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如何把寫作當作副業來養活自己?

2020-12-07 庫小七站長
玻璃晴朗,橘子輝煌,未來可期!

本文4900字,閱讀時長5分鐘

羅輯思維有個段子:男人和女人談戀愛的時候,「若她涉世未深,你就帶她閱盡人間繁華;若她心已滄桑,你就帶她去坐旋轉木馬」。女對男版是,「若他情竇初開,你就寬衣解帶;若他已閱人無數,你就爐邊灶臺」。只要他是人,不管這個人處於哪種狀態,你都可以找到他體驗當中最稀缺的那一點。——題 記

最近幾年,會寫作突然成了一種特別讓人羨慕的本事。且不說成名的網絡大咖們那動輒數百上千萬的收益,就普通的朋友圈裡,會寫作的的人通常也會被人高看一眼。

許多人的寫作欲望被有意無意地激發了出來。寫作成為當下大眾自我學習的一個熱門主題,被許多人看做是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成為傳遞價值觀、樹立個人品牌的重要手段。

可是,寫什麼?怎樣寫?怎樣打造自己的個人影響力、樹立個人品牌?諸多問題仍然讓人困惑不解,迷茫無助。

醒目的黃色封面,標註著黑色醒目的字體——「寫作是提升個人影響力的決定因素」,這是新媒體大咖劉楊的《學會寫作》一書。這本書正好抓住了許多人寫作體驗當中最稀缺的那一點,打造個人影響力,為受眾解決寫作中遇到的煩惱和困難。

劉楊,劉主編,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清華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國際MBA,十年媒體從業經驗,27歲那一年,拿到百萬年薪。後來辭職,決定從零開始創業,2016年,36歲的他創辦網際網路寫作教育品牌「主編課堂」,教授寫作方法,累計培養學員近10萬名,成為金牌講師,自己的公司從0開始,6個月的時間,估值1000萬。

他的《學會寫作》一書,為受眾提供了7步寫作法,18種模板,50個寫作問答,方便每個人「對症下藥」。這本書會讓你從什麼都不會寫、不知道寫什麼,而蛻變成可以持續寫下去,並且成為一個真正會表達的作者,以此實現用寫作獲得個人影響力的目的。

文章一開始演繹了七步詩的故事,形象生動,吸引人,曹植的七步,更是寫作的七步:快速熱身、積累素材、掌握敘述方法、把握邏輯、錘鍊語言、熟練套路、適應新媒體寫作。這七步,會讓你從提筆就怕、無從下筆到有話可說、持續輸出。

對於這本書,你既可以從頭到尾線性閱讀,一步步掌握寫作需要的技與道。也可以用來快速查缺補漏,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最稀缺的某一點重點突擊。

讀書是一項終身事業

一、更新觀念: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很多寫作愛好者認為,自己寫的文章很容易打動自己,每次重讀都會有感觸,那麼,自己的文章也一定能感動別人吧!

劉主編說:其實不然,對於讀者來說,別人不了解你的生活,也無法設身處地代入,所以也就可能完全無法理解你的意思。

自娛自樂的寫作,自High式的文章,比如個人的心情日記、生活感悟、感情抒發、生活記錄等等,一般情況下,滿足的只是寫作者而不是讀者。而且不管是心情記錄還是小說創作,許多人只把它作為工作之餘的一種消遣,並不以此為業。

但是新媒體的發展改變了這種狀況,以網絡化、實時傳遞、社交屬性為特徵的新媒體顛覆了人們對文字和媒體的認識,也給了文字工作者極大的機會。

首先,新媒體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和海量的閱讀者。

其次,新媒體降低了閱讀付費的門檻。

最後,新媒體改造了很多傳統產業的商業模式,也給了寫作者更多商業變現的機會。

新媒體的發展徹底改變了寫作的社會價值。過去寫作是一種技能,是少數人掌握的方法。比如衙門口的師爺、公司裡的秘書、專職作家等,他們都是把寫作當成一種謀生的技能。

而現在,寫作變成了一種工具,是人人都要具備的基本功。比如公司職員要會寫電子郵件,創業者要會寫商業計劃書和營銷方案,甚至企業老闆也要學寫作,因為越來越多公司的品牌,不再靠品牌代言人塑造,而是靠老闆的個性化表達。

寫作變成了人人都要掌握的基本工具,而且從大的趨勢上看,科技和經濟越發達,寫作的作用和可延展性就越大。

所以,新媒體時代的寫作,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自High不如帶著大家一起High

那麼,怎樣和大家一起High呢?劉主編溫情提示:

新媒體時代,有個性的公眾寫作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要敏銳地尋找熱點話題,用文章帶動讀者參與話題討論,引發共鳴;把握人性的痛點,替讀者把他們的孤單、委屈、憤恨、快樂等情緒表達出來,想讀者之所想,念讀者之所念;傳達有趣、有用的信息,讓讀者看完後會心一笑,或能付諸實際操作;傳遞某種價值觀,讓讀者受到感染,得到啟示或受到教益。

而寫文時運用第一人稱「我」寫作,更具有親近感,更像是跟讀者聊天,透過文章跟讀者交朋友。這樣,每個讀者都覺得自己被照顧到了,會有一種歸屬感,當然也就會引起讀者更大的關注。其次,用第二人稱「你」比用「您」更能拉近和讀者的距離。

you --and --me,拉近和讀者距離

二、學習寫作:一場遇見,細微而綿長

與《學會寫作》相遇的感覺,就如綿綿春雨輕輕撫著你的心房,沒有激烈的呼號只有細微綿長的回味。

那麼,如何寫出走心的文章,找到最真實的自己,實現最自由的心靈呢?

1.積累素材

我們總覺得「陽光之下,沒有新鮮事」,要寫出洋洋灑灑的文字,談何容易。劉主編立馬敲黑板:積累素材,積累素材。

親身感受、做採訪、做讀書筆記、查閱資料,這都是積累素材的絕好辦法。尤其是親身感受獲得的素材最容易積累,也最容易被大家忽視。

人體的感知,眼、耳、鼻、舌、身、意,是通過親身感受積累素材的六個角度。藉助眼睛做細微觀察,寫作才會有畫面感,讀者才會設身處地體會你當時的心境。

意境則心境

通過耳朵搜集信息,辨識周遭環境的聲音,比如環境噪音、自然界的各種動物的聲音、背景音樂、人物對話等等,通過感知這些聲音,從而實現更細緻的觀察,然後把由聽聲音而產生的感受記錄下來,就是素材。為了更好地積累素材,有時候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用耳朵、磨耳朵,訓練耳朵的敏銳度。

用鼻和舌搜集寫作的素材,看起來是感知和品嘗,但這個過程調動的絕不僅僅是鼻、舌,更是全身的感受,甚至是內心深處的,由飲食帶動的特定情感。比如《舌尖上的中國》就是用鼻子和嘴巴勾起了人們的思鄉之情。

靠身體感知,靠意念關照產生一些可以用於寫作的素材,這是積累資料的高級形態,因為知覺和思考更加接近文章最終呈現的形態。

其實,生活中,處處有寫作的素材。眼、耳、鼻、舌、身、意,這是每個人身上自帶的雷達和感應器,很多時候,不是它們不好用,而是我們經常忘記使用它們,讓它們蒙上灰,生了鏽。

2. 鍛鍊敘述方法

熟練掌握敘述方法,是寫作的基本功夫。不論是運用時間推移法、事件脈絡法、主旨發散法講故事,還是運用先說結論再解釋原因的金字塔敘述法,都是很吸引讀者的方法。

那麼,為了使文章更有趣有料,就要想別人之未想,言別人之未言,就要具有足夠的想像力,讓腦洞開得足夠大。

腦洞大開可絕不是胡說八道,而是換一種更跳躍、更符合現代讀者習慣的敘事方法,把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匯總到一起,從而實現服務結論的作用。真正的腦洞大開應該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敘述。

腦洞大開有時候像是跑題萬裡,看起來東拉西扯講了很多不相關的東西,但其實每個敘述都跟主題相關,只是作者有意隱藏了材料間的邏輯,讓讀者一直帶著一種好奇,想看看到底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腦洞大開既要扯得夠遠,也要隨時能拉得回來。就像本文的序言,就把曹植的七步詩產生的過程和寫作的技巧聯繫起來,讓人在緊張好奇中窺見了作者奇大無比的腦洞,感知到了寫作七步走。

3.錘鍊邏輯和語言

邏輯是骨架,撐起高貴的氣質。《學會寫作》一書提到:邏輯嚴密、結構清晰的文章像參天大樹,每片樹葉都有自己歸屬的枝條,而結構不清晰的文章像流水帳,東記一筆,西記一筆,看起來就會雜亂無條理。

文章的開頭是一篇文章的臉面,重要的話就要放在開頭說,把文章最吸引人、最精華、最能引起讀者注意的內容最先拋出來,這樣既可以把讀者牢牢留住,也便於寫作時順著開頭找到敘述的方向。運用講故事、設懸疑、開門見山的方法開頭,都是不錯的選擇。

而如何把鬆散的材料連貫起來,如何調度所需要的資料,然後形成條分縷析的結構邏輯,作者也給出了切實可行的辦法,比如像中心原則法、統一原則法、配套原則法等等。

至於如何寫好結尾,讓所有的鋪墊為結尾服務,這對一篇文章來說至關重要。因為人們的閱讀和認知習慣,通常都是由開頭到結尾,由簡單到複雜,由不熟悉到熟悉。

終身學習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納曼提出的「峰終定律」就說明了這個問題。這條定律基於潛意識總結出體驗的特點:對一項事物的體驗過後,能記住的就只是在峰與終時的體驗,而在過程中好與不好體驗的比重、好與不好體驗的時間長短,對記憶差不多沒有影響。

而讀者閱讀文章的體驗也是如此,文章最高峰的閃光點和結尾的閃光點都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儘量多推敲一下結尾的寫法,一定會為文章增色不少。而劉主編在書中講的開放式結尾、恍然大悟式結尾、場景式結尾都會讓文章與眾不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好的結尾會讓人印象深刻

語言是皮肉,傳達獨特的性情。過去人們寫作有一個標準,叫信、達、雅,也就是語言要準確、流暢、優美。現在,人們的閱讀習慣較以前有很多變化,用詞強調快、準、狠,總結出來就是:達意、精簡、個性化。

李白的豪邁灑脫,杜甫的沉鬱頓挫,白居易的明白曉暢,辛棄疾的豪放悲慨,朱自清的清新自然,林清玄的優美簡練,余光中的雅致端麗……每一個寫作者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遣詞造句、運用修辭的特點,這些都需要長期不懈的訓練。

無論如何,寫作必須求一「真」字,真內容、真想法、真感受。天下寫作,唯真不破,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寫作,對待文字,對待讀者,這才是寫作者的初衷和本色。

真實、自然是寫作的初衷

4.掌握寫作套路

掌握寫作套路,學會模仿,會讓寫作變得簡單。劉主編在《學會寫作》中詳細介紹了4個模版,4種套路,給我們提供了寫作的法寶。

其實,對於害怕寫作的人,都可以試著從模仿模版、套路開始,學會「庖丁解牛法」,吃透要模仿的樣板文章,先把文章拆解開,去了解文章背後的價值觀、文章的邏輯框架、文章的敘事技巧和文章的語言,然後再去模仿,已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學習寫作,就是一場細微而綿長的修行,只要你足夠用心,足夠努力,認真積累素材,堅持鍛鍊敘述方法,精心錘鍊語言和邏輯,分類掌握寫作套路。那麼,你一定會實現自己的寫作夢想,讓寫作成為你的秘密項目,讓生活變得有趣有料有底氣。

唯有寫作,未來可期

三、未來可期:風景正好,恰好我也在

公眾寫作在這個時代有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希望靠寫作養活自己,也有了更加多元的形式。寫作是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向,前途光明,未來可期。

具體來說,新媒體形態下的文字工作有以下幾個發展方向:

1. 熟練掌握文字運用的公司職員

如今,能熟練掌握文字運用的人是各大企業爭搶的對象,這樣的人在單位裡會承擔更多的工作,也會獲得更多的機會。比如現在企業的新媒體崗位,非常需要文筆好、懂傳播的人才,但因為傳統教育體系裡沒有專門教授新媒體的課程,目前這類人才非常稀缺。

2. 獨立文字工作者

得益於閱讀人群的大幅攀升,很多文字工作者也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很多人完全可以靠寫作謀生。現在很多地方提供了線上寫作平臺,寫作者自己完成選題、寫作、編輯、發布、推廣、效果評估等所有過程,成為自己原創內容的主人,並以此獲得收入,實現自我的商業價值。

3. 寫作教學服務者

寫作課老師成為目前非常熱門的一個職業。寫作課程除了面向企業員工的寫作基本功培訓之外,還包括小說寫作訓練、創意寫作培訓、寫作療愈培訓等。這些分支針對不同的學員,教授不同門類的課程,但這些課程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這些課程都是幫助很想表達但不知道方法的人找到出口和路徑。

春光明媚,風景正好,恰好你也在!

你說,自己有個寫作夢。正好,現在這個時代是非常適合讓這個夢想實現的時代。

劉主編說,寫作是一種生活態度,是通向更加自由生活的橋梁,是面向未來不確定性世界時,一種遊刃有餘的自由狀態。

關鍵是,獲得這種自由的門檻很低,任何人,只要學習一點寫作方法,經過一點努力,都可以以很低的成本獲得這種自由。

玻璃晴朗,橘子輝煌,文字燦爛!用文字養活自己,用寫作迎接美好生活,你的未來不會是夢!

作者|米小諾:以最輕柔的姿態,留下生命的痕跡。(庫小七讀書寫作訓練營2期學員)

深度閱讀,關注@庫小七站長,,和你一起實現個人增值成長。

相關焦點

  • 未來十年,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會如何影響人類及世界?
    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帶來的衝擊,幾乎改變了所有我們熟悉的日常——從國際關係、世界經濟,到人際距離、生活方式……如何看待疫情/後疫情時代的不確定性,如果以十年為尺度,這種不確定性又將對人類和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
  • 面對不確定性的忍耐
    在書上查到了對不確定性原理的解釋。 光的含能量的量子稱為光子,光子含有的能量極為微小。在日常生活裡,這些微小的光子對周遭的世界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影響。但當科學家開始研究原子世界時,情況便大大不同了。原子裡的粒子都是極細小的東西,比如說電子,大約十億個十億乘十億的電子才有一根羽毛的重量。
  • 我副業收入是工資三倍:用三招,找個喜歡並擅長的副業真的很簡單
    但是她說自己前段時間辭職了。問其原因,艾艾就氣不打一處來。「我工作真的太閒了,平時沒事的時候我就給自己找了一份副業兼職給人畫頭像,我也沒耽誤工作時間,就是在午休的時候被領導瞅見了,領導卻說我不做好本職工作,想我這樣的人沒出息。」
  • 職場鐵律:工作沒有舒適圈,面對職場不確定性,要麼出眾要麼出局
    說到底,我們恐慌的是對於未來生活,未來職場工作的不確定性,我們害怕不確定的變化,我們不敢做抉擇更擔心選擇後需要付出的代價。但是害怕是最沒用的東西,該來的始終會來。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與其逃避不如主動擁抱變化。
  • 未來人類無法養活自己,開始《人類削減計劃》,學霸們,有福了
    插上科幻的翅膀,在未來世界遨遊!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部#科幻電影#《人類消減計劃》,電影與2016年10月於美國上映,電影豆瓣評分5.5,評分不高,人物角色也不鮮明,並沒有特色。但是該片提出的社會問題,才讓人深思。
  • 網絡作家的真實收入:絕大多數網絡寫手,靠單純寫作是無法養活自己的
    本文原為答某知名媒體的記者問,實際刊出時,只使用了不到四分之一的內容,現全文收錄進《網絡文學十六講》當中,2018年中的採訪,現在讀來,一般寫手,靠單純寫作是否能養活自己? 答:我並不認為,只要寫作,就能稱為作家,只要寫網絡文學,就能稱為網絡作家。網絡文學愛好者創作群體和籤約網絡文學作家,確實數量挺大的,分別達到了1300萬以上和600萬以上,但真正稱得上「網絡作家」四字的,只有三萬四千位左右。
  • 7年做了6個副業的人,親身揭秘爆款文沒有告訴你的副業真相
    就讓我這個七年做了N個副業的人,用親身經歷來告訴你那些10萬+沒有告訴你的副業真相。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胡不歸。新能源汽車從業者,資深智力答題節目選手,這是一個有趣的人。微博@H胡不歸X,微信公眾號胡不歸(id:hubugui222)。直面自己Be Real我從參加工作就有副業了。
  • 大腦區域與不確定性未來有關
    「潛在的未來威脅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對於了解焦慮和焦慮症的產生至關重要。」來自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College)的主要作者JustinKim博士說。「個體處理這種不確定性的能力與大腦特定區域內灰質的關係。」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APA的《Emotion》期刊上。
  • 副業賺錢的三種複利思維,讓你在副業賺錢上事半功倍
    今天講一下副業賺錢的三種複利思維。這三種複利思維讓我們在副業上更加的事半功倍。在分享每一個知識點之前 , 先讓大家。大家了解一下富力的含義。副業最常應用的領域是投資的領域。
  • 愛貝英語 孩子學英語,本質上學習如何面對未來
    愛貝國際少兒英語認為,孩子面臨的真正挑戰並不是現在,而是未來的不確定性。所以愛貝著力培養孩子勝任未來的能力,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給孩子終身受益的教育。愛貝認為,英語應該是拿來用的,是真實世界裡可以使用交流的,是可以用來滿足自己需求的;它不應該停留在書本和課堂上,而應該是真真切切的被應用在生活裡。也就是說,愛貝不僅教孩子英語,還培養孩子應用英語的能力。
  • 為何喪失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敬畏之心,固守思維模式不變?
    筆記之前,請先思考:創業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如何面對不確定性?李善友在5年間完成個人認知進化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是什麼造成項目的試錯成本如此昂貴?如何讓項目「破鏡重圓」「起死回生」?既然世界本質上是不確定性,創新也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不確定性?
  • 如何將寫作應用於自己的人生?從腦科學角度看寫作的意義
    我們大腦就像一個「單純」的孩子,吃到「糖果」就很快樂,於是時刻謀劃著再來一顆。在完成自己本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事,或發生了本以為不可能發生的事的時候,大腦分泌出的多巴胺是最多的。而寫作,是一種能充分調動自己的大腦的迎接挑戰,促使分泌多巴胺的方法。通過寫作,我們能鍛鍊自己的大腦,表達我們的情感,並且創造自我風格,從而令我們的人生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
  • 我們宇宙的未來是否早已註定,不確定性原理如何推翻拉普拉斯妖
    我們宇宙的未來是否早已註定,不確定性原理如何推翻拉普拉斯妖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其實說的就是未來都是註定的,但這句話肯定是不科學的。我們宇宙的未來是否註定,不確定性原理推翻拉普拉斯妖。我們之前講過拉普拉斯妖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假設一個智者能夠掌握整個宇宙中每個粒子的瞬時位置和速度,可以預測未來任何時候的粒子狀態,也可以計算過去任何時候的粒子狀態,也就是一切都是註定的。而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這個理論意味著不能同時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 建立你的不確定性優勢
    作者|洪杉  來源|紅杉匯(ID: Sequoiacap) [ 編者按 ]  面對不確定性,本能的反應是努力從中尋找確定性。但聰明的企業正在做的事情是,將這種不確定性轉化為自身的競爭優勢。原因是,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這種不確定性會越來越多。
  • 中國當代文學如何面對」世界「?——以莫言的中國評價話語為例
    2019年5月24日下午,由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及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雜誌協辦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系列講座」第五十八講在中文系舉行。此次講座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宋炳輝主講,中文系張輝老師主持,題目為「中國當代文學如何面對『世界』?
  • 如何管理好你的未來?提升個人競爭力,怎樣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
    對於一些未來無法確定的重大事情,許多人總會感到莫名的焦慮和不安。 面對不可知的明天,不確定的世界,如何衝破迷霧,獲得先機?應對未來可能會發生的意外?怎樣防範未知的風險? 本期的話題,唐歌就來和你聊一聊:如何管理好你的未來?提升個人競爭力,怎樣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人人都需要的未來管理術。
  • 如何面對未來的病毒流行?
    但不管如何,用五運六氣理論完全可以提前預測疫病的發生時間,這又是今時的病毒學家最需要參考並學習的。 (二)如何面對溫疫? 科克說:「三年裡,我一直就『即將到來的大流行病』向各個學術醫療組織發表演講。所以,當一場大流行病最終發生時,我不感到意外。」
  • 疫情促進「副業剛需化」 芳療師成女性副業新寵
    「副業剛需」,這個詞語曾在2019年火爆一時。「做副業是必須的,人生需要B計劃」更是成為了很多遭遇事業瓶頸期人群的行為準則。而近期因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影響,大家的工作和事業都進入了停滯狀態,面對突如其來的「無妄之災」,如果一直收支不平衡的話,我們又該怎麼做?於是「副業」再次被大家提起。接踵而來的問題又再一次被送上了熱搜,就是「副業應該選什麼」。
  • (一位INFJ關於文學與寫作修煉自我的思考)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覺得沮喪,作為一個普通人該如何面對文學,發揮寫作的功能呢?在此背景下,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也可以藉此回答「為何而寫」及針對INFJ的強項短板探討「如何來寫」。(一)宣洩與洞察INFJ內向(I)情感豐富(F)叛逆創意(NI)使得他們對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有很強的保護意識,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奇思妙想又常常需要宣洩和表達的渠道。寫作就是靈感噴湧而出的管道,噴發出他們的深刻見解和生命故事。今天重點談談講故事。
  • 發展循環經濟時不我待 2030年誰來養活中國
    沈 冰:徐院長,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但在1994年布朗給中國人的天捅了個窟窿,寫了篇文章,《誰來養活中國》,怎麼評價他這篇文章?下面我要說為什麼中國人口到14.5億還能夠養活自己,主要是三個理由,一個就是我們人口到14.5億已經到了最高點了,以後人口是要減少的,人口不再增長了,這個壓力慢慢會釋放,因為土地是不能增加的。第二,政府制定了最嚴格的保護耕地的政策,不能再佔用耕地做其它的非農業生產,就是像您說的,民以食為天,所以我們必須用最嚴格的措施來保護農業的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