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趙天宇 張永
張衛建研究員正在接受記者採訪。張永攝影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很多人認為農業生產應該更多的關注高溫熱害,但實際上我認為更應該關注的是低溫冷害與乾旱。」 張衛建研究員這樣說。
春來伊始,萬象更新,農業生產也隨著春耕春播的開展而忙碌起來,在厄爾尼諾和全球氣候變暖等影響下,農業生產特別是春耕春播應當更加注意哪些方面?近日,記者來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專訪了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首席張衛建研究員。
南方直播稻應更關注冷害影響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氣候變化,遠不止「越來越熱」這麼簡單,除了整體升高的趨勢之外,氣溫的波動也日漸顯著,與以往的平穩變化過程不同,低溫或階段性降溫的頻率更高,自然發生農業災害的概率也就更大。
張衛建告訴記者,近年來,南方許多老百姓在春耕中,喜歡採用直播的方式來種植水稻,和以往的育秧移栽不同,直播稻雖然可以簡化栽培、降低成本、解放勞動力,但同時災害風險也較大,「比如說春季的倒春寒,育秧有緩衝餘地,在設施大棚裡,就算遭遇極端天氣比如倒春寒,可以通過覆膜或者加膜來保溫增溫。但是大田不一樣了,稻穀直播下去以後,萬一倒春寒來了,不是小範圍受影響,而是大面積的問題了,很難進行有效防範。」
張衛建認為,直播稻預防倒春寒最重要的是兩點,一個是品種要選準,選擇相對要耐低溫,抗倒伏能力強的品種,氣象學上叫做「耐寒性」;二是要及時關注天氣預報,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從而儘可能的減少冷害風險。如果遇到強降溫,可以通過提前灌水,夜間保持水層保溫,白天排乾曬田增溫等措施來減輕低溫對稻苗的影響。
除了水稻,油菜也是南方地區春季的主要作物之一,雖然近幾年油菜播種面積有所減少,但春耕期間天氣變化對油菜產量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視。
「今年春節之後這段時間,天氣比較暖,氣溫回升很快,油菜抽薹開花早,如果這個時候突然出現低溫的話,影響是十分大的」。對於這樣的災害,他建議應以預防為主「冬季注意控制油菜長勢,強冷空氣來臨之前,可以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等生長調節劑,增強植株的抗冷能力。如果災害太嚴重的話,只能翻埋作綠肥用了。」
北方小麥需提前做好低溫和春旱預防
相對於南方而言,我國北方地區的春耕春播一般在四月才陸續開展,俗話說「南水稻,北小麥」,小麥是北方春耕期間需要重點關注的糧食作物。
張衛建坦言,在如今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無論是從小麥品種還是小麥播種的時間來看,北方小麥受冷害的影響都比較大。
他解釋說,氣候變暖以後,首先春小麥的播種面積減少了,許多以前春小麥的主產區比如西北地區已經改為種植冬小麥了。其次冬小麥的播種會比以往推遲,隨之而來的播種量也會增大,肥料又幾乎是在播種前後一次性施用,麥苗生長過於旺盛。「但因為前期溫度高,幼苗實際上十分脆弱,但生長發育提前,春季一旦遇到低溫,影響會比以往更加嚴重。」
同時,張衛建也告訴記者,隨著近二三十年氣候變暖,北方種植的小麥品種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在農業學上,以前北方種植的小麥多是冬性和半冬性,甚至強冬性品種,耐寒性強。但現在半冬性和弱春性小麥品種顯著增加,從字面意思就不難理解,它抵禦冷害能力變弱了,受低溫的影響更重。」
針對作物需水等問題,他提醒春耕生產應當注意提前澆水,注意加強田間管理,預防可能出現的旱情和低溫影響。在低溫來臨之前,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等生長調節劑,提高麥苗的抗性。如果遇到持續乾旱和低溫,災害之後要及時澆水,並隨水補肥,促進麥苗生長。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