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中5G+AI正處融合初期 數據、算力只是基本功

2020-12-05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智慧城市中5G+AI正處融合初期 數據、算力只是基本功

  日前,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在《廣東省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實施方案(2020-2022年)》中就推進智慧城市工程明確提出,廣東將打造集數據呈現、科學決策、中樞指揮於一體的「廣東大腦」,探索構建「數字孿生城市」實時模型。

  在重構「城市大腦」的過程中,5G憑著超高速率、超低時延、超大連接特性推動基礎設施緊密耦合,人工智慧通過特定算法全面採集整合信息,形成紛繁龐雜的城市信息資源資料庫。。。。。。這些新興技術盤活垂直行業生態,逐步成長為支撐城市發展的毛細血管。技術的發展如何賦能智慧城市發展?仍需要進行哪些突破?日前,南都科創工作室啟動了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建設專家對話專題報導。專題報導第二期,南都科創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七研究所(移動通信)移動通信創新中心主任桂振文進行了訪談。

  專家對話關鍵詞:5G+AI;智慧城市軟體應用。

  南都:您曾提到5G是基於人工智慧打造的最新移動通信系統,智慧城市是5G+AI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對此如何理解?

  桂振文:我們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希望城市更智能,像人一樣能夠加以思考、再加以運算。為什麼我說智慧城市是5G+AI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因為在智慧城市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融合了這兩者,比如車聯網、智慧路燈、智慧水務智能機器人智能冰箱等。我一直都認為不應該用割裂的視角來理解智慧城市,只要生活在城市當中,把人的大腦中智能思考的東西用在機器上,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會變成一個智慧化的城市。

  南都:在您看來,目前5G+AI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階段?

  桂振文:從2019年5G的商用元年來看,很多產品開始進入商業化階段,城市生活中湧現出的智能機器人、車聯網、智慧路燈、智慧交通等,都是人工智慧發展初期的服務和產品,企業生產方面,以物流行業應用為例,像京東等電商巨頭已經用5G建立了智能物流基地,大大解放人力。

  但目前整體來看,5G+AI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還處於初期融合的階段,我認為之後會逐漸地以每五年為一個契機,不斷湧現出更多的人工智慧產品。再過五年,商業化程度更明顯以後,你會真正感覺到在這個社會中,你所思、所悟、所考的東西很快就會變成現實。比如在經過非常合理和實際的規劃以後,可以更高效地建設智慧工廠;到高級階段,機器不再被動,可以自我學習、自我更新。

  南都:處在初期融合階段的5G+AI智慧城市應用,還有哪些需要突破的地方?

  桂振文:就我的觀察來看,我認為有四個方面:第一,人工智慧的算法應該更通用化,建立算法公共庫,共享算法,誰需要誰取用,減少共性研發投入,構建高質量的基礎軟體生態,加速行業發展;第二,要在晶片等硬體技術上有所突破,未來的晶片技術應該更發達、更通用化,就像我們買電腦一樣,普通的硬體設備也能發揮功用,不需要用專用設備。當硬體技術實現突破後,完成工作就像我們喝一杯咖啡一樣簡單的時候,就會變成一個人工智慧無處不在的社會了;

  第三,要大規模培養人工智慧人才,這方面比較好的趨勢是,這幾年人工智慧興起後,很多高校從本科階段就開設了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的專項課程,以後人工智慧的從業人員會更多,這個行業也能夠迎來繁榮;第四,要增強大眾意識提升普通民眾對人工智慧的認識我想達到這四個方面後,5G+AI的智慧城市應用就會越來越成熟。

  南都: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新基建」概念火爆,您認為這些外部因素對5G+AI在智慧城市方面的融合帶來哪些影響?

  桂振文: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疫情加速了移動通信產品和技術向前推進的過程。疫情發生後,人跟人不能近距離接觸,在防控方面使用了大量的算法系統,包括人員軌跡登記系統、自動掃描與體溫錄入系統等,這對技術突破特別是移動通信算法突破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第二,在這次疫情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慧大數據系統經過中國十幾億人口的考驗後,在大數據的整體穩定性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如果沒有這麼多用戶去考驗一個系統,它就不會越來越完備;

  第三,人工智慧和各行業的深度融合也有突破。智慧教育、線上醫療、智慧醫療等都通過這次疫情得到有效運營,將5G移動通信和物聯網等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更好地、更順利地融合在一起。

  南都:就您的觀察而言,5G+AI二者的融合是否順利?

  桂振文:以前是各個領域獨立發展,移動通信的搞移動通信,人工智慧的搞人工智慧。這些年,移動通信飛速發展,從1G躍升到現在的5G,每10年一個技術更新,每10年一個階段,包括速率、用戶體驗等方面。

  人工智慧是近期才得到空前關注,八九十年代對人工智慧的關注還沒有這麼凸顯,因為當時的硬體設施和網速比較落後,用手機的人也比較少,沒有這麼多通信。但是在2018年以後,5G的一些標準確定了,突出了移動通信低延時性、高可靠性、超帶寬的特性,為人工智慧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使得人工智慧有更多可利用的通訊資源。

  加上這些年很多領域對人工智慧需求特別迫切,尤其是在無人處理方面,比如挖井、鑽探等高危作業。在這種情況下,硬體資源、軟體資源、通訊資源得到了空前絕後的推動,觸發了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而這又讓人工智慧的算法用在了移動通信上,促進移動通信更快速更高效的發展。人工智慧和移動通信由此形成了相互促進、並駕齊驅的發展態勢,我相信今後二者的結合將會更快更深入。

  南都:您提到硬體發展迅速為人工智慧奠定了很好的發展環境,從智慧城市的角度而言,這是否意味著未來的發展將從「重硬體」向「重軟體」轉變?

  桂振文:可以這麼理解。現在硬體資源包括大規模集成電路,體積更小、處理器功能更強大,同時低功耗小型化。在這個基礎上,大家更加重視人工智慧算法,這個趨勢是沒錯的。因為硬體發展到了一個階段會遇到一定瓶頸,進入緩慢期。早些年人工智慧的算法沒有像現在這麼流行的時候,硬體跟人工智慧的融合發展沒有顯現出來,現在硬體已經發展起來,促使軟體高速發展,我們也看到這些年人工智慧的應用像雨後春筍一樣湧現,更多的資源放在了用戶體驗的終端上。

  南都:在「重軟體」的趨勢下,是否意味著未來智慧城市的應用比拼的是數據和算力?

  桂振文:數據和算力是對數據處理能力、效率和存儲能力的考驗,但不能單一地去看。擁有這些資源的可能大多是一些龍頭企業,例如華為、BAT等,他們有很多雲資源。但我個人覺得這只是「基本功」,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用戶體驗,解決用戶實際存在的問題。比如智慧醫療,是否真正覆蓋了偏遠山區,傳感器有沒有真正做到「望聞問切」?我覺得很多公司應該去考慮這個問題,不要太片面地強調算力,包括大數據規模,這些東西是可以用資金建起來的,最終的落腳點要回歸到提升人民生活,解決行業問題,讓居民有體驗感、獲得感。

  南都:您認為目前國內哪個城市的智慧城市應用成效比較突出?

  桂振文: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在思考,也對比了國內幾個城市,珠三角的廣州、深圳和長三角的上海、杭州是做得比較好的。就廣州而言,作為省會城市,廣州在發展過程中要兼容到廣東省各地級市,所以發展進程相對稍慢一些,但是這幾年在智慧城市,包括智慧交通、車聯網、智慧路燈和5G方面的先行先試也是走得非常快。深圳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建設智慧城市,一直走在前列。我個人認為珠三角的人工智慧、移動通信和智慧城市都會發展得很好,因為它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良好的產業環境,華為、騰訊、中興都在這裡,同時毗鄰港澳,資源豐厚。另一方面,各地市的政府領導都有很好的服務意識,關注企業發展,注重發揮智庫作用。

  南都:您認為媒體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能發揮哪些作用?

  桂振文:媒體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應該更加積極主動。除了報導有高科技亮點的、有利於民生的項目外,還應把目光投注到全產業鏈上,包括上下遊企業、金融投資商等,關注他們的發展。此外,對於不同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如廣州、深圳、珠海等,它們的共同點、創新點或差異之處也值得我們研究探討。

  為尋找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應用優秀場景案例,找到那把開啟未來智慧城市的「金鑰匙」。南都科創「尋找開啟智慧城市的『金鑰匙』」系列活動正在火熱報名中,活動信息詳情及報名表請掃二維碼獲取: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DF537)

相關焦點

  • 將算力與AI相融合助力鄭州高新區構建城市數字大腦
    城市的概念在發展和變革中不斷豐富,如今,在數位化技術的驅動下,我們發現了創造美好城市生活的新道路,那就是不斷推進數位技術與城市發展的相互融合,讓城市具備自我思考和進化的創新能力。數位化創新的深化,正在驅動城市發展的步伐。在智慧城市發展的新階段,海量的政務類數據、社會類數據將實時匯聚、共享和在線計算,從而衍生出新的城市建設模式。
  • 對話新基建:新算力推動數據智能創新 按需分配是關鍵
    在「新基建」浪潮下,人工智慧正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各行各業開啟智能化升級轉型。其中算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為數據智能的實現離不開強大算力基礎設施的支撐。只有實現算力與數據智能的融合,才能承載智能化的業務創新,加速加速智能生態建設,還能在帶動智能產業聚合等方面發揮巨大價值。
  • 雲網融合,邊緣計算加速5G落地實踐
    原標題:雲網融合,邊緣計算加速5G落地實踐 隨著5G商用的逐步推進,連接5G商用潛能和下遊產業機會的邊緣計算走向大風口,在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城市、物聯網等領域呈現出旺盛的市場需求。運營商紛紛布局邊緣計算,驅動5G網絡與各領域新技術的融合發展,實現5G能力的進一步延伸,成為行業數位化轉型的重要引擎。
  • 5G與雲計算相互融合滲透 社會生活更「智慧」
    5G與雲計算相互融合滲透在5G時代,雲網融合是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發展趨勢和核心驅動力力量。在5G網絡加持之下,以網為基礎、以云為核心,將以雲網融合一體化的優勢,能更好地為千行百業提供綜合智能信息服務。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雲計算分公司總經理胡志強曾表示,「5G天生於雲。
  • 智慧城市之地理空間數據 內外兼修是王道
    地理空間基礎框架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精髓,因此基礎測繪正加快腳步,滿足智慧城市建設的需求。獲取空間數據的手段多樣,隨著雷達、GPS、北鬥等高科技的引入,傳統測繪正逐步擺脫艱苦的手工作業,走向真正信息化,並逐漸形成天地空一體化空間測量系統。在航空航天方面,航空攝影測量、高精度衛星遙感測量是主要數據採集手段,而近年來逐步興起的街景測量車掃描正成為地面數據採集的新寵。
  • 京東城市陳旭旭:AI和大數據如何撬動「城市計算」?| AIoT+智慧城市...
    「城市計算是城市數據的採集、管理、分析挖掘和服務提供,來解決城市交通、規劃、環境、能源等等問題的痛點,我們是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加上人工智慧,在城市場景中的有機結合。而目前,京東城市對於城市計算的理念是通過點-線-面結合的頂層設計。」為什麼能做這個「頂層設計」?
  • 「2020中國AI算力報告」重磅出爐:中國怎麼解決GPT-3的算力難題?
    而且,隨著模型參數和訓練數據越來越大,若算力跟不上,GPT-3根本「跑」不起來。算力,也就是數據的處理能力,與數據、算法,並稱為AI三要素。從GPT-3中可以見得,如果沒有強大的處理能力,模型的規模再大、再全面,也是紙上談兵。可以說,算力已經成為制約AI產業化發展的關鍵因素。
  • 何為智慧城市?
    為緩解城市化和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提升資源運用效率,優化城市管理和服務,改善市民生活質量,將信息技術與先進的城市經營服務理念進行有效融合,通過對城市的地理、資源、環境、經濟等進行數字網絡化管理,為城市提供更便捷、高效、靈活的公共管理的創新服務模式——智慧城市被廣泛接受並走向落地。
  • 扛起新基建算力設施大旗的智算中心是什麼?《指南》權威詮釋
    據悉,《指南》對智能計算中心進行明確定義:智能計算中心是基於最新人工智慧理論,採用領先的人工智慧計算架構,提供人工智慧應用所需算力服務、數據服務和算法服務的公共算力新型基礎設施,通過算力的生產、聚合、調度和釋放,高效支撐數據開放共享、智能生態建設、產業創新聚集,有力促進AI產業化、產業AI化及政府治理智能化。
  • 2020全國兩會關注智慧城市發展 如何讓「城市大腦」更聰明
    成效與問題並存 城市智慧化水平待提升 當前,我國城市正處於新舊治理模式交替、城鎮人口快速上升、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階段,智慧城市的建設發展因時制宜、因勢利導成為多地政府的一致選擇。前瞻產業研究院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截止至2020年4月初,我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累計已達749個,規模發展已初見成效。但此次疫情考驗下,智慧城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
  • 國家信息中心單志廣:智慧城市運營是最有價值的產業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智慧城市有了新的發展趨勢。單志廣表示,其一,智慧城市是數字經濟的主要載體,沒有智慧城市,數字經濟就是空中樓閣,數字經濟是最頂層的維度,數字經濟不只是經濟,也包括智慧城市、數字政府、數字鄉村等公共服務領域;其二,在智慧城市中,數位化治理非常重要。
  • 曠視城市物聯網作業系統亮相安博會 AI定義城市數位化中臺
    本次安博會中,曠視通過「算法引擎,持續驅動」、「行業場景,深度聚焦」以及「算力前置,雲邊協同」三個展區向業界呈現了曠視城市級全棧解決方案的全貌,並重磅推出整合公共安全、智慧交管、城市管理和智慧園區全局管理能力為一體的城市物聯網作業系統。
  • 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算力是國家競爭力高低的核心指標
    它跟城市一結合就變成智慧城市,跟工業結合就變成自動化工業4.0;跟物流結合就是智慧物流,跟金融結合就是科技金融。這個過程仔細想,不管跟工業結合,還是跟人類社會結合,還是跟城市結合,還是跟金融結合,其結合的過程總是要通過三個步驟或環節:第一,首先要把你想要融合賦能的那個系統對象做到萬物發聲、萬物感知,發出聲音,留下痕跡。
  • 地理空間大數據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跨界」也好,「混搭」也罷,類似於買機票、酒店入住、移動通信,甚至PM2.5這類新興數據,在與傳統測繪地理數據融合後,其應用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地理大數據的商業價值和社會效益正在顯現,前景美好。不一樣的數據能力「這裡超市難做,已經多次易主。」
  • 助力智慧城市建設,雲&大數據平臺遍地開花 | 智慧城市周報
    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合肥市發揮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和電子政務頂層設計,推動各大平臺建設,實現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行和服務各方面的均衡發展。合肥市數據資源局作為「合肥展」的負責單位,將攜合肥知名企業參加此次展會。科大訊飛將展示交通超腦、智能服務機器人等智慧城市產品。
  • WAIC2020:5G+AI如何帶來創新大爆炸?
    「憑藉優異的連接能力將與雲、數據中心、人工智慧等數字基礎設施深度融合,進一步激發數據價值,加速中國社會數字經濟的發展進程。我們認為,連接的密度乘以計算的精度正相關國家數字經濟的強度,這也是5G和AI被定為為新一代基礎設施的重要原因。」華為公共開發部總裁魯鴻駒稱。AI讓5G更加智能「AI已成為5G乃至6G的核心技術之一,正全面賦能信息通信網絡建設和運營。」
  • 智慧城市應該「長」啥樣?看這裡,一睹為快!
    鵬城智能體 將以「數據」為基礎融合5G、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數基、數網、數鈕數腦、數體」系列工程近年來,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深圳一直走在信息技術應用發展的前沿,在服務市民、服務企業、城市治理中,積極探索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務措施,不斷提升城市服務和治理的智慧化水平。
  • 樊綱:解決數據分享難題,才能真正實現城市管理智慧化
    樊綱表示,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算力、大數據、存儲、數據傳輸等新型基礎設施,作為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來提供,為企業自身、城市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帶來全新活力。新技術應用於企業,將為企業分攤節省運營成本,助力企業數位化轉型升級;應用於各行各業,將提高各個產業的生產效率;應用於城市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更將幫助政府減少成本,提升效率,並帶來更加多樣化的場景應用。  比如,算力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或一部分作為基礎設施提供?
  •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城市「生命體」正不斷智化 智慧治理面臨...
    當天的活動上,吳志強以線上視頻形式,分享了即將出版的新書《智能治理》中的核心觀點。在他看來,城市智慧治理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直接相關,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非常廣闊,且成都在這方面具備優勢。捕捉人的需求 智慧治理時代到來「城市治理從城市管理迭代而來。」
  • 5g智慧燈光的作用是什麼,它的應用領域都有哪些
    打開APP 5g智慧燈光的作用是什麼,它的應用領域都有哪些 熙枚集團 發表於 2021-01-07 10:35:45 路燈作為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