查完畢移送人民檢察院後,人民檢察院重新計算審查起訴期限。
  • 無罪的菸頭與混亂的勘驗,製造毒品無罪案例剖析
    順著指控的思路,針對在案證據,筆者認為可以選擇以逐個擊破的方式對在案的指控證據進行反駁,證實無一證據能夠證實葉某與此案存在關聯,並利用已有的證據進行立論,證實葉某是案外人、無辜者。其二,製毒案件與其他毒品犯罪相比,製毒現場的勘驗筆錄及製毒現場內查獲的物證對認定案件事實更為關鍵。
  • 萬寧布建特情耳目 開闢戒毒所「第二戰場」
    原標題:萬寧布建特情耳目 開闢戒毒所「第二戰場」   萬寧市公安局根據省公安廳的部署,把打擊毒品犯罪專項行動作為禁毒三年大會戰的頭等工程來抓,充分發揮打擊毒品犯罪主力軍作用,實幹擔當、強化作為、重拳出擊,對毒品犯罪集中展開凌厲攻勢,取得顯著成效。
  • 明明只賣50克,為何被認定販毒1公斤,法律是怎樣規定
    關鍵詞:毒品 販賣毒品罪 刑事辯護 犯罪 法律 律師我們前一段時間接到了一個案件的諮詢,當事人來自黑龍江,當地的偵查人員查明他向四川上家購買65克毒品,並且能夠查明他出售了3克毒品給毒友,但偵控機關最終認定其販毒總數量為65克。不少人會覺得這些案件太不可思議,對辦案機關的認定方法不可理解,明明是3克,怎麼就成了65克,這是搞錯了嗎?或又是烏龍事件?
  • 販賣假毒品行為的司法認定|毒品|販賣毒品罪|甲基苯丙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禁毒的決定〉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與《批覆》的立場相同,規定不知情販賣假毒品的行為應當被認定為販賣毒品罪(未遂) ,但該《解釋》針對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禁毒的決定》已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施行之日同時廢止,現已失效。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文件中,沒有關於販賣假毒品案件的規定或解釋。
  • 張明楷\王鋼:毒品犯罪專題研究
    毋庸諱言,目前毒品犯罪案件審理的問題不少,如法官習慣於根據字面含義理解毒品犯罪的條文規定,對於毒品犯罪著手與既遂的判斷極為形式化,不善於從區分正犯與共犯出發處理毒品犯罪的相關問題,不擅長於從死刑適用原理出發對毒品犯罪分子適用死刑,以至於各地司法機關對一些相同毒品犯罪案件(如代購毒品案件)的處理結果不同,或對本不構成毒品犯罪既遂的行為認定為犯罪既遂,或對本可不適用死刑的毒品犯罪分子適用了死刑
  • 達州市檢察機關發布打擊毒品犯罪4個典型案例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2018年1月至今年4月,達州市兩級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毒品犯罪案件753件 1055人,其中2018年300件387人、2019年325件429人,同比上升8.3%和10.8%。提前介入重大毒品犯罪案件偵查引導取證40件(次);監督立案11件11人;受理審查起訴669件880人,提起公訴805件951人。
  • 詐騙犯罪案件,當事人和家屬應如何判斷辦案機關告知的案件事實?
    金翰明:詐騙犯罪案件辯護律師、廣強律師事務所詐騙犯罪案件辯護與研究中心秘書長最近接觸了兩個詐騙罪案件,一個是醫保詐騙案,另一個是網際網路平臺銷售中藥涉嫌詐騙罪的案件。這兩個案件存在一個共同點,即家屬向公安機關詢問能否給當事人辦取保,能不能放人?公安機關都向當事人和家屬做出關於案件定性、後續進展的回應。
  • 杭州刑事律師:毒品犯罪相關法律規範匯總(2020版)
    【批覆】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非藥用類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制品種增補目錄》能否作為認定毒品依據的批覆 【 高檢發釋字〔2019〕2號】17.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庭《毒品犯罪案件公訴證據標準指導意見(試行)》 【〔2005〕高檢訴發第32號】18.
  • 刑事個案證據問題及司法應對研究
    沒有證據,就無從認定犯罪事實,更無法以犯罪事實為依據進行定罪、量刑或適用法律。  從筆者這幾年接觸過的刑事案件來看,證據問題比較突出,相當部分案件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由於證據方面的問題,對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往往打了折扣,有的不得不酌情從輕,有的從死刑改成了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甚至有的因證據不足而難以定罪。
  • 毒品犯罪辯護—從「絕命毒師」案看什麼是刑法意義上的毒品?
    從條文上看,毒品的定義似乎已經十分明確,走私、販賣、運輸、製造及非法持有大量上述物質的都應認定為犯罪,但是實踐中認定刑法意義上的毒品並沒有這麼簡單。《禁毒法》第2條第2款規定:「根據醫療、教學、科研的需要,依法可以生產、經營、使用、儲存、運輸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
  • 「監獄、看守所耳目偵查」還需要嗎?
    隨著神秘證人袁連芳的浮現,這個為某些偵查人員熟稔但為公眾所陌生的偵查方式終於浮現在公眾面前,這就是我剛才所說的「獄偵」,或者稱「監獄、看守所耳目偵查」,也就是公安機關利用監獄、看守所的犯罪嫌疑人、罪犯作為偵查機關的耳目,幫助偵查機關發現線索,獲取證據,得以偵破案件的一種偵查方式。   積十多年在檢察機關工作的實踐,我當然知道一些公安機關在使用「耳目偵查」。
  • 掃黑除惡案件認定規則大整理(精華帖)
    既要防止將已構成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案件「降格」處理,也不能因為強調嚴厲打擊而將不構成此類犯罪的共同犯罪案件「拔高」認定。辦理涉黑案件同樣應當堅持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法定證明標準。(最高法關於《2015紀要》的理解與適用)3.關於證明標準和證據運用問題《2015紀要》強調,辦理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件應當堅持「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法定證明標準。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件偵查取證難度大,「四個特徵」往往難以通過實物證據來加以證明。審判時,應當嚴格依照刑事訴訟法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對相關證據進行審查與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