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食性廣腰亞目昆蟲分類鑑定實驗研究平臺在秦州建成

2020-10-28 二三裡資訊天水

近日,天水市科技局組織有關專家組成驗收專家組,對天水市秦州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站完成的天水市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植食性膜翅目廣腰亞目分類平臺研建》進行了驗收。

該項目依託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實驗室,建成了植食性膜翅目廣腰亞目昆蟲分類鑑定實驗研究平臺;在甘肅及周邊地區62個調查區,採集製作廣腰亞目植食性昆蟲標本6500號,製作影像資料120幅,建立膜翅目昆蟲標本室1處,累計保存膜翅目廣腰亞目植食性昆蟲標本12173號;研製了廣腰亞目植食性昆蟲6總科、11科、103屬、419種的分類檢索系統;研究發現唇錘角葉蜂屬 Labriocimbex Wei gen. nov.、寬爪項蜂屬 Dentixiphia Wei gen. nov. 、齒實葉蜂屬Denticampa Wei,gen.nov.、鐮瓣葉蜂屬 Neocholochelyna Wei, gen. nov. 、斂片葉蜂屬 Tomostethu Wei, gen. nov. 、狹刻葉蜂屬 Dimorphoperyx Wei, gen. nov. 科學新屬6個,科學新種152個,科學新亞種3個;中國新紀錄屬2個,新紀錄種7個;甘肅新紀錄棒蜂總科Xyeloidea棒蜂科Xyelidae和茸蜂總科Blasticotomidea茸蜂科Blasticotomidae;新紀錄屬43個,新紀錄種205個。

植食性廣腰亞目昆蟲的許多類群是森林、觀賞植物和農業的重要害蟲,有些種類還能造成嚴重的危害。該平臺的建成,豐富了膜翅目廣腰亞目植食性昆蟲資源,為有效治理該類害蟲提供了科學依據。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來源:天水在線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相關焦點

  • 江西「人造太陽」重大實驗平臺建成啟用
    昨日,記者獲悉,有著「人造太陽」之稱的NCST球形託卡馬克重大實驗平臺已在南昌大學磁約束聚變聯合實驗室如期建成啟用,填補了我省在磁約束聚變基礎試驗研究領域的空白。 據悉,該校NCST球形託卡馬克重大實驗平臺於2016年正式啟動建設,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清華大學等重點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
  • 秦州:尋找古樹 讓年輪講述村莊的故事
    新天水訊據秦州區融媒體中心消息(記者 趙晨輝 楊文慧)在秦州區2442平方公裡的廣袤大地上,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的獨特地理位置,和溫潤適宜的氣候條件在養育秦州兒女的同時,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樹木生長提供了優越條件。
  • 2012動物學及分類鑑定研究生暑期學校開班
    為適應動物學科的發展需求,壯大青少年科學研究隊伍,培養優秀的動物學後備人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動物進化與系統學重點實驗室負責承辦的首屆動物學及分類鑑定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在中科院奧運園區如期舉行。本次活動得到了教育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共同批准和大力支持,為熱愛動物科學、立志從事動物科學事業並為之做出貢獻的青年人才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學習和實踐平臺。8月24日上午,首屆動物學及分類鑑定研究生暑期學校開班典禮在動物所舉行。
  • 秦州至三陽川隧道項目右幅隧道順利貫通
    據中鐵二十局集團秦州至三陽川隧道工程項目部生產副經理孫浩介紹,天水市秦州-三陽川隧道工程為新建分離式雙洞隧道工程,隧道左幅長3309m、右幅長3295m。隧道進口-斜井段位於滑坡帶上,為黃土堆積層滑坡體,且依次下穿省道S207、天巉公路、三義窯居民區,隧道地質複雜多變,圍巖軟弱破碎,隧道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
  • 2013年全國"動物學及分類鑑定"研究生暑期學校招生簡章
    由教育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批准並支持,中國科學院動物進化與系統學重點實驗室負責承辦的「動物學及分類鑑定」全國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暑期學校,在2012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響,2013年8月19-23日,第二屆「動物學及分類鑑定」研究生暑期學校將繼續在北京中科院奧運園區舉行。
  • 中國「聚龍一號」通過鑑定 助力中國核武器研究
    這一臺在我國核武器研究進程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科學實驗裝置的建成,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極少數獨立掌握數十萬億瓦級超高功率脈衝加速器設計和建造技術的國家,是我國高功率脈衝技術發展的又一個裡程碑!,美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先後建立了一系列超大脈衝功率裝置,典型的Z箍縮研究裝置有土星裝置和ZR裝置,俄羅斯也先後建成S-300和Angara-5-1裝置。
  • 第五節 實驗動物的分類方法--一、按實際用途分類
    第五節 實驗動物的分類方法    隨著實驗動物的進展,實驗動物的分類方法愈來愈細,也更加科學化,通過了解下面的幾種分類方法,同時可扼要地了解實驗動物的來源和發展情況。    一、按實際用途分類    1.實驗動物(Laboratory animals)是專門培育供實驗用的動物,主要指作為醫學、藥學、生物學、獸醫學等的科研、教學、醫療、鑑定、診斷、生物製品製造等需要為目的而馴養、繁殖、育成的動物。例如小鼠和大鼠是首先按實驗要求,嚴格進行培育的實驗動物,其次如地鼠類、豚鼠、其它嚙齒類、鵪鶉等亦已實驗動物化。
  • 中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建成
    我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建成科技日報北京8月8日電 (記者操秀英)我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新奧「玄龍-50」8日在河北廊坊建成,並實現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正式啟動物理實驗。
  • 中國首座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建成—新聞—科學網
    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 科學網訊(記者 李瑜)日前,記者從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核安全所」)獲悉,該單位在鉛冷快堆冷卻劑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成了中國首座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研究團隊克服了結構材料選型、高溫不透明流體測量、氧濃度測控等系列技術難題,建成的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運行溫度可超600℃,具備開展鉛冷快堆結構材料腐蝕、冷卻劑熱工安全特性及反應堆關鍵設備驗證的能力,可為鉛冷快堆設計與研發提供工程經驗。
  • 中國科大建成新型光學量子行走實驗系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提出基於時間復用的新型量子行走方案,建成了50步的光學量子行走實驗系統,並基於該系統首次直接測量具有手徵對稱性的量子行走中的體拓撲不變量
  • 高通量分離培養和鑑定植物根系細菌的實驗流程與分析方法
    ,對微生物組的物種分類和基因組成進行描述。分離培養的微生物和無菌體系相結合,將揭示根系微生物與植物生長表型之間的因果關係和互作機制,是推動根系微生物組從描述向功能研究發展的重要技術。白洋研究組在Nature Protocols 雜誌撰寫文章詳細介紹高通量分離培養和鑑定植物根系細菌的實驗流程與分析方法。
  • 我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建成
    科技日報北京8月8日電 (記者操秀英)我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新奧「玄龍-50」8日在河北廊坊建成,並實現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正式啟動物理實驗。該裝置是託卡馬克聚變和仿星器聚變裝置之後的另一種磁約束高溫等離子體實驗裝置。
  • 阮繼生:我的放線菌分類研究|朝花夕拾
    我對這兩個類群鏈黴菌進行了分類鑑定,也發現了橙紅色鏈黴菌中兩個新種,上述研究結果分三篇論文發表於《微生物學報》[1963, 9(2): 140-148; 1964,10(3): 369-378; 1965, 11(4): 572-581]。這是我在國內放線菌分類研究的首批論文。直至今天,我一直在為放線菌分類貢獻力量。
  • 2大尚方寶劍,雙平臺+雙自建資料庫助力醫學代謝組學研究
    ,而且不同平臺之間具有互補性。物質鑑定問題物質鑑定是代謝組目前最主要的技術瓶頸。背景質譜信號的加入不僅節省了前期實驗過程中人力、試劑的損耗;同時還進一步縮短了單個項目對機時的佔用,提高了實驗效率和儀器通量;同時由於扣除了背景信號,會使數據的分析更為準確。
  • 中廣核集團建成世界最大LOCA鑑定試驗臺
    中新社深圳八月四日電 (記者 鄭小紅)建設在中廣核集團大亞灣核電基地的世界最大LOCA鑑定試驗臺一、二、三號LOCA爐在手動模式下的調試,四日全部完成,預計將在八月底向中國國家能源局申請竣工驗收。
  • 《核酸研究》:高質量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及分析平臺
    模式菌株(type strains)是在給微生物定名、分類記載和發表時,以純菌狀態所保存的菌種,是微生物分類學的標準參考物質,也是理想的生物技術研究工具,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產業價值。模式菌株長期以來分散在全球各國超過100餘個保藏中心,是各個保藏中心甚為珍貴的資源。
  • 《核酸研究》:高質量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及分析平臺
    模式菌株(type strains)是在給微生物定名、分類記載和發表時,以純菌狀態所保存的菌種,是微生物分類學的標準參考物質,也是理想的生物技術研究工具,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產業價值由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建立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gcType)http://gctype.wdcm.org/,是為分類學家進行基因組研究、新種鑑定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工具平臺。
  • 一交叉研究平臺項目昨日開工!
    這個問題的答案,「藏」在這張藍圖裡↓↓↓「十三五」時期,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布局29個重大科技項目,早前已開工26個,包括5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1個科教基礎設施、10個交叉研究平臺。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是近日獲批的另外3個項目之一。
  • 中國科大建成新型光學量子行走實驗系統-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合肥6月28日電(見習記者冀文亞 通訊員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提出基於時間復用的新型量子行走方案,建成了50步的光學量子行走實驗系統,並基於該系統首次直接測量具有手徵對稱性的量子行走中的體拓撲不變量。
  • 科學家發現一個可用於鑑定持續實驗和臨床疼痛的神經影像生物標誌物
    科學家發現一個可用於鑑定持續實驗和臨床疼痛的神經影像生物標誌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5 14:56:15 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Choong-Wan Woo、美國達特茅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