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廣東南澳有一位青年漁民在近海放綾時,捕到一種怪魚,出於好奇順手抓起一條,竟被擊落海中。幸熟水性,撿回一命。據有經驗的老漁民介紹,此乃電鰩。
電鰩在魚類中是一個科目,體內有放電器官,早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人們就利用這個特徵治療風溼症等病。
電鰩很醜,且很懶,只是潛伏在海底沙堆中,等待獵物前來送死。
前些年,做新聞有一句行話,叫做「逮活魚」。後來與時俱進,進入了策劃時代,就興自個「養魚」了。去年下半年,我們開始做「國產裝備何以不用」的特別策劃,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深入到上下遊產業鏈(電力、化工、冶金、船舶、交通等)中,進行廣泛深入的調研。這就如同一頭扎進了現實生活的大海裡,抓到了一艙艙的活魚。這些「魚」到了編輯部便被收拾成記者筆下的故事,大多藏頭去尾,隱去了真名姓,其中曲情,不言而喻。
儘管如此,大量的事實仍如同電鰩般刺痛了我們。
我們從「給中國技術以應用機會」出發,進而提出給國產裝備以機會的基本命題。這個命題是建立在一個現實與理性的邏輯上:目前,中國裝備研製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還存在相當的差距。如果僅從局部用戶的眼前利益考量,多半會選擇跨國公司的先進設備,而國內企業只能一再地等待和失去,失去市場機會,失去經驗積累,失去能力培育,進而失去生存的可能。那麼,整個國家就要面對一個問題:是否還要自己的裝備工業?
在自主創新 的國家意志和政策語境下,答案是肯定的。而如果要自己的裝備工業,就要繼續回答兩個問題:即現有的障礙是什麼和如何克服這些障礙?
重大技術裝備業的進步與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和障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障礙就是不讓國產技術和設備得到在應用中持續改進的機會。對於面向大眾消費者的工業產品,可以直接訴諸市場競爭而獲得機會。但是對於像電力、石化、船舶、鐵路、航空、電信等重大裝備產品,生產企業必須通過相關的運營部門/企業才能進入市場。而這些運營商的壟斷特徵和體制特徵,使它們的選擇不但背離了市場規律,而且背離了國家利益,結果是國產裝備一直以來沒有獲得足夠的、持續的應用機會。
隨著報導的不斷深入,當我們一再對給國內企業新技術、新裝備以市場機會而呼籲時,便更加體會到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以改善市場結果的重要。由此認識到,在我們的重大技術裝備採購市場上,也需要建設以體現國家最高利益為準則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於國內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來說,保住了市場,才能保住國家的利益,才能擁有中國製造的未來;而對於快速發展的中國來說,市場才是國家稀缺的資源,也是我們民族利益之所在。
在上述調查研究和理性思考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我們組織了一個研討會,會議的成果見諸今天本報頭條文章。但這次會議給我更深觸動的,是其中一位重要參會者的一句話:「你們可以再想一想,提出辦法來。」裡面有起碼兩層意思:一是目前還沒有更好的辦法,儘管你們已經做了許多工作;二是我們大家有責任把這件事情繼續下去,直到問題得到真正的解決。這也是我們深感困難之處,提倡使用國產設備由來已久,其中道理也人所共知,我們還能想什麼,怎麼想?
柏拉圖曾把蘇格拉底的理性敘述比做「電鰩」,只要碰到它就會被麻痺。蘇格拉底承認這個比喻是恰當的:「我並非自己知道答案,然後使其他人困惑。倒不如說我自己感到困惑,再把這種感覺傳染給別人」。
做「國產裝備何以不用」的調研,使我們遭遇到的事實如同電鰩,更使我們的報導成為電鰩。所以,我們還要繼續做下去。
(責任編輯:單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