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現象衝擊農作物供應 機構:大宗商品通脹至少於2021年中期緩解

2020-12-04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拉尼娜現象衝擊農作物供應,機構:大宗商品通脹至少於2021年中期緩解

  今年下半年以來,全球及國內玉米、豆粕等農產品走出了趨勢性上漲行情。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數據顯示,大豆、小麥的期貨價格已升至6年高位,玉米期貨也接近自2019年中期以來的最高紀錄。

  除生豬周期產能釋放等原因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拉尼娜現象嚴重影響了降水,在供給端影響了農作物供應。

  世界氣象組織及多國發出氣候預測,今年冬季拉尼娜已經形成,並將繼續,這將影響世界許多地區的氣溫、降水和風暴模式。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科學學院講師李子光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從長期統計角度來看,拉尼娜現象或將持續至明年3~4月。

  供給減少將進一步推高明年農產品價格。荷蘭合作銀行全球策略師兼農產品市場主管沃格爾(Stefan Vogel)在最新報告中表示,小麥、大豆和玉米價格將在明年繼續上漲,並成為明年價格上漲幅度最大的農產品,預計此輪大宗商品通脹至少要到2021年中期才能緩解。

  拉尼娜現象使多國調低糧食收成預期

  與厄爾尼諾現象類似,拉尼娜現象是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結果。拉尼娜現象導致異常天氣,進而使糧食作物減產。與厄爾尼諾現象相比,拉尼娜現象持續時間更長,對農作物的生長更具破壞性。

  由於拉尼娜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美洲多國近日下調了今年糧食收成預期,其中阿根廷下調幅度最大。

  布宜諾斯艾利斯穀物交易所的最新預測顯示,阿根廷今年農作物收成與去年相比將下降,預計大豆產量為4650萬噸,低於去年的4960萬噸。玉米產量為4700萬噸,低於去年的5000萬噸。

  在近20年出現拉尼娜的年份來看,阿根廷產量受到的衝擊也最為明顯。在出現拉尼娜的年份,阿根廷糧食產量絕對量下滑900萬~1780萬噸。

  此前,市場研究機構Soybean And Corn Advisor的預測顯示,今年南美洲糧食產量或創記錄,大豆產量或為1.99億噸,高於去年的1.9億噸。玉米產量約為1.661億噸,高於去年的1.577億噸。「但是,拉尼娜現象改變了這一切。」該機構研究總監科登尼爾稱。

  李子光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之所以拉尼娜現象對農產品供給影響巨大,原因在於區域降水增加或者減少可以產生洪澇或者乾旱,進而影響全球糧食產量。他解釋稱,在北半球冬季,拉尼娜事件會在南美洲北部低層大氣產生一個低壓中心,從而造成南美洲北部降水增加。北美洲南部則相反,拉尼娜會在該地區產生高壓中心,空氣從該高壓中心向四周輻散,高層大氣產生下沉運動抑制降水生成,從而造成該地區降水減少。

  李子光表示,拉尼娜也會改變北美洲的西風急流的位置,西風急流位置改變使得北面冷而乾燥的空氣向南輸送,進一步減少北美洲南部地區的水汽含量,使得降水更不容易產生。

  如何影響明年農產品價格走勢?

  2000年後,全球分別在2007、2010年發生了兩次強度中等的拉尼娜現象,在此期間,均伴隨著內外盤價格的大幅上漲。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數據顯示,2007年7月~2008年6月,玉米期貨結算價(活躍合約)由350.00漲至757.00美分,CBOT大豆價格由897.60漲至1574.00美分。2010年7月~2011年5月,CBOT玉米價格由383.25漲至747.50美分,CBOT大豆價格由908.00漲至1376.00美分。

  多家氣象機構預測,拉尼娜現象或將繼續延續到明年第一季度。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氣候預測中心(NOAA CPC)發出拉尼娜預警,認為2020年冬季發生拉尼娜的概率為95%,65%的概率持續到2021年春季。

  李子光認為,從長期統計角度來看,拉尼娜造成北美洲南部的降水減少會持續到拉尼娜發生次年的4月,南美洲的降水增加會持續到拉尼娜發生次年的3月份。NOAA CPC的多模式集合預測結果顯示2021年春季北美洲南部降水會減少,南美洲北部降水會增加。

  巴西氣象預報機構Somar Meteorologia氣象學家奧利維拉表示,未來幾個月最需關注,拉尼娜現象將繼續導致該國降雨低於平均水平。不過,從12月開始,降水量可能將變得更加規律。

  多家投資機構認為,有鑑於此,拉尼娜現象使農產品減產的潛在風險進一步積聚,南美的大豆和玉米等農作物將進一步受損,或將繼續推高明年大豆和玉米期貨價格。荷蘭合作銀行研究報告認為,不僅如此,這還將有利於提振農業從業者的種植熱情,並提振農產品貿易的活躍度。

  不過,亦有投資機構認為,雖然拉尼娜現象影響了農產品供給,但也有辦法減少此種負面影響。Archer-Daniel-Midland公司農業服務和油籽部門總裁莫裡斯(Greg Morris)認為,在第一季度中期,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或消退,巴西的農作物收成或將和此前預期一樣。

  巴西農業大州託格羅索州農民組織Aprosoja負責人加爾文也稱:「現在說產量虧損為時尚早。今年的產量可能不如去年,但這也是因為去年的農作物收成創下了歷史新高。」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DF537)

相關焦點

  • 九方金融:大宗商品概念股可能在2021年2季度見頂
    本文比較了本次疫情對大宗商品供給和2018年豬瘟對豬肉供給的衝擊,分別利用各行業龍頭上市公司股價和價格指數做了回測,發現相較於豬肉,大宗上市公司盈利預期反應時間較短,行情回調領先上遊價格4個月左右。根據本輪中國經濟周期,大宗商品通脹預計持續到三季度,相關公司股價在5月見頂回落。
  • 全球通脹預期升溫 大宗商品反彈 紐約原油月內大漲逾兩成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陳燕青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央行今年大放水,通脹預期也開始升溫,近期原油、銅等大宗商品走高。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多國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為市場注入流動性。3日,澳大利亞央行下調基準利率由0.25%至0.1%,創歷史新低;此外,澳洲央行將實施為期6個月的1000億澳元的新一輪量化寬鬆。受全球貨幣寬鬆和疫苗出現曙光的消息刺激,近期原油、銅等大宗商品紛紛走高。11月以來,紐約原油主力合約持續走高,23日盤中突破43美元,月內大漲逾兩成,逼近年內新高。
  • 機構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5%以上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2021年將比大多數年份更有吸引力,華爾街最大的幾家機構預測,隨著疫苗推廣和更多財政刺激措施的出臺,全球經濟將逐步反彈。在線經濟,大宗商品、綠色經濟以及新興市場等不少領域將湧現出新的投資機會。
  • 宏觀經濟專題:2021年國內溫和通脹的微觀基礎
    受非洲豬瘟對生豬供給衝擊,2018年8 月開始豬價持續上漲,對CPI 同比的拉動貢獻一度超100%;隨著供給回升,豬價進入下行周期,拖累CPI 持續回落。新冠肺炎疫情對居民收入和線下消費等衝擊,導致核心CPI 大幅回落至0.5%、創有公開數據以來新低,加速CPI 回落。
  • 從預期差歷史規律看大類資產機會與風險 大宗商品價格在2021年將有...
    這是因為在社融回落和利率見頂這個窗口期,往往是通脹增速高於經濟增速,反通脹的貨幣政策收緊使貨幣的供應收縮力度比貨幣需求收縮力度更大;或是因為信用風險導致流動性危機使貨幣供應收縮力度比貨幣需求收縮力度更大,如2013年。
  • 通脹、通縮之爭兩極分化,業內呼籲調整通脹度量指標
    今年以來關於通脹和通縮問題的討論十分熱烈,結論也是兩極分化。一方認為,全球貨幣大寬鬆,鐵礦石、焦炭等大宗商品價格飆升,資產價格大漲從而引發通脹;另一方認為,CPI、PPI雙雙落入負區間,疫情衝擊之下需求不振進而引發通縮。雙方各有邏輯、各成體系。多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結論不同主要是因為選用了不同的度量指標。
  • 超強厄爾尼諾或攪動商品市場 兩主線掘金概念股
    作為一種極端氣候模式的代名詞,該現象常使糧食市場措手不及並助推大宗商品價格。投資機會方面,券商普遍認為農產品和基本金屬有布局機會。  【厄爾尼諾科譜】  厄爾尼諾暖流是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
  • 高盛再次高喊大宗商品牛市 並維持2300美元的金價預期
    高盛周三表示,建議2021年繼續超額配置大宗商品,原因是該板塊可能是對衝通脹的最佳選擇,而且勢將迎來另一輪牛市。該行還將黃金和白銀的3/6/12個月目標價分別維持在每盎司2300美元和30美元不變,高盛認為近期通脹還有上升空間,太陽能裝置增加則有望支撐白銀需求。高盛研究報告指出,在金屬方面,他們發現維修資本支出驟降和供應中斷的情況將持續到2021年。
  • 2020年拉尼娜現象已經生成?會造成極寒天氣嗎?
    歷史經驗表明,拉尼娜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每次都不盡相同,雖不如厄爾尼諾的破壞力強和頻率高,但卻因持續時間長而對農作物的生長更具破壞性,拉尼娜期間的糧價波動幅度遠大於厄爾尼諾。大多數計算機模型都表明,拉尼娜現象將至少持續到2021年2月。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在其展望中表示,預測專家一致支持這一觀點,認為拉尼娜現象在今年冬季北半球的持續概率為74%-79%,11月至明年1月期間很可能為中性強度。(最近一次拉尼娜現象出現在2017至2018年,強度屬於弱到中度)。預計將持續整個冬天,這可能會影響大西洋颶風季節,以及未來幾個月美國的氣溫和降水模式。
  • 聯合國:加大力度應對非洲和亞太地區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科學家們預測,發生拉尼娜這一相對應的氣候現象的可能性與日俱增。這將導致因厄爾尼諾現象而遭受乾旱的地區出現高於平均水平降雨和洪水的機率增加,而與此同時,由於厄爾尼諾現象而發生洪災的地區更有可能遭受乾旱。非洲之角、南部非洲、中美洲乾旱走廊地帶、加勒比島嶼、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
  • 2020年12月份中國大宗商品指數(CBMI)為100.1%
    由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調查、發布的2020年12月份中國大宗商品指數(CBMI)為100.1%,較上月回落2.0個百分點,指數兩連降至近十個月以來的最低。各分項指數中,供應指數、銷售指數、庫存指數均出現回落。
  • 2021年金屬和大宗商品貿易理念(1/2);① 上周以周一(12月21日)的...
    2021年金屬和大宗商品貿易理念(1/2);① 上周以周一(12月21日)的強勢開局,銀價在每盎司2.51美元之間波動,鉑價在每盎司134.4美元之間波動。波動可能會在任何時間出現,無論白天或晚上。由於期貨交易時間接近23個小時,利用這種劇烈波動的時機使用「止損至取消」指令可能是明智的。
  • 全球宏觀經濟與大宗商品市場周報
    來源:方正中期期貨作者: 史家亮 第一部分 國內經濟解讀國內方面,8月外匯儲備連續第5個月上升,外匯流動性保持平穩。美國CPI已經從疫情導致的通縮階段逐步回歸到正常的通脹水平,並且疫情對美國通脹的需求衝擊主要體現在大宗商品和非必需品消費上,必需品消費通脹在疫情期間需求仍在上升,隨著大宗商品和非必需品消費等需求的回升,疊加美聯儲和美國政府無限制的釋放流動性,美國通脹將會繼續上升,未來的通脹壓力將會逐步顯現。
  • 颶風哈維登陸美國大宗商品市場表現不一
    颶風「哈維」近日登陸美國,大宗商品市場表現不一。其中,美國汽油價格飆升至兩年高位,而原油價格並未受到提振。8月28日紐約交易時段,NYMEX9月汽油合約漲幅超4%,盤中一度上漲至1.7799美元/加侖。
  • 再通脹交易:農產品的哪些品種機會最大
    2)通過模型預測,在基準假設下,到2021年6月,農產品漲23%,是漲幅較大的大宗商品品類,僅次於能源價格的漲幅。豆類——進口依存度高,供應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  中國大豆進口依存度高。2010年以來,我國大豆進口依存度(進口數量/國內總消費量)均值約85%,屬於進口依存度較高的大宗原料商品(圖10)。
  • 4月份大宗商品指數顯示:市場供需兩旺 繼續回暖向好
    由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調查、發布的2020年4月份中國大宗商品指數(CBMI)為104.4%,較上月大幅回落18.7個百分點,但仍是2018年5月份以來的次高點。各分項指數中,供應指數、銷售指數和庫存指數全部回落。
  • 從宏觀角度看商品庫存周期大宗商品三季度末或迎牛市
    而2020年這一輪行情,商品市場的價格和庫存周期已經經歷了16個月左右的主動去庫存(量價齊跌),根據前兩輪商品牛市的經驗,此輪商品的主動去庫存的周期已經走完,雖然當前大宗商品的庫存周期依然在較低的底部,但是大宗商品的價格周期已經率先出現觸底反彈,進入了被動去庫存周期,並已經進行了4個月左右,根據歷史規律預計不久即將進入下一個主動補庫存的階段。
  • 拉尼娜來了!糧價何去何從?
    大多數計算機模型都表明,拉尼娜現象將至少持續到2021年2月。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在其展望中表示,預測專家一致支持這一觀點,認為拉尼娜現象在今年冬季北半球的持續概率為74%-79%,11月至明年1月期間很可能為中性強度。
  • 大摩2021年全球策略展望:看多美股,看空黃金
    來源:對衝研投文 | 三思宏觀人 三思社編輯 | 小華審校 | 浦電路研究員經授權發布前文《高盛:2021年的全球十大交易》發布以來,報告提到的看好大宗商品在高盛報告發布的一周後,老對手摩根史坦利也發布了自己的《2021年全球策略展望》。該報告同樣圍繞經濟復甦展開,其大類資產觀點也與高盛存在相通之處。 但是,相比高盛旗幟鮮明地看好中國、看好新興市場,大摩對A股、新興市場、黃金和大宗商品的觀點更為謹慎。
  • 通脹開始抬頭 距離失控僅剩幾個月時間了?
    另一方面,大宗商品價格在同期下跌,美元在2020年春季和夏季同比走強。他還指出,今年美國通脹是否能起來,也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美元是否還會繼續疲軟;另一方則是大宗商品價格是否還會繼續上漲。Jason Tillberg回顧了過去幾十年的通脹表現,他發現,通脹的起伏跟美元和生產投入成本(原材料價格)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