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視界:最新數據顯示,自從華為、中興通訊被制裁後,中國半導體產業就掀起了一場「造芯(晶片)運動」,相關企業如雨後春筍一般不斷成立。
不過,外媒則分析評論稱,即便如此,中國半導體產業可能還面臨2大阻力,而這也是中國半導體產業被美國「卡脖子」的原因……
01 中國晶片產業屢屢被美國「卡脖子」!
眾所周知,自從中興通訊、華為被美國制裁後,面臨晶片被「卡脖子」困境的中國再次體會到了「芯痛」,隨後,國內開始興起了一場「造芯(晶片)運動」。
據企查查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初,中國晶片相關企業已逾5萬家,而且令人驚訝的是,就2020年,新成立的晶片公司高達1.2萬家。
不過,對此,外媒——《美國之音》(VOA)撰文分析評論稱,雖然中國最終加速推進晶片自主研發,但實際上可能有2個因素或讓中國「造芯(晶片)運動」難以突破現有困境。
02 第一個原因:晶片產業高度全球化!
上述報導稱,第一個原因就在於晶片半導體產業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就目前來看,即便是美國,也還是沒有一個國家是「自力更生」造出涉及50多個學科、數千道工序以及要在毫釐之間構建數十億個電晶體結構的晶片。
對此,德國柏林智庫——新責任基金會高階研究員、科技與地緣政治項目主任——克雷恩豪斯(Jan-Peter Kleinhans)就表示,總體來說,雖然美國在晶片業佔主導地位,但是目前來看,還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立造晶片。
此外,克雷恩豪斯還表示,晶片產業的成功是各國最先進技術的結晶。
「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家公司,全球半導體價值鏈就會斷裂,」克雷恩豪斯進一步解釋稱。
無獨有偶,柏林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ICS)高階研究員——約翰(John Lee)也有類似的看法!約翰表示,目前全球晶片生產過程建築在西方國家數十年的知識積累之上,短期內,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公司都不太可能撇開現有產業鏈體系而獨立生產晶片。
約翰說:「雖然有幾家中國公司已經有能力生產一些半導體,但是問題是:在裝置產業鏈的上遊,你會注意到必須用到美國公司實際壟斷的技術。」
03 第二個原因:多邊出口管制!
除了上面晶片產業高度全球化以外,《美國之音》還認為,中國晶片產業之所以被「卡脖子」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多邊出口管制,具體來看:
1)早在1996年,管制傳統武 器及軍、商兩用貨品出口的「瓦森納爾協議」(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完成籤署;
2)而就在去年12月,協議公布新的修訂版擴大管制範圍,追加了可轉為軍 用的半導體製造技術,光刻機也在協議所涉範圍內。
對此,《美國之音》分析評論稱,雖然這一修訂版沒有明說針對中國,但其中所指的出口限制對象是非成員國,而中國、伊 朗和朝 鮮都不是成員國。
無獨有偶,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科技與國家安全項目高階研究員——拉塞爾(Martijn Rasser )就表示,美國所擁有的盟友和夥伴網絡是一個巨大優勢,這些盟友包括:韓國、日本半導體,而就目前來看,中國沒有,而這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阻力。
你怎麼看?你認為,中國晶片產業被美國「卡脖子」的原因為何?
註:本文由王爺說財經旗下圖表視界編撰,轉載請註明出處,另外請原文轉載,不得進行任何的圖文轉變圖集、視頻等形式轉載,侵權必究!此外,文中觀點系個人觀點,僅用於學習交流探討用,不構成投資建議!文章如有疏漏、錯誤,歡迎批評指正!感謝大家的閱讀,歡迎留言評論,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在下方點讚、推薦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