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3nm技術節點需要突破哪些半導體關鍵技術

2020-12-07 電子發燒友

實現3nm技術節點需要突破哪些半導體關鍵技術

半導體百科 發表於 2019-09-15 17:23:00

將互連擴展到3nm技術節點及以下需要多項創新。IMEC認為雙大馬士革中的單次顯影EUV,Supervia結構,半大馬士革工藝以及後段(BEOL)中的附加功能是未來的方向。IMEC納米互連項目總監Zsolt Tokei闡述了這些創新 ,這些創新已在ITF USA和最新的IITC會議上公布。

當今的互連技術

金屬互連 ,晶片後段(BEOL)中的微小布線,用於分配時鐘和其他信號,為各種電子系統組件提供電源和接地,並連接晶片前段(FEOL)的電晶體。互連線由不同的金屬層組成:本地(local Mx),中間層(intermediate),半全局(semi-global)和全局(global)線。總層數可以多達15個,而Mx層的典型數量範圍在3到6之間。這些層中的每一個都包含(單向)金屬線(或軌道)和介電材料。它們通過填充金屬的通孔結構垂直互連。由於在在90年代中期引入雙大馬士革銅製程和低k電介質(例如SiO2,SiCO(H)和氣隙,因此銅在邏輯和存儲器晶片應用中一直是金屬線和通孔的主力金屬。

傳統的CMOS技術節點縮放,導致互連金屬線節距減小。雖然FinFET電晶體的尺寸縮放預計會減慢,但後段金屬節距仍然會保持以0.7倍左右的速度縮放,以跟上所需的面積縮放。目前正在生產的最先進的互連技術(即10nm和7nm技術節點)其local M1層,金屬節距縮小至36nm,以適應前段的縮放。同時,為了保持後段的性能,業界已經開始採用鈷(Co)和氣隙(Air gap)來製作金屬互連。

在中間互連層中集成薄膜電晶體(TFT)被認為是為BEOL增加額外功能的另一個機會。在該中間互連層中,通孔密度相對較低,這為諸如TFT等小電晶體提供了空間。這裡,它們可用於各種應用,例如電源管理。BEOL中首批採用TFT的技術主要限於物聯網應用。

邁向3nm互連

低於5nm技術節點的器件尺寸縮小正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這主要是由於前段的電性和工藝漂移限制,以及後段線路中顯著的RC延遲和線路擁塞。RC延遲是由金屬線的橫截面積減小引起的,其導致互連繫統的RC變高。這最終導致信號延遲和功耗的大幅增加。這些問題在幾個節點之前就開始了,每一代技術都在變得越來越糟。

為了繼續超越5nm技術節點的互連擴展,IMEC正在探索各種新的工藝創新,微縮助推器和材料。特別是,用於未來互連的工藝「工具箱」包括在雙大馬士革工藝中引入單次極紫外(EUV)光刻,與氣隙結合的半大馬士革工藝,以及諸如Supervia結構的微縮助推器以實現更好的可布線性。所有這些創新都需要新的導體材料,與傳統的Cu或Co相比具有更好的品質因數。「工具箱」與BEOL中的TFT集成相結合,可實現各種附加功能。在接下來的部分中,將更詳細地討論這些新穎的互連結構。

用於將互連擴展到3nm及以下的「工具箱」

雙大馬士革工藝

在轉向新的集成工藝之前,半導體行業將儘可能長時間地擴展當前的雙大馬士革工藝。將雙大馬士革工藝延伸到較小金屬節距的關鍵是引入單次EUV光刻以圖案化最密集的線(M1和M2)和通孔(V1),這降低了工藝複雜性。對於當前浸沒式光刻的多重顯影,單次顯影EUV將實現成本效益且具有更短的工藝流程。這種方法的真正效益將在製作低至少30nm節距的金屬線時體現出來。

在IITC2019展會上,IMEC展示了3nm 節點的雙大馬士革工藝TQV結果。M1層用單次顯影EUV工藝製作。為了實現M2 的21nm節距,IMEC提出了一種混合光刻方案,使用193i SAQP來製作線和溝槽,以及單次顯影EUV用於製作隔斷和通孔。此次TQV實現了無阻擋層的釕(Ru)金屬連線方案和介電常數k = 3.0的絕緣介質層。與前幾代產品相比,RC獲得了30%的改善,而且擁有相同的可靠性。

21nm間距雙大馬士革試驗車的RC特性

目前,IMEC團隊正在探索實現16nm金屬節距的可行性。這就需要多重顯影方案,由於工藝漂移和機械穩定性問題,16nm金屬節距依然挑戰重重。

半大馬士革工藝

將基於大馬士革工藝擴展到16nm金屬節距的另一種有趣方法是引入半大馬士革工藝。它可以與傳統的雙大馬士革工藝結合使用。雙大馬士革和半大馬士革之間的本質區別在於省略了金屬的化學機械拋光(CMP)步驟。

半大馬士革開始於通孔開口的光刻並蝕刻介電膜。然後用金屬(例如Ru)填充通孔並過填充(意味著繼續沉積金屬),直到在電介質上形成金屬層。然後掩蔽並蝕刻金屬以形成金屬線。

與傳統大馬士革工藝相比,半大馬士革的真正優勢在於能夠降低工藝漂移並在金屬線之間形成氣隙(傳統電介質的替代品)。當採用釕(Ru)作為導體時,在電介質和導體之間不需要擴散阻擋層。在傳統雙大馬士革工藝中,在較高縱橫比下的電容增加被視為改善互連RC的主要障礙。需要更高的深寬比來降低電阻和工藝漂移,但是它們的積極效果被不希望的電容增加所消除。使用無阻擋層的釕(Ru)金屬線搭配氣隙的半大馬士革工藝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早些時候,IMEC團隊展示了其工藝可行性。最近它與EUV單次顯影相結合,產生均勻的30nm金屬節距線,如下圖(右)。

半大馬士革工藝:示意圖和SEM切片

Supervia實現更好的可布線性

互連領域的下一個遊戲規則改變者是Supervia結構,高深寬比的通孔,以最簡單的形式連接Mx層和Mx + 2層。Supervia屬於縮放助推器系列,用於減少軌道數量,因此可以降低標準邏輯單元的單元高度。

在其最簡單的形式中,Supervia通過以自對準方式繞過中間Mx + 1層,提供從Mx到Mx + 2金屬層的直接連接,Supervia和常規通孔可以在同一設計中共存。

(左)通孔電阻與面積關係(右)Supervia結構 第一個用例是SRAM結構和掩埋電源軌結構,即埋在晶片前段的電源軌,以幫助釋放互連的布線資源。例如,在2019年IITC,IMEC展示了具有高良率和低電阻率的Ru回蝕刻工藝(埋入式電源軌集成的關鍵工藝)。

為了將Supervia結構擴展到3nm節點之外,IMEC定義了一個Supervia工藝路線圖,其中包含第二代(從Mx到Mx + 3和Mx + 4)和第三代(從Mx到Mx+ 5)。這個最終的第三代,也被稱為『Ubervia』,是非常複雜和仍遠未實現的。但它可以從Mx直接「跳」到更寬的金屬線,從而進一步降低RC。

關鍵促成因素:替代導體

多年來,IMEC一直致力於尋找新金屬,以取代傳統的Cu,鎢(W)和鈷(Co)在各種互連中的應用。這些替代導體將是實現上述創新的關鍵,包括「下一代」雙大馬士革和半大馬士革工藝,以及Supervia結構。

尋求替代金屬的第一步:定義品質因數(FOM),以給候選材料進行排名。該FOM定義為體電阻率與金屬中載流子平均自由程的乘積。現在科學界廣泛認為Cu,W和Co是材料排名的基準點。具有最低FOM的金屬是銠(Rh),然後是鉑(Pt),銥(Ir),鎳(Ni),Ru,鉬(Mo)和鉻(Cr)。然而,排名不包括成本,退火敏感度或與電介質的粘附性等指標。例如,Ir和Rh對電介質的粘附性非常差,特別是Rh非常昂貴,甚至比金(Au)貴。在實驗方面,IMEC證明了Mo是一種非常有前途的互連金屬,特別是作為W的潛在替代品。關於替代金屬的工作已在2019年IITC上提出。

尋找替代導體:Mo的薄膜研究

該團隊還研究了二元和三元化合物作為傳統導體的替代品。特別是所謂的「MAX相」,其比純單質金屬有更好的性能。MAX相是由早期過渡金屬(M),A族元素(A)和碳或氮(X)組成的分層結構。

最後,還可以通過用石墨烯覆蓋連線來降低諸如Ru的金屬的電阻率。石墨烯已知具有原子級薄,並且具有高導電性和導熱性以及高載流能力。在IITC2019,IMEC證明了製造的石墨烯包覆的Ru線具有較低的電阻率和較高的熱穩定性。這些發現為碳/金屬互連提供了可能的途徑。

向BEOL添加功能

在高級節點晶片的中間M6到M8互連級別,通孔密度相對較低,可提供實現小電晶體的空間。薄膜電晶體足夠小且溫度兼容,可以完成這項任務,從而為BEOL增加了額外的功能。

BEOL中的TFT:示意圖

目標應用是伺服器和移動應用的電源管理,雙V T邏輯電路,FPGA(具有大型SRAM陣列),用於電壓轉換的高壓I / O,用於神經形態概念的信號緩衝器(buffer)。它也可以在DRAM存儲器中找到它的方式,或者用於非易失性存儲器的選擇器(selector)。

最終的互連夢想是將它們用作中繼器,中繼器在當前設計中佔據了很大一部分面積。但是,由於需要n型和p型TFT,後者對於實際實現來說還達不到要求。BEOL的其他挑戰包括可靠性,CMOS工藝技術的成熟度以及成本,儘管在這些「寬鬆」尺寸下,可以使用簡單的單次浸沒式光刻技術來提高其成本效益。

IMEC團隊最近在300mm晶圓上提供了功能性銦鎵鋅氧化物(IGZO)TFT的硬體演示,即使在高溫下也具有低漏電。

總結

在本文中,imec提出了幾種未來的方案,這些方案有望解決RC延遲問題,並將互連擴展到3nm技術節點及更高版本。通過啟用新工藝(例如半大馬士革),新的縮放助推器(Supervia,以獲得更好的可布線性),新材料(例如替代導體和氣隙)以及通過添加功能來減小面積和降低成本。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國內某大學成功驗證實現3nm關鍵技術:GAA電晶體
    晶片製造特別是高端晶片製造一直是中國被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中芯國際的7nm就一直還未量產,而最近傳出國內某大學成功驗證實現3nm關鍵技術,我們來看看到底怎麼回事?
  • 全球衝刺3nm晶片:最燒錢的技術戰,100億美元起
    原創 心緣 智東西看點:全球戰備3nm晶片!不僅狂燒錢,還要靠這五類關鍵技術。2020年開篇伊始,全球半導體先進位程之戰新的交鋒已然火花四射。在全球備戰3nm及更先進位程的關鍵節點,本文圍繞電晶體結構、光刻、沉積與刻蝕、檢測、封裝等五大關鍵環節,探討全球先進位程衝刺戰中更高階的核心技術及玩家格局。▲邁向1nm節點的技術路線圖(圖源:Imec)世界上最燒錢長跑:晶片製程進階之路什麼是晶片製程?
  • 邁向5nm、3nm或甚至2nm半導體製程技術之路
    邁向5nm、3nm或甚至2nm半導體製程技術之路 李倩 發表於 2018-03-30 15:05:22 即使是5nm製程,已經令人難以確定能否從中找到任何優勢了,3nm
  • 國產3nm半導體工藝又刷屏了 先別沸騰了:量產還需多年
    今天有多家媒體報導了中國科研人員實現了3nm半導體工藝的突破性進展,香港《南華早報》稱中科院微電子所團隊的殷華湘等人研究出了3nm電晶體,相當於人類DNA鏈條寬度,這種電晶體解決了玻爾茲曼熱力學的限制。
  • 復旦專家搞定GAA電晶體,3nm晶片關鍵技術
    【1月5日訊】導語,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從華為、中興事件發生以後,也讓大家再次注意到晶片、作業系統這兩大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晶片製造領域,我國一直都處於落後局面,雖然我國在晶片設計、晶片封測都可以達到目前頂尖的5nm工藝水準,但唯獨晶片製造依舊還停留在14nm工藝水準,如果要在「純國產化」的狀態下,則只能夠實現28nm製程工藝
  • 臺積電3nm技術論壇延期 三星將在3nm節點放棄FinFET電晶體
    打開APP 臺積電3nm技術論壇延期 三星將在3nm節點放棄FinFET電晶體 快科技 發表於 2020-03-19 09:23:39
  • 臺積電3nm技術意味著什麼?這一長串數字是最好的答案
    近來,在先進的5nm製造工藝之後,臺積電又有了重大突破。臺積電(TSMC)已確認其3nm生產節點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實現大規模生產。臺積電估計,其3納米節點的密度至少是英特爾最新的10納米節點的兩倍半。從理論上講,臺積電的3nm技術可使GPU的複雜度是AMD的新Radeon RX 6000系列晶片的三倍。
  • 清華教授魏少軍:需要攻克3個關鍵技術
    在當下,國內造芯熱潮一波接一波,"替換"是我們勢在必行的事情,這個時候作為一個專家教授卻說替代不應該是主旋律,多少令人不解,而這一次他指出攻克3個關鍵技術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方面,我們算是有了很大的突破。並且8英寸的碳基單晶晶圓已經進入小批量試產階段。
  • 中國中微半導體,突破5nm蝕刻機,3nm提上日程
    中國中微半導體,突破5nm蝕刻機,3nm提上日程我們現在在各方面都發展,都有很多的一些能力及技術的提升,但是只有更好的一些發展可能才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優勢,接著是大家都明白的,所以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就會有更多的一些投入。
  • 臺積電宣布衝刺1nm工藝後,中科院就迎來兩大技術突破
    在臺積電的計劃中,明年就能發布有關3nm的產品,並且在2022年嘗試量產3nm,到2023年就能正式大規模量產。這是臺積電對未來技術發展的一項完整規劃,但其實不只是3nm,包括2nm也計劃在2024年實現突破。2nm是怎樣的層次,可能是目前無法窺探的。人類對晶片的極限到底在哪裡?2nm難道就是晶片製程的終點了嗎?未必。
  • 臺積電:全面衝刺1nm工藝,中科院:兩大技術領域已實現突破
    臺積電這邊剛對外宣布將會全面衝刺1nm工藝,中科院後腳就在兩大技術領域實現了突破,看來現在中國的技術發展之路已經越走越順暢了啊。5nm晶片工藝之後,他們並沒有放鬆警惕,而是計劃明年就發布出有關3nm的產品,並在2023年的時候爭取實現量產,除此之外,2nm以及1nm也都在臺積電的計劃之中。
  • 三星發布3納米路線圖,半導體工藝物理極限將至?
    近日,三星電子發布其3nm工藝技術路線圖,與臺積電再次在3nm節點上展開競爭。3nm以下工藝一直被公認為是摩爾定律最終失效的節點,隨著電晶體的縮小將會遇到物理上的極限考驗。而臺積電與三星電子相繼宣布推進3nm工藝則意味著半導體工藝的物理極限即將受到挑戰。未來,半導體技術的演進路徑將受到關注。
  • 中科院攻克石墨烯關鍵技術,延遲降低了1000倍,半導體領域迎突破
    ,我們都知道隨著科技的發展,不管是在材料還是工藝上都需要進行更新換代,在這種新老交替的大環境下,無疑這種新型的材料的誕生無疑給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改變原有的電子形態的關鍵材料,而石墨烯技術就是目前超導材料的最佳選擇之一,而這次中科院所攻克的矽-石墨烯-磁電晶體屬於尖端的部件,可以使得這種電晶體的延遲極大降低,為日後的半導體電子行業電晶體研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業亮:拓展賽道 力爭引領下一代半導體技術發展
    由於半導體產業具有的環境複雜、開發成本高、研發周期長等特徵,並且其發展需要多個產業相互結合促進,尤其需要強大的精密工業製造基礎,這導致了我國半導體產業目前發展不均衡,消費能力仍遠高於生產能力,並且差距還在逐年遞增。從新技術發展和新產品開發來看,國際頂級大公司仍處於霸主地位。為了搶佔未來市場份額與智慧財產權,這些公司還在不斷提出新的技術與發展規劃。
  • 中國晶片巨頭市值3.3萬億,取得2nm技術突破,衝刺1nm晶片
    眾所周知,無論是7nm時代還是5nm時代,中國晶片巨頭臺積電都是全球範圍內第一個實現量產的晶圓代工企業,正是因為如此,臺積電才會成為各家晶片廠商首選的晶片代工廠。不僅如此,根據日媒的統計報告顯示,在今年的第二季度全球晶圓廠排行榜單中,臺積電佔據51%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名,佔據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半壁江山,地位無可替代。
  • 三星稱2022年量產3nm,十年超越臺積電,臺積電回復2nm獲重大突破
    說到全球的半導體行業,不得不提臺積電,在手機行業,蘋果、華為、三星是當之無愧的三大巨頭,而在晶片製造領域,臺積電則是其中的大巨頭。去年三星披露了「半導體願景2030」,其中顯示,三星計劃在系統晶片研發和生產技術領域投入133萬億韓元(約人民幣7900億元),以期能在2030年前完成超越臺積電,這可真的是下了大血本了。日前,三星成功實現了5nm晶片——三星Exynos 1080的量產,雖略遜一籌,也算趕上了臺積電的腳步了。
  • 不要過度解讀中科院3nm碳基晶片,不要輕易認為碳基可以彎道超車
    【不要過度解讀所謂中科院3nm碳基晶體,更不要認為碳基材料可以彎道超車解決晶片問題?】在2019年,中科院研究所的殷華湘團隊公布:他們已經成功研發出相等於人類DNA的寬度的3nm電晶體。於是有人誇大認為這是國內解決了3nm晶片問題,實際上所謂的3nm並非是我們熟知的晶片工藝製程,實際上指的是鉿鋯金屬氧化物薄膜的厚度,並不代表這個FinFET器件採用的是3nm工藝。我們知道大家對於晶片的急切心理,可是我們不能夠因為某些沒有根據的捕風捉影就是我們的晶片技術的進步。其實,這項技術的出發點是面向5nm及以下節點高性能和低功耗電晶體性能需求。
  • 我國半導體雷射隱形晶圓切割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5月17日晚,中國長城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文稱:公司旗下鄭州軌道交通信息技術研究院(下稱「鄭州軌交院」)和河南通用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於近日研製成功我國首臺半導體雷射隱形晶圓切割機,填補國內空白,在關鍵性能參數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電磁彈射技術大有可為 兩家功率半導體上市公司助力實現國產突破
    根據媒體報導,7月8日,我國飛輪儲能系統在北京地鐵實現正式商用,飛輪儲能技術能為電磁炮和電磁彈射器提供足夠的能源供應,其商用意味著我國電磁彈射系統距離正式應用的日子已經不再遙遠。中國彈射之父馬偉明院士表示,我國電磁彈射技術領先於美國,相對於蒸汽彈射功能提高了一倍以上。  電磁彈射技術作為現代航母的關鍵技術,是國防核心實力的標誌性技術之一。
  • 最前線丨3nm、5nm製程技術還沒捂熱,臺積電又要開始研發2nm的晶片了
    臺積電在先進位程方面的速度一直很快——在「晶片之王」英特爾還戀戰14nm支撐的時候,臺積電此前宣布已經製造出10億顆良率完好的7nm晶片;5nm雖然已經量產,但產能還是很有限,還在持續提升中;另外3nm製程也預計在2021年風險量產,在2022年下半年量產,這次臺積電內部又將2nm晶片提上了日程。有業界聲音估計,臺積電2nm將在2023年至2024年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