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生物本質:病毒泛濫的人類基因組|展卷

2021-01-12 返樸

在演化史上最近的瞬間,人類脫穎而出,病毒對我們的生存功不可沒。原本就並沒有什麼「它們」和「我們」之分——生物在本質上只是一堆不斷混合、不斷閃轉騰挪的DNA而已。

撰文| 卡爾·齊默

翻譯 | 劉暘

宿主體內有很多基因可能最初來自病毒,這件事聽起來實在是太詭異了。我們通常認為基因組是人類最本源的身份特徵。細菌基因組中絕大多數DNA就是病毒引入的,人們也思考過類似的問題——細菌到底有沒有自己明確而獨立的身份,還是只是一個拼接怪物,就像科幻故事裡弗蘭肯斯坦造的怪人一樣。

以前,我們並不會覺得這個問題和人類有關係,它更像是微生物才會面對的問題,只有這些「低等」的生物基因組裡會有一些病毒基因,看起來也是偶然混進去的。然而現在,我們再也不能這樣自我安慰了。審視一下人類基因組,裡面有大量病毒基因的痕跡,數量成千上萬。

認識到這一點還得感謝鹿角兔。鹿角兔本是一個民間傳說,卻給醫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眾多病毒學家對其追根溯源,竟做出病毒致癌的重要發現。20世紀60年代,人們最深入研究的致癌病毒之一,是禽白血病病毒。當時,這種病毒席捲了所有養雞場,威脅著整個家禽行業。禽白血病病毒是一種逆轉錄病毒,逆轉錄病毒能把遺傳物質插入宿主細胞的DNA中。宿主細胞分裂的時候,會同時複製細胞和病毒的DNA。在特定的條件下,細胞會被迫生產出大量新病毒——先合成病毒的基因和蛋白質外殼,接著把病毒從細胞裡釋放出去,進一步感染其他細胞。如果逆轉錄病毒的遺傳物質不小心插到了錯的地方,就有可能讓宿主細胞發生癌變。逆轉錄病毒帶有一些特殊的基因「開關」,這些開關能作用於宿主細胞,讓插入位置附近的基因開始合成蛋白質。有時候這些開關會打開一些本來應該關閉的宿主基因,這就會導致癌症。

禽白血病病毒是一種非常奇怪的逆轉錄病毒。以前,科學家檢測病毒的方法是從雞的血液裡尋找屬於病毒的蛋白質。有時候他們甚至能在從沒得過癌症的健康雞隻的血液中找到禽白血病病毒的蛋白質。更奇怪的是,攜帶病毒蛋白質的健康母雞生下的小雞也是健康的,但同時也攜帶這種蛋白質。

當時在華盛頓大學工作的病毒學家羅賓·韋斯 (Robin Weiss) 猜測,病毒或許已經成為了雞DNA中永恆且無害的一部分。他和同事們從健康雞隻身上取了一些細胞,用能引發突變的化學物質和輻照來處理這些細胞,想看看能不能把病毒從它的藏匿之處給逼出來。正如他們所料,突變的細胞果然釋放出禽白血病病毒。也就是說,這些健康的雞並不是單純在一些細胞中感染上了禽白血病病毒,事實上,製造病毒的遺傳指令已經嵌入它們所有的細胞之中,並隨著分裂和增殖傳遞給後代。

這些「私藏」病毒的雞並不是什麼奇怪的品種。韋斯和其他科學家開展了更多的研究,在若干品系裡都發現了禽白血病病毒。一個直觀的推論是,這種病毒或許是雞DNA中由來已久的一分子。那麼,這種病毒到底是在什麼時候感染了雞的祖先呢?韋斯和他的同事們將目光鎖定在馬來西亞叢林。他們從那裡抓了一些紅原雞,這是和家雞親緣關係最近的野生物種。韋斯發現紅原雞攜帶著同樣的病毒。然而在後來的探索中,在原雞其他種個體的基因組中,韋斯卻沒有找到病毒的蹤影。

科學家逐漸歸納出一個相對合理的假說,可以解釋病毒是怎麼整合到雞的基因組去的。原來,在幾千年前,病毒感染了家雞和紅原雞的共同祖先。它入侵宿主細胞後,開始自我複製,繼而去感染其他個體。病毒所到之處,基本上都引發了腫瘤。但在其中至少一隻身上卻發生了不尋常的事。這隻雞祖先不僅沒有得癌症,它的免疫系統反而把病毒制服了。病毒就這樣在它體內無聲地擴散,最終移動到雞的性器官。這隻雞祖先交配之後,受精卵的DNA裡就自然含有病毒的DNA。

這個受精卵隨後會發育成胚胎。胚胎的所有細胞最初都是由這個受精卵發育而來的,所以胚胎中所有細胞裡都應該含有病毒DNA。最後,破殼而出的小雞就成了一個雞和病毒的「嵌合體」。嵌合體小雞長大,有了自己的後代,後代的基因組中同樣藏著禽白血病病毒的DNA。就這樣,病毒在數千年的時間裡一代代無聲地傳遞。但在特定的情況下,病毒會被重新激活,產生腫瘤,並擴散到其他宿主身上。

科學家還發現,這種病毒自成一類。科學家稱其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內源性」的意思是說,它們是從生物內部產生出來的。科學家很快從其他動物身上發現了更多內源性逆轉錄病毒。事實上,這類病毒潛伏在幾乎所有重要的脊椎動物類群裡,從魚類、爬行動物到哺乳動物的基因組中,都能找到它們的痕跡。一些最近發現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如同禽白血病病毒一樣會致癌,但同時也有很多對宿主完全沒有影響——因為這些病毒又出現了額外的突變,讓它們沒法利用宿主細胞製造新病毒。不過,這些因為「殘疾」而禁錮了腳步的病毒仍然有可能再重新插入宿主的基因組,重新開始複製自己的基因。還有些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實在被突變搞得過於支離破碎,無法再發揮任何威力,淪為宿主基因組裡一件小小的行李,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

科學家一般認為人類基因組中沒有活躍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但在法國維勒瑞夫 (猶太城)的古斯塔夫·魯西癌症研究中心 (Gustave Roussy Institute) ,研究人員蒂裡·海德曼(Thierry Heidmann) 和同事卻找到了讓這些靜默的病毒重新活化的方法。當時,海德曼正在研究一種內源性逆轉錄病毒,他注意到,這種病毒在不同人中有不同的版本。而這些個體差異大概是在逆轉錄病毒整合到人類祖先基因組裡之後產生的。隨著人類的繁衍,病毒基因的不同部分相繼出現了不同的突變。

海德曼和他的同事們比較了病毒相關序列的不同變異類型。這個過程就像在研究莎士比亞劇本的四個版本,每個版本都是粗心的文職人員抄寫的。每個人犯的錯誤各不相同,同一個詞就可能抄成四種樣子。比如逆轉錄病讀、擬轉錄病毒、逆轉鹿病毒、逆轉錄兵毒......通過比較四個版本,歷史學家就能推斷出原來的詞是「逆轉錄病毒」。

用這種方法,海德曼和他的同事們就能用人體中現存各種各樣突變版本的序列,來確定最初的DNA序列,再參照算出的序列合成相應的DNA,並插入到培養的人類細胞中。被感染的一部分細胞真的生產出了很多病毒,還能再去感染其他細胞。換句話說,起初的這段DNA的確是能感染細胞的活病毒。2006年,海德曼將這種病毒命名為「不死鳥」 (Phoenix),取其寓意,這種病毒就像從灰燼中重生的神秘鳳凰一樣,可以起死回生。

不死鳥病毒可能是在距今不到100萬年的時間裡感染了我們的祖先。而我們身體裡也有一些病毒比這還要古老。我們是怎麼知道的呢?科學家發現了一些同時存在於人類和其他物種基因組中的病毒,說明它們是在人類和這些生物在演化上分道揚鑣前就進入了我們共同祖先的基因組。比如倫敦帝國學院的病毒學家亞當·李 (Adam Lee) 和他的同事就在人體內發現了一種名為ERV-L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同時他們也在許多其他物種中發現了同樣的病毒,這其中不乏馬和食蟻獸這樣和人差別巨大的生物。科學家畫出的病毒演化樹同它們宿主的演化樹完美重合。看來這種內源性逆轉錄病毒似乎在距今1億年前感染了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之後隨著這一支哺乳動物演化至今,成為了犰狳、大象、海牛也包括我們人類體內的常駐客。

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之後,仍然可以複製自身的DNA,並重新插入宿主基因組。上百萬年來,內源性逆轉錄病毒一直在反覆不斷地入侵我們的基因組,日積月累,到今天已經數量驚人。我們每個人的基因組中攜帶了近10萬個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DNA片段,佔到人類DNA總量的8%。反過來看,人類基因組中2萬個負責蛋白質編碼的基因,也只不過佔到1.2%而已。科學家對人類基因組裡其他被同步複製且會重新插入的DNA小片段進行了整理,這些DNA片段的數量高達數百萬個。他們推測這些片段中很多可能也是從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演變而來。這些入侵者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已經被剝奪了大量的DNA,只剩下自我複製的最關鍵基因。換句話說,我們的基因組中簡直病毒泛濫。

雖然這類病毒DNA中的大多數都沒用,但我們的祖先也的確「徵用」了一些對我們自身有好處的病毒。如果沒有這些病毒,我們甚至沒法出生。1999年,讓—呂克·布隆 (Jean-Luc Blond) 和他的同事發現了一種名為HERV-W的人類內源性逆轉錄病毒。他們驚訝地發現,這種逆轉錄病毒中的一個基因能合成出一種名為合胞素 (syncytin) 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有一項非常重要且精準的使命,但並非針對病毒,而是針對它的人類宿主。它只出現在人類的胎盤裡。

胎盤外層的細胞產生合胞素,這樣細胞就能黏著在一起,從而讓分子在細胞之間順暢地流通。科學家發現小鼠也會製造合胞素,於是他們就用小鼠來做實驗,研究這個蛋白質的功能。他們刪除了小鼠的合胞素基因,結果小鼠胚胎沒有一個能活到生出來。他們就此推斷,這種病毒蛋白對於胚胎從母親血液中吸收營養是必需的。

科學家在其他有胎盤類哺乳動物中都找到了合胞素。隨著研究的深入,關於這種奇異蛋白質又有了另一個意外發現:它實際上並不是單一的一種蛋白質,而是好幾種。在演化的歷史中,不同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分別感染了不同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一部分物種先後被兩種病毒感染,它們合成的是兩種不同的蛋白質,之後,舊的蛋白質逐漸被新的取代。

蒂裡·海德曼在研究中發現了許多種合胞素蛋白,他提出一種假說。一億年前,哺乳動物的祖先被一種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感染,從而獲得了最早的合胞素蛋白,同時產生了最早的胎盤。幾百萬年來,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祖先演化出若干分支,在演化的過程中又被其他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感染。有的新病毒也帶有合胞素基因,而且編碼的蛋白質性狀更佳。因此哺乳動物的不同分支,包括齧齒動物、蝙蝠、牛、靈長類動物等體內的合胞素蛋白,就得以更新換代了。

在演化史上最近的瞬間,人類脫穎而出,病毒對我們的生存功不可沒。原本就並沒有什麼「它們」和「我們」之分——生物在本質上只是一堆不斷混合、不斷閃轉騰挪的DNA而已。

本文經授權選編自《病毒星球》一書。

作者簡介:

卡爾·齊默(Carl Zimmer),知名科普作家,在耶魯大學教授科學和環境寫作。他寫過多本廣受歡迎的科普作品,包括《演化》《在水的邊緣》《萬物身刻》等,曾於2007年摘得美國國家科學院科學傳播獎(The National Academies Communication Award),這一獎項是該領域的桂冠榮譽。

譯者簡介:

劉暘,畢業於北京大學,後於芝加哥大學取得分子、遺傳及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九三學社成員,科學寫作者、記者,科學松鼠會成員,果殼網吱扭App主編。與他人合著出版《當彩色的聲音嘗起來是甜的》《一百種尾巴或一千張葉子》《冷浪漫》等作品,另有譯作《共情時代》《永生的海拉》等。

相關焦點

  • 人類DNA組含部分病毒基因?科學家:或來自哺乳動物的祖先
    DNA是包括人在內的生物體最本質的特徵,因為每種生物的DNA都是獨一無二的,通過DNA的特異性我們可以區分人、動物和微生物。而病毒DNA通常只有在談論細菌時才會提到,因為細菌基因組中的DNA大多來自病毒的入侵。
  • 人類基因組「中國卷」率先繪製完成!!
    專家認為,「中國卷」的繪製完成,標誌著作為參與計劃唯一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為破譯人類基因組「天書」 作出了獨特貢獻。  存在於染色體上的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片段。每個染色體含有一個DNA分子,每個DNA分子都含有四種核苷酸,而核苷酸排列順序的不同決定了基因的差異,因此,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測定30億個鹼基對的序列圖。
  • 人類起源系列3:人類基因來自病毒?病毒——生物進化的催化劑
    自從地球生病誕生以來,病毒作為最原始的生命體已經存在了幾億年。所有生物,都與病毒息息相關。小到細菌,大到鯨魚,都是病毒的攻擊對象。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獲得「智慧」,也得益於病毒。另一種病毒,內源性反轉錄病毒(ERV),約佔人類基因組的8%,是由幾百萬年前外源性反轉錄病毒感染而來的。
  • 佔據人類基因組的8%,人類的進化繁衍,為什麼要依賴病毒?
    甚至一些病毒還承擔人類進化繁衍的重任,這就是ERV,全稱是內源性逆轉錄病毒,關於逆轉錄病毒,人類最熟悉的就是逆轉錄病毒,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HIV,這是非洲猴免疫缺陷病毒在黑猩猩體內發生基因重組形成的一種新病毒,最初在黑猩猩種群中蔓延。
  • 佔據人類基因組的8%,人類的進化繁衍,為什麼要依賴病毒?
    甚至一些病毒還承擔人類進化繁衍的重任,這就是ERV,全稱是內源性逆轉錄病毒,關於逆轉錄病毒,人類最熟悉的就是逆轉錄病毒,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HIV,這是非洲猴免疫缺陷病毒在黑猩猩體內發生基因重組形成的一種新病毒,最初在黑猩猩種群中蔓延。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20 年過去了,在完成人類染色體DNA 測序的基礎上,功能基因組、表觀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研究進展迅速,與疾病相關的基因及其致病機制不斷被發現,眾多基因靶向藥物以及臨床基因檢測和治療方案研發成功,基因編輯、定量計算、冷凍電鏡等生物學技術日臻完善,新方法、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層出不窮,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各個維度,特別是從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的奧秘。
  • 科技名詞|人類基因組計劃
    2001年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其研究內容還包括創建計算機分析管理系統,檢驗相關的倫理、法律及社會問題,進而通過轉錄物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相關技術對基因表達譜、基因突變進行分析,可獲得與疾病相關基因的信息。
  • 新冠病毒最容易與它們結合!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披露:四百多物種...
    作為正在上海進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分論壇,「繽紛的生命——世界頂尖科學家生物多樣性峰會」31日在線披露一項新冠病毒風險基因的最新研究結果,並將風險性分為5級,其中人類與其他靈長類處於最高級別。「早上好庫什,我們雖然距離只有幾公裡,但疫情開始後,還沒能真正見過面……」作為「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BP)」發起人之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基因組學家哈裡斯·李文,與另一位沃爾夫農業獎得主通過網絡會議打招呼
  • 基因武器已在無控的泛濫發展,我們應該如何打贏生化武器戰爭
    俄羅斯官方最近披露,美國已在世界暗中建立了200多座軍用生物實驗室,包括烏克蘭及一些獨立國協國家。稱之兩年期美國在克裡米亞半島就當場繳獲過針對俄羅斯人展開的基因研究。美國政府今年投入用於基因武器研究經費為30億美元。
  • 一部紀錄片解鎖基因「密碼」 人類本質上是四條蠕蟲?
    人類本質上是「四條蠕蟲」《基因密碼》第一集中,主持人與多位科學家對話,探尋基因和人類之間複雜多變的關係。在冰島地熱區,存活著一種30億年前的古細菌,長度只有人類頭髮寬度的十分之一。但令人驚訝的是,經過研究,這種古細菌和人類共用著200個相同基因。
  • 只需60分鐘,這個平臺就能檢測新冠病毒等所有人類已知基因組的病毒
    該平臺是數據中心去年2月推出的二代測序數據的病毒基因組鑑定在線服務升級版,可以檢測出包括新冠病毒、SARS、流感在內的所有人類已知基因組的病毒,疫情期間將面向全國醫療機構、醫生和醫學研究者在線免費開放。
  • CCR5基因突變使人體不受愛滋病感染,或存在類似對抗新冠病毒的基因
    從專業角度來看,愛滋病毒進入淋巴細胞需要與表面的CCR5通道結合,如果這個基因突變了,那麼CCR5蛋白就出現了結構異常,愛滋病毒就不能進入淋巴細胞,從而無法在人類的體內生存。因此,CCR5也被成為愛滋病的「奇蹟之光」。於是,有科學家認為如果人體內也存在類似對抗新冠病毒的基因機制,那麼目前困擾我們的很多謎團或許可以迎刃而解,還能發現預防感染的新方法。
  • 人類基因組計劃
    30億美元進行人類全基因組的分析。測出人類基因組DNA的30億個鹼基對的序列,發現所有人類基因,找出它們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破譯人類全部遺傳信息。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還包括對五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大腸桿菌、酵母、線蟲、果蠅和小鼠,稱之為人類的五種「模式生物」。
  • 從DNA到人類基因組計劃
    這是指遺傳信息從DNA傳遞給mRNA,再從mRNA傳遞給蛋白質,即完成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中心法則」認為遺傳信息也可以從DNA傳遞給DNA,即完成DNA的複製過程。這是所有有細胞結構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則。當然,大自然無奇不有,在某些病毒中,中心法則也會有例外,如在菸草花葉病毒中的RNA自我複製和在某些致癌病毒中能以mRNA為模板逆轉錄成DNA的過程。
  • 人類基因組計劃(HDP)現狀與展望
    一、研究現狀  1、人類基因組測序  1990年~1998年,人類基因組序列已完成和正在測序的共計約330Mb,佔人基因組的11%左右;已識別出人類疾病相關的基因200個左右。此外,細菌、古細菌、支原體和酵母等17種生物的全基因組的測序已經完成。
  • 人類基因組的恐怖假設,遠古外星人秘密計劃與人類重聚
    2019年6月6日,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報導,羅徹斯特大學的生物學家已經解開了人類基因組的奧秘。通常沒有翅膀的小昆蟲,但當它需要尋找新的地方生活時,會周期性地長出翅膀。他們發現,形成翅膀開關的基因屬於一種病毒,這種病毒的基因組已經完全融入了宿主的基因組。研究人員認為,雖然這對小昆蟲是有益的,但實際上是病毒誘導了翅膀的發育,以便通過宿主可以在周圍繼續傳播。
  • 法國完成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該病毒不需要突變即可適應和傳播
    法國完成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該病毒不需要突變即可適應和傳播引言法國巴斯德研究院於1月30日向世界宣布,目前,我們已經成功的完成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測序工作,這是自2020爆發的疫情以來,歐洲地區首次測出新型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
  • 了解病毒與人類共同的進化 II 病毒星球
    同時它又是世界上最早的【轉基因工程】,在所有生物的演化中,它藏在其中,帶去死亡,也帶來了新的基因多樣性。最後它還很可能是生命的起源,像媽媽病毒,屬於擬菌病毒科,巨型甚至超過細菌,而且內部會有類似細胞的生理活動,它模糊了細菌和病毒之間的界限,至此尋找生命起源,病毒也很有可能是一個方向。
  • 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區總協調人楊煥明:
    4月25日,是人類發現DNA雙螺旋結構50周年紀念日。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區總協調人、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主任楊煥明沒有赴英國,與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共同舉杯,慶賀人類基因組計劃序列圖全部完成,而把堅守戰鬥崗位作為自己的紀念方式。
  • 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啟基因組研究時代
    在基因組測序研究方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屬我國參與了1990年正式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一起,並稱為人類自然科學史上的"三大計劃",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創舉之一。我國作為六個參與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之中唯一一個發展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