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城市「生命體」正不斷智化 智慧治理面臨...

2021-01-12 每日經濟新聞

12月29日,在場景匯·「釋放數據價值 賦能智慧治理」——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城市智慧治理專場活動上,吳志強以線上視頻形式發表主旨演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人工智慧讓我們的環境成為自我學習、自我感知、自我迭代的物體和環境,人類從未創作過這樣的自我進化環境。」吳志強說。

在12月29日舉行的場景匯·「釋放數據價值 賦能智慧治理」——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城市智慧治理專場活動上,同濟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吳志強發表主旨演講表示,城市作為一個「生命體」正在不斷智化,同時,城市管理、規劃等主體與城市治理也在走向智化。

未來,城市智慧治理體系如何架構?需完成哪些技術突破?

當天的活動上,吳志強以線上視頻形式,分享了即將出版的新書《智能治理》中的核心觀點。在他看來,城市智慧治理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直接相關,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非常廣闊,且成都在這方面具備優勢。

捕捉人的需求 智慧治理時代到來

「城市治理從城市管理迭代而來。」吳志強分析,從管理走向治理,需要城市各方面的主體共同參與。而智慧治理,是基於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支撐和迭代,完成歷史性跨越。

在吳志強看來,國家層面反覆強調,要運用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這也意味著,「智慧治理的時代到了」。

在這一背景下,城市如何付諸實踐,推動「生命體」迭代更新?對此,吳志強基於多年的專業研究,給出一套系統性解決方案。

他將城市智慧治理最關鍵的架構,總結為「5大關鍵突破」和「1個底板基礎」,即點、網、流的「新基建」支撐體系,城市智能治理(IGOVERNCE)平臺,以人的需求為根本的人工智慧推演技術,以家園為原型的腰部平衡治理單元,協同創新智能化組織網絡,以及基於「三感」的智能感知大資料庫CBDB+。

其中,「5大關鍵突破」根據城市「生命體」的不同體態,分為常態型、底線型和動力型。

「首先,這一架構針對城市常規體態的把握和把控,包含城市認知能力、戰略制定和政策執行能力,以及滿足市民福祉的能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下稱「三感」)。」吳志強介紹,在常態型部分,需完成3項大的技術突破。

第一項突破,是點、網、流的「新基建」支撐體系。它能夠幫助城市實現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體徵感知,涉及系統、布局、建設、運維、更新、治理等多個維度。

今年以來,從中央密集部署到地方積極響應,「新基建」成為引領新一輪投資熱點,同時也為城市智慧治理帶來新的解決方案。而根據國家發改委今年4月首次明確的「新基建」範圍,其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3個方面。

基於這一範圍劃定,吳志強分析指出,城市智慧治理的點、網、流「新基建」支撐體系,就是在人工智慧、物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基礎上,對現有和未來的新基建進行大規模融合,創造出一個讓城市生命力蓬勃發展的創新基礎設施。

第二項突破,是通過城市智能治理(IGOVERNCE)平臺提升城市戰略制定和政策執行能力,並不斷修正反饋,也就是城市的「中樞」,它既包括「大腦」,也具有執行和感知能力,是一套完整的系統架構。

第三項突破是以人的需求為根本的人工智慧推演技術。吳志強表示,要緊緊圍繞城市百姓,尤其是青年人、老年人和兒童的特別需求,來不斷捕捉城市不同空間地點的需求。

活動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守住安全底線 激發城市創新活力

由於災害具有動態性、複雜性、緊迫性和不確定性等特徵,城市在災難治理中往往很難作出科學決策。

吳志強分析認為,城市智慧治理,需要具備防災、預警、應急以及快速恢復的能力,這是城市「生命體」的安全底線。因此,以家園為原型的腰部平衡治理單元,是智慧治理架構體系中的第四項突破。

「比如,成都建設公園城市,把『家』建在公園中,也就是以公園為『家』的組織系統,通過這種家園組織來監察和配置不同的技術功能。」吳志強舉例說,可以打造滿足住、行、商、醫、教、產、基、創、綠、治等10大功能的15分鐘步行圈,讓市民在家園中生活得更快樂。

最後一項突破,是構建協同創新智能化組織網絡,完成社會和民眾創新活力的激發和要素整合。

「城市與城市的競爭每天都在發生,競爭的核心要素就是創新力。」吳志強直言,當一座城市能夠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時,才有可能站上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他認為,通過創新模式的智化,也就是工作中、人和人之間協同創新模式的智化,各個專業點上的最精端創新主體實現全球搜索、全球匹配、全球協同,這是城市至關重要的活力需求。

談及創新型城市成都,吳志強表露期待:「成都未來一定會有更大的內生創新力,來帶動四川乃至西部地區成為全球創新的一極」。

他還強調,基於「三感」的智能感知大資料庫CBDB+,是完成上述五大突破的底板基礎。據了解,該資料庫聚集了全球13865個城市的動態數據,從中可以學習總結大量城市治理規律。

「展望未來,城市智慧治理就是三件事:一是城市作為『生命體』,其本身在不斷地智化;二是城市管理、規劃、建設、預測的主體也在快速智化;最後,城市治理走向智化,也就是人人被智化、人人的生活被智化。」吳志強說。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中國僑界傑出人物簡介——吳志強
    吳志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德國國家工程科學院院士、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國際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院士是中國中年城市規劃專家的傑出代表三、以「智能」為要,推動城市規划走向「生態理性科學」「智慧城市」「人工智慧」「大數據」「城市智商」……這是近年來吳志強在大小論壇上所作的報告中出現的幾個高頻詞。當中國城鎮化率邁過50%大關後,中國應當走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他帶著深邃的思索,帶領團隊開啟了新的科研徵程。
  • 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水環境治理面臨哪些挑戰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勻,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屬於缺水國家。而且,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工業化推進,我國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更是面臨巨大考驗。7月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走進《中國經濟大講堂》從多方面深度解讀了如何有效治理水環境、保障水安全。
  • 吳志強:蘭溪再創輝煌的城市規劃師
    吳志強生於1960年,祖籍蘭溪,現任同濟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當選德國工程科學院(acatech)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IVA)院士,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Hon. FAIA)。
  • 數字賦能城市智慧發展,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昨日召開
    楚天都市報11月27日訊(記者李月媛 通訊員韓爽)11月26日,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以下簡稱雙智論壇),於武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李元元、高文、謝先啟、王堅、丁烈雲等眾多院士專家齊聚武漢共繪數字城市發展藍圖。
  • 13810個城市!最完整的世界城市地圖
    以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吳志強副校長領銜的一支專業團隊為此將目光瞄準了城市及城市群。智慧的城市,和諧的城市,將具備最活躍的創新動力。其內核是四方六元的博弈模型,即政府、規劃師、投資商、市民這四方城市利益相關體,對職業、居住、商業、醫療、教育、休閒這六元功能的各自決策。在實際項目中,推演城市2020、2035、2050的發展情景,診斷城市的未來問題。
  • 水環境治理如何攻堅「質」勝?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深度解讀→
    (央視財經《中國經濟大講堂》)水,是生命之源。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勻,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屬於缺水國家。而且,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工業化推進,我國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更是面臨巨大考驗。
  • 工程院院士錢七虎:中國智慧建造必將走在世界前列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速度,中國是全球最快的。我相信,未來智慧建造和智慧工程的發展,我們也會是全球最快的。」說這句話時,中國工程院院士、83歲的錢七虎語氣堅定。本屆服貿會上,本報記者專訪了錢七虎院士。這位為防護工程事業奉獻了整整60年的專家表示,短短四十年,工程建設便完成了從人工向機械化的轉變。
  • 2019-2020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綜合影響力評估結果通報
    第四、鄔賀銓院士和孟建民院士觀點  鄔賀銓院士認為城市管理者應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規劃思路,「智慧城市是具有很大發展空間的市場,我們很難預判什麼時候能建成智慧城市、未來生活的智能化程度。因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智能產業的應用都是無止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肯定了智慧城市建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時,對智慧城市未來發展提出展望。
  • AI如何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百度滴滴曠視華為聯合建言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文 | 心緣智東西9月20報導,在昨日的「2020中關村論壇人工智慧與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上,同濟大學副校長、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滴滴出行聯合創始人、首席技術官張博
  • 第七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2020城市安全管理峰會在京舉行
    日,全國政協副主席辜勝阻,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趙嘉鳴,國家減災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副會長鄭國光,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向波濤,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總編輯賈立政,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範維澄等領導與知名專家出席活動並發表演講。
  • 深圳論壇 | 總設計師制與城市發展的未來​
    11:50-12:20 主題報告六 | 沈磊現代規劃治理模式——城市總規劃師創新實踐與思考東南大學城市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摘要:演講從城市與建築超級技術預測背景與意義的層面,分析城市與建築領域中超級技術應突破的重點考慮內容,並預測了城市與建築超級技術的發展趨勢。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通過數位化向智慧建造邁進
    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今天(9月4日)在京開幕。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錢七虎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此次作為服貿會建築服務專題論壇主講嘉賓,他帶來的關鍵詞是「綠色發展」、「綠色建造」和「智慧建造」。錢七虎指出,目前全球正面臨氣候變暖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等多重挑戰,應對之策是要推進綠色發展和綠色建造。
  •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湖南大學工商大學院長陳曉紅:數字新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工商大學校長,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科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主任陳曉紅受邀參加「中國商學院」教育盛典,並在盛典上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前些年進行的智慧城市的建設,為智慧社會的建設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新一代的信息技術融合,勾勒出了未來的智慧社會的藍圖。我們看到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等的融合,我們看到從智慧城市1.0版到2.0版就是強調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而我們說到發展方式也是在不斷的變革,現在已經有很多的各種類型的新型智慧城市在應運而生。
  •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仁:智慧城市的未來是實現「數字孿生」
    澎湃新聞記者 李曉青9月9日,在「中國數字建築峰會2020」的活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在談及數字孿生與智慧城市時說,「數字孿生城市是數字城市的目標,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新高度。」
  •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人工智慧機器人應建立「免疫系統」
    12月4日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2020首屆中國人工智慧與安全學術會議上了解到,本次大會邀請了眾多人工智慧、網絡安全等領域專家、從業者,圍繞國家政策、人工智慧與安全、大安全時代等主題展開討論。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作了題為《用主動免疫可信計算築牢人工智慧安全防線》的院士特邀報告。他闡釋了當下計算機病毒查殺方面存在的漏洞,並提出一套全新的「免疫式」防護系統。沈昌祥表示,網絡空間目前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後的第五大主權領域空間。
  • ———中國工程院院士獻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
    在正在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如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為院士們關注的話題。大家認為,助力轉型,工程科技大有可為。節能降耗,工程科技顯身手  杜祥琬院士認為,世界能源消費現在正由發達國家主導開始向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共享市場,發展中國家的份額逐步上升的格局轉變。
  • 中國工程院院長:把好院士「入口關」須「守正揚清」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在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第二輪評審和選舉會議上如是說。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院士隊伍建設是中國工程院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早在去年9月中國工程院舉辦的首場「守正揚清」報告會上,李曉紅就強調:把好院士增選「入口關」必須做到「守正揚清」。按照2019年增選工作日程安排,經各學部選舉和全院全體院士大會終選等程序,確定的新當選院士名單將於年底前公布。
  • 2020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紘暢談未來城市生活新範式
    技術革命帶來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的進步,以技術為驅動的革命在城市的各個層面發生和醞釀。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人工智慧:育新機、開新局」分論壇,李德紘院士帶來了《新基建:未來城市生活新範式》的主題演講,分享了新基建建設下,智能軌道交通給未來城市生活帶來的智慧
  •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
    ,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  第四,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著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不拒眾流,方為江海。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
  •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四川複雜地形 增加臭氧治理難度
    關於臭氧汙染的防治,我國大氣環境化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很有發言權,今年5月,她曾受邀前來成都就成都平原地區臭氧治理把脈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