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影響春耕 作物抗冷害能力值得關注

2020-11-30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趙天宇 張永

  

  張衛建研究員正在接受記者採訪。張永攝影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很多人認為農業生產應該更多的關注高溫熱害,但實際上我認為更應該關注的是低溫冷害與乾旱。」 張衛建研究員這樣說。

  春來伊始,萬象更新,農業生產也隨著春耕春播的開展而忙碌起來,在厄爾尼諾和全球氣候變暖等影響下,農業生產特別是春耕春播應當更加注意哪些方面?近日,記者來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專訪了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首席張衛建研究員。

  南方直播稻應更關注冷害影響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氣候變化,遠不止「越來越熱」這麼簡單,除了整體升高的趨勢之外,氣溫的波動也日漸顯著,與以往的平穩變化過程不同,低溫或階段性降溫的頻率更高,自然發生農業災害的概率也就更大。

  張衛建告訴記者,近年來,南方許多老百姓在春耕中,喜歡採用直播的方式來種植水稻,和以往的育秧移栽不同,直播稻雖然可以簡化栽培、降低成本、解放勞動力,但同時災害風險也較大,「比如說春季的倒春寒,育秧有緩衝餘地,在設施大棚裡,就算遭遇極端天氣比如倒春寒,可以通過覆膜或者加膜來保溫增溫。但是大田不一樣了,稻穀直播下去以後,萬一倒春寒來了,不是小範圍受影響,而是大面積的問題了,很難進行有效防範。」

  張衛建認為,直播稻預防倒春寒最重要的是兩點,一個是品種要選準,選擇相對要耐低溫,抗倒伏能力強的品種,氣象學上叫做「耐寒性」;二是要及時關注天氣預報,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從而儘可能的減少冷害風險。如果遇到強降溫,可以通過提前灌水,夜間保持水層保溫,白天排乾曬田增溫等措施來減輕低溫對稻苗的影響。

  除了水稻,油菜也是南方地區春季的主要作物之一,雖然近幾年油菜播種面積有所減少,但春耕期間天氣變化對油菜產量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視。

  「今年春節之後這段時間,天氣比較暖,氣溫回升很快,油菜抽薹開花早,如果這個時候突然出現低溫的話,影響是十分大的」。對於這樣的災害,他建議應以預防為主「冬季注意控制油菜長勢,強冷空氣來臨之前,可以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等生長調節劑,增強植株的抗冷能力。如果災害太嚴重的話,只能翻埋作綠肥用了。」

  北方小麥需提前做好低溫和春旱預防

  相對於南方而言,我國北方地區的春耕春播一般在四月才陸續開展,俗話說「南水稻,北小麥」,小麥是北方春耕期間需要重點關注的糧食作物。

  張衛建坦言,在如今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無論是從小麥品種還是小麥播種的時間來看,北方小麥受冷害的影響都比較大。

  他解釋說,氣候變暖以後,首先春小麥的播種面積減少了,許多以前春小麥的主產區比如西北地區已經改為種植冬小麥了。其次冬小麥的播種會比以往推遲,隨之而來的播種量也會增大,肥料又幾乎是在播種前後一次性施用,麥苗生長過於旺盛。「但因為前期溫度高,幼苗實際上十分脆弱,但生長發育提前,春季一旦遇到低溫,影響會比以往更加嚴重。」

  同時,張衛建也告訴記者,隨著近二三十年氣候變暖,北方種植的小麥品種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在農業學上,以前北方種植的小麥多是冬性和半冬性,甚至強冬性品種,耐寒性強。但現在半冬性和弱春性小麥品種顯著增加,從字面意思就不難理解,它抵禦冷害能力變弱了,受低溫的影響更重。」

  針對作物需水等問題,他提醒春耕生產應當注意提前澆水,注意加強田間管理,預防可能出現的旱情和低溫影響。在低溫來臨之前,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等生長調節劑,提高麥苗的抗性。如果遇到持續乾旱和低溫,災害之後要及時澆水,並隨水補肥,促進麥苗生長。

(責任編輯:劉佳)

相關焦點

  • 【考向預測】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氣候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光、熱、水等能量和物質,某地的氣候因素往往決定了該地農業特色和發展目標。  熱帶草原氣候:全年炎熱,但有明顯的乾濕兩季,所以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也要注意加強水利工程,防治旱澇災害。  熱帶沙漠氣候:水分是影響其農業限制因子,所以節水農業、耐旱品種是其主要的發展思路。如以色列,用滴灌讓沙漠開滿鮮花。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利弊共存,但不利影響較有利影響更為顯著。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 氣候變暖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近一年來,國外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頻頻地報導討論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性氣候變暖問題。一些國際組織、國家和學術團體以此為主題組織了多次國際會議。各國政府已把保護氣候列入議事日程。  筆者曾就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及可能產生的影響在中國氣象報上發表過文章。
  • 【世界糧食日】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糧食安全
    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地表溫度上升會增加農作物的呼吸消耗,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導致作物籽粒灌漿不充分,較高的溫度還可能加快農作物的生育進程,甚至中斷或終止作物的正常生育過程,嚴重影響著作物的產量。同時,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導致大氣溫度升高,從而帶來的作物病、蟲、草害的增加也直接影響到作物健康良性的生長。
  • ——東北糧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有哪些影響?未來糧食產區將面臨怎樣的氣象風險?這些問題是國家相關部門近些年來高度關注的問題。  東北三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未來是否會受到全球變暖的不利影響以及如何應對,成為氣象部門農業氣象服務的重點課題、項目。
  • 鄭國光:科學應對全球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作物越多樣,越能應對氣候變化影響
    英國《自然》雜誌19日在線發表了一項生態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分析了91個國家連續50年的全年產量數據後報告稱,增加作物多樣性可以極大地提高全國作物年產量的穩定性,從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全球糧食系統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基礎。
  • 寧夏氣候概況
    低溫冷害主要是寧夏水稻生長期內發生異常低溫而造成水稻嚴重減產的一種災害。主要發生在7~8月,一般由於長期陰雨,造成氣溫低於作物正常生長所需的溫度,影響抽穗揚花、授粉,致使空秕率增加,產量下降。乾熱風是一種高溫、低溼並伴有一定風力的大氣乾旱現象,是影響寧夏小麥高產穩產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乾熱風一般可造成小麥減產5%~10%,個別危害嚴重年份減產可達20%以上。
  •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下篇)
    對產量的影響可能主要來自於極端氣候事件頻率的變化,而不是平均氣候狀況的變化。  據估算,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在總體上因全球變暖可能會減少5%~10%左右,其中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減產為主。
  • 2020高考時政熱點-全球氣候變暖和病蟲害
    全球氣候變暖和病蟲害4 月至 5 月,夏糧即將迎來關鍵期,預計全國大 部地區氣溫偏高、降水偏多的趨勢仍將持續,這 個時期常見的農作物病蟲害有哪些?主要影響 哪些作物?如何做好科學應對?氣象條件是影響病蟲害發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之 一,溫度、溼度、光照、降雨、風速等我們熟知 的氣象要素,對於病害的發展和流行,害蟲的發 育、繁殖、越冬和適應都有直接影響。比如,冬 季降雪氣候寒冷,不利病蟲(卵)越冬,春季病 蟲害影響就會相對較小。每年春季氣候回暖,病 蟲害也開始復甦,影響作物的生長。
  • Plant Physiology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玉米乾旱冷害聯合脅迫的生理和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了玉米苗期在乾旱冷害聯合脅迫下
  • 全球變暖、空氣汙染……氣候變化,對癌症有哪些影響?
    氣候變暖也造成了一系列相關的氣候變化,包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空氣汙染、風暴和洪水強度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加以及乾旱和野火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增加等。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蔬菜冷害症狀判斷及防治一定要知道
    常見冷害症狀  冷害一般是指溫度尚未達到冰點,低溫引起蔬菜生理失常的表現。蔬菜受冷害的症狀主要有:  1.葉片下垂。  另外,低溫冷害也常導致蔬菜畸形花、果和落花落果的現象發生。  除了外置草苫外,還可在大棚前臉棚膜內側,覆蓋一層寬兩米左右的無紡布,緊貼前臉土壤,可有效預防棚外冷氣影響棚中,減少棚內熱量的散失,以達到夜間保溫的目的。  二是加蓋草苫、浮膜,棚內設置二膜保溫。寒潮襲來,溫度降低,菜農可於傍晚放棚後,將往年換下來的舊草苫和舊棚膜搭在棚上,然後再蓋上浮膜,這相當於給大棚多穿了一件棉襖,從而避免夜溫偏低。
  • 談談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60至70年代初期,氣候學家們在研究氣候變遷的問題時,主要是研究歷史上的冰期(或稱小冰河期)的周期性,期望能推算出下一個小冰期到來的時間,並估計其可能的影響。然而,到了70年代後期,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問題,已愈來愈多地受到氣候專家們的重視。
  • 氣候變暖 請珍惜每一杯阿拉比卡
    在抵禦氣候變暖的種種努力中,能讓人觸目驚心的傳播策略是至為重要的一環。因為對它們而言最大的生存威脅是因全球變暖而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一旦兩極冰川大量融化,它們將很可能面臨滅頂之災。而自從讀了英國皇家植物園研究人員在學術期刊《PLOSONE》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我每次喝阿拉比卡咖啡的時候都倍覺珍惜。據稱,到2080年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幾乎所有的野生阿拉比卡咖啡樹滅絕,而在某些地區,到2020年也許就已不適合此種咖啡生長了。
  • 全球變暖對農業影響最大 日本遭遇全面負面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毫無爭議」的事實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日發表的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梗概得出了這個結論。  全球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  人為活動很可能是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 全球氣候變暖對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8月31日晚,一場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的直播間展開,多國學者就這個關係人類未來命運走向的話題展開討論。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劍鋒在論壇上介紹了全球氣候變暖對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 給地球加個罩子,就能緩解氣候變暖?
    給地球加個罩子,就能緩解氣候變暖?  第二看臺  今年入夏以來,極端高溫天氣席捲全球,北極圈也陷入「癱瘓」,「32℃北極圈,無家可歸的北極熊面臨滅頂之災」一度刷屏,全球變暖問題再一次向人類發出挑戰。其實,為應對氣候變化,科學家們早已提出各種「改造」地球的工程,其中就包括「平流層紗罩」概念。
  • 一萬億棵樹助人類擺脫氣候變暖?
    而我們都知道,樹木就像鎖碳的「寶盒」,它們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轉化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從而達到緩解氣候變暖的作用。為了研究森林的固碳能力,2015年,英國科學家對亞馬孫雨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亞馬孫雨林每年能吸收大約22億噸二氧化碳,大約相當於吸收了8.6億輛汽車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 疫情防控不誤農,春耕備耕進行時
    總體來看,主要蔬菜品種供應充足,在田作物長勢正常。當前正處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也是春季農業生產的重要時節。疫情對農業種植有什麼影響?怎樣才能不誤農時,確保全年糧食和農業豐收?農業科技如何發揮穩生產、保供給、促豐收的支撐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