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智慧城市中5G+AI正處融合初期 數據、算力只是基本功
日前,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在《廣東省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實施方案(2020-2022年)》中就推進智慧城市工程明確提出,廣東將打造集數據呈現、科學決策、中樞指揮於一體的「廣東大腦」,探索構建「數字孿生城市」實時模型。
在重構「城市大腦」的過程中,5G憑借著超高速率、超低時延、超大連接特性推動基礎設施緊密耦合,人工智慧通過特定算法全面採集整合信息,形成紛繁龐雜的城市信息資源資料庫。。。。。。這些新興技術盤活垂直行業生態,逐步成長為支撐城市發展的毛細血管。技術的發展如何賦能智慧城市發展?仍需要進行哪些突破?日前,南都科創工作室啟動了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建設專家對話專題報導。專題報導第二期,南都科創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七研究所(移動通信)移動通信創新中心主任桂振文進行了訪談。
專家對話關鍵詞:5G+AI;智慧城市軟體應用。
南都:您曾提到5G是基於人工智慧打造的最新移動通信系統,智慧城市是5G+AI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對此如何理解?
桂振文:我們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希望城市更智能,像人一樣能夠加以思考、再加以運算。為什麼我說智慧城市是5G+AI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因為在智慧城市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融合了這兩者,比如車聯網、智慧路燈、智慧水務、智能機器人、智能冰箱等。我一直都認為不應該用割裂的視角來理解智慧城市,只要生活在城市當中,把人的大腦中智能思考的東西用在機器上,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會變成一個智慧化的城市。
南都:在您看來,目前5G+AI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階段?
桂振文:從2019年5G的商用元年來看,很多產品開始進入商業化階段,城市生活中湧現出的智能機器人、車聯網、智慧路燈、智慧交通等,都是人工智慧發展初期的服務和產品,企業生產方面,以物流行業應用為例,像京東等電商巨頭已經用5G建立了智能物流基地,大大解放人力。
但目前整體來看,5G+AI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還處於初期融合的階段,我認為之後會逐漸地以每五年為一個契機,不斷湧現出更多的人工智慧產品。再過五年,商業化程度更明顯以後,你會真正感覺到在這個社會中,你所思、所悟、所考的東西很快就會變成現實。比如在經過非常合理和實際的規劃以後,可以更高效地建設智慧工廠;到高級階段,機器不再被動,可以自我學習、自我更新。
南都:處在初期融合階段的5G+AI智慧城市應用,還有哪些需要突破的地方?
桂振文:就我的觀察來看,我認為有四個方面:第一,人工智慧的算法應該更通用化,建立算法公共庫,共享算法,誰需要誰取用,減少共性研發投入,構建高質量的基礎軟體生態,加速行業發展;第二,要在晶片等硬體技術上有所突破,未來的晶片技術應該更發達、更通用化,就像我們買電腦一樣,普通的硬體設備也能發揮功用,不需要用專用設備。當硬體技術實現突破後,完成工作就像我們喝一杯咖啡一樣簡單的時候,就會變成一個人工智慧無處不在的社會了;
第三,需要大規模培養人工智慧人才,這方面比較好的趨勢是,這幾年人工智慧興起後,很多高校從本科階段就開設了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的專項課程,以後人工智慧的從業人員會更多,這個行業也能夠迎來繁榮;第四,要增強大眾意識,提升普通民眾對人工智慧的認識。我想達到這四個方面後,5G+AI的智慧城市應用就會越來越成熟。
南都: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新基建」概念火爆,您認為這些外部因素對5G+AI在智慧城市方面的融合帶來哪些影響?
桂振文: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疫情加速了移動通信產品和技術向前推進的過程。疫情發生後,人跟人不能近距離接觸,在防控方面使用了大量的算法系統,包括人員軌跡登記系統、自動掃描與體溫錄入系統等,這對技術突破特別是移動通信算法突破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第二,在這次疫情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慧大數據系統經過中國十幾億人口的考驗後,在大數據的整體穩定性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如果沒有這麼多用戶去考驗一個系統,它就不會越來越完備;
第三,人工智慧和各行業的深度融合也有突破。智慧教育、線上醫療、智慧醫療等都通過這次疫情得到有效運營,將5G移動通信和物聯網等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更好地、更順利地融合在一起。
南都:就您的觀察而言,5G+AI二者的融合是否順利?
桂振文:以前是各個領域獨立發展,移動通信的搞移動通信,人工智慧的搞人工智慧。這些年,移動通信飛速發展,從1G躍升到現在的5G,每10年一個技術更新,每10年一個階段,包括速率、用戶體驗等方面。
人工智慧是近期才得到空前關注,八九十年代對人工智慧的關注還沒有這麼凸顯,因為當時的硬體設施和網速比較落後,用手機的人也比較少,沒有這麼多通信。但是在2018年以後,5G的一些標準確定了,突出了移動通信低延時性、高可靠性、超帶寬的特性,為人工智慧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使得人工智慧有更多可利用的通訊資源。
加上這些年很多領域對人工智慧需求特別迫切,尤其是在無人處理方面,比如挖井、鑽探等高危作業。在這種情況下,硬體資源、軟體資源、通訊資源得到了空前絕後的推動,觸發了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而這又讓人工智慧的算法用在了移動通信上,促進移動通信更快速更高效的發展。人工智慧和移動通信由此形成了相互促進、並駕齊驅的發展態勢,我相信今後二者的結合將會更快更深入。
南都:您提到硬體發展迅速為人工智慧奠定了很好的發展環境,從智慧城市的角度而言,這是否意味著未來的發展將從「重硬體」向「重軟體」轉變?
桂振文:可以這麼理解。現在硬體資源包括大規模集成電路,體積更小、處理器功能更強大,同時低功耗小型化。在這個基礎上,大家更加重視人工智慧算法,這個趨勢是沒錯的。因為硬體發展到了一個階段會遇到一定瓶頸,進入緩慢期。早些年人工智慧的算法沒有像現在這麼流行的時候,硬體跟人工智慧的融合發展沒有顯現出來,現在硬體已經發展起來,促使軟體高速發展,我們也看到這些年人工智慧的應用像雨後春筍一樣湧現,更多的資源放在了用戶體驗的終端上。
南都:在「重軟體」的趨勢下,是否意味著未來智慧城市的應用比拼的是數據和算力?
桂振文:數據和算力是對數據處理能力、效率和存儲能力的考驗,但不能單一地去看。擁有這些資源的可能大多是一些龍頭企業,例如華為、BAT等,他們有很多雲資源。但我個人覺得這只是「基本功」,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用戶體驗,解決用戶實際存在的問題。比如智慧醫療,是否真正覆蓋了偏遠山區,傳感器有沒有真正做到「望聞問切」?我覺得很多公司應該去考慮這個問題,不要太片面地強調算力,包括大數據規模,這些東西是可以用資金建起來的,最終的落腳點要回歸到提升人民生活,解決行業問題,讓居民有體驗感、獲得感。
南都:您認為目前國內哪個城市的智慧城市應用成效比較突出?
桂振文: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在思考,也對比了國內幾個城市,珠三角的廣州、深圳和長三角的上海、杭州是做得比較好的。就廣州而言,作為省會城市,廣州在發展過程中要兼容到廣東省各地級市,所以發展進程相對稍慢一些,但是這幾年在智慧城市,包括智慧交通、車聯網、智慧路燈和5G方面的先行先試也是走得非常快。深圳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建設智慧城市,一直走在前列。我個人認為珠三角的人工智慧、移動通信和智慧城市都會發展得很好,因為它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良好的產業環境,華為、騰訊、中興都在這裡,同時毗鄰港澳,資源豐厚。另一方面,各地市的政府領導都有很好的服務意識,關注企業發展,注重發揮智庫作用。
南都:您認為媒體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能發揮哪些作用?
桂振文:媒體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應該更加積極主動。除了報導有高科技亮點的、有利於民生的項目外,還應把目光投注到全產業鏈上,包括上下遊企業、金融投資商等,關注他們的發展。此外,對於不同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如廣州、深圳、珠海等,它們的共同點、創新點或差異之處也值得我們研究探討。
為尋找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應用優秀場景案例,找到那把開啟未來智慧城市的「金鑰匙」。南都科創「尋找開啟智慧城市的『金鑰匙』」系列活動正在火熱報名中,活動信息詳情及報名表請掃二維碼獲取: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